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景区概述
很早就有到绵山游览的愿望,但几十年间一直没能如愿,即便是数次到山西途径介休、灵石,也是与绵山擦肩而过。甘南之旅伊始,把绵山游历列入旅行计划中,最终在返家途中绵山被安排在旅行的最后一站,到此算是完成陕甘川晋的散行之旅。绵山,地处太原盆地西南、太岳山北侧,汾河的南畔,绵延百里,西入灵石县境,南与沁源县毗连,跨介休、灵石、沁源三界,属于太岳山支脉,最高海拔2560米,众多的宗教建筑及历经千年的古迹让绵山成为山西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绵山起源于春秋,因晋国介子推携母隐居被焚于山上,所以绵山又被晋文公封为“介山”,随后成名于世,也因介子推被焚,为缅怀其功绩而诞生了中国的清明节(寒食节)。绵山在北魏时期开始兴建寺院庙宇,到唐初逐渐形成规模,历经千年,集华夏古今之精华,博中国建筑之所长,到现在构成了山岳间仿古建筑的独特风格。绵山共有龙头寺、龙脊岭、李姑岩、蜂房泉、大罗宫、一斗泉、天桥、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介公岭、栖贤谷、古藤谷、水涛沟等14个大景区,360多个小景点,每处景区和景点都风格、景观各异,具有独特的内涵。1995年,山西著名企业家,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吉英投巨资修复绵山,共复原兴建宫观殿宇80余座,道教神像2000余尊,结合介休市道教协会在大罗宫挂牌,组团整理绵山宗教音乐,规范宗教道场科仪,启建规模最大的“罗天大醮”法会,使绵山道教文化得以恢复。这么多景区和景点显然用一天时间是游览不完的,所以,要深入了解绵山,遍游这里的山山水水和寺院建筑,最好是住在景区里游上三天,方能尽览绵山之精华,品味绵山千年文化。不过由于时间关系(中秋马上到了要回家团聚),我到此游览也仅有一天时间,未能仔细品览,只是走了水涛沟、栖贤谷和介公岭、云峰寺等几处自然景观和寺庙,在这里留下了几多遗憾。绵山景区大门票110元,景区游览车每人50元,如果自驾车进入景区,9人以下每辆20元、过夜加收10元(进景区前因为不知道社会车辆也可以购票驶入,所以将车停放在绵山脚下的农家院,如果了解肯定会自驾上山)。
绵山风景区
龙头寺景区走访关帝庙、真武庙、毓德堂
在景区游客中心乘大巴,山路上盘旋十几公里,第一站就是龙头寺。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古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唐贞观十五年,太宗皇帝前来朝山谢雨,巧遇神龙显灵而改为龙头寺。景区内有普救殿、城隍庙、山神庙、南天门、雷神殿、关帝庙、玄武庙、龙门石牌楼、明道坛、太宗赋诗亭等二十余处小景点。另外还有大道碑记、屈原咏介子、子推不言禄等大型石刻;宋代四朝名相文彦博所题匾额、大学士苏东坡题写的楹联更为稀世珍品。
龙头寺坐在在龙脊岭景区,龙脊岭因位居双龙交汇的背脊而得名,景区主要展现李唐军事文化和道家养生文化,龙抬头、龙涎泉、龙须殿、介子推母子雕像、真武庙、毓德堂等二十余处景点。绵山唐营则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唐代古营。龙脊岭灵气生动,吸引了众多仙家、圣人到此修炼养性。
龙头寺山门前石牌坊,上题匾额“绵山胜境”,由此也就算是真正踏入绵山景区。
过石牌坊首先看到的两层三重檐亭状建筑是毓德堂。此堂在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为晋文公旌表介子推所建,上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下层陈列唐太宗、宋神宗、明太祖、明成祖、魏征、文彦博等皇帝和名臣的题刻。毓德堂是代表绵山忠孝文化和大道思想的重要建筑。
毓德堂首层四周画着历代君王和名臣的塑像及其对介子推称颂的题刻。。
唐营城门。为唐王李世民于唐武德元年所建,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唐代古营。千余年来,唐营屡废屡修,目前基本恢复的只有城门和垛墙,前、后、中、左、右军帐正在陆续恢复中
南天门斜对面临崖边的一处两层亭楼——圣迹亭。此亭是当年唐太宗朝山时的赋诗处,亭内石碑上镌刻着唐太宗的画像。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来绵山礼佛遇雨,銮驾至此,被绵山秀丽风光和寺庙钟声所陶醉,便欣然赋诗。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巡幸绵山时,追念皇祖功德遂建此亭。
南天门为绵山正门,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介休先贤文彦博拜相,为感谢绵山神灵恩典而建,并题“万象皆昌”匾额,颂扬当时太平气象。明代正德年间重修,1940年遭日寇焚毁,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扩建。
关帝庙。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得关帝相助,大败宋金刚,收服尉迟恭,为此建庙。
主殿供奉关帝圣君,协侍为关平、关兴及王甫、廖化、周仓。关帝既是武神,又是财神,是儒、释、道三教供奉的神仙。
配殿中供奉的马超、黄忠两位将军,与关羽、张飞、赵云合称为楚汉五虎上将。
真武庙,唐武德三年,李世民在度索原大战宋金刚得真武大帝护佑,大获全胜,倍感神恩,特在绵山敕建真武庙。
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左右为周公元帅、桃花元帅以及龟蛇二将。
雷神殿,供奉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部众神的统帅。
中间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左为雷公、电母;右为风伯、雨师。分别专司打雷、闪电、行风、施雨之职。
门额上悬“道岸”的这座城门是通往绵山其他景区的必由之路,上方就是龙脊岭。
时间有限,在龙头寺打卡后,没有在此多停留,龙脊岭上龙抬头、龙涎泉、介子推母子像等景点未在涉足。景区大巴从龙头寺算起,一共经大罗宫、一斗泉、朱家凹、云峰寺、正果寺、栖贤谷、水涛沟等站点,游览过龙头寺,考虑时间关系,决定先乘车到景区最深处的水涛沟,然后往回游览,一天时间走到哪儿算哪儿。
绵山风景区
山间跋涉十余公里,水涛沟中览幽谷仙境
水涛沟,绵山一处以水景取胜的自然景观游览区,有独特瀑布王国之称。沟内两山夹挟着清澈的溪流随山势而变化,蜿蜒穿行十余公里,重重叠叠的大小不一的几十个瀑布,飞流激荡,涛声阵阵,珠玉落盘,素有“十里画廊,叠瀑大观”美誉。长达十数公里的沟内,说法台、五龙潭、碧溪垂钓、水牛竞渡、封侯挂印、乐天草舍、玄宗封神兽、水帘洞等76个景点,在谷内一一展现。水涛沟既有南方山水的婉约,又不失北方山水的大气,茂林中镶嵌的池水如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仙境。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提到的千回百转绵山“石桐水”正是指的这里。
水涛仙沟。水涛沟入口。【注:以下图片所标注内容,基本上为景区介绍牌上所书,在此抄录】
走进水涛沟马上就感觉是进入一个清凉世界,潺潺溪流和层叠不穷的瀑布一刻不曾在眼前消逝,茂密的丛林遮天蔽日,水声、鸟鸣交织在一起,洗刷着双耳,润泽着眼球。水涛沟有故事,有传说,这里几乎每一处水泽,每一块岩石都被赋予文化色彩,传承着历史。
【碧溪垂钓】,相传唐天宝九年(750年),“烟波钓徒”张志和绝意功名,寄情山水,来此垂钓观鱼,但其垂钓无饵,终无鱼上钩,即兴唱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后终功德圆满,跨鹤升天,后人在此塑像作为纪念。
【五龙树】,树枝分五叉,犹如一只巨手。传说五龙盘在树上,一人一枝,听空王佛讲经,修成正果,在这里留下打坐痕迹,后人称此为“龙椅”,上去一坐,可消灾解厄,增福增寿。
【佛香亭】亭子坐落在一条鲤鱼背上,此鱼因听空王佛讲经得到点化而成为空王佛的坐骑。宋元佑九年(1094年)三月十七日绵山庙会期间,名士皇甫绍建造了此座佛香亭。
【水牛竞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郦道元来绵山考察石桐水时,在此朦胧睡去,忽有三股黑烟冒出,变成三条鳄鱼袭来。他惊恐万状,危急时刻,只见一水牛拔地而起与鳄鱼搏斗,水官大帝巡游看见,将鳄鱼定住。郦道元为此塑雕像纪念。
【虎口脱险】,传汉初张良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于高祖六年(前201年)入绵山修行,一日,行至这里,三只老虎挡住去路,危机之际,被巡山的二郎神所救,为感谢神恩,张良雕塑神犬,并在天桥供奉二郎神像。
【双龟驮经】,唐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游绵山,靠此山崖休息,不觉入梦。梦见眼前两只神龟驮经,有一位路人告他:“今日神龟献书,明朝独占鳌头。”次年春白居易考中进士,后成为一代诗王、诗魔。
【乐天草舍】,此处为白居易梦见神龟驮经之地,因其字乐天,并多次游览绵山,常在此草舍中休憩居住,故称乐天草舍。
【长寿瀑】,宋元丰末年,文彦博致仕,在绵山游玩,从瀑布旁走出一位长须老翁,尾随的梅花鹿口衔灵芝。老翁赠予文彦博一枚,对其言:食后可增寿。次年文彦博奉诏回京,官至平章军国重事,寿享九十二高龄。故后人称此瀑为长寿瀑。
五龙瀑,山岩垂挂五条瀑布,犹如五条龙飞身而下,跌落于五龙潭,落差80余米,成为绵山奇观。
“不到水帘洞,枉为绵山游”。从沟口到这里距离水帘洞还有一半行程,大约还有六七公里左右,因路程比较远,所以一般游客游览到五龙瀑就往回返,为鼓励游客探访水帘洞,特在此立此牌。由此深游,沟内游人稀少,水鸣谷幽,更觉安静。
【莲花峰】,明代,汾阳朱之俊朝拜介公,忽见麒麟、凤凰降落于石上,隐约间两僧从天而降,从他们谈禅中,知鸟可大师和法融大师在此听文殊菩萨讲经。朱之俊定睛细看,仙人已无踪迹,只见山峰如莲。
【鸳鸯瀑】,相传绵山脚下有村曰溪底,村里一孝女上山采药遇恶狼袭击,幸得一青年相救脱险,二人相识产生爱情,并经常在此相会,翌年七夕,二人结为伉俪,刻鸳鸯于水中,寓意一生相随永不分离。
【拜仙石】,汉高祖四年(前203年),韩信作战失利,游绵山寻破敌之计。月光下见秦鸟公和迦毗摩罗下棋,时对面山灵光四射,似天兵布阵,两仙人对其说:“吾助尔布奇阵,以安刘氏天下。”后韩信得神助获胜。后人称此石为拜仙石。
【连年有余】,传康熙十八年(1679年),朝廷恩准范家做日本进口铜料生意,为卜吉凶,范毓香之父范三拔上绵山祈福介公保佑。一夜,梦中不慎落水骑在鱼背上,寓为“连年有余”。后贸易顺利,朝廷赐“太仆寺卿”,为谢神恩塑此像。
【文殊说法台】,传文殊菩萨从五台山驾云至此,见绵山洞天福地人杰地灵,便常在此讲经说法,故被称为“文殊菩萨说法台”。此后介休出介子推、郭林宗、文彦博等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金蟾石】,相传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进士赵讷在此见到刘海戏石,此石化作金蟾,为纪念此事,赵讷让人在此刻石,后人便称此为“金蟾石”。
【仙人矶】,当年姜子牙游绵山,遇一仙翁垂钓,便上前讨问,老翁吟到:“绵上清幽,万壑无声,邀月对饮,垂钓深林,逍遥自在,任意纵横。”言毕,候游鱼上钩。清代“绵山四仙人”之一梁浚将此石称为“仙人矶”。
【双喜临门瀑】,诗人王维进京赶考后游览绵山,行到此处突遇老翁对其笑曰:“恭喜贵客双喜临门。”王维不解,正欲问之,却见老翁驾云飞走。王维归家,得子又及第,时人便将此瀑命名为“双喜临门瀑”。
【玄宗封神兽】相传“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南出雀鼠谷驻跸介山,有神兽梦中接驾并讨封,欲享祀成正果,皇上感其灵性可与人言,启金口御封其介山而栖。翌日尽述梦中情形,令塑此神兽以为祥符”。
神兽?恐龙样也

【恐龙群】,唐玄宗梦见许多神兽榻前讨封,准奏,后令狐楚依照这个故事塑造了这些神兽形象。不过当年的神兽今人无法知晓,也只能以恐龙代替。但恐龙塑造得实在有些粗糙,在风光旖旎的水涛沟中缺乏美感。
【独臂僧】,此处山崖突出部分,从上往下看像是一独臂高僧,临水打坐。据传,当年神僧点化尉迟恭顺应天意,归顺唐朝,建功立业,最后位列门神。此石就是神僧所化。
【日月同辉瀑】,唐开元年间,抱腹寺僧人思本常在此打坐,一日恍惚中有一神僧左手持乌,右手抱蟾飘然而至,又听得空中有阵阵仙乐,沟内光芒四射,正欲问之那人却不知所踪。思本认为是吉兆,在此刻金乌和玉蟾以纪。金乌代表太阳,玉蟾代表月亮,故称日月同辉。
【刀劈石】,当年尉迟恭在此看到涧水流淌,眼前出现马跑泉马失前蹄之景,无名火起,抽刀砍去,本欲断水,却将溪流中巨石一劈两半,涧水更加湍急。尉迟恭领悟归顺李唐王朝乃大势所趋,遂归唐。
【福在眼前】,据传,绵山脚下药农王天福采药时常遇一道人在此诵经。一次采药晚归,行至此处忽遇猛虎,危急时刻道人施法以蝠护其身,虎不得近身,遂隐没山林,王福天为答谢道人搭救之恩,在此雕刻蝙蝠以纪其事。
【静林苑】,令狐楚曾在绵山静林院起立书堂修学,这里是他常来读书的地方。北宋名相文彦博来绵山葬义父杨复恭时,在此小憩,并题“静林苑”匾额以纪念前贤。
【闲云石】,明代介休法号闲云高僧,先在兴国寺为僧,后在云峰寺修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此处端坐曰:“随堂粥鼓归家风,云岭重开佛火红、千仞峰头回首去,桐水一潭月明中。言毕圆寂,后称此石为“闲云石”。
【太公封神台】北魏高僧昙鸾去水帘洞修行,见一鹤发童颜老者,问老者前往何处,老者道:“封神去也。”只见姜太公立于山巅,众仙跪倒讨封。后人把此峰称为“太公封神台”,若能看到太公之峰,便会受神保佑,一生平安。
【仙女峰】,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张良来绵山修行,天色将晚,忽然远处传来讲经之声,一老者曰:“此为玉皇讲经台。”张良看时九位仙女正在山峰上听经。回首再看,仙翁已无踪影,山峰上只留下九位仙女身影,恰似九座山峰。据说抗战时期,陈赓将军在此地也看到过九位仙女。
【石洞卧佛】,卧佛是绵山云峰寺第三十二代住持弘农。据民国间云峰寺住持悟觉说:师父冬至进水帘洞辟谷,翌年立春才回云峰寺。十年后修炼成真,不知去向,悟觉怀念师父,遂雕石供奉。
【先天八卦】是上古时期,太昊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所创立的一种以乾、坤、坎、离对应的八卦排序,其顺序为乾一、兑二、震三、离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历代易理推演中有极其重要作用。
【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据先天八卦所演,其序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张良曾隐绵山演周易推汉楚之事,辅佐刘邦定天下。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张良“道出绵上”,留下佳话,人们刻后天八卦纪念。
【泻月流花楼】,此桥为两层阁楼式建筑,整体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相互辉映,给人以琼楼玉宇之感。月夜时分,清风吹拂,花影婆娑,故称“泻月流花”。
接近泻月流花楼时,忽然一只獐子从山间窜出,迎面向我本来,并没有因为惧怕而躲避我,迅速举起相机将其摄入镜头。
【水帘洞】,此洞为天然岩洞,一股清流从十余米高,五、六米宽的悬崖倾泻而下,如雨帘般悬挂洞口。洞内可容三十余人,是一座天然氧吧。据载,汉代张良、唐代王贾、宋代雷隐公、清代海云,都在此修行成真,故人称“不到水帘洞,枉为绵山游”。
【紫气东来】,此处为水涛沟第一瀑,因山势狭窄,每逢日出,阳光斜照水面,便呈现紫红色,故称“紫气东来”。相传,明晋王朱棡曾在此闻老子诵经,便在此刻“紫气东来”四字。
水帘洞是水涛沟的最深处,距离沟入口有十余公里,我从早上9:50开始入沟,出沟时已是中午1:00,沟中行走三个多小时,占去了一天一半时间,看来想在绵山多看多览,必须要在景区内停留上几天。从水帘洞往回返,途中不时捕捉一些来时没有看到或没太注意的沟内景致。
【莲花瀑】,相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介休大旱,知县陈廷征到绵山求雨,在水涛沟一瀑布前,隐约看见观音菩萨在莲台手执柳枝朝空中一洒,少倾,大雨倾盆。知县便在此处筑莲花台,以谢佛恩。
【涛声依旧】石桐水千转百回,涛声不绝,引发了许多游山文人墨客的雅兴,这崖石上飘逸的“涛声依旧”四字,是明代才子谢榛所题,道出他游历水涛沟时的无限感慨。
水涛沟景色秀美,文化内含丰富,是一处令人流连的绝美之地,但值得吐槽的地方也不能不提。当你沿溪流瀑布深入谷内,不时会被一些让人辣眼睛的颜色和雕塑冲击着视觉,那些俗不可耐的仿竹水泥制品、粗糙的恐龙及动物雕塑,把本来极有文化的一处仙境般的幽谷,妆点得没了文化。投资修建者心是好的,想根据流传文化增添塑造出一些可视具象内容,但低俗的形象却给景区的文化内涵添堵,让秀美的景观打了折扣。希望以后能看到景区管理者把这些碍眼的东西拿掉,或者请一些真正的艺术大师重新规划布置确实有艺术美感,并且能与环境融合的艺术品设置在景区内,为景区添彩而不是减色。
绵山风景区
古藤谷内赏析名人石刻
出水涛沟,西侧紧邻的另一处自然景观就是古藤谷。古藤谷俗称“西水沟”,仍然是一处沟谷地,景色可以与水涛沟媲美。谷内古树茂盛,古藤缠绕,奇石千姿百态隐于藤间茂林。千百年来,众多历史名人到此游览,同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题留石刻,至今清晰可见的还有唐玄宗、文彦博、贺知章、张煊等的手迹。由于谷内属于典型的温带雨林气候,沟内年最高温度不超过29摄氏度,每平方立米负氧离子含量多达15000多个,所以被誉为“天然氧吧”,是人们消夏避暑的好去处。不过本人并没有在谷内多停留,匆匆赏析了几处石刻后出谷赶往别的景区。
绵山风景区
碑苑里赏碑林
出古藤谷,在面前的停车场北侧可以看见一面巨大的墙体建筑,上面刻满用正、草、隶、篆题写的“寿”字,被称为万寿图。万寿图上方就是碑林的所在位置,位于介公岭脚下。碑苑依山筑廊,蜿蜒曲折,是集中展示介子推文化的重要地方。雕梁画栋的廊内摆立石碑数百通,碑上镌刻历代帝王公卿、文人雅士吟咏绵山美景,祭拜称颂寒食清明和介子推的诗文手迹,还有当代海内外知名书法家的手书墨宝,诚为珍贵。翰墨与山花飘香,画栋与丹岩斗彩,碑林是到绵山揽胜的必游之地。
碑苑前言碑。碑苑并不是古来有之,是三佳公司老总闫吉英萌生刻碑建苑的宏愿,并历经四载兴建而成。碑苑中共陈列诗词碑刻三百余通,可谓诗碑之林,世所罕见。
介公岭仙境介绍。碑林处在介公岭景区,碑苑的背后就是松柏交翠,山泉流淌,充满灵气的介公岭。
绵山风景区
登介公岭祭扫介公墓,拜祭介公庙
碑苑上方就是巍峨的介公岭,介公墓、介公祠就修建在岭上腹地,是绵山重要的一处游览地。登岭有狭窄崎岖的小道,最方便的还是乘坐缆车上去。介公岭是绵山柏树王国中的国都,有“黄山归来不看松,绵山归来不看柏”之说。这里是介子推的归隐之山,是介子伟大精神的承载地,也是寒食节的发源地。春秋时期,作为晋文公重耳(当时未立为君)辅臣的介子推,在骊姬之乱发生后追随重耳出奔,历尽艰辛,忠心辅佐重耳。避难之际,重耳饥饿晕倒,介子推“割股奉君”,待重耳返国登基后,介子又“不言禄”携母隐居介公岭。晋文公数年后想起介子推的功绩派人寻找,介公隐居介山不出,于是有人出主意焚山逼介子推现身,但始终未见到介公身影,等三天后火尽进山搜寻时才发现,介子推及其老母已被烧死在山中的一颗大柳树之下。晋文公后悔不已,遂敕令在山上建介子推衣冠冢,修介公庙,改绵山为介山,同时颁令在介子推被烧死这一天,家家禁火,只能寒食果腹,由此也就诞生了中国的寒食节。明朝吕解元《绵山吊介子》云:“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壮举,深得世人怀念。介子推也成为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俗铭记的历史名人。民国时期,因清明、寒食节等节日相邻较近,时间又不固定,于是政府颁布法令将两节合二为一,并固定在公历4月5日这一天。介公岭柏树参天,山虽不高,却也艰险。岭上与介子推相关的哀号坡、神仙石林、子母石、如意泉、避火洞、思烟台、鱼龟山、介公墓、介公庙等景点有二十多处,介公墓就建在2000多级石阶之上的柏树岭中央,居高临下,放眼眺望,古代晋国山水尽收眼底。介公庙则坐落在一处深28米,宽30米,高18米的自然石窟中,是中国最大的石窟祠庙。
登介公岭缆车入口,上行45元,下行35元。我买了上行单程票。
上到缆车上站,沿一条窄窄的“神道”前行就能看到介公墓。
介公墓是当年晋文公安葬介子推的坟茔(衣冠冢)。史载,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介子推追随公子重耳流落异域,凡十九年备尝艰辛,曾割股啖君。重耳复国后是为文公,封赏追随功臣,介子推不言禄携母隐居绵山,文公求之不挟,防火焚山逼之,介子推立志不出山,抱木而亡,文公依山为墓,将介子安葬于此。
介子墓前的碑刻是历代名人咏介诗文,也是介公精神与风骨的见证永受世人敬仰。此墓历经沧桑,破败不堪,时至1998年重修,恢复旧貌,供后人景仰观瞻。
这里的石像生并不像后世皇陵或王公贵族多用的狮、像、麒麟等神兽,而多是雕造了猪、羊、马等牲畜形象,更贴近生活,接地气。
介公墓往南经过一处石坊,曲折下山,就可以到达位于介公岭腹地的介公庙。
从介公墓到介公庙首先见到的是一座彩绘牌坊,内有清明寒食文化渊源和清明寒食习俗的介绍。
介公庙(祠)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祠庙,依山开凿,高十八米,宽三十米,深二十八米。
在介公庙石窟大殿右手有八犬捧鹿泉,泉景筑于东汉永兴二年,由介子推弟子郭泰所建。郭泰前往介庙祈福,小憩时恍惚见介神携一神鹿与八犬至眼前曰:八犬捧鹿,为神灵赐福赐禄,全福全禄,福禄祯祥,尔可依泉筑景,福佑天下。遂依言建泉。
介庙前广场上耸立着八根方针碑柱,碑身上浮雕刻画了与介子推相关的故事。下方摆放着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和慈、俭、温、良、谨、让、谦、和文化的简介碑铭。
步入介神庙大殿,立刻被殿内满布的彩塑所震撼,造型、雕刻、彩绘都十分精美艳丽,完全不同于别的寺庙的幽暗和肃静,华丽中不失庄严。正面立的介子推的坐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翘起的右手似乎在点化前来景仰祭拜的人们。
大殿内分立左右的两根顶天立地的巨大的柱围上雕满介子推的生平故事雕刻,非常之精美,与殿内四周彩画浮雕融成一体,相得益彰。故事多以介子推体恤民情助民为主,歌颂了介公倡导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和慈、俭、温、良、谨、让、谦、和精神。
另一边柱围上雕饰的是“渡化屈原”、“神治伤寒”、“陈醋治疫”等几十个介子推的故事。
介公像右边是曾经写讽刺诗文贴在朝门外,替介子推打抱不平的邻居张解塑像。重耳复国后,对众臣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忘了,张解觉之不公,以诗谏讽。晋文公知道后大悟并悔之,遂向张解打听介公去向,张解将介公携母上绵山隐居之事讲了一遍,文公当即封张解为大夫。
介公像左侧是介子推老母塑像。当年介公被晋文公行赏遗忘,回家靠编草鞋养活老母。老母见其辛苦便问“我儿跟重耳逃难多年,立有大功,为何不找他谈谈,说不定可得到荣华富贵。”介公说“主公当上国君顺应天意,我怎可去争功夺利,宁愿编草鞋养活服侍老母。”后当知文公找寻他时,便携老母上绵山隐居。
重耳到绵山见介子推死活不出山,听一臣子言,三面防火焚山,留一面等待介子推出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待火熄烟灭,还是不见介公出来,便上山寻找,发现介公抱着老母已被烧死在一颗大柳树下,悔之晚矣。后用大柳树之才做了一双履,日日思念并鞭策自己。翌年大柳树重新发芽时文公将此日定为寒食节。
介神庙的二层是藏经阁,珍藏皇家文书绵山经卷,历史文化名人真迹,兼陈列三贤故里晋国大夫介子推,东汉著名太学生首领郭泰及出相入将五十年的宋朝宰相文彦博等人遗留下来的文化珍品,其内容丰富,是研究绵山独有文化的资源。
“介庙已巍然,松柏拂丹岩。天下第一窟,介神在其间。游客慕名来,虔诚拜先贤。更看夜景奇,来邀月中仙”——摘自介神庙诗文。
方针碑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和慈、俭、温、良、谨、让、谦、和文化简介碑铭。
方针碑下忠、孝、仁、义、礼、义、廉、耻和慈、俭、温、良、谨、让、谦、和文化简介碑铭。
紧邻介神庙还建有介公祭祀堂和展厅,从昭德门进入,在长廊上课可依次阅读介子推生平故事彩画。
昭德门。此门建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为梅朝国(越南)王子梅叔鸾捐资修建。当年梅叔鸾朝贡大唐,事毕后游览绵山并建门纪念介公丰功伟绩。门为东南亚金刚门造型,是典型的东南亚小乘佛教风格。宋神宗元丰元年,宰相文彦博奉旨敕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将御赐“昭德”匾额悬挂于门上。
下山处,也就是从碑苑往上攀登至介公庙入口处有一座牌坊,后面匾额题有“万古长青”。
徒步登介公岭有一条小路,小路有很长一段沿着石崖修建,“路”基本上是在崖边简单开凿,几乎没有平地,一边立有护栏,非常险峻。
介公岭因为柏树众多,所以可爱的小动物松鼠也多,且很活跃,沿路而行,时不时地会有松鼠在眼前跳跃。
小路会经过碑苑、万寿图下到岭下的停车场,从这里可以搭乘游览大巴前往下一站。
绵山风景区
探奇异仙境,趣游栖贤谷
从水涛沟站往回返的下一站是栖贤谷。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长数百米,九曲一线天的峡谷,是在25亿年前形成的一条天然峡谷。峡谷绝壁间怪石嶙峋,仙泉飞瀑,水流如注,奇岩怪石,晴空一线,人文仙迹数不胜数。谷底溪流淙淙,空谷传声,上到峡谷深处,需攀爬十余架天梯和悬空钢制阶梯才能抵达。谷口的封侯亭是当年文彦博宣旨诰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栖贤谷以幽、险著称,封侯亭、清风洞、超凡洞、弄玉吹箫、商隐寻诗、贤仙葫芦、训虎之神等30多处依次排列在峡谷绝壁处。传说介子推背母归隐,就是从这里通过的。千百年来,介子推“忠孝清烈”的伟大人格和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被历朝历代无数文人雅士所推崇,使栖贤谷成为一条求贤访圣、修身养性的仙踪幽境。进入栖贤谷,胆子稍小的人可能会被谷中的天梯、钢阶吓到,其实有惊无险。顺天梯、钢阶而上,在奇花异草中,仰望一线晴空,耳听幽谷涛声,人在吊桥阶上行,瀑布激流脚下飞,真有种如临仙境般的感受,尘虑顿消。不过在谷内攀爬,尽管趣味横生,但还是不建议老年人和儿童以及有高血压的患者和恐高症者前往。
水涛沟至栖贤谷之间的景区盘山道。水涛沟站至栖贤谷并不算远,距离大约0.7公里,也没有曲折的爬坡路,所以沿着景区公路前往下一站。
从这里不但可以观赏到公路下的峡谷景色,抬头还可看见介公岭。
栖贤谷谷口的封侯亭。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因京都中原干旱日久,向上苍求雨,介公显灵,泽沛中原大地,神宗感恩,加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并派文彦博来绵山敕封,并修建此亭。
栖贤谷谷口。从这里看谷,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但等进入谷内便会被峡谷幽奇险峻的景色所吸引,尤其是那些在绝壁上悬吊栽植的吊桥钢阶梯,让人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当然对于老年人来说,见到此景一般也就望而却步了。
过石门首先是一道不长的石阶,上到石阶底部平地,有几处带有传说故事的小景观。
鹤鹿送药。传说介子推背母经过此处小憩,凝神间,忽见有一白鹤口衔灵芝飞来,两只欢快的小鹿也各自衔灵芝奔到眼前,原来是文殊菩萨指派鹤鹿为其母子送药,服后神清气爽。后人依次雕像纪念,取名“鹤鹿送药”。
箫声叠瀑是谷口附近的一处小景。景文公三年(前634年),秦穆公至绵山凭吊介公,在此忽闻天空传来箫声,与泉声交响,不胜清幽。穆公寻声望去,原来是爱女与箫史,不禁脱口而出:“真乃箫声叠瀑也!”后人便将此处命名“箫声叠瀑”。
一道索桥傍崖壁溪流而上,横插在山崖上的悬空刚阶梯步步攀升,索桥与钢阶梯延伸入谷,既奇险又神秘,这就是栖贤谷给人的第一印象,胆子稍小会对此望而却步。右侧的刚阶梯是上行路线,悬壁吊桥是下行路线。
上行路线的第一步就是要攀着铁链,踩着石窝攀爬上去,坡度大约有70-80度。
老外是一对儿青年男女,男的身先士卒为女友探路,其女友在下面为其拍照。
攀登上来的女老外。上来时用仅会的几句英文搭讪,得知俩老外来自瑞典。
悬索吊桥与钢阶看似危险,但把握住铁索也就有惊无险了。铁索上悬挂着很多连心锁,估计是情侣们为表达有难同当、不离不弃之情锁在上面的。
训虎之神。唐宪宗时,令狐楚任山西节度使来绵山游览,困睡在大石上,忽有仙人骑虎而唱“世间名利皆为空,看破红尘才是真”而来,令狐楚醒来竟是一梦,知是虎神为轩辕点化。之后,其就在绵山静林书院修行,培养了不少人才。
超凡洞是当年介子推母子来到此处时,忽然雷雨骤至,母子二人急进洞内躲雨。在洞中介子推不觉睡去,突然觉得掉进万丈深渊,忽又飞上天际,此刻洞外响起一声霹雳,天空顿时云开雾散,风和日丽。母子俩出得洞来顿觉神清气爽,已脱去凡胎成仙。故后人称此洞为“超凡洞”。
栖贤谷两壁夹狭,崖壁几乎碰到一起,抬头仰望只能看见一线晴空,所以有“一线天”的称誉。
谷内清幽,气温低于谷外很多度,老外已经把外套穿上抵御谷内凉气。
摩崖石刻。在幽深的石谷中穿行,能见到崖壁上有很多古人留下的石刻,天上一线蓝天,脚下流水潺潺,欣赏着“见贤思齐”、“万古清风”等崖上大字,不仅能感受着谷内文化气息,更道出游览栖贤谷的情怀。
谷内传说很多,没走一步都会有在此发生过的故事和奇异景观出现。“壁上园”、“黄野人”、“异人沐浴”等都在摩崖石刻附近展现。
壁上园。每到春暖花开季节,悬在石壁上的奇花异草会以90度的姿态垂直生长绽放,为绵山一大奇观。
天界石是夹在谷中两壁之间的一块悬石。据说从此通过,等于出了天界,另有一番风光。出口处的“别有天”三个大字寓意通过这里就可以领略到“别有天地非人间”的仙山妙境。
月牙瀑。据传唐代诗人王勃游览绵山,来到此处,欣赏瀑布时被瀑布下面呈现的一弯月牙状水潭所吸引,感叹称奇,故此就有了“月牙瀑”的美称。
石生食石。崖壁上坐着的石像叫白石生,清乾隆年间,海云道人在此见一鹤发童颜道人在吃石头,海云惊讶不已,上前拜谒,得知长者为周朝人,见此地洞天福地颇有灵气,遂在此修行,并以食石为生。长者讲完遂飘然而去,海云便塑此像以纪胜事。
清心池。介子推出了超凡洞后,忽然有一樵夫高声道:“介公觉得神清气爽乎?”介公答:“然也。”樵夫又道:“请公再饮这里的可以清心。”介公母子捧水饮下后,顿时心明眼亮,精神倍增。
蝴蝶窝。因这里绝壁间经常蝴蝶纷飞,影舞千姿,据说是为了欢迎介子推母子。每年阳春三月,绵山全山的蝴蝶要在此汇集,所以被称为“蝴蝶窝”。
栖贤谷尽头有几处小景点,比如龟象石、点石成羊、仙泉等,茂林下奇石遍布,异常幽静。
龟象石是文殊广法天尊点化介子推站过的地方,寓龟象谐音为“归乡”,是说从这里上去就是介子推隐居的归宿之地了。从龟象石向上攀登,穿过密林陡崖就是介公岭。
仙泉。传说在神农时,赤松子在此云游,见此处花木枯萎,便施法化作一泉。此泉水清甘冽,过去每有樵夫药农困乏劳顿时汲饮几口此泉水,便会觉的身轻体健,气力无穷,颇为神奇。
栖贤谷游览完折返,再看看来时的路,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走出栖贤谷,太阳已开始西斜,绵山之景已无法遍览,抓紧时间到云峰寺、正果寺一看。
绵山风景区
观五龙峰盛景
五龙峰是正果寺景区内的五座山峰,据传当年空王佛在对面驮经山说法台上讲法,五龙隔谷聚精会神聆听,后来竟然化作五座山峰常驻于此。说法台,因其形似香炉又名香炉山,与五龙峰隔谷相望,从背后看又俨然像一座驼峰,这匹巨大无比的骆驼据说是专门为高僧志超驮经书的。从其他角度看它又似一只威猛无比的雄狮,一头雄壮的巨象,它们都是空王佛讲经说法时的坐骑。
正果寺的一处入口。由此乘电梯直升到山顶,一路可到介公岭介神庙,一路可达正果寺。
绵山风景区
遍游千年古刹云峰寺
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有空王殿、石佛王殿、明王殿、介公祠、历代高僧修行洞、铁索岭、唐开元古碑、等30余处景点。抱腹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由高僧迪公始建经营,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是绵山主要的佛教活动场所。抱腹岩坐东朝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融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唐太宗在抱腹岩挂祥铃祈福,留下了“还愿挂祥铃”的风俗,至今未衰。垂直立天的绝壁之上,顶壁挂铃,风袭铃动,场面惊心动魄,令人叫绝。
云峰寺位于五龙峰的西面下方半山腰处,画面右侧的玻璃建筑是云峰墅苑酒店,这家酒店算是绵山景区内最好的酒店,垂直而上的建筑是酒店的观光电梯。
半山腰处凹进去的石窟就是云峰寺的所在,而正果寺就在峰顶之上。
去云峰寺的路径一是沿步道拾阶而上,一是乘坐酒店的观光电梯,观光电梯需要付费,至于多少因为没乘坐票价也就无从知晓。
进入寺院的第一层是空王宝殿,坐北朝南,左右建有鼓楼和钟楼。画面中的是右侧的鼓楼。
空王宝殿,殿内供奉着空王佛像。空王佛过去世千佛之一,过去佛之总名,现今为一佛之名。
云峰寺洞窟上下及左右建有200余座殿宇,其中一些悬空建在绝壁之上。这种把寺院修建在山壁上的做法恐怕也只有山西了,最为著名的就是大同浑源县的悬空寺了。
唐太宗在抱腹岩挂祥铃祈福,留下了“还愿挂祥铃”的风俗,这种习俗至今还在保留,不过据说悬挂祥铃的费用现在价格不菲,一套祥铃要两万以上。
垂直立天的绝壁之上,顶壁挂铃,风袭铃动,想来场面应该很是惊心动魄。
空王古佛为过去佛,在隋唐间转世的中土田志超,原籍陕西冯翊,后移居山西榆次,唐武德五年(623)来绵山弘法,被称为绵山活佛,贞观十五年(640),太宗御驾绵山礼佛,未曾与活佛谋面,便封为“空王佛”。协侍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和银空、摩斯二弟子。
真身殿中为田志超包骨真身像,两边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另外左边塑有摩斯、银空二弟子;右边是二位龙王。此座大殿始建于唐,是唐太宗为感空王佛赐雨之恩敕建的,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王殿中供奉着十大明王,明王是受佛教令而现出愤怒勇猛形象的护法神,他们以智慧而明,摧毁一切魔障,所以取光明之意叫“明王”。明王殿始建于唐,明代修复,殿内塑像造型生动传神。
明王殿分上下三层,代表天宫、地狱、人间三界,建筑和塑像想象绚丽、意境宏大,在国内也比较罕见。
罗汉殿始建于贞观十五年,太宗绵山礼佛时忆起当年与洛阳王世充交兵,有少林棍僧相助,其认为他们都是罗汉化身,于是敕令在此修建罗汉殿记盛。
释迦摩尼殿修建年代不详。李姑到绵山后虔诚供奉释迦摩尼,每日诵经念佛,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相传释迦摩尼曾应化一位婆婆点化李姑。
昙鸾修行洞。此洞为北魏净土宗祖师昙鸾闭关辟谷修行成真之处。现内供奉昙鸾铸铁造像及法器、法物、昙鸾《服气法》碑刻。
马鸣菩萨是佛入灭后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论师,《传》云:其说法时,听着无不开悟,马也听之垂泪,故名。马鸣菩萨两侧为元代介休焦居士和他外甥圆通和尚包骨真身,云峰寺铁索就是二人重造的。
观音殿也称送子娘娘殿,为郭泰父母在此求子有应,始建的此殿。
五龙殿旁有一龙池,绵山五龙被田志超收皈佛门后,栖息池中,每逢天旱,百姓祈祷,五龙收空王佛指派,行云布雨,池中之水常不溢不涸,取之不尽。后善男信女感念卧龙灵应,常于此禳灾祈福。
建在洞窟里的五王殿。五龙殿内供奉五龙与其母。田志超入山时,绵山为五龙母子所有,龙母知志超为空王古佛转世,故在对弈中将绵山输给志超,五龙兄弟不服,欲将抱腹岩冲垮,志超以手托顶,稳住抱腹岩。今岩顶掌印仅为其手掌痕。
药师殿中主供药师佛,全称消灾延寿药师佛,是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教主,与日光月光二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
弥勒佛殿供奉弥勒佛,与迦叶诸佛、释迦牟尼佛并称为“竖三世佛”。此殿始建于唐,1940年被日寇焚毁,2004年三佳公司在旧址上重建。
崖壁边的这条小道是从云峰寺通往正果寺的道路,在前面亭子处开始向上攀登,要走绝壁上的“之”字型悬空栈道,行走攀爬起来比较艰难。
攀登正果寺的云梯栈道,据记载始建于唐代。从这里上正果寺绝对是件体力活,能走到腰酸腿软。如果不想耗费体力,还是乘坐之上峰顶的电梯为佳,当然若是想挑战悬空栈道的“畏意”,也不妨一试。时间关系我到此放弃下撤。
与云峰寺相邻并处在寺院上方的正果寺,本来是应该重点游览的景区,但时间已来不及,体力也不足以支撑再拼。在这里简单把正果寺大致介绍一下。正果寺的正名叫五龙躔(chan),因五龙听空王佛讲经,五龙试法,飞升山顶时留下五道沟壑并修成正果而得名。正果寺景区共有上方院、悬崖栈道、正果寺、五龙峰等二十余处景点,在树密林深的崖上若隐若现。其中最值得一见的就是正果寺内自唐至明遗存至今的12尊包骨真身舍利像。12尊真身舍利像乃是12位高僧坐化而成,历经千百年筋骨不断,身形不朽,可谓稀世珍品,堪比埃及法老,被称为“东方木乃伊”。有诗曰:“千古名刹曰正果,真神真佛颜慈尊。灵气相传海内外,虔诚默祷福君身。”很遗憾,不能在这里提供图片分享,有兴趣的朋友去绵山游玩时别忘了亲自去看一看,把带回来的福祉分享在游记中。
绵山风景区
堪与布达拉宫媲美的大罗宫
建在形如混元狮子般绝壁之上的大罗宫,气势浩大,庄重威严,建筑依山建造十三层,高110米,总面积可达30000平方米。“三清上,曰大罗”,道家认为天有三十六重,三十六重上为大罗,所以这座宫殿为大罗宫,意为最高的仙宫。大罗宫被认为是天下道家第一宫观,有人说可与布达拉宫媲美。大罗宫的始建年代不详,据传在春秋时介子推到绵山隐居时就有道家人物活动,东汉时期已有部分殿宇初具规模。玄宗皇帝驾幸绵山缅怀前朝圣祖功德,感戴绵山诸神护佑李唐王朝的恩典,降旨敕修大罗宫,后在各朝代屡加修葺,至1940年被日军焚毁,1998年三佳公司在原址上重建,才有了今日胜状,大罗宫也即成为山西介休地区组织道教活动,传承道教礼乐文化的重要场所。
时间已临近傍晚,尽管天上还是斜阳高照,为大罗宫披上了金色,但一天从早到现在没正经进食的我,在绵山景区内已经徒步距离超过三十公里,感觉体力已经透支,所以面对巍峨的大罗宫已有心无力再上去游览,况且直升电梯(一次5元)也已到关闭时间,只能驻足大罗宫下仰望。
红色直立的建筑是通往大罗宫的电梯,上下一次各花费5元。
大罗宫所在的狮子山脚下有一处天然溶洞,被称为“八仙洞”,洞内钟乳倒挂,滴水潺潺。元代道士梁志通在此听到东华帝君与八仙讲法,遂建此洞。洞中供奉着东华帝君及八仙塑像。
东华帝君左侧四仙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蓝采和、韩湘子。
东华帝君右侧四仙分别是:汉钟离、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
八仙洞内从顶部溢出的泉水依然顺着悬垂的钟乳石流淌下来,在地面上形成清澈的潭池。
狮子山脚下并排修建了许多神殿仙殿供游人参拜祈福。这是圣母殿。圣母殿中供奉着仙女之宗的王母及其他圣母。
圣母殿中在王母右侧立有泰山圣母、骊山老母、金灵圣母、眼光娘娘、助生娘娘;左侧为九天玄女、送子娘娘和保生娘娘。
三皇阁。殿内供奉上中下三皇,上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为天、地、人之祖。天皇主气,地皇主德,人皇主生。中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下三皇就是尧、舜、禹。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和中华文明的根脉。
五岳殿。殿内供奉着五岳大帝。五岳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崇拜始于汉,唐封王,宋封帝,在天主领飞仙,在地主领鬼神,在人主领五脏。
妈祖殿。妈祖是一尊海神,又称“天上圣母”,在我国东南沿海极受崇拜。清乾隆年间,介休籍皇商范毓馪前往日本贸易,在海上余间狂风大作,危机之际,妈祖显灵,海难遂平,后范毓宾馪为谢神恩,特在绵山建庙供奉。
大罗宫下彩绘牌楼,额题一面为“上善若水”,一面为“夫为不争”。
绵山风景区
回到游客中心
从早到晚一天时间绵山14个景区游览了还不到一半,回到游客中心,站在景区的沙盘前,搜索绵山尚未游历的景区景点,不时感叹绵山的巍峨,绵山的秀美,绵山的文化,绵山的博大。一天时间的游览留下的遗憾太多,只能等将来再游绵山。
太阳升起时的绵山游客接待中心,游客中心前立有介子推塑像。
绵山景区的部分票价。在绵山景区内有几家可供食宿的酒店,一晚从300多元至7、800元不等,最受人欢迎的是位于云峰寺边上的那家酒店,处在绵山游览路线的中间位置,还有电梯可直达正果寺和介公岭,往来水涛沟和龙头寺也方便,不过价格稍微贵一些。
游客接待中心大厅内摆设着绵山全景沙盘,可以清晰直观看到各景区所在位置及主要建筑。
走出绵山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因为没有尽兴,离开绵山时还是有些恋恋不舍。
游客中心前的这座龙马合一的雕塑不知该被称为什么?寓意或许是所谓的龙马精神吧!
绵山风景区
回家路上夜游榆次老城
离开绵山时已是傍晚六点多钟,陕甘川晋之行的最后一站算是顺利结束。从八月二十九号出发至绵山游览结束已经在外飘荡了24天,九月二十四日就是阖家团聚的中秋节,在家人催促回归的电话声中,此刻的我有些归心似箭了,但还是有些心不甘,想再沿途再捡拾一些可看的风景,于是驱车驶上S223、G108北上。晚上19:50在张山镇用过晚餐,于22:50抵达榆次,当晚在榆次老城边上住宿休息,第二天一早启程回家,未在任何景区停留,结束全程近8000公里的旅程。
在张山镇一家当地比较出名的大骨头店要了一份大骨头,一天没正经吃饭见到肉格外觉得香。
还有山西刀削面。放了西红柿后就觉得不太正宗了,老板说当地都是这种吃法。好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半夜没在找寻酒店,就在榆次老城边上的这家小宾馆休息。
榆次老城在旅程开始奔赴西安时就曾在此停留过,当时只在门前打卡,没进入老城。半夜再次到达这里看老城四门大开,于是试探进入,居然没有人管,索性一个人寂静的月夜在老城中游荡。老城中最主要的观游景点主要集中在东大街和西大街两侧,比如城隍庙、县衙、西花园、文庙等,东西南北大街交叉位置矗立着老城最高的建筑号称“天下第一楼”的市楼。榆次老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现今见到的老城是在古旧址上修筑起来的,在老城外还留存一些古旧建筑,这在我写之前的西安培训帖中有过介绍。老城中建筑比较有气势,造型优美,很多建筑的梁柱和墙壁都雕刻精美,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于一体,体现着山西特有的晋商文化和民俗,特别是城中心矗立的市楼,挑檐三层,斗拱雕梁,构造精巧,成为体现古代建筑艺术的载体。榆次老城现在已经成为表现山西文化影视剧的基地,先后有《铁梨花》、《乔家大院》、《走西口》、《狼毒花》、《晋商》等50余部影视剧先后在此拍摄,逐渐成为华北最大的影视城。
城中心的三层市楼,东面匾额题有“天下第一楼”、“明月千里”、“迎辉霞起”三匾。
市楼西面三层分别题有“宜风自远”、“兰花时秀”、“博后高远”。
西南三匾题有“烟霞天成”、“水木自亲”、“温风惠荣”。
德胜园,创建于清乾隆初年的榆次老字号饭庄,以制作经营由傅山先生配方的“头脑”出名。
老城入口。走出老城已是子夜时分,疲劳一天赶紧休息,明天还有路程要赶。
9月22日过娘子关进入河北,距离北京还有380公里。
历时25天行程逾8000公里的陕甘川晋之旅就这样结束了,这次旅行感受过藏区宗教文化,领略了甘南川西大美风景,有欢乐也留遗憾,但最重要的还是放松心情,常说的“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是真理。在此特别向阅读和评论的朋友们表示感谢!接下来本人还会陆续分享所经历过的旅程,与朋友们一起在汽车之家旅行家板块这个平台上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谢谢!
陕甘川晋散行日记的全部行程都在下面链接里,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寻查阅。《【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一)】甘南高原美仁大草原,合作市米拉日巴佛阁》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1975#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二)】参佛名刹拉卜楞寺,雨游夏河桑科草原》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2139#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三)】一镇两省郎木寺,天葬亡灵神鹰捎往天堂》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3350#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四)】雾气缭绕扎尕那、驱车初识若尔盖湿地》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4188&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五)】徜徉黄河九曲第一湾,随行阿坝曼则唐湿地》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4824&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六)】走近“天神的后花园”莲宝叶则》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6406&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七)】从久治到色达的那些垭口和寺院》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7129&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八)】佛国色达密集的红与翁达格萨尔藏寨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7258&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九)】秀美米亚罗小镇,人间仙境毕棚沟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17553#pvareaid=2174305【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邂逅汶川西羌文化街,水磨古镇老街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7935&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一)】川北“小九寨”牟尼沟与松潘千年古城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trip?tripId=119103&v=1###【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二)】翡翠池遍布,堪称人间仙境的黄龙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19103&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三)观平武报恩寺,览广元清溪古城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20711&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四)】古色古香的“鸡鸣三省”青木川小镇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21196&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五)】雨雾中穿越秦岭,黄帝陵祭拜人文初祖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22259&v=1&travelStatus=detail#pvareaid=2174307【陕甘川晋散行日记(十六】观壮阔磅礴壶口瀑布,看形形色色观瀑之人https://you.autohome.com.cn/edit/editcontent?tripId=122493&v=1&trav
榆次老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