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捷克,说在前面:
近几年,看过了西欧区域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洋人洋气”,也感受过美国诸多方面的“霸道外泄”。想去东欧,无非是想开阔眼界,了解不一样的世界构成,其次就是被那里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心中久存的小愿望一直没有放弃—毕竟,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对东欧地区影响深远,遗风尚存(表现在一些中世纪建筑方面),中世纪遗存最为丰富;作为二战期间主要战场之一的东欧国家屡遭劫难,国家之间分分合合的悲壮过往,以及战后重建的辛勤历程也是另外一个原因啦,其实最最主要的是有一份担心,担心这个世界发展得太快,人们对现代化的追求太过于狂热,也许很短时间内,文化遗存眨眼不见,代之以水泥森林,时尚奢华,机会不在,那岂不将遗憾至极。打点行装,将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波兰五国串联,十天时间全ok!不因为别的,只因它们是邻居,串门儿方便,节省交通费、节省时间、无办理出入境手续的烦扰(欧盟国家一证通),这么设计就赚到啦!之前游记对奥地利、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有一些介绍,(出游攻略和提示都在里面了,可以参考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爬楼捧场,当然之后还会有补充完善,能得到您的持续关注是我的心愿,能否完成都在您啦!先谢!这篇咱们只说捷克,说它的古城古堡和教堂,人骨教堂介绍在最后一节,可能个别朋友有想象恐怖感,看了不适应,您跳过就好啦。个人感觉,您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试着去接受,真的会很享受。捷克共和国,简称“捷克”,邻居是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属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10月28日与斯洛伐克联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小时候都是这个记忆), 1960年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起与斯洛伐克和平地分离,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捷克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至2008年,12处:文化遗产,布拉格古城 (布拉格)、圣巴巴拉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中波希米亚州)、利托米什尔堡 (帕尔杜比采州)、内波穆克圣约翰朝圣教堂 (维索基纳州)、三位一体圣柱 (奥洛穆克州)、霍拉索维采古村保护区 (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州)、克罗梅日什的花园及城堡 (兹林州)、图根哈特别墅 (南摩拉维亚州)、犹太人居住区、圣普罗乌皮科斯教堂 (维索基纳州)、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 (南波希米亚州)、泰尔奇历史中心 (维索基纳州)、采德尼采-瓦尔季采文化风景区 (维索基纳州)。主要旅游城市有布拉格、克鲁姆洛夫、卡罗维发利,各有特色,此次行程全部涉足。上个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更是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回忆。《好兵帅克》和《消防员舞会》等著名作品都出自捷克导演之手。捷克人嗜(啤)酒,当地酿制的皮耳森啤酒(PlzenskyPrazdroj)相当知名,皮尔森啤工厂开放参观,爱酒人士不可错过。另外,摩拉维亚地区的葡萄酒也相当不错。偷偷告诉你,价格很便宜
卡罗维发利---热泉遍布的建筑博览盛会
卡罗维发利(Karlovy Vary),位于捷克西部,距离首都布拉格120公里,1349年建城。“卡罗维发利”,即“查理温泉”的意思。国王查理四世曾极其青睐此地,据传他曾多次亲临,享受这里的优质温泉水。小镇之所以闻名天下,三大原因使然:一,著名的矿泉疗养地,泉水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对人体有益物质),可以(直接)饮用和沐浴、治病。(究竟有什么,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二,老城近郊有陶瓷、精制玻璃、制砖等工业产业,产品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色纪念品--品尝泉水小瓷瓶就产于本地)三,从1950年开始,捷克每两年在这里举办一次“国际电影节”,中国影片《芙蓉镇》在1988年第26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获大奖—水晶玻璃地球仪奖。(姜文、刘晓庆早期作品,推荐!)内容丰富、迥异吧?但最值得打卡的是温泉!温泉!这里的温泉资源十分丰富,矿泉水从地下2000多米深处喷出。城内有几十个泉眼,每个泉眼喷出的泉水温度都不一样,不一样!水温在41.2-72.2℃之间,最高者达72℃!由于矿泉水中含有32至35种矿物质,可治疗消化器官和新陈代谢紊乱等疾病---不仅能解乏放松啊
热矿水,同时还是价值很高的重要矿产资源。卡罗维发利,像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中国五大连池和俄罗斯矿水城一样,属于典型的热矿水类矿业城市。由于矿泉水能够治疗疾病,卡罗维发利每年都吸引数量众多的游人来此疗养旅游(希望大家只是来疗养,不是来治病
),旅游经济已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为吸引游客,除建造各种必要的旅游设施(长约1公里的街道两侧酒店众多,可以用摩肩接踵形容,有下图为证),另外,游客到此最值得购买的就是制作精美的小瓷壶(价格在2美元左右),中国人一般会选择“好兵帅克”的造型,用它逐一品尝不同温度的矿泉水之后,带回家留念,价格不高,买来当作纪念品,给人留下的印象却彰显特色。自然,我入手的是一只“帅克”
。
克鲁姆洛夫---童话世界般的文艺小镇
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v)是南波西米亚的迷人小镇,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几座城市之一,是仅次布拉格古堡的捷克第二大古堡,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几天(7月5日—10日是今年世界遗产参评日,中国又有两个项目被选中啦,祝贺祝贺!!!)小镇位于伏尔塔瓦河的上游,距首都布拉格约160公里。现在小镇只有14100名居民,在13世纪时由于其处于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上而逐渐繁盛。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多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整个小镇被流经这里的马蹄铁形的、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环抱着,而著名的城堡则建在河的对岸,风采依然。登高远眺,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城市一望无边,令人惊叹。克鲁姆洛夫的历史开始于13世纪南波希米亚豪族维特克家族在此建造城堡之时,1374年时这里只有96幢房子;公元14世纪时维特克家族消亡了,罗热姆韦尔克家族成为了当地的统治者,到了16世纪,城市一度繁荣到至极点;而18世纪施瓦岑贝格家族开始控制该地区,这些家族对当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哈哈,都是别人家的历史哈无论如何,历经沧桑,能保留至今被我们所看到,就是幸中之幸啦!总之,你如果想体验中世纪的古堡遗风,来这里就对了。 小城幸运地在五个多世纪以来平安地发展,因此它的建筑遗风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成为欧洲中部中世纪古城的一个杰出典范。在小镇的外围,可以看到色调有点俗丽的古堡塔,这是镇上最高的建筑,也是克鲁姆洛夫最明显的坐标,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里的世界遗产的石板街、流水、桥堤构成了古镇的一切。古堡是文艺复兴与洛可可艺术的结晶,内部装潢富丽堂皇,地板上躺着的大熊标本,展列室里的黄金马车,满墙的胜利旗帜和家族标记,都是诉不尽的千秋往事(只可惜我们到达时天色已晚,又没有计划在小镇留宿,所以与这些美景擦肩而过啦
);古堡的花园是让人憩息的好地方,登上古堡最高城塔整个小镇就在眼下,河岸四周的房屋,一律用橙黄色的屋瓦,屋顶曲线轻轻舒展,错落有致,中间便是高耸的教堂。克鲁姆洛夫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小镇是当之无愧的。拉丁文和老德文的“克鲁姆洛夫”所表示的都是这片土地,意思是“高低不平的草地”。指曲折的草地或水面旁的地方,正好描绘出伏尔塔瓦河水道蜿蜒地环绕着这片土地的地理风貌。小街上小的店铺很多,主要经营各种档次的琥珀制品,品种很多,自然价格也不菲。
圣芭芭拉大教堂---采矿工人奉神的献礼
库特纳霍拉城位于波希米亚中部,是10世纪西斯拉夫移民的地区中心,中世纪银矿开采驰名欧洲。公元13世纪初,因在库特纳山发现银矿而建镇,整个城镇随银矿开采业成长而发展,多栋象征着城市繁荣与兴盛的建筑极品使其在公元14世纪成为一座皇城。库特纳霍拉以开采银矿而闻名,因为有非常丰富的银矿资源,这个地区吸引了附近很多国家的人们来开采银矿,而捷克政府把制币厂设在了这里。(附近有制币厂旧址,可供参观了解)圣芭芭拉教堂是位于库特纳霍拉的一座教堂,中欧地区的一座著名哥特式教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圣芭芭拉是矿工的主保圣人,因为该镇的财富完全依赖于银矿,矿工人数众多。教堂雄伟高大,游客不多,十分清净。圣芭芭拉(St. Barbora)大教堂,是捷克形状最特殊最漂亮的新哥特式建筑,1380年开始建筑,用时170年、经几任建筑名师至1558年还未完成,适逢银矿挖尽钱财拮据而中断,直到二十世纪才陆续完成的宏伟教堂,与布拉格旧城堡中的圣维可大教堂并列世界上最壮观的教堂,内部有金碧辉煌的天顶画。圣芭芭拉教堂是由矿工集资在15-16世纪建筑的,里面供奉的不是圣母,而是圣芭芭拉——矿工的守护神,教堂内部的窗花也很有特色,上面画的都是圣经里面有关矿工事迹的故事。。和人骨教堂一墙之隔的圣芭芭拉教堂,是哥特式教堂最华丽、并且无法逾越的超凡之作,如同小夜曲之于肖邦。圣塔芭芭拉教堂后来曾因大地震而损毁,分别于1927及1953年重建。其独特的石砌双塔型建筑令人印象深刻,仿造古罗马建筑特色,颇具女性色彩,因此被称作是“教堂中的女王”。教堂内部也为公众开放,游客可入内欣赏丰富多彩的工艺品。 教堂内彩色玻璃窗全部是封闭的,只有几盏光线微弱的白炽灯散发出的少许光亮,很难拍出理想的图片。
人骨教堂---管窥欧洲宗教文化之一斑
捷克的人骨教堂也位于库特纳霍拉,与圣芭芭拉教堂相隔不远,可以一路顺带参观。人骨教堂建于14世纪,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筑造型,但内部的装饰却都是用人骨做成的,因此这里与其说是教堂,倒不如说是"人骨博物馆"。据说,13世纪,当地有位传教士身赴耶路撒冷,从耶酥圣地捧回一袋圣土,洒在库特纳·霍拉的地区修道院周围的墓地上。圣土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被奉为神迹,因此,周边贵族乡绅将这里视作福地甚至通天的阶梯,死后纷纷选择这里作为安葬地。于是,这里成了风水宝地,墓地规模也越来越大。14世纪的黑死病,15世纪爆发的约翰·胡斯宗教战争,使得波西米亚大地生灵涂炭。虔诚的传教士选择了将他们的遗骨带到库特纳霍拉的圣土安葬,据说,这些亡灵约 40000人。后来,富有的Schwarzenberg家族将这片地皮和教堂买下,并突发奇想地聘请木匠来装饰教堂。木匠对于几何图形有着职业的天赋,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骨,于是想到了用骨骼来装饰教堂。于是,有了这座名叫Kostelík Vech savtych a kostnicí的人骨教堂。库特纳霍拉人骨教堂 ,是一座保存着 40000个人头骨的人骨教堂。教堂里的天花板、墙壁上尽是人骨串成的装饰品。据统计,这些饰品大约用掉一万具尸骨。神学家表示,天主教视死亡为神圣的事,死后将尸身献给上帝,象征无上的赞美,所以"人骨装饰品"不值得大惊小怪。人骨教堂很小,站立在中心点,放眼看去,360度皆为目力所及,很快便可走完。但那别出心裁的人骨艺术,却不由得让人驻足细赏。4万副经过消毒和筛选的骨头,大小不一,被细致地用来砌成烛台、祭坛、圣杯、门楣、拱门、吊饰甚至十字架。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教堂正中央那盏由人体各部分的骨骼造成的"人骨吊灯"--以腿骨组成主架,下颚骨串成挂帘,主架又分成8个腿骨灯架,撑着一块块排成圆形的盆骨,上面又各自端着一颗充当烛台的头颅,外形独特,又仿佛附着死者的灵魂,邪恶诡异中带着点慑人心髓的华丽。教堂入口处有用120多块人骨做成的蜡台,天花板上铺的是四肢骨,墙壁上的花纹也用人骨装饰,神坛由不同大小的人骨堆砌而成,图案则由肋骨镶嵌。在这里四处可见十字架、王冠、垂带等装饰,均由各部位的骨头拼凑而成。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骨骸均是成年男人的,而且上面有钉眼和被刀剑刺过的痕迹。进门后走下阶梯,迎面而来的是一盏超级豪华的人骨吊灯,以及由四座小小的骷髅尖塔组成的巴洛克式祭坛。站在台阶下往上一看,屋顶竟也有一串串的头骨装饰,一个个的脸骨都是往下,看遍了两个世纪来的游客,也看遍了世间的变化无常。殿堂的四周有四座都是骷髅及大骨堆砌而成,类似灶的建筑,每一座大概都有上千上万人吧! 洞内点上昏黄的烛光,洒在雪白的人骨上,仿佛有一股阴森凄惨的冷风吹过……其余还有用骨头排列成的帘幕、十字架、教皇用的皇冠等等。这天阳光明媚,阳光透过玻璃窗投到室内,可以清晰地看到天花板上壮观的大吊灯、精致的垂带甚至是墙壁上的字母,这些在阴暗的天气里散发出死亡气息的骨头,竟然在柔和的光线中变得明亮起来,给人一种身处天堂的光明与庄严。因为天主教认为死亡是神圣的,将尸体献给上帝是无上的赞美,所以也没有人去为死亡难过。
捷克国内几处经典之地就先记录在此了,其他内容在后续游记中与朋友们分享。谢谢您的阅读和关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