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卫斜塔:世界第一斜塔
提到斜塔,相信绝大多数人立刻会想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然而,意大利多远啊!能去那里参观比萨斜塔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我告诉你,其实在我大中国就有一个斜塔,而且比比萨斜塔还要斜、比比萨斜塔还要早300多年,你是什么感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个神奇的斜塔,就是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前卫斜塔。绥中县古称瑞州,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才以“绥中”之名建县,意为永远安宁的中后所。绥中因紧邻河北山海关,亦被称为关外第一县。建于辽代的前卫斜塔,就位于县城前卫镇。 高约10米的前卫斜塔倾斜度12度,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为5度40分。从倾斜度来说,前卫斜塔堪称世界第一。然而,从古至今,不知是不是山海关的光芒太强盛了,这个世界第一斜的斜塔就这样一直默默地伫立在一个寂静的角落,孤单而落寞。 辽代距今1100多年,前卫斜塔身上至今还存有两大谜团未解开:一是只知其大概建于辽代中期,具体建筑时间不详;二是何时开始倾斜已无法考证,真正的倾斜原因恐怕要成为千古之谜…… 位置: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前卫镇。 门票:无。 建议游玩时间:0.5小时。………………………………………………………………………………………………………………………………… 前卫镇距离绥中县城仅26公里,我们进入前卫镇后,按导航指示在狭窄的街巷里左拐右转,明知斜塔就在几百米范围内了,然而就是找不到它。无奈之下,干脆择一略为宽敞之地把车停好,步行前往。一连问了几位街民,皆十分地热心指点,才终于在一个叫塔根子的胡同里找到了神秘的斜塔——不过,当地人更意愿称它为歪塔。
第一眼看见斜塔,比想象中还要斜得多啊!虽没实地见过比萨斜塔,但“洋斜塔”无疑已经算“正”的了。另外,也不必再考究了,塔根子胡同的得来也一定与其有关。
前卫斜塔现存塔高约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移位1.7米。该塔建成之后虽几经地震与洪水破坏,却始终斜而不倒,令人叹奇。
除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据说被称为“斜塔”的古塔在中国已达到17座,但没有一座倾斜度能超过前卫歪塔,位居倾斜度“亚军”的是倾斜度不足8度的南京定林寺塔。
塔前有两块新旧不一的石碑,旧的是绥中县于1985年所立,名为“前卫砖塔”;右边新的是葫芦岛市政府于2000年所立。看着塔前的石碑“前卫镇歪塔”,我想这才是它原来正式的称呼吧!近年来,之所以被人们口传为斜塔,应该是出于与比萨斜塔比较的心理吧!
塔前的地理位置碑刻着它的准确坐标,以及保护范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前卫斜塔目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斜塔候选世界纪录。
与同一时期的辽代其他石塔相比,三级呈八角形的前卫斜塔规模并不算大。然而,作为一座实心密檐式的砖塔,其石筑的塔基坚实。当年,顶部原有顶盖,现已塌陷残缺。塔身上原有的飞天砖雕和塔身佛龛中的佛像都已经被盗毁无存。
临走时,我用我“高超”的拍摄技术将世界第一斜的前卫斜塔“扶正”了!瞬间,我感到我很牛叉!
前所古城:关外第一所城
实际上,前卫斜塔所在的前卫镇,是由一个已经废弃的地名“广宁前屯卫”演变而来——广宁前屯卫简称前屯卫。所谓卫或所,皆是明朝的军队编制制度。当时,明代统治者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取消州县设置卫所,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设立了25卫,每卫5000多人,下辖2至5个千户所。卫的建制比州略小,比县稍大,是军政合一的军事机构。前屯卫是山海关外第一卫,管辖中前所(今绥中县前所镇)、中后所(今绥中镇)2个千户所。 关于明朝的卫所,还好,在离前卫斜塔不远的地方还保留有一个古城——前所城,可以依稀看出当年的风貌。于是,参观了前卫斜塔之后,我们意犹未尽,继续驱车18公里便来到古城所在的前所镇。 前所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关外第一所城。明代在关外曾建有125座所城,前所城是唯一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当年,明清交战时,明朝派总兵在此把守。之后的几百年中,这座小城的经历却颇为不凡:1900年10月,曾被八国联军的俄军占领;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军曾把前所城作为攻击山海关的重要阵地;1945年8月29日,我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先遣部队到达这里,前所城成为日本宣布投降后,东三省第一座被收复的城镇…… 位置:绥中县城西42公里处前所镇内。 门票:无。 建议游玩时间:40分钟。
前所古城外,如今新建了一座公园,不远处残存的城墙里便是真正的古城了。而城西则有强流河(明代称急水河,清代初称中前所东沙河),蜿蜒清澈,绕城而过。前所古城和前所古城公园均免费开放,值得点赞哈!
前所城设东西南三个城门,分别称为定远门、永定门和广定门。城的北面无门,其位置上曾建一座真武庙,但已毁于兵火。如今公园所在的城门是西门,城楼城池及门洞保存相对比较完好。
各城门原建有瓮城,现唯有西门的瓮城尚存。翁圈长约40余米,状如半月,卧落在古城的城墙之中。
在瓮城内抬头仰望,10米高墙高不可攀,在古时冷兵器时代真是难以攻占。历经岁月的磨砺和战火的冲击,城墙上的永定门三个字如今已经难以辨认了。
三门之中,西门的斜坡式“马道”相对更完整完好,但也明显有修复过的痕迹。
不过,远处或近处的墙上风化而残缺的砖块,还是有无法掩饰的近六百年历史的沧桑。
城东西长510米,南北宽502米,基本呈正方形。当年容纳千户人家的古城,如今也基本上依然是以平房为主。
在西门城楼下有个四合院据说是当年城内最大的四合院,至今还有人居住。我们好奇前往窥探,但刚踏入门槛即被院内传来的一阵犬吠所吓住了……果然还留有当年大户人家的余威。
索性决定在城内闲逛起来,然后依次登临南门和东门。从每一间房子前走过时,我们都期望能发现点什么,但古城“明朝的那些事儿”注定早被岁月冲刷殆尽而没影儿了。但与当今相隔数年的那些痕迹还是让我们感到兴奋。
位于城内中心路口的这个建筑虽然不是什么古建筑,但距今至少有五六十年以上了。
大门上方的“前所商店”四个字表明,它应该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
北国四月,桃花初开。一户院前盛开的桃花吸引了我伫足拍照,却被同行者偷拍“捕了个蝉”。
面对此景,我不禁要吟诗两句,这正是:一树桃花倚墙开,满院春色农家欢。
这就是广定门,前所古城的南门,相比西门,城墙更加斑剥更有沧桑一些。
透过南门城洞往外看去,外面即是新城的一部分。如今的时代,一垛城墙已经隔不开世界了。
从南门往东门途中的一段老城墙,看起来却像一座水坝。行至近前,高高的城墙下,城内的人家是不是天然有种安全感呢?
城墙高高看似难攀,但其实下面有助力石磴,于是我很容易地登上这段城墙。墙体宽近3米,在上面行走一点也不必紧张。此时,城内一位老者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十分惬意的样子好似时光停滞了一般。
而城墙的另一侧,也是一位老者却在自家地里不紧不慢地干着农活。是啊,当今时代,有没有城墙都是一样的,千家万户安居着并乐业着。
越往东门走,我们看到残留的城墙风化越严重,甚至直接露出了黄土。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树根,似乎也快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了……
很快来到东门——定远门,外地人如果导航的话,也一般是被引到此门。其实,东门离城外的新城最近,也是如今古城内居民进出城的主要通道。
和西门一样,从东门去往城楼的马道较为完好。
上面的城墙十分宽敞,也许是适应大量作战人员的集中守卫之需。
东门的北侧依然是严重风化的城墙。一段段废弃的城墙都是历史的见证,近600年而不倒,但谁能说得清它还能坚持多久呢?当然,墙下这辆废弃的小车什么也不是,只当是给其原来的主人留此存照而已吧!
一岁一枯荣,灿烂的春花又一次开在古老的城墙之下。春天的古城依然只有寂寞的等待,等待消失或是重生的那一天。只是它并不知道,哪一天会先来到……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