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精神不倒
河北的唐山市,毗邻京津、扼守华北与东北通道的重镇,它的名字说小也小: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地级市的城市名;说大又大:自宋代以来,“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唐山”二字后来成为海外华人心目中祖国的象征和代名词。 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当年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程途经唐山境内,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而将山赐唐姓,于是有了唐山;而现代的唐山,它的名字如此令人难忘,却是因为43年前那场造成24万余人遇难的7.8级大地震……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忘不掉震惊世界的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 于是,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被永远铭刻下来(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对这个唐山城市一直心存敬重。这些年来,记不清多少次经过唐山了,但每次经过这里,每一次都想走进它,去亲身感受它,但总是被各种理由挡住了脚步。这次,没有任何借口,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径直去往唐山!去认真感受大地震的残酷和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所到之处,深深地感受到了唐山人对故去的亲人那种深深的缅怀之情。
在地震博物馆,年轻的新唐山人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沉重,而是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向参观的人们讲述大地震前后的唐山……
抗震纪念碑,是唐山人民战胜大自然灾害的丰碑,永远耸立在天地之间——唐山不倒,唐山人的精神不倒!
于是,一个崭新的唐山,在废墟上重新崛起!再次令世界瞩目!
地震遗址公园
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建于2008年,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分为地震遗址区、纪念水区、纪念林区、纪念广场等区域。此外,还有一座国内目前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 地点: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岳各庄大街。 门票:无。 建议参观时间:1小时。 周边景点: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京哈高速沿辽西走廊一路蜿蜒南下,我们从沈阳驱车约4小时后到达辽宁河北的交界点:山海关。
之后经秦皇岛,在导航指引下,顺利进入唐山市内。但在即将到达遗址公园前的一个交通岗,左转遇到严重拥堵,一度有些心急,但很快我就平静下来,趁机浏览起市容来。 道路宽敞、绿化程度也高,的确如新城,让我很难将眼前的一幕与照片、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四十多前的唐山废墟联系在一起。
在经过长达4个红灯的等待之后,我们才随着前面的车流左转过来,刚驶上岳各庄大街,导航便提示前方即将到达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果然,很快就看到旁边的小道上卖鲜花的小摊一个挨一个,不时有当地人捧着花往纪念园走去。
公园有免费开放的停车场。来这里的人,参观的游客与当地人各半。据说,每年的清明和“7.28”地震纪念日,是唐山人来祭奠的高峰期。
据统计,7.8级的唐山大地震造成了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被称为“二十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地震遗址公园大门前的雕塑,将大地震发生的那个时刻永远定格了下来,令人震撼。
雕塑的背后,“永远铭记”四个字,让人难以忘怀。
公园以纪念为主题,进入公园其实就是沿着一旁高高的地震纪念墙而行,墙上密密地刻满了遇难者的姓名。纪念墙由五组13面墙体组成,每面墙高7.28米,代表地震那天:7月28日。
一场世纪大地震,令24多万人遇难啊,但纪念墙上的名字只是一部分而已!因为还有许多人根本没有找到、甚至也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不管灾难过去了多少年,人们心里一直在怀念着自己的亲人。
园区里到处都有可敬的志愿者,他们热心地为前来缅怀的人寻找亲人的名字。应该为他们的善举点个赞!
与庄严肃穆的纪念墙相对的,是一个3万平方米的纪念水池。纪念水池也称作思念之水,里面共有728块石头,记住7月28日的日子。
池中有条弯弯曲曲的铁轨,本是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厂内专用铁轨,当年在大地震中遭到强力破坏而扭曲变形。
水池边上的这组大型主题雕塑,由石材和青铜制作而成。展现的是大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坚强不屈、展开自救的场面。
在地震面前,人类不仅渺小而且极其无助,身体和心理受到的创伤巨大而难以平息。此时,望着池中缓缓的流水,还有岸边随风微动的树枝,我想,对经历了大灾大难的唐山来说,这不正是象征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吗?
纪念水池的尽头便是纪念广场,广场中央摆放着国家地震局赠送的地震仪,远处则是保存原貌的地震遗址。
遗址是当年的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厂房建于1959年,现保存的遗迹是南北走向的3跨厂房,建筑面积9072平方米。
地震发生时,铸钢车间所处的地带震级烈度达到了11度,十分惨烈。除部分中间立柱扭曲、倾斜外,四周墙柱全部倒塌,屋架落地。
一旁的烟囱今天看似如此低矮,实则是地震将其直落塌陷而成,恐怖得不可想象。
唐山地震博物馆
在纪念广场一侧,还建有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这家国内目前最大的地震主题展馆,由纪念展馆和科普展馆两个分展馆组成,通过大量图片、实物、复原场景、蜡像等,展示了地震知识、唐山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抗震救灾的伟大壮举。 地点: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 门票:无。 建议参观时间:40分钟。
博物馆为地上地下各一层,分为地震科学、地震活动观测、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地震活动体验、人类美好梦想等7个部分。我们随着人群拾级而下,去真切感受和了解唐山大地震的相关情况。
生命之光,不仅是雕塑的主题,也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
进入展厅,展示唐山地震的三面大型浮雕墙栩栩如生,冲入眼帘,直达观者内心。
大量当时的照片和模拟现场,还原了震后的惨状。
从地震中扒出的钟表,时间还定格在发生地震的那一刻:3时42秒。
4组复原式景观,真实地展现了地震发生后的惨烈状况。当穿过这条密布着残砖断瓦的短短的通道,明知是模型,心里依然还是不免一惊,脚下不禁加快了步伐。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有关方面立即开始了紧急救援。地震发生的次日上午,前线救灾指挥部就在唐山机场成立了!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质汇集到机场,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地分发着各种救灾物品。
解放军永远是救灾的主要力量和受灾群众心中的主心骨。在道路中断、桥梁损毁的情况下,解放军某舟桥部队这艘冲锋舟在救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唐山大地震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第一个飞车冲到北京中南海报告灾情的开滦唐山矿矿工李玉林便是其中的一位,正是由于他的灾情通报才使全国性的救援行动在震后6个小时就得以迅速进行,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然而,李玉林却没有顾得上回家抢救自己的亲人,后来他得知,他的14位亲人遇难……
在灾难面前,人们没有失去信心。地震后失去家园的人们,积极开展自救,并组成亲密大家庭,帮助许多幸存下来的人们度过了震后最艰难的岁月。
地震几乎将唐山全城夷为一片平地,为解决幸存者的住宿问题,在解放军的帮助下,用油毡、砖石等搭起了抗震简易房,数量达到了40多万间。当时,许多唐山人这种简易房中居住了三五年,长的多达十年左右,成了一代唐山人永远也难忘的记忆。
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唐山灾后重建的过程。的确,地震曾经毁灭了唐山,但新唐山以更美丽的身姿又再次展现给了世界。
走出展馆,一束耀眼的阳光从天而降,迎接人们的正是一个崭新的、真实的新唐山。
唐山抗震纪念碑
除了地震遗址公园,在唐山还有座闻名全国的抗震纪念碑。这就是位于市中心的唐山抗震纪念碑,是1986年7月为迎接抗震救灾10周年建成。 地点:唐山市中心新华道以南。 门票:无。 建议参观时间:15分钟。 其实,去参观这个抗震纪念碑,还是地震博物馆那位年轻的讲解员的建议。他说,除了地震遗址公园,目前唐山市内有关地震的东西并不多了,但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倒是唐山与地震有关的地标建筑物和打卡之地。反正时间还够,于是我们决定立刻驱车前往,趁机看看新唐山的市容。
一路上,道路宽敞而整洁,两旁高楼林立,现代而气派。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唐山的面貌也是日新月异般地在变化之中,处处是新。
很快,来到了建设路和文化路之间的一个广场,抗震纪念碑就位于广场中心偏东侧。纪念碑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着唐山人能够战胜自然灾害。而碑前的台基座上,四面皆有4组4段台阶,每段 7步共 28步,象征“七•二八”这一难忘的时刻。这样的设计,是唐山市政府当年从全国各地征集到的143个设计方案中选出的。
碑身四周有 8 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的内容反映的是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
与抗震纪念碑同时建成的还有抗震纪念馆,与纪念碑东西相对。纪念馆展示的是唐山市的综合情况、抗震救灾的历史资料、震后恢复建设和震后20多年来唐山经济、社会事业的成就。但与地震博物馆相比,这里明显比较冷清。对外地游人来说,也许都去参观遗址公园内的那个地震博物馆了。
抗震纪念碑身处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万达广场、唐山百货大楼近在咫尺。
唐山百货大楼是唐山市最大的百货商店,这座被当地人称为“条式楼”的5层建筑曾获得过巴黎建筑设计大奖哦,厉害了! 万达广场也好,百货大楼也好,毫无疑问的是,抗震纪念碑广场不仅是唐山人的一处纪念之地,更是新唐山的一个重要的商圈了。加油,我们的“唐山大兄”!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