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榕城北门蜻蜓桥“福德老爷”出巡
在广东的潮汕地区,有着一个隆重的风俗叫“营老爷”,在如今越来越注重民风民俗的年代,这种独特的“营老爷”也逐步演绎得越加隆重,有一种叫法称“潮汕国际营老爷”!呵呵,这可不是吹的,在潮汕地区,特别是春节前后,这种民俗几乎比比皆是。 广东揭阳,是潮汕平原中一个地级市,这里的人们讲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潮汕话,时值己亥年正月二十七,在揭阳老市区榕城,其北门的蜻蜓桥敕封福德古庙,常年香火旺盛,建于明代蜻蜓桥古迹之上,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古庙奉祀地方伯公,清代康熙五十六年,揭人林德镛(1685-1722)上京应试中状元,感恩奏请敕封为福德老爷。每年正月下旬,当地人都会请上福德老爷、夫人进行盛大出巡活动。 天平我虽系揭阳人,但家市这里有40多公里,这一盛况是每年揭阳地区春节最后一场民俗盛事,爱好民俗摄影的我,当然不容错过哟! 盛事于中午举行, 我们上午十时左右出发,抵达时才十一点多,于是先到榕城区的揭阳西湖逛上一逛,领略这个西湖的美景!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 1080P
早春的西湖
建于1958年,在榕城西南,傍依榕江南河,园内西湖岸柳垂荫,碧波荡漾。是揭阳标志性地标,湖中有两层湖心亭,九曲桥由亭向左右伸展,如龙卧波,桥下游艇穿梭,锦鳞来去,令人神怡。依栏远眺,一湖景致尽收眼底。桥头的“双象戏水”大型雕塑,高6.6米,大象长鼻高扬, 仰天喷水,小象则天真嬉戏,依偎在旁。园中并有 少年宫、游泳池、儿童乐园等,并辟有百花圃,群卉竞放,姹紫嫣红。
古榕武庙
古榕武庙(关帝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天福路,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代均有重修,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结构为3间三进四合院布局,入门即前厅,厅顶有八卦形木雕藻井,图案繁缛,题材丰富,刀法娴熟,其中有许多为三国故事,揭阳地区历史上海族与农耕生活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甚见独运之匠心。关帝庙木雕藻井是省内乃至国内罕见的精致木雕藻井,前檐、拜亭、梁架木雕,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主体建筑从头门、两廊、拜亭、大殿到后楼,组合严整,景象壮观,结构稳定刚健,反映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揭阳地方特色。
福德古庙
榕城北门蜻蜓桥敕封福德古庙,香火旺盛,建于明代蜻蜓桥古迹之上,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古庙奉祀地方伯公,清代康熙五十六年,揭人林德镛(1685-1722)上京应试中状元,感恩奏请敕封为福德老爷。 对于这蜻蜓桥福德老爷,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康熙年间,揭阳棉湖人林德镛,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单靠一身好力气糊口饭吃,常帮一名船主撑船载货到榕城(今榕城钓鳌桥南段一下水踏阶,人称武状元踏头,即是林德镛当时撑船泊岸处)林德镛干了三年,没得到半分工钱,愤然离开船主,自己另谋出路。当时他白天便到北门渡口卖苦力、当搬运,夜间则借宿蜻蜓桥伯公庙中。 有一夜,伯公托梦给林德镛,要他隔天一早往进贤门城楼方向走去,自有出头之日。事有凑巧,时有榕城武举人许登镛要上京会考,想找个家童,一直没能如愿。第二天林德镛醒来,将信将疑,来到进贤门旁,因睡眼惺忪,不小心撞到出门晨练的许登镛身上,许一见林德镛身体魁梧,十分雄壮,不怒反喜,问明林德镛身份后便收下了他。不久,主仆一同上京。路上,每到一个宿站,许登镛便叫林德镛所挑的大刀递过,练习武艺。这大刀足有五十斤重,林德镛在一旁看后不觉手痒,也接过大刀跟着玩弄几下。许登镛见他心灵手巧,臂力过人,也乐得指点一番。路上几月,不知不觉之中,林德镛已学了一些武艺。 到了京都,许登镛以举人的身份报了名准备参加会试,不料,考期将近,许突然病倒,而按当时朝廷规定,报了名不参加考试,是要以“欺君”之罪受到惩罚的。许登镛十分焦急,眼看明日就是试期,只好让林德镛代试,以应付过去,免致食罪。 康熙帝当时已有六十多岁,为了长寿,曾派人四下求佛,臣下当时为他求来一节背竹,砍开来一看,只见里面写着“寿至林德镛”。从此,康熙立意要找到林德镛这个人。会试之日,问主考官:此次全国举子中,岂有名叫林德镛的?主考官说没有,只有广东许登镛。康熙误把许登镛听成林德镛,非常高兴,亲自到比武赛场上面试。当他看到林德镛是只有三十多岁的后生时,心里十分高兴地想:我的寿命若与他一样,岂不还要活上几十年。一时心花怒放,遂问林德镛能骑马否,翻译官便回话转告林德镛,因潮汕话“擎”“骑”同音,林德镛应声:这有何难!在赛场上一把将一匹马高高举起,绕场一圈。康熙愈是欢喜,张口问:爱卿还有何功夫?林德镛头皮一麻,心想干脆豁出去,提起大刀将上京路上所学到的几个招式舞弄出来。不料招式未毕,一时走神,大刀失手,林急中生智,用脚一踢,大刀反弹向上,林就势将刀接住,众人齐声叫好。康熙龙颜大悦,问:贤卿,这一招叫什么名字?林德镛顺口答道:魁星踢斗。康熙接着又问他叫什么名字,林德镛道,臣许登镛。康熙喝道:不,你是林德镛。林德镛很是惊愕,忙跪下请罪,康熙即时赐他无罪,钦点他为武状元,授二等带刀侍卫,乾清门行走。 林德镛中了武状元之后,康熙赐其第二天绕京城一圈,骑马游街,以示皇恩浩大。然而林德镛因一招魁星踢斗将右脚都踢肿了,一时间竟找不到合适的官靴,正在愁恼中,却有靴店老板手捧一大一小双靴找上门来。林德镛大喜,问其怎么能在短短几个时辰之内赶制出来。靴店老板称,此特制双靴乃是一白发老翁亲自拿到店里要其转送给新科状元的。林德镛心中猜疑,当下细细问清老翁相貌特征,竟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揭阳蜻蜓桥古庙伯公一模一样之后,恍然大悟,急忙上殿奏请禀报皇上。康熙惊讶其说,急忙下旨敕封伯公为“福德老爷”,享受人间无尽烟火,并拨款建造古庙以及武状元府(即今榕城西马路状元巷头“下山虎”府第)。圣旨传下之后,伯公威名愈显,香火更旺。
福德古庙老爷出巡之杨永武舞狮队
据清·雍正《揭阳县志》(陈瑞芝纂修)记载:“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纺间俵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由此可知,揭阳最迟在清朝初期便有舞狮子的民俗活动。 “揭阳狮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永武,揭阳狮舞文化研究中心法人代表,国家武术六段武师,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国家龙狮裁判员,揭阳市龙狮协会副会长,揭阳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自幼深受家族的熏陶随父练武习医,学习狮艺,多次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参加省、市多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为家乡摘金夺银增添荣誉的武坛猛将,杨永武还虚心拜访武术高人,得益于名师指导,对中华武术文化内涵精益求精,充实提高自身水平。
福德古庙老爷出巡之许成高舞龙团
许氏龙舞是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揭阳市民间传统艺术协会会长单位 。舞龙是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初承继殷周“祭天”遗风,汉代已有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套路,唐代以后舞龙从单为祭祀逐渐发展为助庆活动。舞龙活动在揭阳榕城历史悠久,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深受民间喜爱。清代《潮州府志》记载当时潮州府(包括揭阳)灯节“有鱼龙之戏”。 2005年前后,在兴复许氏宗祠过程中,许典钦(字雄霸)、许成高等人有感于榕城舞龙艺术凋零失传危机,组织族人创立许氏舞龙团,经过多年学习传承、保护发掘和整理创新,融合南北龙技艺风格,流畅表达出龙猛、腾、卧、越、攀、跳等动作特征,并在国内首创高柱盘龙等新技法,其表演器械设计、套路受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
福德古庙老爷出巡之普宁富美英歌队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传统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由男子表演,有歌颂英雄的含义。 普宁英歌是广东省普宁市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样式,由清乾隆年间垾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 (学拳头),借以消除疲劳、健身壮体,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根据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创编了"唱英歌",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地区优秀民间传统舞蹈。 普宁富美英歌队,就是普宁英歌其中之一。
福德古庙老爷出巡之汉服标旗队
对于潮汕人“营老爷”大家都见惯了或西装、或旗袍、或时装扛标旗“营老爷”,但很少人见过一群穿我们的 传统国服——汉服 扛标旗的…… 所谓的“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总的来说就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它不是指汉代的服饰,而是指汉族传统服饰。因为汉代的前身是华夏族,故而整个汉族的传统服饰可以溯源至周代,经过秦朝的发展,到了汉代逐渐臻于成熟。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这次传统的潮汕民俗活动,融入了“衣冠上国”之汉服,使得活动更加彰显华夏文化之美,同时得到了在场观众交口称赞!
福德古庙老爷出巡之潮汕大锣鼓队
潮州大锣鼓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传统吹打乐。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因奏法过于简单,艺人们增添了唢呐吹奏一些弦诗谱,如《过江龙》、《百家村》等,这样有吹有打,发展成为吹打形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