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菜有了文化味成为网红,还原惠州老味道
炒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蚬”这种食材对于 惠州 人来说,就凭着一股亲切的东江风味,长年占据小吃榜单前列。东江沙底河床,水质清澈,出产的河蚬个体大,色呈金黄,饱满的肉,乌记私厨配上姜葱和辣椒圈,极大限度地把蚬原始的味道散发出来,吃完清甜的蚬肉后,连壳上的酱汁都不舍得放过。
苗屋的历史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 成功 在 台湾 起义,准备反清,并称 台湾 为“东都”,表示要让桂王主政,并号召漳、泉、惠、潮四府居民屯聚举事。迫于事态紧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顺治皇帝命“ 广东 提督军门”从 广州 调到 惠州 ,重兵驻扎,与之对抗。 惠州 苗氏族人的先祖苗之英在次年(1662年)秋从北方调驻 惠州 ,他的家眷也陆续南迁。当时苗之英担任左营参将游击(三品武官),一个营约有2000余人。苗之英退役后,就在当时的北门街“中营守备署”对面购地建房屋定居(即“老苗屋”,现北门大街28号),而其子孙继续为清廷服务。清末民初,通过购置,这里成为苗家的宅院。
大厅上挂着一块写着“慎新堂”的牌子。高大的房梁上刻有雕花和 “百子千孙、金玉满堂”8个字。两侧的墙面上挂着苗家祖屋的“荣耀”两幅老旧的壁画 《古屋芳容》《宜园秀色》,通过这些文图,可以初步了解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苗家祖屋的完整模样。
惠州市
惠州城历史街区--北门街
走出苗屋小巷,外面就是北门大街。北门街历史悠久,是 惠州 府城“九街十八巷”之一,千年府治所在地,明清时期,这里已发展成为传统居住区。街区内历史遗存丰富,除了苗屋,还有廖仲恺先生之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其它明城、“天下为公”牌坊1座、东征遗址纪念碑可以参观,适宜饭后散步。
惠州市
展开全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