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字福山
提起秦皇岛,人们对那里北戴河南戴河的海滨,或者天下第一关与孟姜女庙的传说总是津津乐道,很多的其它景点就这样被那些网红一般的打卡景点的“光芒“所掩盖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来到秦皇岛,因为附近的打卡景区都早已去了个遍。在不知何去何从的茫然之际,朋友推荐不妨去山海关城附近的长寿山转转。嗬,长寿山,好吉祥的名字!于是,欣然前往…… 长寿山位于山海关城东北部约9公里处,背倚一段段雄伟壮丽、惊险刺激的野长城。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留下无数奇形怪状之石,历代书法大家都在此留下过有关“寿”字的墨宝——长寿山,便因此而得名。 位置: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孟姜镇三道关村。 门票:60元。
倒挂长城
从山海关出来,沿着繁忙的102国道行驶一段之后,按路标指示转向去往景区的山路。因为长寿景区的缘故,这段山路被命名为:长寿山路。途中还经过一个小水库,你知道它又叫什么名字吗?哈哈哈,叫“寿仙湖”——听起来,好像都是在蹭长寿山的热度似的。 山路两侧的岩石沉默地彼此守望着,不知过了有多少年依然不离不弃,互成风景却相看无厌。但去往的地方毕竟不属于打卡之地,沿途真的是车少路稀,而这不正是我们所要求的那种不紧不赶、清闲幽静的旅行吗?
那些光秃的岩石和陡峭的山脊其实并不平凡,因为它们总是与古老的长城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在接近长寿山景区的三道关村附近,我们停下了车,细细打望着两边的山峰,很容易就找到了山间断断续续的城墙和山顶上残缺的城楼。是的,山海关之所以成为一道关,也正是因为它的四周,千百年来在崇山峻岭中逶迤的长城的守护。
山海关的长城遗址很多,然而三道关一带的长城与可不是一般的长城,而是少见的“倒挂长城”。三道关长城是山海关附近10大关隘之一,这段明长城由上而下倒挂于悬崖峭壁上,自然形成“长城倒挂”之势,令人赞叹不已。
三道关两侧的山峰十分险峻,据说有的地方坡度甚至接近90度了。于是乎,倒挂的长城有若一个上天的梯子壮观异常却令人望而生畏。这样的长城岂只“野长城”,简直是“疯长城”了!真应该去亲自感受一下,但此行的主要目标是长寿山,因此还是远望静观,留一番想象的空间在心中吧!另外,少踏足一次,对这些古代遗迹便是多保护一次。
子母龟石
欣赏了三道关倒挂长城的精彩,带着意犹未尽的遗憾继续驱车前行。很快经过这座小桥,我知道前方即是长寿山景区山门了。因为,此时天气能见度极好,已经清晰地看见远处岩石上的“长寿山”几个红色大字。
景区的停车场不大,但并不拥挤。阳光有些强烈,但并不炙烤。一切都刚刚好。就算是一旁山上的岩石形状奇特,此刻看起来也似为一景了。
进了景区大门后是一个小广场,迎面而来的山峰和岩石照样形状奇特,但它不是“似为一景”,而真的是一景!它的名字叫“子母龟石”,因酷似母龟驮子而得名,实为花岗岩因长期风化剥蚀,四周岩石坍塌而形成的象形石。 “子母龟石”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工造化。但其下方峭壁上“长寿山”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同样十分难得。这是有“南仙”(苏居仙)、“北佛”之称的书坛巨匠、108岁高寿的孙墨先生的绝笔。
孙墨佛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称为辛亥老人。据说,“长寿山”这三个字,是孙墨佛的封笔之作。三个字全高17.17米,其中“寿”字高6.25米。可以说,正是因为孙墨佛先生的“长寿山”三个字,让“子母龟石”成了长寿山的标志。
悬阳洞穴
在小广场上,抬头可望“子母龟石”上的长寿山三字,进到近前低头可见“悬阳洞”三字。在我看来,如果说“子母龟石”是长寿山的标志,那么悬阳洞便可称为长寿山的基础了——长寿山景区是1987年在原悬阳洞景点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起来的。 有“山海第一景”之誉的悬阳洞,全长117米,幽深曲折,据称是我国最大、世上罕见的花岗岩山洞。
一条凹凸不平、残破不堪的石板路缓缓通向山中的悬阳洞,四周林密幽深,寂静无息,更显得有些神秘莫测。三三两两的游人拾级而上,渐渐接近那个神秘的洞穴。
悬阳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型穿透式花岗岩洞,在我国北方实属罕见。全洞长117米,其中前洞为悬阳洞的主体洞穴,进深37米,宽14米,高13米。
悬阳洞洞中有洞,洞外有洞,洞上有孔。不禁想起一个成语来:“别有洞天”!简直就像是专门形容悬阳洞似的。不过,细看之下,这洞中内部,又像极了人体口腔内部结构……
据记载,悬阳洞最早的垦辟和建设在明代。明初洪武年间,一位来自四川峨眉的僧人到此建庙塑像,之后随着明代魏国公徐达1381年在山海关建关设卫,这里僧人、道士云集。到了民国年间前洞建有万仙楼,后洞建有孔庙和地藏王菩萨,更使这里达到了儒、释、道三教并立,和平共处,成为悬阳洞历史上宗教文化现象的一大特点。
因年代久远,洞壁上的石刻与绘画都风化殆尽,依稀难辩。
记录了悬阳洞的过往历史的万历三十年《悬阳洞诗碑》、明崇祯八年《观音洞碑》,被后人置于洞中一旁,供游人匆匆一瞥甚不瞥——因为真是瞥不清了……
在洞中一度摸黑前行,脚下凭感觉沿石砌台阶扶栏而上,洞突然由暗变明。仰面而视,只见前方洞顶有孔,日光悬于其中——看来,悬阳洞便是由此而得名吧?只有经历了洞中的黑暗,才感到此刻阳光的可贵。洞中有洞,洞上有孔,孔能通天,这正是悬阳洞的奇妙之处。
出了悬阳洞,回头一望,门楼上“黄牛山”三个字在蓝天映衬下历历在目。我明白了,悬阳洞所在的山便是黄牛山了。
旁边,一阵悠扬的钟声突然想起,在山间传出很远很远……
在康熙四十四年的《造钟碑记》面前,我努力寻找那座古钟的历史由来,但却难以辨认。也许,过去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模糊地产生,又模糊地流传。不在乎原因,只在意有没有发生过……
寿字碑林
一路而行,长寿山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处处可见,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它们静静地卧在山坡、沟底,总是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中脱颖而出,露出自己光滑的身躯,尽情地沐浴春日阳光的照耀。
都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但在我看来,长寿山的石头大多是沉默的,却一定是有故事的。这不,森林中稀疏的阳光下,一块巨石上一个娟秀的“寿”字突然闯入眼帘,揭开了长寿山景区之魂的主题——寿字碑林。
寿字碑林并不是其它地方常见的石碑,而是大自然中的天然石块。长寿山中这些大小各异的石头上镌刻着不同朝代、不同字体的中国历代书法家写的“寿”字,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颜真卿、欧阳洵、柳公权,宋代米芾、苏轼、黄山谷,元代书法家黄绮等的笔迹。
这些石刻寿字虽说不是书法家本人为长寿山专门题写(大多是真迹复刻),但也是难得的书法精品。散布于山野之中,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长寿山的寿字虽说以复刻为主,但也是有些文字真迹的。摩崖“层峦叠障”便系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山海关督师、宋范仲淹后裔范志完所题。
另一块石崖上的“范墨流香”,则是时任北山左营副总兵王进科所题。当时,他对范志完“层峦叠嶂”的题字十分喜爱,于次年题写了“范墨流香”,即“范志完的墨迹永世留芳”。
除了题写“层峦叠障”,范志完在长寿山的游玩兴致颇高,逢此巨石感此处山河壮丽,于是又在悬崖绝壁刻下了“百二山河”几个大字……据说每逢雨季,这里数条飞瀑直下,蔚然壮观。
路边的巨石上刻着“寿山之魂”四个字,是献给景区建设者的,这倒是一个有爱之举、有善之举。
世外桃源
日升日落,草木枯荣;岁月更替,生命轮回。只有山里的石头会更长久地存在着,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它们才是长寿山中的长寿者。
路经一个叫“世外桃源”的地方。这里山幽静深,原名为桃园,院内植桃、李、樱桃、梨等各种果树上千株。只因艺术大师李可染于1988年题词命名“世外桃源”而成长寿山中一景。
然而,院门紧闭,好奇的游人被拒之门外。透过铁栏杆,只见满园花落,只有一株桃树还寂寞地开放着桃花,昭示着此时桃园的冷清。
桃园对面,溪水清澈,阳光灿烂。岸边的桃花开得正艳,似要与对面的那个“名院”争色。李大师题词的是人工桃园,而这溪边一隅则是自然景致。于是我想到:天然去雕饰,芬芳出桃林。到底谁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啰!
一线天缝
长寿山中步步有石,石石为景。抬眼远望,蓝天下巍峨的石门山,刀削斧劈,气势磅礴。而山下则有长寿河绕流,只是正逢枯水期,河床上长满了蒿草。
景区在长寿河上新建的逍遥桥,人们行走其上无不摇摇晃晃,笑声四起,真是乐逍遥!
同样是摇摇晃晃,有的看起来是逍遥自在有的却是提心吊胆——细看之下,石门山上一块柱石摇摇欲坠,却始终稳如磐石,人们称其为“天外飞来石”,据说它和山是一体的。
天外飞来石下方就是一线天了。这里的石缝本来十分狭窄,每次仅能容一人通过,但后来为了把路修进山里,人们就把此地拓宽改成了公路。如今,想找到当初一线天的感觉,只能通过远望路尽头狭窄的天空来实现了。
道路两侧的石壁做成了仿红褐色岩石效果,有如西北地区典型的丹霞地貌,真是像极了新疆库车县天山大峡谷的景致!
走出一线天,回看外面的山体怪石嶙峋,各自分离却又相互依靠。正欲登高揽胜,却被铁梯前的一纸通告告知因防火而禁止攀登……哦呵!
据说山后有高丽营盘遗址——石门为军事要塞,历史上多在此屯兵驻守,所以这并不奇怪。传说当年薛礼征东时,曾在此与高丽兵激战,并大败高丽兵……
遗憾的不仅仅是不能上山探寻高丽营盘遗址了,而是在这里竟然不能再往前了。一根绳子拦在路中间,里面是另一个名叫五佛山的景区了。据说,五佛山景区由某位台湾投资者,准备在大山峡谷中打造类似乐山大佛一样的景观。
隔着铁栏杆望一望对面五佛山的山峰,假装大佛就在山谷的那边,心中一片敬仰。然后,顺原路往长寿山景区大门返程了。
神医石窟
返程快接近悬阳洞所在黄牛山时,对面山崖中一组石窟在林中时隐时现,路边的导游指示牌上写着那是“神医石窟”。
原来,以长寿延年为主题的长寿山,为尊贤祭祖、弘扬中医中药学,于1988年修建了一组包括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古代名医的雕塑石窟群。中国雕塑大师刘开渠和著名雕塑家曾竹韶、傅天仇教授创作设计了名医雕塑,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书画大师吴作人和日本当代大师级画家平山郁夫先后题写了“神医石窟”四字。这组艺术大师阵容,足见长寿山“神医石窟”的艺术分量之重!
神医石窟依山就势,半隐半露,将世代相传的名医圣手及其事迹,以圆雕、浮雕、摩崖碑刻等形式在石窟中展现而出。
在这座天然石窟中,艺术家们展现了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
张仲景石窟。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其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视为中医的灵魂所在。
李时珍石窟。有“药圣”之称的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的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经典。
华佗石窟。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刮骨疗伤”的故事广为流传,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神医石窟与幽深的悬阳洞所在的黄牛山隔路相望,人们欣赏了当代艺术家的精美艺术之作,缅怀过古代名医的精湛医术,一时间竟然生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是啊,长寿山融古今为一体,令游人不断地在时光中穿越。当洒满阳光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和风徐徐,阳光微淡,心中不由得感叹当下的美好。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