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位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内右侧的洹河西岸、是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出土文物的地下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为地下一层建筑,高8米,地面以上1米,地面以下7米,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35平方米,布展面积2475平方米。这里是中国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以及众多居民点和墓地。清清的洹河水围绕着都城缓缓流过,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之美、之奇,可充分证明殷墟不仅在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很有可能是当时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殷墟博物馆建筑的殷商色彩主要通过青铜墙、历史走廊和主题水院来表现。青铜墙位于博物馆的正中心,外形方正,该墙体是整个博物馆唯一明显高于现代地面的建筑,它也起着提示游人的作用。历史走廊是一条“回”形走廊,全长60米,四个90度拐角。沿着这条历史走廊,可以准确找出商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时间定位。它假定现代地面为“今天”,以博物馆陈列室的地面为3000年前的“商代”,在走廊内侧用一条青石做成的“时间线”将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灭亡至1911年辛亥革命约3000年的历史,按所经朝代存亡长短标出清、明、元、宋(五代)、唐、隋、南北朝、两晋、三国、东汉、西汉、秦、战国、春秋、西周、商不同朝代。沿着历史走廊进入“商代”地面,看到的是青铜墙下一处方正的庭院。庭院的正中是一方池水,隐约可见有一片黑色龟甲,以甲骨文书体铭刻着 “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 诗句,暗喻安阳殷墟洹河河畔是汉字的发源地。
旅游小贴士
1、景区概况:河南安阳与洛阳、开封、西安、南京、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但把安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不多,殷墟,是中国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2006年7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殷墟本身的价值首先是文字价值,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只有甲骨文经过演变保留下来,成为现在的汉字。此外,殷商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殷墟青铜器、玉器、陶器的制作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此行是一次文化之旅。走入历史之旅。门票包括宫殿宗庙遗址区、王陵遗址区两处。2、交通:、火车站——步行到文化宫坐1路,在殷墟博物苑下车。(此站下车后到殷墟博物苑大门需步行15分钟,距离较远)。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与王陵遗址两个景区。两个景区间约有5公里,往返与两者之间有免费电瓶车可乘坐。距离约5公里。3、门票:殷墟门票不算便宜,票价90元,请导游80-120元,停车场收费10元。4、游览的路线:殷墟大门---“甲骨文发现地”石碑---“门”字、夔龙玉玦造型门---殷墟博物馆(地下博物馆)---碑林---车马坑---乙七乙八基址---127甲骨窖穴---甲骨文长廊---毛主席视察安阳纪念处---妇好墓---结束愉快游览。5、其他注意事项:游览殷墟博物馆最好有讲解员给讲解,自由行可以蹭团队的讲解。
青铜器展厅
在青铜器展厅,给人以震撼,无论是铸造精美的鼎还是依旧锋利的青铜矛与戈,无不体现着三千年前先辈们高超的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其中尤以司母戊鼎最为精美,1939年3月19日在殷墟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殷墟博物馆展出的是仿品。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著名的司母戊鼎
在司母戊鼎展厅,用展板对中国的鼎文化进行了介绍,鼎是中国古代的炊食器,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现今的出土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鼎发展的最高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社会,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礼器。青铜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