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的小雁塔印象
1978年前后,少年时期的我,住在西安市书院门—就是如今西安城墙永宁门(南门)里那个矗立着一座细塔(显庆寺塔)的古老巷子,那时候交通极不通达,要去大雁塔很难很难,以至于一个阿姨指着西安市地图上的大雁塔对我说:“哪天如果节日你的爸爸有空了,可以带你坐公交车去看看大雁塔”,对于名气不如大雁塔的小雁塔,更是一笔带过,无需过多介绍。然而,即使如此,我还是去了一次小雁塔,那是因为父亲单位要召开一个大的会议,需要许多盆花儿布置会场,因而出了一辆车,到苗圃园去拉花儿,我就和另一个小伙伴儿搭载着这辆车去了,没有想到的是,小雁塔就坐落在那个苗圃园内,只记得苗圃园里花儿很多,里面的许多大缸里养了许多及其漂亮的金鱼,好看极了,而对于小雁塔,只是不经意的一瞥。
此后,好像再也没有去过小雁塔,直到10年后的1988年,我已成为一个青年,作为西安本地人,带着大学同学,去参观了小雁塔,忘了那时小雁塔下是否还有那么个苗圃园,但小雁塔已开辟为景区,也许有门票,但绝对便宜,令人惊讶的是,原来小雁塔内有楼梯,可以爬上的,只记得塔顶是敞开的,站在塔顶,凉风习习,头顶蓝天,视野开阔,很爽的感觉!五年前中学同学小范围聚会,一位同学的孩子上了清华大学,大家羡慕不已,纷纷求取他的育儿经验,那同学说:“高考前带着娃上一下小雁塔,灵得很,绝对上清华北大”(哈哈哈!因为小雁塔没有顶,上天都行)。
6月29日上午,我又一次去小雁塔游玩。
被迫先到西安城墙一游
6月29日一大早,我兴冲冲的赶到小雁塔,但在门口却被保安拦下,我知道参观小雁塔是凭身份证免费的,却不知上午9:00才开放,顺便吐槽一下,为什么景区都是那么晚才开放,如果是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岂不是耽误人家的时间吗?忽然发现许多人却在此时可以进入小雁塔,问保安为啥?保安说人家是晨练的,而晨练需要办理晨练证,凭证进入晨练,真奇葩的管理!看看时间还早得很,我索性往北,到城墙、城河去转转。
正式进入小雁塔游玩
城墙转了一个多小时,将近9:00,返回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唐末战乱,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后来荐福寺便迁至小雁塔所在的安仁坊,至宋代,小雁塔遂称荐福寺塔。
小雁塔的历史轶事
雁塔神合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无数风云故事,而最有名的即为“三离三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6级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此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复震,“塔合无痕”;康熙辛未“塔又裂”,“辛丑复合”。对于一座砖塔而言,经过数次地震开裂而不倒塌,反能自然复合,也确是一件奇事了。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原因,原来是古人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武举题名在大唐时期,国内学子在进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寓意“跃登龙门”。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荐福寺内至今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雁塔晨钟 清代每天清晨荐福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小雁塔及其古钟即为“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钟声”成名并非是在清康熙年间重修塔寺偶得铁钟后,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时,便有此声此景了。传说当年义净释经为早起礼佛、译经,向寺中主持建议“每日清晨击钟”。
谢谢浏览!欢迎批评指正!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