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前言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对古村有了兴趣,特别是对北方的古村落情有独钟。几年来京冀晋鲁豫的古村也走了几十个,从鲁地的“一线五村”;冀晋豫太行的百年老村;到京郊西山、燕山的隐秘小村,都有涉足。或许是因为北方村落的沧桑之感更能体现人与自然同处共济的关系,更能凸显人在物产并不丰富的条件下生存的顽强,特别是严冬凛冽寒风中伫立的枯枝民舍,那一树无叶的枝干,那已然破损的房脊灰瓦,都在苍凉中显露着古朴和刚毅。因为近的原因,京郊大山里的古村去的更多,特别是京西。门头沟是北京最早的远郊以区为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划,1958年开始设立,1455平方公里的面积98%以上为山地,10个乡镇,189个行政村中,百年以上的古村落就占了近50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爨底下村、灵水村(举人村)、碣石村等都处在门头沟境内。因为地处北京西部,所以北京人把山岭绵旦,河川秀美的门头沟习称为“京西”。京城好不容易下了一场小雪,比起近年南方多地异常的大雪来说有些微不足道,雪不足以覆盖地表,很快就在刺眼的阳光下化去。想着山里的气温比较低,雪应该不容易就这么融掉,于是第二天驱车奔往京西门头沟的大山,寻找雪后的古村冬景。天是少有的蓝,透亮得有些不敢让人相信这竟然是北京冬季的天。多年来北京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是一座被人吐槽的雾霾之都,但近几年大力度的行政治理已基本上让北京脱掉“霾都”的帽子。天蓝冰清,京西大山里的雪没有想象的多,甚至比城区的还少,但却风和日丽。经过筛选,选择了G109沿线的苇子水、后桑峪、杨家峪、达摩村四个古村落做为一天的探访之地。
雁翅镇的明清古村苇子水
苇子水,一座分布在西山九梁八岔中的明清古村落,依山而建的明清三合院四合院还留存很多,不过大多已经翻修过,只有极少数几座院落还保持着完整的原生态样子,但已有些破败不堪。村中一条东西向的灵泉河,犹如一条深藏大山之中的神龙一头扎进村中盆地,似在畅饮盆中之水。12座小拱桥跨河连接着两岸民居,建桥用的材料取自当地,简单而质朴,且随形就势形态各异。村中百姓的姓氏除外来媳妇外均为高姓,有六大支系,相传是600年前村祖高氏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迁徙过来的,村史有文字可查的年代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于村内地形属于盆地构造,这里自古就有“九龙八岔戏金盆”的传说,每一条沟岔都依山建起错落有致的明清式四合院,站在南坨的山尖俯瞰,苇子水村又像是一只头西尾东的巨蝎。村中一榆两槐四古柏,菩萨庙背靠龙王庙,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九梁八岔纱帽山,一榆两槐四古柏,灵泉河水东边来,九龙来把金盆戏,古老秧歌震东西”这首古老的民谚正是对苇子水村最好的诠释。
京城最早设立天主教堂的后桑峪村
坐落在门头沟斋堂镇清水河北侧的后桑峪村因遍植桑树,盛产蚕丝而得名。村内留存的古民居不多,但村内却有着一座北京地区历史最久的教堂,据记载,在1224年就有两个外国传教士到桑峪山村行医传教,并在元统二年(1334年)在几间民房的基础上建起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甚至元世祖都曾亲观弥撒。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了大教堂,以后在明清两代陆续维修扩建。“七七事变”后,国军将领卫立煌在髽髻山阻击侵华日军的进攻,曾将指挥部设在教堂内。1939年遭日寇焚毁。1989年教堂重修。1997年重建并建高21米钟楼。有关后桑峪天主教的内容还包括村北山坡上的露德圣母山,是信众为感激圣母吓退前来攻打教堂的义和团在1902年修建的。
深藏西山中的“耕读之村”杨家峪
多年前曾经看过杨家峪的相关图片,被这座藏匿于深山中唯一没被日寇炮火摧毁的完整古村落民居感染,这次是带着近乎“朝圣”的心前往。但当走进这座千年古村时,却被眼前的一切所惊诧,做梦也没想到古老的村落已被崭新规整的房子弄得几乎全然没有了古村的影子。到处都是废墟成片,建筑垃圾成堆,街巷满目疮痍,连新建的“民居”也只是徒有其表,院子和门窗都没有建完整,更像是处在大山里的“烂尾房”。村中已没有了居住的村民,唯一留守的就是蜗居在原大队部仓库一间小房内的杨大哥夫妻俩。经过与杨大哥闲聊方知,古村被某个集团看中,联合当地政府镇政府以 “保护文物”开发旅游名义将村民全部迁徙出村,并将村内绝大多数古老的民居拆毁,重新按臆想的模样建起了一幢幢“古”民居。如果说真整体建成并开发成京西的一处体验民居的游览之地也好,但据杨大哥讲,项目已经停滞十来年了,他是村中唯一没有领取拆迁补偿的一户村民,一直坚守没有迁出,开发商没办法只能让他留守这里看村,当地政府为其每月发放几百元补助金过生活。有着千年历史,传承着“耕读之村”、“长寿之村”、“姝女村”等诸多美誉的明清古建筑村,没有毁于日寇的“三光”暴行,却在利益的金弹攻击下倒塌。尽管新房子已经溟灭了在杨家峪取景拍摄的欲望,但老杨说还有几处未拆净的老房,说是不再拆除要修葺,索性进村逛逛,兴许能捕捉到一些能带来回忆的古村影子。
为纪念达摩祖师而兴建的达摩村
相传,公元517年达摩老祖来到中国,开始传教弘法,经历几代,嵩山少林寺菩提达摩第八代弟子云游经过百花山一带,建庙广施善缘,传扬佛法,达摩老祖暗中庇护,并经常显灵。为纪念达摩功德,当地百姓把此处山峰改称为达默山,村庄叫做达摩村,并分为达摩庄、上达摩村和西达摩村。作为古老的村落,以达摩命名的村、庄现在留存的古民居也已非常罕见,尤其是西达摩村。由于处在百花山东北侧山脚下,山水清秀,空气新鲜,特别是漫山的黄栌、枫树、爬山虎等植被到了深秋让四周大山层林尽染,加之京城著名的灵山、百花山、龙门涧和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都在附近,所以,西达摩几乎成为观山旅游的一处落脚地。实际上西达摩村的成村时间并不算长,1934年前此地原本是下清水村的山场,后因抗战爆发,日寇到处烧杀劫掠,为躲避日寇的暴行,下清水村人才到西达摩村处避难,逐渐成村。西达摩村属于京西海拔较高的地方,空气的洁净度又非常透亮,所以常有星空摄影爱好者到此拍摄银河。而那些破败的民居倒成为一些影视剧组的取景地,冯小刚的《手机》里严守一和黑砖头的家就是在这里取景。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