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南古镇
晴隆古称安南,于是这里叫做“安南古城“。它是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古城现代复原的代表作品之一。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莲城镇,是在原古城晴隆县的历史基础上而进行重建的。
穿过城门,也许因为安静,也许因为沉淀着历史的古木楼宇,陈旧的木质门橼,这一切都还原着安南古城的历史风貌,仿佛时光顷刻回转。
一股浓郁的民国风情迎面而来,正因为这样,安南古城也成为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的主要拍摄地,这部电视剧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拍摄的献礼剧。
主街道两边的店铺按照民国时期的布局恢复,可以感受到当时安南县城的行政、商业、文化、民生氛围。药铺、茶馆、书社、院落宅地、风雨长廊、亭台楼阁,都带着时间的痕迹。
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很多都是木质的筒楼或者石板房,而这座古城原生态的保存了时间和历史。
走在青石板路上,轻抚着这些古旧的房屋,每一处都沉淀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那些悠远地、璀璨地、浪漫地、辉煌地、沉重地…….
最开始安南县县衙所在地为莲城镇,这个名字直到现在仍在沿用。而城中的这家莲城书社也因此而得名。当时主要陈列着县志、县史、实用医药卫生书籍、中外名著、书刊、报纸等供人们翻阅,这里也是当年著名的《莲城新刊》的编写之地。莲城书社弥漫着书香和文艺的气息。
刘家大院是安南古城的一个重量级的建筑。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是抗战爆发大背景下,围绕安南古城梅、刘两大家族在民族危难之际,团结抗日、流血牺牲、迎接胜利的故事。在这座古城里,刘氏家族的主要家业有刘家大院、刘氏商铺等。房屋的门口有两尊石狮用百年不变的表情守护着这里的身份和地位。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梅松办公室,梅松是电视剧《二十四道拐》中的男一号,梅家次子,梅松在剧中的身份是国民政府的特派员,负责保障由滇缅公路和后来驼峰航线运输的援华物资经24道拐和盘江铁索桥,为核心的滇黔公路转运至大后方“陪都”重庆时畅通无阻,防止日伪破坏的艰苦任务。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民国物件、摆设、旗帜等。
关于二十四道拐的历史
关于二十四道拐这段历史,走进二十四道拐展馆仿佛如电影镜头般一幕幕地印入眼帘。
二十四道拐是世界公路奇观,抗战史上最伟大的弯道—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路段。
它位于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晴隆山下的鸦关隘口,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
鸦关又名乌鸦关、半关,是滇黔古驿道的扼险要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过“二十四道拐”的黔滇线才能送到陪都重庆和抗战前线。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三军统帅。并受命“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直到日军投降后才撤离。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的杰出贡献,滇黔公路也成为新命名的“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关于二十四道拐的故事还未结束,1945年3月26日,美国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拍摄发表了那张大家记忆犹新的照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幅二十四道拐照片一直作为史迪威公路的标志影像被定位在历史记忆里,但无数二战史学研究者跑遍云南、缅甸寻访拍摄这张著名照片的地理位置,却始终一无所获。
现在,晴隆在当年美军记者拍摄照片的地方修建了观景台。观景台处于24道拐的对面山崖上,在观景台上看到二十四道拐一直保存着原汁原味。
站在山颠,俯瞰世界公路奇观二十道拐
观景台是县城西南晴隆山上最高处的一颗璀璨明珠,距城南7公里。登上观景台,视野开阔,二十四道拐如白龙盘山,欲跃升九霄云外。远处山峦迭起,横直连绵,气势磅礴。放眼望去,带着异国风情的美丽乡村---史迪威美军小镇也尽收眼底。
远处山峦迭起,横直连绵,气势磅礴。放眼望去,带着异国风情的美丽乡村---史迪威美军小镇也尽收眼底。
一阵微风吹来,仿佛连线了过去与现在,曾经地势雄奇峻险所带来的艰苦卓绝,如今却成为了我们站在这里静静欣赏的感叹,远处悬崖上隐约可见的两股清泉正吟唱着“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的意境……
关于作者
成都妹子一枚,努力将生活折腾成想要的样子。微博:@拿相机的尤 签约摄影师|签约自媒体|签约旅行家|非洲鼓手|PADI潜水员|国际小姐微信:youyouxiao7(添加请备注)感恩,在这里,遇见你们。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