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给北京城打了个前站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距今已有1700年。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例如故宫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而建的,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
潭柘寺
帝王树与溥仪的自嘲
这棵高大的银杏树,已有1400多年高龄,高40多米,种植于唐代,直径4米多,要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相传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和老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来游玩的时候,御封它为“帝王树”。20世纪60年代初,已经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爱新觉罗·溥仪来这里游览时,指着大树东北角的一颗未能与主干相合的新树说:这一颗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就长成了歪脖子树。
潭柘寺
妙严公主的脚印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为了替其父赎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后终老于寺中,她每日里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现今妙严公主“拜砖”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是潭柘极为珍贵的一件历史文物。
潭柘寺
寺名几经更改,还是回到初始
几百年间,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几次更改。明宣宗赐名“龙泉寺”。天顺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并亲笔题写了寺额……但民间仍称其为潭柘寺。
潭柘寺
习惯成自然
潭柘寺,它现在的名其实是老百姓给起的,原因是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有潭有柘,自然就叫潭柘寺了。民间习惯叫法居然有如此大的生命力,习惯成自然。这也提示那些老是想给城市、街道、建筑改名的人要收敛一些了。
潭柘寺
展开全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