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趟旅行
总有那么一些朋友,大家不在同一座城市,也不常见面,却聊得特别欢。突然有一天:“我们什么时候再聚聚呢?”“好啊!好啊!”“在哪聚好呢?”“我没啥要求,能见到大家就好。”“我有要求!要有好吃的。”“我要看海。”“最好是个有故事的城市。”“ 厦门 吧?一次性满足你们的要求。”“对!对!就 厦门 吧,关键有本地美食博主鸭鸭在,带我们避开网红店吃真正好吃的。”于是,一趟没计划,也不用计划,一场朋友间的聚会便这么开始了。
福建厦门
逛
文艺范的厦门,有哪些地方可以逛?太多太多了!跟着我的镜头一起来吧。
中山路步行街
没人知道全国有多少条 中山 路,但我还没听说哪座城市没有 中山 路,大都是老街, 厦门 的 中山 路是条骑楼老街,是条步行街。
初到 厦门 ,第一时间便打车直奔 中山 路,因为这是个蕴含老 厦门 故事的地方,初出高铁站便下起了雨,但当我到了民宿,安置好行李,天空竟然放晴了,想必是 厦门 更想让我见到她美丽的一面。
在 厦门 市区 中山 路一带,至今依然保存着许多历经百年沧桑的骑楼街道。深厚的历史底蕴、喧嚣的市井人气和浓重的商业氛围在这里交相辉映。
骑楼,老 厦门 的标志性建筑。在许多老 厦门 人眼中,骑楼、深巷、叫卖声……才是原汁原味的 厦门 。
和岭南地区其它城市一样,有骑楼的地方,必然是老商业区,因为骑楼本身就是为了商业而生。这种欧陆风格与 东南亚 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使得人们无论什么天气出来逛街都不受天气影响,在 东南亚 十分风靡。
和 广州 的骑楼不同, 厦门 的骑楼在外观上更偏欧陆风一些,这一点从骑楼的窗户便可以看出。 广州 的传统骑楼大都是 满州 窗,而在 厦门 ,都变成了西式的玻璃窗,比起 广州 的传统骑楼有更好的采光性,也更适合现代化的需求。
约在鸦片战争后,不少从南洋回来的闽南人建商铺经商,他们把异国他乡的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应运而生。他们最早在 中山 路、大生里一带建骑楼。这种建筑标新立异,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变成与顾客的共享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让顾客倍感舒适,又拥有精致考究的店面,显示出店主与众不同的品位。而最为特别的是,由于建筑融入了西方元素,让人们眼前一亮,成为时尚,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极有特色的建筑。骑楼这一舶来品,便作为城市的外在形式佐证了这个城市的起源。
在 中山 路的尽头,我找到一个很理想的机位,在斜坡上,拍这些低矮的骑楼,整个 构图显得更加饱满。
围绕着 中山 路步行街,整个片区有很多有韵味的地方,也有很多美食藏身其中。当然像这种地方吃方面的肯定是鱼龙混杂,要避开雷区,要么你有金睛火眼,要么像我们这样有位靠谱的本地美食专 家朋 友。
中山路步行街
华新路
鸭鸭说要把我们带到一个小众的地方,叫华新路,我一到就说,和我们 广州 的华侨新村很像啊!鸭鸭惊讶地问, 广州 也有华侨新村?华新路这里也是华侨新村。所以不用多猜测,这里肯定也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了。华侨新村是建国初期政府为了安置归国投资的华侨所划出的住宅区域。在 福建 、 广东 、 浙江 都有这样的华侨新村。
华侨新村里,有部分别墅被改造成民宿,也有改造成咖啡厅的,随着这里变得越来越小资,也吸引了很多人来此拍照,甚至巷子里,每走几步,便可见一对新人,他们锦衣华服,浓妆艳抹,或柔情似水,或情意缠绵,与这风景是相宜的,除了摄像机的咔嚓之音,我能听见他们幸福的低语,不知不觉,我也跟着笑了。华新路成了一条通往幸福的路,不知是那貌美如花的新娘迷住了华新路,还是这美丽的华新路迷住了世间的有情人?
除了新人,我们的文艺女青年自然不会错过这种环境了,尤就很喜欢这里。
百家村
在 厦门 ,还有另一个颇小众的拍照点,它就是中山公园外的百家村。
初进百家村,你便有一种站在30年代老城区中的感觉。阳光洒在石头砌成的墙壁上,安静的小街巷里偶尔听到车铃声,小街巷里偶见几位老人家坐在竹凳上晒着太阳,或是围在小桌子前泡一壶茶,说几个陈年故事。
行走在深田路、中兴路上,有 鼓浪屿 小道上的错觉,两旁是上了年纪的建筑,80年前的安置房、西式的洋房、 日本 现代风格建筑。
兴亚院是百家村里很有特色的建筑,建于1939年。日军侵占 厦门 时期,它是“兴亚院 厦门 联络部”,为 日本 殖民统治 厦门 和 广东 汕头 的最高机关,当时还有一个别名叫“黑牢”。
兴亚院在外观设计上可谓是独树一帜,放在现今也是座很有个性的建筑。
这栋西式别墅名为观稼轩!据说,还用清朝留下的的祥龙石雕砌进观稼轩的底部。图片中可以看到其中一侧的屋顶曾经倒塌,现今刚刚修复,还没有对外开放。
从民国、解放初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建筑,都能在深田路、中兴路上找到它们的影子,风格迥异。在 鼓浪屿 看到这样的建筑,联想到的是它的文艺与优雅;百家村的建筑,看到的则是它的沧桑,似乎每一座建筑都都有着它不为人知的历史。
百家村路-道路
鼓浪屿
鼓浪屿 厦门 旅游名气最大的地方了,如果不上岛,感觉没有来 厦门 一样。这里不像 厦门 岛那样 ,已经有大桥和大陆相通,上岛必须要坐渡轮,所以依旧保持着其独特的遗世独立。
厦鼓轮渡航线自2014年10月20日起实施调整,原厦鼓航线分为市民专线和旅游客运航线。目前外地游客到 鼓浪屿 ,白天从 厦门 邮轮中心厦鼓码头乘船到达 鼓浪屿 三丘田码头(35元)或内厝澳码头(35元或50元)。可以通过轮渡公司网站以及官方WX和支付宝提前购买从邮轮中心厦鼓码头出发的船票,也可凭有效证件在现场人工窗口或自助机上购买从该码头出发的船票。夜间须从 中山 路对面的 厦门 轮渡码头乘船至 鼓浪屿 , 厦门 轮渡码头2号厅17:50至次日06:30(夏季6-9月为18:50至次日06:30)对游客开放,票价为35元。购票方式同白天。一定要记得提前购票,切勿听信黄牛能带你上岛,现在过渡都是人脸核验,人证合一才可同行。我们非常幸运,有鸭鸭这个 鼓浪屿 土著,预先登记了身份证号,拿着身份证去 厦门 轮渡码头,刷身份证加人脸识别上船,8块钱就可以买到往返船票了。
鼓浪屿 与 厦门 真的很近,只是一海之隔。我在 中山 路的民宿 天台 上飞无人机都能飞到 鼓浪屿 上去。从这个角度能清楚地看到 鼓浪屿 和 厦门 岛的距离。所以难怪有朋友以为它们只是隔了一条河。显然,他不知道屿是什么意思。
即使没有无人机,用长焦在 厦门 岛便能拍到 鼓浪屿 上精美的西式建筑群。我迫不及待地坐上开往 鼓浪屿 的渡轮,海风轻拂我的脸庞,那份心情仅是如此舒畅。
此时的卢国沾先生写的《 鼓浪屿 》歌词浮现在我的脑海:趁海风鼓浪远去 你猜我身伴会是谁和日阳光的拥抱 我身心已陶醉我把我手伸进浪里去 满身衣服都沾水遗落童真再拾回来 到此充满情趣置身在宁静的 鼓浪屿 置身海角如梦美景里啊 仿似碧海长了蓓蕾跳出了青蛙落到草里 转身远瞅问我是谁头上松鼠急急跳 那边一只随后退跳出市嚣此处暂借醉 笑拥我失落的生趣沿岸和碧海青天对 与小岛结成伴侣无尽原始的古朴 这点牵引难拒
在渡轮上,除了看着古朴的 鼓浪屿 ,回望 厦门 岛,也是别有味道。
各种现代的,后现代的建筑矗立在滨海地带,与碧海蓝天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也许我们来的时候还算早,也许我们上岛的码头是市民码头,还没有遇见成群的旅游团。真的很惬意, 鼓浪屿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么静谧美丽。
没有预定路线,也不需要路线,就这么闲逛在 鼓浪屿 上,古树遮阴的街道,各种风格的西式老房子分列街道两旁。
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 鼓浪屿 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同时又是音乐沃土,名家辈出,所以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岛”。
鼓浪屿 原 英国 领事馆建筑为三层红砖楼,四角出砖入石,结构 方正 严谨,落地门窗,均配百叶调节阳光,挡避风沙。据考证,这座宅院是 鼓浪屿 早期殖民建筑风格的代表。它始建于1870年前后,是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 南京 条约》后, 厦门 正式成为通商口岸的产物。
真的不需要刻意寻找,一路闲逛,感觉每一处都是美景,可见这份悠闲心情多么重要。
鼓浪屿 的猫猫狗狗也比别处更安详,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走着走着,来到 鼓浪屿 最热门的婚纱拍照点,两座毗邻而居的教堂,也是人们必打卡的地方。
这座哥特式的建筑,原来是 西班牙 领事馆,后为 法国 领事馆,现在是岛上最美的教堂,也是婚纱摄影的最爱。一大早就被各种婚纱摄影团队团团围住。
协和礼拜堂,是 鼓浪屿 上最早的一个教堂,鹅黄色的外观,前面四根 罗马 柱笔直撑起三角形的山墙。要在这里守候一张照片可不容易,一直会有不同的新人在此拍照。
在 鼓浪屿 可以说处处都是景,每一处都有故事,根本不需要和大家一起挤。
小岛上有不少很文艺的地方,包括这些很有情调的书店。
现在的书店早已经不单单是卖书的,各种文创品也是热门的货品。
除了卖书,如今的书店都会卖咖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咖啡和书成了最佳拍档,仿佛它们在一起,整个气氛都变得更加文艺起来。
离开虫洞书店,继续穿街走巷。但很快,又有另一处建筑让我们停下了脚步。
原来这里也是一处书店,红色的外观,猫头鹰图案的窗户,所以这栋楼又被叫做猫头鹰楼,是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旧址。
时过境迁,后来的猫头鹰楼做过住宅,卖过珠宝、干货,开过旅馆,如今天成为了这里成了外图书店。
鼓浪屿 上多是西式洋楼建筑,所以当眼前出现了一栋闽南风格的建筑时,立刻眼前一亮,看着那半圆形的屋顶,长长的屋檐翘角,就立刻想进去一探究竟。
走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个茶庄。里面宣扬的是闽南茶文化,还有特色品茶和体验茶文化的主题馆。
从里面出来,可以看到屋后便是著名的 日光 岩,那是俯瞰全岛的好地方,不过我就不打算上去了,因为我带了无人机。
可以看到古朴的 鼓浪屿 与现代的 厦门 岛的对比。
如果你没带无人机,那么我还是很建议到 日光 岩上看看。因为高处看 鼓浪屿 真的很美。
时近中午, 鼓浪屿 的人流也渐渐增多,各种旅行团也开始登岛了。
等了好久想拍的最美拐角,但是拍摄效果很不好,因为后面一堆人,根本没有空间让你退后两步来拍。太网红的点还是不适合我。
这是一间卖牛轧糖的网红店,店面风格不错,但是人也好多,我就没趁热闹。
鼓浪屿 的确是个很不错的地方,但切记,一定要一大早来,中午过后,基本上就很难拍到满意的照片了。人实在太多了。
鼓浪屿
沙坡尾避风坞
来沙坡尾避风坞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灰蒙蒙的,让人有点失望。
沙坡尾是 厦门 港的源起之地,从清代起就作为避风港。其名来源是因为这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而且各处的沙子都会流到这里来.早期的 厦门 港是一处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型,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美称。近些年由于演武大桥的修建,沙坡尾避风坞的功能不复存在,这两年经过整治后,这里焕然一新,只剩几艘供游客摆拍的渔船,而周边的老房子大多出租作为商铺,为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气。
我们来得太早,这里的文艺小店还没有开,想买一杯奶茶醒醒神,结果也空手而归。
另一侧,还有一个送王船的展示。在 厦门 的最后一处渔港--沙坡尾避风坞,深藏着“送王船”风俗,至今延续和传承下来,它承载着 厦门 港最重要的集体海洋记忆。这个小型的博物馆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模型展示了这一风俗,大概是老沙坡尾遗留的最后一段传承了吧。
沙坡尾避风坞
吃
在厦门,吃可是头等大事,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闽南菜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厦门,你可以吃到传统的、新派的,各种风味的正宗闽南菜.
鑫坞堂海鲜城|海鲜加工(中山路店)
中山 路附近就有不少值得推荐的餐厅,例如第一餐在我们住的民宿对面的鑫坞堂海鲜城。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寸金尺土的 中山 路片区一楼还设有海鲜池。
还没来 厦门 就听说过闽南名菜姜母鸭,所以这次来 厦门 最大的心愿是吃这道姜母鸭,别误会鸭子一定是母的,只是闽南话中姜叫姜母,这道菜中姜与鸭相互衬托相互吸收对方的味道,可谓是最佳拍档,最终造就了姜的浓香与鸭的肥而不腻,升华出新的味道。
清蒸 波士顿 龙虾,敢于清蒸说明是条刚刚还在游水的新鲜波龙,味道当然特别鲜美了,因为有试过在别的地方点清蒸,厨房拒绝这么做,偏要做芝士焗和姜葱炒,可想而知了。
粉丝蒸膏蟹,红膏蟹非常的大,满满的蟹黄,底下粉丝更是吸收了精华,完美!
椒盐虾姑,这个季节的濑尿虾竟然有膏,真的让我有点惊讶。
杂鱼酱油水,说起酱油水,可是 厦门 最草根的烹饪方法。刚刚新鲜从渔网打捞上来的各种杂鱼,去内脏,刮鳞,开火,上一些油,待油温高了,放入姜丝,翻炒,放入酱油,翻炒,倒入少许水,放入蒜瓣,放入洗净的鱼,待一面熟了,翻至另外一面,最后放入葱白,香葱。盖上锅盖,不需要味精,不需要盐,几分钟便可造就一顿丰盛的美食。经过时间的洗礼,这道菜,这个做法被发扬光大,后期加入了青椒丝,红椒丝点缀,料酒去腥,非常快捷,适用于所有海产品,例如:鲍鱼酱油水,酱油水小管(鱿鱼)等
金线莲土猪肉汤,这个老火汤连我这个 广东 人都赞不绝口,足足喝了两大碗。
点了个 厦门 炒面线作为主食,炒得很有特色,搭配店家秘制的香辣酱,很快被小伙伴们一扫而光。
鲍鱼酱油水、清蒸龙趸、白灼花螺、清蒸鱿鱼,每样都是至简单的烹饪,新鲜的食材,原汁原味的烹饪,真是太对我胃口了。
到 厦门 的第一顿就吃了如此惊艳的一餐, 厦门 ,注定又是一个因为美食而爱上的城市。
上青本港海鲜
当鸭鸭带着我们来到这家百家村附近的居民区里的餐厅的时候,她说我们今晚要在这豪吃一顿。我们将要吃这次最贵也让你印象最深的一餐。真让我惊呆了,真的吗?在这居民区里,这么不起眼的地方?鸭鸭笑笑说,这是 厦门 三家上榜黑珍珠餐厅的其中一家,不会让你失望的。
据说“上青”在闽南语中是特别新鲜的意思,看招牌就是专门经营新鲜本地海鲜的餐厅,鸭鸭告诉我,《舌j尖上的 中国 》、《风味人间》都曾经来这里拍摄,总导演陈晓卿都是这里的常客。
进到里面,仿佛一个大鱼市跃入眼前,不在于规模有多大,但里面的大鱼真的很大,而且品种也非常多。而且也都标明了品种和价格,对于不太熟悉海鱼的朋友,这可是很好的吃货科普长廊。
我虽然也是在海鲜之都 湛江 长大的,但却不常见这么多新鲜的野生大鱼,我坚信,这老板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渠道才能同时陈列出这琳琅满目的上等货。
果然,鸭鸭告诉我,这家餐厅可是有自己的渔船的,难怪被称为钓鱼人和赶海人开的海鲜餐厅。
南美红虾生:和 潮州 虾生的做法一样,只是在这里选用了不同品种的海虾,师傅的刀工很好,新鲜的南美红虾去壳去头,抽去背上的虾线,然后被片成薄薄的一处,在灯光下显得晶莹通透。虾生的配料其实和我们平时吃的 顺德 鱼生 大同 小异,主要也是芜茜、葱白、姜丝、酸姜丝、薄荷叶、萝卜干、蒜头等,唯一不同是 顺德 鱼生的花生油在这 里加 入了 普宁 豆酱。拌在一起吃的是虾肉略带脆嫩的口感,通常不需要放太多种配料,过多的配料会把虾的鲜味掩盖了。因为本来 普宁 豆酱已经是种很抢味的配料了。
红烧鲨鱼胶:这是一鼎鲨鱼胶熬的浓汤,各种功效就不需要多说了。
红鲟乌米糕,红鲟是青蟹的一种, 广东 称膏蟹; 台湾 , 福建 叫红鲟,用乌米垫底上蒸笼蒸是闽菜的特色做法。
吃的时候很讲究,把红鲟里丰腴的蟹膏挖出来,搅拌在底下的乌米里,乌米吸收了蟹膏里的油脂变得更加滋润,蟹膏在乌米的相伴之下又不再油腻。一直觉得闽菜很注重这种融合式的搭配,例如姜母鸭,例如封肉。
这是镇店招牌上青腩肝煮,鸭鸭给我们提前预定,才有得吃。虽然外观看起来没别的菜式那么有视觉冲击力,但这道菜是我要极力推荐的,如果一桌菜只能选一样,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它。用的是鲨鱼肝和鱼腩搭配,用酱油水的做法,鱼肝嫩到极致,入口即化,鱼肝油的香味在舌尖上回荡,这不是什么 法国 鹅肝能比的美味,鱼腩,特别是连着皮的部分,充满骨胶原,又是另一种鱼油的浓香味,两样搭配在一起,用来拌饭真是一流。不是顶级老饕不会想到这种吃法。
六七斤重的 厦门 本港彩电龙虾,用泰式酸汤的煮法,把原本略显无味的龙虾肉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伴着泰式酸汤,吃着结实的龙虾肉,仿佛自己置身于 东南亚 某个热带小岛的椰风海岸边上。
这个生焗水晶管也是我们非常幸运才能吃到的,来自 澎湖 海域的大鱿鱼,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这条新鲜的水晶管,不用放一点盐巴、一滴水,只是简单的姜丝打底,现场给我们演示它是怎么生焗出来的。当闻到姜丝的焦香味,这道美味就完成了。原以为这么粗大的鱿鱼会很硬,想不到却是那么的脆嫩,最好吃的是它两只像耳朵一样用来游泳的翅膀,厚实却不韧。
醋泡东风螺,每颗东风螺都很大,而这道菜的精髓在于用陈醋泡,把螺头位置泡软化了,吃起来弹牙。
厦门市上青本港海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不夜不见超级夜食铺
在 厦门 ,就算每晚吃宵夜,也嫌不够。每天想吃的东西太多太多,即使自己是个大胃王,也无法装下所有想吃的东西。说到宵夜,这间不夜不见也是间特色店。
这里也是主打虾生,同样是 潮汕 虾生的吃法,不过师傅没有把虾片得很薄,而是依然保留了虾的尾部,摆盘也就显得更加美观了。
野生黄翅鱼冻,经过冻处理后的黄翅鱼肉更有弹性和胶质
冻蟹,不得不说闽南与 潮汕 在语言和风俗甚至饮食习惯上有太多相似之处了,很多东西几乎都是一脉相传的。
高压锅生蚝是近来比较流行的做法,听说生蚝是从 湛江 运来的,想必都是上等口。 湛江 的蚝是全国最肥美的,也是最贵的蚝。
特色煸豆干,煸豆干是 厦门 独特的饮食风俗,它其实是 厦门 话“翻”的谐音。吃煸豆干就是要不停的翻动锅中的食物,简单来说煸豆干就是在简单的一口扁平的大锅中自助煎一些食材,有同学或许会说这不是铁板烧吗?但煸豆干其中包含的独特的地方文化底蕴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得清楚的。煸豆干全程采用自助方式,先倒点油,待油冒烟时候下入豆干、咸粿,用铲子将两面煎至略微焦黄就可以出锅了。迫不及待地咬下一口,又香又烫,马上再来一块。煸豆干不只是煸豆干,各种食材都可以用“煸”这种烹饪方式。有咸粿、肉枣、猪颈肉、大肠、海蛎、带鱼、文蛤、鱿鱼、丸子等等,佐以少量盐、味精,就能吃出食材最天然的味道。喜欢重口的可以蘸 厦门 辣酱、蒜蓉酱油。
住
这次为了方便,就选了在中山路附近的一间民宿,这里交通不错,去哪都方便。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