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茶马古道的经典
茶马古道大家可能有所了解,那我们今天在来复习一下吧。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对外经贸商路,萌芽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正式形成于唐宋时期。茶马古道的路线有2条:川藏茶马古道与滇藏茶马古道。在古代,茶马古道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而存在着,而在海、陆、空交通发达的今天,它的价值更重要的体现在了文化上。
这个场馆以丝路农情为主, 随着国家提倡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以综合农业元素、花卉,绿植等材料为载体,充分展现各种农作物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是在A场馆前的中国梦为主题的主题景观。 2019也是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
本场馆分为丝路山水、农韵融合、农情畅想三个展区,展示了我国古今丝路与我国丝路沿线国家在农业、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卉,桑蚕、粮油、水果、蔬菜、茶饮、草药、和香料等等。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 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看到这个蚕宝宝,你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可爱,并且一下子就回想起了自己曾经童年时养的蚕呀?嘿嘿嘿嘿。
中国古代纺织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原始的葛麻、质朴的棉、奢华的丝一一粉墨登场,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绚烂的锦绣画面。从传说中养蚕、取丝的鼻祖--嫘祖到改良纺织机械的马钧,到传播棉纺技术的农妇---黄道婆,到传世巨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纺织史不断被改写,成就了异彩纷呈的辉煌成就。不同于质朴无华的传统农具史,不同于造福于民的水利工程史,也不同于六畜兴旺的畜牧史,中国古代纺织史更多了些色彩和绚烂,更多了些华美和温暖。
精妙绝伦的丝绸在新石器中后期诞生了,荥阳青台村出土的仰韶文化绛色罗、吴兴钱山漾出土的绢片、丝带和丝线是最有说服力的物证。此后,家蚕已进入室内饲养,丝的产量和质量、丝绸的数量和品种都增加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确立。春秋战国时期,缫丝工具从最初的手工缫丝也发展为
下面这些,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这就是我国的棉花,和棉花纺织产业。 但是你知道中国的三大棉花产地吗?
在我国,棉花的三大产区分为: 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 ,其中最大的一个产区便是新疆的棉花产区了。我国棉区范围广阔,根据棉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棉花生产特点,以及棉区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将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中下游棉区、黄河中下游棉区和新疆棉区
咖啡作为一种休闲饮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说到咖啡,一般人都以为是从外国进口过来的,在大家的印象中,咖啡产地也就是拉丁美洲、非洲,但是大家知道吗?我国也产咖啡,而且基本集中在云南省。
我国的咖啡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带过来进行种植的,云南由于独特的热带气候,非常适合咖啡种植,并在五十年代中期进行了大规模种植,到2012年云南咖啡种植的面积已超过80万亩,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
德宏、保山、临沧、普洱。 在我国云南就这4个地方产咖啡,那么我们今天也在说一说普洱吧,大家都知道普洱最出名的就是普洱茶对吧,但是,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除了普洱,这里还有咖啡嘿嘿。茶乡普洱栽培咖啡已有150年历史,2018年种植面积超过78万亩,成为云南最大的咖啡种植地区。
在这里, 杰克船长也给大家拍下了世界三大咖啡和种植产地。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一看嘿嘿!
在农业嘉年华的展馆里,无论你走到那里,都能看到让你从未见过的美景。
这个是不是很有怀旧的感觉,老妈老爸那个年代的嫁妆大宝箱!哈哈哈哈
来来来,给大家看一看西域的小王子吧。


草莓博览园-农业嘉年华
稻梦乡愁~感受江南鱼米之乡的水韵之美
精耕细作的稻作方式、安土重迁的稻作民族、中正平和的稻米内涵,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性格,最终形成了相通却又迥异的“稻米乡愁”。
水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五常大米,京西贡米,原阳大米,米泉大米,御田胭脂米,万年贡米。。。。。,一碗米饭,家乡的味道,几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稻米乡愁”。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
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业也是比较发达的,在经济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制陶业、纺织业、骨器制作、竹木器加工都比较进步。这一带的氏族先民烧制的陶器,以夹炭黑陶最富特点。尤其在早期,种类比较单一,无论炊具还是炊食器一律都是夹炭黑陶,胎泥纯净,含铁量仅为 1.5%左右,以大量的稻壳、茎叶碎末为羼和料,工艺技术上还比较原始。稍晚出现了一些夹砂红陶和褐陶。各种器物均为手制,不甚规整,据测试,烧成温度在 800—900℃,在缺氧的还原焰中烧制而成。陶器的胎质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比较容易破碎,到了晚期,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些器物已经用慢轮进行修整,出现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较为复杂的新产品。有些陶器火候较高,烧成温度已达到 1000℃左右。
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发掘中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
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年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 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在这个场馆里,还有一个专门设计的儿童手摇水车,这就可以让孩子亲自的感受一下水车的魅力。
看这两个小朋友玩的还是相当的有兴趣,并且非常的开心快乐。
草莓博览园-农业嘉年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