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清宫戏里出镜率最高之地
辽宁省博物馆提醒您: 宝贝千万条,文明第一条。观展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历年不衰的清宫戏,总是给大众的业余生活增添着无穷的乐趣。想必,那些追剧的人,对紫禁城的养心殿并不陌生。因为,对于宫廷戏而言,帝王生活和皇室纷争总是不变的旋律。于是乎,养心殿便成了清宫戏里出镜率最高的地方。 养心殿是清朝最高权力所在地和政务决策地,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有近五百年的历史,直至清末溥仪出宫,清代共有8位皇帝先后居住于此。因此,作为八代清帝的“寝宫+办公室”,养心殿差不多见证了整个清朝国运的兴衰。 (养心殿鸟瞰图,拍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养心殿文物特展”)
近年来渐成“网红”的北京故宫,观展人数屡屡被打破,可见人们对于窥探皇家秘史的兴趣之浓烈。但作为紫禁城内最神秘宫殿之一的养心殿,因处于五年修缮计划期而全面封闭了,挡住了无数满怀热情的游人。好在故宫博物院“掌门人”的确够意思,搞了个“走进养心殿”专题展,带着养心殿的宝物相继在首都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展出,此番来到沈阳落脚辽宁省博物馆(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是其第五次亮相京城之外。而300来件养心殿的御用文物更是首次“东巡”——哟呵,这下子可得好好盘一盘这些个宝贝了哈!关键是免费的哦!过眼瘾!过眼瘾!过眼瘾!
展方真是十分地用心,这次展览的入口处是一个按1:0.8的比例还原的“养心殿”。让人一走进殿内,置身皇室的感觉便油然而生,满目帝王奢爱之物熠熠生辉,绝对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在辽博物举行的这次“走进养心殿”专题展,参展展品超过了300余件/套,也是迄今数量最多的一次,包括养心殿内重要文物和陈设等皇室用器,涵盖玉器、珐琅、陶瓷等多个门类。每一件展品上都有自己的编号。比如,这件18世纪的“铜镀金牛驮钟”的马颈上便有串数字“故182883”,正是它的编号。毫无疑问,此展所有展品皆来自北京故宫。
怎么样?如此精美的宝物,是不是手痒痒了,想盘一盘它呢?别,勿上手,上手必被捉!辽宁省博物馆提醒您:宝贝千万条,文明第一条。观展不规范,亲人两行泪……还是随我来,过过眼瘾也不错——只要心中有宝物,怎么都是一个盘!
“走进养心殿”专题展除了真实的布景与珍贵的文物外,还复原了正殿明间、西暖阁、东暖阁、三希堂和无倦斋等重要场所。并利用了VR、AI等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全方位沉浸式地体验养心殿内的工作与生活。 展览共分为七个部分:1.正殿明间:继位迁居,权利中枢;2.西暖阁:敬天法祖,勤政亲贤;3.三希堂:读书怡情,鉴赏古物;4.仙楼佛堂:修行密法,拈香敬佛;5.后殿、体顺堂、燕喜堂:静心寡欲,帝居生活;6.东暖阁:垂帘幕下,太后干政;7.养心殿造办处:天工匠意,皇家造办。 来,让我们一一走进神秘的养心殿,感受皇家的气派威严与宫廷生活的奢华吧!
正殿明间:继位迁居,权利中枢
走进展厅,即是养心殿正殿。雍正帝手书的“中正仁和”匾首先映入眼帘,正殿明间设有红木宝座和楠木黄缎套御案,宝座后是乾隆皇帝御书的屏风。 养心殿正殿明间是皇帝日常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就在这里接见了罗马教皇使臣嘉乐。
“中正仁和”的匾文,表明雍正帝要以中庸为正值,学会仁爱和谐,无疑是皇帝的自勉。而御制屏风是专为养心殿量身而制,三组扇屏形成山字形结构,保证了屏风结构的稳定性。屏心处黑漆面,乾隆御制的诗句直接阐明了养心殿的政务功能。也表明了,养心殿自雍正以来作为理政中心在宫中所处的独特地位。
侧对面的墙上挂着500多年来,曾在养心殿主政的8位清朝皇帝的画像。依次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
咸丰、同治、光绪和溥仪。看着这8位高高在上、跨越500多年历史的大清皇帝,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来“我真的还想500年……”
这件乾隆时期的明黄色缎绣彩云金龙纹男夹朝袍为乾隆皇帝御用之物,其精细的刺绣技法,代表着清乾隆时期苏州刺绣的高超水平。明黄色朝袍为清代皇帝礼服之一,主要用于重大祭祀场合。通过这件朝袍,专家推断出乾隆的身高是1.75米,在当时可以说非常伟岸高大的。
此印通体蓝色间以金星的“养心殿铭”青金石蟠螭印钮,底镌楷书《养心殿铭》。《养心殿铭》为乾隆帝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所作,从强调自身修养的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地坚持中正之道,养心养性,从而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养心殿记》也是乾隆皇帝所作,并将之制成册页。与传统的册页不同,《养心殿记》册页是与玉板为册心,供皇帝赏玩珍藏的特殊制品,材质少见,裱法特殊,在书画装裱史上尚无其它例证。
西暖阁:敬天法祖,勤政亲贤
养心殿西暖阁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单独接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的地方。与明间相比,这里的装饰朴素无华,窗外还有红色木板墙包围,是雍正皇帝和亲信大臣密谈之处。
局部复原的西暖阁内景。匾上的“勤政亲贤”和对联也是雍正的手笔,同样是皇帝对于自己的准则要求:只有严于律己,方能严于律人。但“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读来真令人折服: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历亲为的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然而,实际上这是在垂帘听政时期,雍正帝通过这副对联表露了对集权的一种渴望。
乾隆爷的玉柄金桃皮鞘飞蛇腰刀,白玉卷首柄贯穿明黄色丝穗,刀鞘木制,外贴金桃树皮,精致富丽。它的下方是雍正“勤政亲贤“寿山石夔纹平台纽。
“十全老人之宝”青玉交龙纽方形玺。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乾隆帝制此宝,不仅是要显扬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时时勉励自己尽君之全职。因此,此玺既是乾隆帝的纪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为君难”青田石异兽钮印。“为君难”出自《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经历多折的雍正皇帝不仅把“为君难”制成匾额,还命人刻了多方印章,钤于御书及书画上,用以激励自己不要忘记作为一位皇帝的职责。
三希堂:读书怡情,鉴赏古物
三希堂原名温室,是乾隆帝的书房。乾隆12年,乾隆皇帝下令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稀世书法珍品贮藏于此,并赐名“三希堂”,希望“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
乾隆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尤得乾隆的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说起乾隆对《快雪时晴帖》有多喜爱,令人不得不服的是,在共28字的《快雪时晴帖》上,乾隆竟然写了上万字的感想,真是让人跪了……不仅如此,乾隆还在《快雪时晴帖》上盖满了自己的各种章印,在旁边再写个巨大的“神”字!难怪有人说《快雪时晴帖》是被乾隆“祸害”得最惨的书法之一!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读书怡情、鉴赏古物的地方,从复原的三希堂可见其原貌。正厅上方悬挂着乾隆御笔“三希堂”匾及“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联,显现着乾隆皇帝风流儒雅、讲究文趣的一面。
只有8平方米多的三希堂,被称为故宫中最小的房间,但它的名气却很大——三希堂典藏了大量的古代书画。至乾隆十五年,堂中已有晋以后历代名家135人的作品,包括墨迹340件以及拓本495种,件件堪称稀世奇珍。
书桌、小案和窗台上陈放着不同的文玩用具:白玉笔筒、青玉笔山(笔架)、玉斧、玉冠架、青玉蟠螭觥、青玉牺尊砚滴、青玉托莲蓬香插、砚屏等。其中这件青玉牺尊砚滴(牺尊是商代盛酒的容器)雕琢圆润饱满,神形兼备,生动鲜活,堪称清代宫廷仿古玉器中的精品。
乾隆黄玉牛。憨憨的表情,萌态十足。牛身通体均素,其中的牛头牛臀为少见的枣红色玉村,实为难得。除了底部有乾隆题诗之外,紫檀木底坐还有“乾隆御玩”落款。
仙楼佛堂:修行密法 拈香敬佛
乾隆数十年倾心研习佛学,平日更是以写经自修,是清朝诸帝中最笃信藏传佛教的皇帝,佛堂当然必不可少。仙楼佛堂便是乾隆皇帝专用的修习密法之所,也是他在宫中建造的最早的佛堂。
乾隆除了平日写经修习之外,更赞助编修和翻译大量的藏传佛教经典,在宫廷内外大兴佛堂与寺庙。当然,在史家看来,乾隆对藏传佛教的大力推崇,不单单是出于自身信仰的崇奉,亦有更深层次的政治意义。
佛堂里的这两件珍品,左为(铜鎏金)无量寿佛,右为铜智行佛母。无量寿佛被视为长寿的向征,每逢帝后寿诞吉庆之日,文武百官便将其作为祝寿贺礼晋献到宫中,祝福帝后万寿无疆。
左为(铜鎏金)白勇保护法,右为(铜鎏金)胜乐金刚。白勇保护法为藏传佛教护法神之一,而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是格鲁派最注重的三尊之一。
后殿、体顺堂、燕喜堂:静心寡欲 帝居生活
养心殿后殿区域是皇帝日常休息之处。在这里,结束了前殿繁忙政务的皇帝,摘掉沉重的朝服冠、脱去肃穆的龙袍,走下神坛,恢复普通人的身份,开始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皇帝尝尽山珍海味,但想不到的是,火锅也得其青睐。皇家火锅什么样?这件有如工艺品一般的“锡一品锅”让人大开眼界。 这套一品锅用锡制成,锅体与锅盖相合呈倭瓜形,顶部覆瓜秧、瓜叶作盖柄。其内屉平放五个镶金边的锡盖碗。锅体外部有放置小碟的支架。锅由圆支架支撑,支架下部设四个圆形酒碗,用以煮沸锅内之水。
火锅是满族的传统美食,传说当年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唰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后来清军入关,便把这用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火锅就此流传开来。 火锅吃起来味道很是鲜美,看来即使是做了皇帝也还是好这一口啊。故宫现藏火锅样式繁多,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为一体,显示出皇家饮食用具的精美华贵。 这个名为“甲子万年”的元宝式火锅造型奇特,颇为吉庆。其得名于火锅盖上有“甲子万年”四个字,为皇帝、皇后和太后祝寿辰所用,体现了长命百岁的祝福寓意。
有美食,还得有好餐具吧?这种担心真是多余,因为这可是宫廷哦!这对万寿无疆碗肯定够逼格吧?该碗铜掐丝珐琅,碗口饰夔龙纹,腹部蓝地缠枝连纹,为乾隆60寿辰时清宫造办处所制。其精美程度,光是看上一眼就难以忘记……
象棋、围棋也走入宫中?没错!皇帝也好这种“奇戏”哈。只是我感到好奇的是,跟皇帝对弈的那个人是神马心情——赢或者输,哪个是正确的选择?清代宫中常用高档的木材、玉石做棋。这副白玉碧玉象棋共32枚棋子,白玉和碧玉子各半。
这副白玉碧玉围棋弥足珍贵,白玉子185枚、碧玉186枚。围棋起源很早,在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名手辈出。宫中爱好围棋者,首推康熙、乾隆。
东暖阁:垂帘幕下 太后干政
东暖阁是皇帝休息的地方,自雍正朝开始,这里也是举行新年开笔仪式的地方,称为“明窗开笔”。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大权,养心殿东暖阁就成为垂帘听政的地方。1909年,末代皇帝溥仪继位,其嫡母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生父)共掌风雨飘摇的帝国…… “走进养心殿”文物展也专门复原了东暖阁,只不过采用了清末的布景,让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垂帘听政”那段历史。
慈禧太后权倾一时,反映在各个方面,连印章也不例外。大清皇帝都有向征权力的“御宝”,太后岂能落后?这枚“慈禧皇太后之宝”青玉交龙纽,便体现了她至高无上的特权。
这个彩云龙花卉纹盘十分精美,盘底有“储秀宫制”落款。储秀宫是咸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寝宫,“储秀宫制”便是她的专用瓷。咸丰年间,慈禧以懿嫔身份入主储秀宫时还没资格享用九龙纹盘,所以此盘应是她垂帘听政时期所用之器。
躺在玻璃柜中的“银镀金光绪21年珍妃册”,124年后的今天,那刺目的金光背后仿佛藏着后宫生活的神秘……对于宫中众多妃子来说,封号册宝是成为后妃身份的象征。清帝后妃有两位女子曾获“珍妃”这一封号,一位是道光帝珍妃赫舍里氏,另一位就是广为人知的光绪帝宠妃他他拉氏。珍妃是光绪最为受宠的妃子,后因获罪于慈禧而被投井杀害……
养心殿造办处:天工匠意 皇家造办
造办处是清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于康熙年间成立,营运至1924年。造办处先后设有60多个专业作坊,集结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负责制作、修复和翻新宫廷的日用品和工艺品,代表了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 比如这件珐琅牡丹纹双联盖罐,黄色珐琅釉为地,两罐相连,罐腹饰粉红、蓝、白缠枝莲,莲瓣内釉色晕染,白色缠枝莲内还晕有间色,细腻精致。黄色珐琅釉属于外来技术,由于雍正的喜爱与支持,其技术得到了更成熟的发展。此罐以双连造型呈现,寓意夫妻结为一体,又称“合欢”。罐底有“雍正年制”四字楷款。
冬青釉葫芦瓶。通体施冬青釉,釉层肥润,器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器型稳重,呈色淡雅,是这一时期御用冬青釉瓷器的经典类型。
当然,宫中也不乏一些洋玩意儿。这座18世纪的铜镀金牛驮水法转花钟,便产自英国伦敦。钟表箱顶饰一颗光芒四射的金星,星中心为转花。钟在牛腹和底座上弦后,乐声响起,瀑布水法直泻而下,花饰转动。
铜镀金四柱亭式跑人转花钟也产自英国。两个白珐琅钟盘分别是计时盘和阴历盘。底座平台正中立圆柱,柱子上彩绘建筑风景,市井众生环绕在圆柱周围。平台四角装饰彩色料石花。钟的顶端是由四象背负的方尖碑式建筑物,其上装饰彩色料石花。
上弦后,在乐曲伴奏下,圆柱周围的人物前行,平台四角和建筑物正面的彩色料石花会随之旋转。可以想象得到,一向喜欢搜集西洋稀奇玩意儿的慈禧太后,在见到此种时,心里一定欢喜不已……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