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压箱货,从去年压到今年,整整一年了,由于今年的特殊时期,不宜远游,所以也是时候该把这些压箱货拿出来晒晒了。 这篇压箱货介绍的还是湛江的人土风情特色,算是一次本土乡村游吧——本期土著带你看湛江的系列活动,土著将带大家去徐闻看看,不光要看看那浩瀚无际的蓝色大海,还要去看看红土地上的“绿色大海”——菠萝的海。 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又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钮,是我国实力辐射东南亚的重要战略桥头堡,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是很令人期待的。 2019年的清明小长假,为了抓住春天的尾巴,赶一趟天涯海角的踏青活动,忙完祭祖仪式之后,我们一家人就驾车出发了。
湛江市
行程安排及说明
因为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这次徐闻自驾游行程主要就安排了两个景点,一个是菠萝的海,一个是角尾乡。单程约210公里,其中高速路程约100公里,省道和县道约110公里。虽然是清明节小长假,但我们一路上非常畅通,沈海高速上车辆很少,一个小时后,我们就从下桥收费站出高速,然后沿着省道直奔徐闻县曲界镇的菠萝的海。
从湛江市区到菠萝的海和南极村,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走沈海高速,第二条走雷湖快线,高速比快线的路程略远,但快线上车辆较多,为了避免塞车等情况,我们决定舍近求远,走沈海高速。这条路线单程约210公里,其中高速路程约100公里,省道和县道约110公里。
去徐闻的车不多,高速路况很好,一路畅通,跑起来很舒服。
我们在下桥高速口出高速,行驶2公里后进入县道693,这是一条双向双车道的混凝土路,车辆比较少,路边是农田和桉树林,早上的乡间空气真的很凉爽。
【科普小知识】南华农场创建于1952年8月,1955年由华南垦殖局申报上级批准,命名为“国营南华垦殖场”,实行企业化管理。1957改名为“国营南华农场”。1969年4月组建兵团,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建设兵团第七师第十一团”。1974年10月体制改变,又改名为“广东省国营南华农场”,正处级建制,隶属广东省粤西农垦局领导。现隶属广东省湛江农垦局领导。南华农场主要生产经营橡胶、甘蔗、林木、茶叶、建材、家具,建有香蕉、菠萝、蚕桑、蔬菜等果蔬生产开发基地。
前面有平板车在运输风电场的大风车风叶,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看到大风车风叶,一时间给这巨无霸震撼了。
路边残破的瓦房是华南农场当年的营房,在半个世纪前,这种瓦房在当时的徐闻,可以说是一种很气派的建筑了。
忽然发现前面有农民在把菠萝装箱上车,赶紧把车停一边,下车拍照。
装车的菠萝不能挑选熟透的菠萝,不然会在运输途中烂掉的。
装车的农民看我们拍照,很热情地送我们几个熟透了的菠萝。
过一会,又送给我们几个,意外收获哦!

湛江市
畅游菠萝的海
菠萝的海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徐闻县曲界镇的菠萝种植园。徐闻曲界镇因拥有缓坡台地的地形条件,充足的日照时间,加上因地处火山口地带,火山爆发的岩石风化后变成富含矿物质的红土,以及周边的玛珥湖形成后带来的有机物,造就了有利于菠萝生长的自然条件。 徐闻种植菠萝的历史,可追溯到九十年前的1926年。由徐闻籍华侨倪国良从南洋引进。当时引进的一种叫“巴厘”的菠萝,选择了愚公楼村一带试种植,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益,从此菠萝在徐闻的种植传播开来。解放后继续引进了“陈嘉庚”、“巴厘”、“千里花”、“沙捞越”等名优品种,以其果大,汁多、内脆、昧甜而畅销全国。如今在湛江农垦的带领之下,属下的华海公司拥有大面积的菠萝种植园地,通过科学管理,使徐闻当地的菠萝年产量逾40万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菠萝的核心产区,国家标准化种植基地。愚公楼村也成为了菠萝国家地理标志的原产保护地。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经到徐闻参观菠萝种植园,当他见到这片浩瀚如海的菠萝种植园和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后,大为叹服,脱口而出了一句:“这真是菠萝的海呀!”自此,菠萝的海就成了徐闻曲界镇菠萝种植园的别称了,而菠萝的海也就成了雷州半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参观和摄影留念。
跟着导航一路兜兜转转,没多久便来到菠萝的海的牌坊下,从路边的指示牌可以看到,这一路的景点正好有两个:菠萝的海和龙门生态村。
进菠萝的海的路都实现了硬底化,方便运输车辆在收获季节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菠萝的海,沿途可以看到一块块介绍菠萝种植作业程序的公示栏。
在菠萝的海有个七彩田园的观景点,大家可以在这里短暂休息,也可以在这里品尝一些时令水果。
郁郁葱葱的马尾松如一道天然的屏风,隔绝了外面的炎炎烈日,给游客留下一片荫凉。
这里还有一份菠萝的海旅游手绘地图,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倒是可以按图索骥地一路玩过去,可惜我们只是短短的一日游,所以许多景点只能留待下次再来参观了。
菠萝造型的小凉亭也是一个观景小平台,可惜亭外的树遮掩了一部分视线。
还有游客到这里放飞无人机,从高空俯瞰这片菠萝的海。
对岸绿树掩映之处是历届徐闻菠萝文化旅游节的主会场。
徐闻菠萝旅游文化节的主会场入口,小径蜿蜒于青翠竹林之中,这里因地制宜设计的园林景色浑然天成,令人留连忘返。
小亭隐于竹林之中,是不是很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呢?
湖畔的别墅。听村民介绍,这个主会场是村里外出创业有成的乡贤出资打造的园林景观,可见这位乡贤发家致富后也不忘桑梓之情,值得点赞!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田洋干玛珥湖就在这附近,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看了,这个遗憾留待下次弥补吧。
菠萝的海
行走在生态龙门村
龙门村位于徐闻县曲界镇西北部,距离镇区5公里,隶属于龙门村委会。因为村子边上有一条27公里长的山脉,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龙延伸到田洋火山口,村民们聚居在火山口边沿,故名龙门村。龙门村是“中国菠萝之乡”曲界镇的一个菠萝专业种植村,位于田洋火山口盆底中央。该村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菠萝的海、风电场、火山口和村中200多棵老樟树共同构成了龙门村独特的风景。 龙门村被连片7万亩的菠萝种植园所环绕,巨大的白色风车耸立其间,构成一幅独具魅力的热带田园画卷。龙门村有老樟树200多棵,树龄最长的约有130至140年,最大的树直径约160多厘米。龙门村有556户2800多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155人,80岁以上老人58人,90岁以上老人50人,为徐闻县长寿村之一。 为提升菠萝文化内涵,扩大徐闻知名度,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徐闻县委、县政府从2016年4月27日—29日在曲界龙门举办中国·徐闻菠萝文化旅游节。活动有寻访菠萝第一人的故事、菠萝采摘体验游、菠萝万人宴、徐闻投资项目招商推介会、中国菠萝第一镇农民欢乐节、菠萝的海摄影图片展等,至今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
龙门村有几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一个石刻碑,简单古朴的风格,令我想起“龙门客栈”。
龙门村还保留着原生态的农村风貌,恍似我童年时的小乡村。
路边,是村里的神庙,在中国农村,基本都有一个类似的神庙,作为接收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万物丰收的一个平台,也是小百姓的一种精神信仰寄托吧。
村道笔直,村道两边的古樟树舒展着苍老虬劲的枝干,守护着这个安静的小村。目前,龙门村现有原始樟树300多棵,平均树龄有100多年。
路边一处农家小院,院墙正在修葺中,这家小院似乎已经久无人居,屋舍四周荒草丛生,现在不知道是主人回归还是已经卖给他人,在我看来,这里倒是做民宿的好地方,待院墙砌好,配上古朴的院门,加上四周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让久居闹市的现代人到这里体验一下回归大自然的朴实生活,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路边还有一幢很有艺术感的房子,这石头上刻的字是“龙”字吗?
门前的地坪边缘,是用鹅卵石和一些农村常见的用品砌出来的,这种风格令我想起了贵州的夜郎谷。
青石红砖,坛坛罐罐,石臼磨盘,都成为了艺术元素,点缀着一段石台。
绿植掩映中,一尾石鱼成为喷泉口,可惜主人把喷泉停了。
石鱼喷泉旁边是一座秋千椅,扶手是仿制的车轮,想像一下,夏天的夜晚,和爱人在这里相拥而谈,享受着久违的恋爱感觉——这该是一种浪漫的感觉吧!
门口旁边,还有一张长桌和几张造型粗糙而简单的靠椅,用这些充满了岁月沧桑的木材制成的桌椅,会不会令你更有怀旧的感觉?
大树底下好乘凉,在这张美人靠上,会不会让人梦回千古呢?
这里是一家艺术馆,名曰“老樟树艺术馆”,看来古老的樟树已经成了龙门村的名片了。
艺术馆没开门,在玻璃门前望进去,里面有不少仿古的木制品。
龙门村中心有个小集市,入口有个牌坊,上书“门瑞集”。
门瑞集牌坊旁边有块石碑,上刻有《龙门村志》,简述了龙门村的发展历史和规划。
在龙门村中心的路边,有一口大铁锅,周边用铁板焊了一个平台。向村民打听了一下,原来这口大铁锅,是在菠萝节的时候炒菜用的,每逢徐闻县举办菠萝文化旅游节,村里都会用这口大锅炒菠萝饭,给大家品尝一下徐闻特有菠萝美食,菠萝文化旅游节仪式非常隆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菠萝文化旅游节的时候过来体验一下,一般都在四月底举办菠萝文化旅游节。
由于我们去龙门村的时候,还没开始举办菠萝文化旅游节,没看到那热闹的场面,就借用网上的图片给大家看看吧,这是2016年菠萝文化旅游节的现场照片。
这些石器明显就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了,可能许多人都不一定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了,前面这两个,左边的是舂米的石臼,石臼后面是拴马柱,右边的是一个青石水槽。
不知道当年靠人力用凿子凿出这样一个水槽要多长时间,这可是一个体力活。
这是一个小水槽吗?四周还刻有花纹,看起来挺精致的。
我猜这个应该是石秤砣,属于石质衡器,在赤坎的广州湾民俗馆里就有一个石秤砣,不过那个石秤砣比这个可就精致多了,这个应该是乡下因陋就简,简易加工后用来秤海盐用的。
这个是门臼石,上面的方形孔是门臼孔,正面这个凹槽是门槛槽,这应该是当年的大户人家留下的物件。
还有这个,估计很多人都不认识了,这个叫石元宝,是在绫绢染色后用来砑光整理的专用工具,石元宝又叫踹石。
这些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石器,恍如穿越时空一般出现在这个安静的小村里,令人顿生怀旧之情。
这时,一队骑行者沿着村道骑行而过,这真是一项绿色环保的运动,对身体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龙门村
龙门村的农家饭
我们原计划是赶到徐闻县城里用尝尝羊肉粥的(偷偷告诉你,徐闻的山羊粥可是远近闻名的哦),但菠萝的海的田园风光让我们深深着迷,逗留时间比较长,到达龙门村时,已经是午饭时间了,于是我们就在在村里的小市场里简单地解决了这顿午饭,不过,虽然菜式简单,但却也是美味可口哦,乡下的老板做生意很实在,价格经济实惠,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被宰上当,尽管敞开肚皮吃吧。
这里是龙门市场,由于这个时间到村子里的人并不多,所以没有城市里的市场那么喧哗,相对清静一些,挺好!
农家饭没有太多花样,无非是一些白切鸡、鸭和新鲜蔬菜。
龙门村
远足祖国大陆最南端
在龙门村吃饱喝足后,我们启程前往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南极村。 南极村也叫角尾乡,位于湛江市徐闻县西南部,被琼州海峡和北部湾所拥环,地形似伸向大海的牛角,面积37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 南极村灯楼角和台湾的鹅銮鼻、海南临高角并称中国南三端。南极村位于东经109°55′,北纬20°13′。古有“极南”、“尽南”之称,所以得名南极村。 南极村拥有壮美的滨海景观、密集的人文史迹、浓郁的渔家风情、奇特的珊瑚建筑。中国大陆最南端端点灯楼角、琼州海峡与北部湾的分水线、中国大陆架最大最美的珊瑚礁群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不过想看活珊瑚还真不容易,需要渔民带出海,还需要晴朗的天气和清彻的水文条件,一年当中也没有多少时间是适合看珊瑚的,所以我也没看过,不过在南极村的珊瑚馆里听说有活体珊瑚,可以到那里去看看。
【科普小知识】登云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当时任徐闻知县的赵一鹤定基,天启三年(1623年)知县应世虞竣工落成。对于这座“登云塔”得名由来,当地文化界历来的说法均众口一词,一般解释为“文笔”,表达了徐闻人渴求广出人才,青云直上的美好愿望。显然,对于起造、监工等人物以及建塔工程耗资、规模等要素,一直未见详实描述。在《徐闻地方史书拾零》记载中,是最为详实描述登云塔的由来:塔的北边有一座旅馆名叫登云馆,馆高二层,每层有住房十二间,全为木料架搭而成。塔的南边有一塔群共五座,中间一座高3.6米,金龙戏珠结顶,四角各座高3米,每座尾端装有一游龙,泥砖砌成。馆与塔群为元代所建,直到明代万历年间登云塔奠基时废。
【科普小知识】放坡村历史悠久,村居起于秦汉时代,誉为海上丝路要冲,唐宋以来,文人骚客多经此地,南去北还。相传北宋文魁苏东坡,被贬儋州,三年后遇赦,儋州船家送他过海,到放坡鹅房埠登岸,村民深感其文才大名,才把该村名定为放坡,以示追念。时至今日,放坡村还流传着许多与苏东坡有关的美丽传说。
村道分岔路口边有指示牌,一个方向是去珊瑚馆,一个方向是去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
“粤北丹霞山,粤西珊瑚礁”,徐闻珊瑚礁久负盛名,是中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自然资源。在南极村的珊瑚展馆中,你可以欣赏到那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海珊瑚,别说外地的朋友,就连湛江地区大部分的朋友,都未必亲眼看过活体珊瑚呢,我上次去珊瑚馆的时候,运气不好,正逢闭馆,与活体珊瑚失之交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过来近距离欣赏一下。至于海里的珊瑚,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看到的,需要合适的天气、合适的海水、合适的季节,才能看到海底的活体珊瑚。
角尾乡通往大陆最南端的灯塔的路也实现了硬底化,对自驾游的朋友来说,是件好事。
经过南极村的万亩盐田,可能很多朋友都没有亲眼见过盐是怎么晒出来的吧?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晒盐方法,发白的地方就是晒出的盐晶。
【科普小知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主要是“盐田法”,这是一种古老的而至今仍广泛沿用地方法,使用该法需要在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的地区,选择大片平坦的海边滩涂,构建盐田。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沿着这条路开到尽头,然后左转,再开到尽头,就到灯塔下面了。
已经可以看到高耸的灯塔了,那就是我们此行的终点站、
来到我们的目的地,这里应该是以后的停车场了,不过现在来这里的游客还不算多,大家都直接把车停到椰树林里了。
前面那排椰林下面,就是现在停车的地方,目前还属于天然景区,没有管理人员。
这次过来,发现这里正在进行改造施工,不过工程施工并不影响游客游玩。
这几块大石头应该是这次改造工程才运过来的,我上次来这里还没有呢。
在南极村,珊瑚石是随处可见的,这里的村民甚至用珊瑚石来砌院墙,或者砌树池,就如眼前这个树池,除了上面一圈红砖外,下面全是珊瑚石。
珊瑚石在别的地方可能是收藏品,在这里却如此普通,令我忽然想起,出名前的明星不也正如眼前这些其貌不扬的珊瑚石一样吗?
【科普小知识】1994年3月广东省海洋局拨资建立的一座10层的六角方形灯塔,36米高,建成后取代了原灯塔。新建灯塔塔身全部用白色瓷砖镶嵌,用蓝色瓷砖隔层。塔内每层有16级阶梯,呈革形,最高一层安置有标灯,呈半球状。航灯采用太阳能装置,自闪自灭。现在灯楼角是琼州海峡、南海诸岛和北部湾唯一的航标灯,也是中国大陆最南点的地理标志物。
“滘尾祥光”徐闻县的“徐闻八景”之一。 灯楼角古称“关滘尾”,意为两水分合处。每当晨曦初照时,海面一片金黄,角上也披上了金光,绚丽辉煌;斜阳西坠,晚霞挂彩时,灯塔闪光,海面上一片血红,给围堤、盐田、林梢抹上梦幻般的色彩,显得神奇、恬静而瑰丽。在这里可观晨曦夕阳下的佳景。
1994年3月广东省海洋局拨资建立的一座10层的六角方形灯塔,36米高,塔身采用白色瓷砖镶嵌,以蓝色瓷砖作为分隔线。塔的最高层是航标灯安装处。
1980年重新修建的高16米的圆筒形灯塔,灯塔的东北角10米处留有一段30多米长的法国人居住区遗址,拱形石墙精工细琢,可惜我们当时不知道,就没去拍到拱形石墙的遗址。
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石刻,这里也成了网红打卡点。后面是当年解放军渡海解放海南岛的渡琼作战指挥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的启航点。70年前的1950年3月5日19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352团1营799名勇士,在师参谋长苟在松、营长陈承康的率领下,分乘13只木帆船,从灯楼角启渡,约12小时后,在海南岛西侧白马井成功登陆,与前来接应的琼崖纵队会合,这是我军第一次潜渡琼州海峡。3月16日,352团的近3000名官兵再次分乘81只木帆船,从灯楼角启渡在海南岛临高角登陆。
上次来这里,指挥所没有开门,今天运气不错,进去参观一下,免费的哦!
这里原来有木梯上二楼的,但木梯已经坏了,我们也就只能站在下面望楼兴叹了。
指挥所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几张长桌拼成的会议桌,几张长凳,几个口盅,还有就是墙上挂着的作战地图。
康有为书写的“大同无国”,大同是康有为提出来的一种空想社会境界,他认为大同世界里无国家,无君主,无政党,无军队,无婚姻,无家庭的理念。
背面的字迹已经让海风侵蚀得模糊不清了,照片上已经看不出字迹,走近看的话,依稀可见一些字迹,估计是康有为的《大同书》的节选内容吧。
【科普小知识】《大同书》是近代康有为编著的一部近代哲学丛书。1884年始作、成于1901至1902年,1913年在《不忍杂志》上发表两卷。193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十卷本。利用今文经学的公羊三世说和《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又吸取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指出当时中国处于“据乱世”,必须向已进入“升平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看齐,然后才能进入“太平世”.,即大同世界。具体描写了“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人类社会远景。揭露了人世间由于不平等而产生的种种苦难,提出“去九界”以达人类“大同”。主张用改良渐进的方法去实现这种社会。表现出民主主义的平等精神和某些社会主义的空想。
野菠萝学名叫露兜树,不同地方叫法不同,也有人叫它猪母锯、老头锯、山菠萝、婆锯筋等。由于它的果实长得像菠萝,实际上却与菠萝大不相同,所以人们称它为“野菠萝”,另外,它的果子食用方法和菠萝不一样,果实内部和菠萝也不同,所以也有人叫它“假菠萝”。介绍栏后面的植物就是野菠萝了。
碧海蓝天,沙滩渔船,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渔家风情尽显眼前。
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标志之一——合水线,这里原来叫分水线,灯楼角是北部湾和南海的分水线,每当涨潮时,琼州海峡与北部湾两区海水在这里握手相会,形成清晰的“十字浪”,类似钱塘江的“十字潮”,相对于钱塘江大潮的奔腾之势,灯楼角的“十字浪”更显悠然逸静。后来,不知道哪位官爷如此“高才”,把分水线改为合水线了,这一改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海水清彻,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没遇上“十字浪”,实在是一大遗憾。
天气好的时候,日落时分,这里将会是一幅迷人的海上日落图。
中国大陆南极村
写在后面
由于这次徐闻之行时间短暂,一日往返,所以景点看得比较粗,不过没关系,我下次还会来的,徐闻优美迷人的风光,值得我百去不厌,百看不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下一次土著继续带你看湛江,让你也爱上这片神秘的热土!
徐闻县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