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致敬玉门油田,致敬铁人王进喜,致敬当年修建防空洞的战士!
玉门油田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现在的玉门油田矿区在酒泉市玉门老市区,这里现在全是油田的人,而且对外开放,修建了铁人王进喜干部学院和文化宫,是一个具有深厚红色文化的旅游胜地。相信大家都知道铁人王进喜吧,他出生在玉门赤金镇,在玉门干石油后又到大庆找油,一直是艰苦奋斗往前冲,用身体搅拌泥浆,人称“铁人”。我参观了王进喜纪念馆,中国第一口油井——老一井,还有中国人防工程——防空洞,感受颇深。当年搞石油勘探确实不容易,人拉肩扛,感叹老一辈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之伟大,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还有当时为了抗战和保护石油完全靠人工修建的防空洞是多么的宏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道,在地下70m深的山里挖出了长达80公里的防空洞,里面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地下城,有厨房、储藏室、会议室、医疗室、作战指挥部,通讯部、军官办公室、生活区等等,当时那个年代,能修这样一个防空洞,真是不容易,完全靠人工铁锹一点点挖出来的,就连六七岁的小孩都参与其中,搬砖刨土,太宏伟壮观了。 向铁人王进喜,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和当年修建防空洞的战士百姓致敬!!
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整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中国玉门第一口油井——老一井
1937年8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石油地质专家孙健初等前往祁连山一带进行石油勘察,在干油泉和石油河一带发现了油苗,遂于1938年组建了甘肃省油矿筹备处,有严爽、孙健初、靳锡庚等二十余名技术人员前往甘肃玉门工作,前面的石碑上刻着"一井碑记"的碑文。 1939年,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在现在的玉门市南--玉门东镇一条深沟里,一个叫老君庙的地方,开凿成中国第一口油井---老君庙一号井,使玉门一夜之间名闻中外。
玉门油田地下防空洞
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的4月,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和“房子地下挖洞”的号召。就这样,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挖防空洞和防空壕运动,在全国大中小城市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展开,参加者数以亿计。 走进庞大的人防工程,据当年参与修建石油工人的口述说:“玉门防空洞全长80公里,玉门石油管理局6000职工投入了战备专项工作,于1970年底竣工,被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赞誉为“石油工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参观完玉门石油铁人纪念馆和地下防空洞,感慨万千,尤其是地下防空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浩大的工程完全靠人工挖出来着实不容易,向修建防空洞的战士百姓致敬,同时学习“铁人精神”,"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雅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