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都文人学子朝圣地
还有10天时间,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将来临,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学子们!祝你们学业有成,心想事成!!………………………………………………………………………………………………………………………………… 古都南京,六朝烟雨洒不停,多少往事言难尽。千百年来,其浓浓的文化底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厚重的资本,无疑是无数怀揣梦想的文人学子的朝圣之地。 此番来到秦淮河畔,在沉醉于流光溢彩的秦淮河风光时,发现一旁的夫子庙与江南贡院竟然也是一片灯火璀灿的样子。于是,我挤出人群暂别人声鼎沸的秦淮河畔,穿过四周满眼的迷幻之光,走进这两座古老的建筑里,去感受一下孔夫人的光辉和古代科举制度的严酷…… 门票:夫子庙(大成殿,25元);江南贡院,20元。………………………………………………………………………………………………………………………………… 做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南京夫子庙,是供奉祭祀孔子之地,也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这为南京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名人雅士在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
江南贡院,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严格来说是夫子庙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尽管当今时代的高考很残酷,但看一看贡院里面的情景都会庆幸自己身在当今…… 不过,江南贡院堪称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据说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于此。瞧,江南贡院的确牛逼到家了!
夫子庙:历朝历代拜谒圣人
夫子庙是南京秦淮风光带的核心景点,亦是游人南京必去地之一。 在秦淮河码头边的小广场上,我突然觉得这座“天下文枢”的牌坊好像是条分割线或隔离墙,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面是喧闹的秦淮河,背后则是寂静的夫子庙。千百年来,秦淮河流淌不息,夫子庙也传承不止,留下许多无形的东西,早已突破了一座南京城的狭小范围,而深深地渗透入整个民族的血脉与历史文化之中。
大成门,又称戟门,是夫子庙的正大门。此时已近晚9点,依然灯火通明,静迎八方游客。
跨过门槛,夫子庙汉白玉卧碑后面便是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时期,曾四毁五建,其中就包括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夫子庙,其实是1985年修葺的。
做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最早提出了“仁、义、礼”,后经孟子、董仲舒的延伸和扩充,形成被称为儒家“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
这对年轻情侣在“礼”字下开启自拍模式,莫不是在让孔老夫子见证一下他们相互表白彼此以礼相待,相敬如宾吗?好吧,我相信你们了,祝福你们吧!
通往大成殿的甬道两旁排列着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弟子的汉白玉雕像,他们是:闵损、冉耕、冉求、端木赐、冉雍、宰予、言偃和仲由。
都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为何塑像只有他们8位?号称孔子最杰出弟子的子贡、孔门弟子中唯一做过帝师的卜子(被魏文侯尊以为师),以及人们比较熟悉的儒家四圣之一颜回等均不在此列,令人有些不明就理。
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的大成殿,如今是夫子庙的核心景区。我想,夫子庙之所以称为庙,也许正是因为这座大成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吧!殿前正中竖立的一尊青铜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吨,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塑像前面的位置,是春秋时期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
大成殿内的这幅孔子画像,当然也是全国最大的一幅孔子像。上面三幅匾额为康熙所书,极为珍贵。殿里到处都是祈福求愿的红签,心急或心诚者多啊!但不用细看,一定是求学的居多了。
不过,仔细一看,哦!孔子像的两边分别立有孟轲、曾参、颜回、孔伋四圣的汉白玉塑像。孟轲即孟子,曾参即曾子,孔伋是孔子之孙,三人都不是等闲之辈。原来,最有实力和最亲近的人才在离孔子最近的地方。呵呵,颜回君,你果然是棒棒的!
穿出大成殿的后门,即进入有着“东南第一学”之称的学宫,学宫看似建筑普通,却是科举时代学子读书的最高学府。所以,夫子庙名为庙,是供奉祭祀孔子之地,但其实更是一座“学校”,并因之而成为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东南第一学”的匾额,为乾隆时期的文武双科状元秦大士所题。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是古代秀才每月听训宣讲之地。然而,各地的学宫都称“明伦堂”,为何唯有夫子庙的学宫叫“明德堂”呢?据说是因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自古以来,国人真是唯名人是瞻啊!
学宫院内两边分别有“习礼”之钟亭和“仰圣”之鼓亭,用于古时学子们祭拜孔子的仪式,清晨敲钟以清醒其身、夜晚击鼓以鸣其志。
来、来、来!在著名学府里敲敲状元鼓、撞撞礼运钟,求学求财都不误……哎马,我这吆喝得还真像回事啊!
明德堂是当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谕授道的讲堂,如今辟为了民俗陈列馆。
当一些与科举有关的文物、史料出现在眼前时,我想该是去江南贡院的时候了……
江南贡院:学子功名争夺场
南京夫子庙三大建筑群之一的江南贡院,位于学宫的东侧,始建于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因其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而成为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 但我想说的是,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占地之广还不算牛逼。更牛逼的是,至晚清废除科举止,从江南贡院一共走出了800余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和上百万名举人!细数起来,连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等名垂青史的大家,还都是同出贡院的“校友”呢!不仅如此,有专家说,江南贡院还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于此……瞧,江南贡院的确牛逼到家了!
贡院门口石狮镇守,不怒自威。我奇怪地联想到,如果当年考生在进门时刻瞥见其威风凛凛的眼神,会不会吓尿了?呵呵……
其实,在热闹的秦淮河码头旁边也有个出入口,而且离夫子庙也最近,从大成门过来也就5分钟时间。
但我还是在正门与石狮确认过了眼神,才正式进入贡院来。看见人们纷纷在状元椅子上坐一坐,这让旁边的榜眼和探花怎么想?呵呵,做个最好的学生应该是每个人心目中的理想或梦想吧?不,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只是个梦吧,想想还是可以的。
然而,在任何朝代,功名利禄的获取可不是沾沾状元椅的喜气就可以的。大多数人都做过学生,都知道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千千万万的古代学子经年负笈,受尽艰辛,最后成功的却始终是少数中的少数。
科举考试历来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获胜的佼佼者只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于是大多数考生总是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明的指点。贡院里的这座魁光阁(又名文星阁)里塑有一个“执笔点状”的神像,每当乡试开考之前,朝拜者便争相前往朝拜…… 魁星灵不灵已无可考证,但四层的魁光阁在过去的南京城中也算是个至高点了,因此方圆数十里内外都可远望到这一秦淮名胜,当年成了夫子庙的标志。
写出《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够牛叉的了吧?但他在江南贡院里的名人雕塑群里的位置并不显眼,少年时“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的他,当年参加江南乡试依然屡试不中!
看看考试的号舍,科举考试的残酷性令人惊愕:想象一下,在一个高2米、宽1米、深1米的“袖珍”空间里答题,你会发挥好吗?要知道,当年的乡试要经过3场考试,每场3天,这期间吃喝拉撒睡全都局限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是多么的难熬,意志薄弱者很容易崩溃哦!难怪陈独秀回忆起当年在这里进入考场的情景时,会发出“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的感叹!
贡院依秦淮河而建,此时红色的灯笼高高挂起,水中大小船只往来游曳,对岸亦灯火闪铄,一派繁华似锦。这般环境不似考场而是欢场,如是当年,一众考生的心情可否静得下来应考呢?
河畔长廊上陈列着详细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文物史料,此刻我连静下来看看都难以做到。相信大多数游人也都是走马观花匆匆一览便罢了。
中举是古代无数人的奋斗目标,可谓贯穿其一生。于是留下了许多讨彩头的习俗,登科吉庆的图案和文字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用具上。
常见的状元瓷,吉利喜庆,相信那个时候每家都有几个吧!
现代人每当考试前总是会熬夜突击复习功课,古人亦如此。一盏青灯伴长夜苦读,这便是古代学子的标准像,油灯是他们万万不可或缺的东西。元代诗人谢宗可的“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对此形容得淋漓尽致。
我们谁没听过或试过考试前吃一根油条加两个鸡蛋寓意“考双百”?其实,古代考生的饮食也很有讲究,许多食品都以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来命名,最常见的便是流传至今的状元豆、状元饼了。
在古代,官方或朝廷还会在放榜之后主办盛大庆祝宴会,宴请中举者以示恩典,这就是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分别是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会武宴,前两者为文科宴,后两者为武科宴。那时,宴会的主菜一定会有螃蟹和鱼。其中,因螃蟹背部有壳似甲,有“一甲及第”之意,而广受考生们的欢迎。
其实,在贡院还有个颇具规模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包括地下三层。据称馆藏文物达万余件,除了当年的试题、答卷、考生用品,还有年殿试第一二三名的答卷等不少珍品、孤品……可但是,由于时辰太晚而不能进去参观了。
滔滔不尽的秦淮水,在这里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大家的成功,也见证了无数考生的失败与失落。好在时间是公平的,曾经的一切都一起变成了玻璃柜里的泛黄故纸或块块残片,淡淡地反射着“六朝金粉”的往昔荣光。
夜晚的灯火终究会熄灭,但第二天升起的太阳总会是新的。秦淮河的人家换了一家又一家,但金陵就是金陵,与时代的荡涤无关,它的传说依然会一直流传下去……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