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单车自驾15年50万公里,签约旅行家,超级试驾员,微信huchichi1,微信公众号:huchichi自驾笔记本,正在直播最新行程,欢迎关注,可以收到我们最新的自驾游记,了解各地实时的美景、路况和攻略】虽然这是我们十年之后第二次来到哈尔滨,但上次来是因为工作,几乎没有游览过这座有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的美丽城市。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其内容之一便是建筑的多样化,林林总总的各式建筑,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哈尔滨的建筑可分为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等11个类型,从而获得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圣索菲亚大教堂
基本上第一件事就是来圣索菲亚大教堂打卡,因为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哈尔滨的标志。确实名不虚传,这座诞生近百年的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美的拜占庭式建筑。
进入里面参观需要买票,现在已经没有教堂的功能,里面据说是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但基本上什么都没有,内部的壁画已经基本上破坏殆尽,但没有作任何修补,说是保持原貌,其实就是光收钱,不干事。
圣索菲亚大教堂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整体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整个教堂分成四层,高度53.35米。它深受拜占庭建筑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宏,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
浓郁的异国情调,也让这里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历尽风雨,饱经风霜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成全木制结构教堂。1932年重建,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东正教徒奉为圣地,也曾经是哈尔滨的精神圣地。
这里地处哈尔滨市中心的繁华区域,旁边修建的索菲亚广场四周新旧建筑林立,建议大家不要注意力直放站教堂上面,旁边的广场也可以转转,因为这里是了解哈尔滨城市风貌最好的窗口。
每当黄昏来临,夕阳辉映在圣索菲亚大教堂高耸的穹顶上,漫步在鸽群如云、乐音如水的索菲亚广场上,绝对会有有心旷神怡之感。
圣伊维尔教堂
改造后的哈尔滨火车站重塑了百年前的风貌,1896年,沙俄攫取在我国修筑铁路权后,哈尔滨成为东清铁路的中心发展起来。哈尔滨老火车站始建于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站。
火车站广场旁边就是圣伊维尔教堂,设计师为德尼索夫,建于1908年,原为驻哈尔滨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东正教教堂,折衷主义建筑,砖木结构。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的五个“洋葱头”圆顶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被当做仓库使用。若不是哈尔滨站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这个隐在站北广场民居中的“百年贵族”怕是还不得重见天日。
中央大街
商业步行街去过很多,也失望过很多次,但哈尔滨的这个中央大街没有让我失望,虽然这里也是经过修缮和重建,但是基本上保持了浓郁的西洋风情,展示了哈尔滨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
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始建于1900年,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中国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这条大街的形成要追溯到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坐落在中央大街89号马迭尔宾馆2楼的是1906建立的马迭尔西餐厅,有着百年的历史。
华梅西餐厅始建于1925年的老店,位于中央大街112号,原名“马尔斯茶食店”,主要经营俄式大菜。
中央大街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更多的商人在此大兴土木。
中央大街的建筑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
犹太新会堂旧址
这座犹太新会堂为砖石结构,建于1918年,到现在正好是一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犹太会堂。之所以被称为新会堂,是相对通江街犹太中心老会堂而言的。新会堂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在主入口处设有三开门,圆心尖顶券架在4个廊柱上,形成了三连券外门廊,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立面在建造中交替使用了砖块和石头,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带饰。屋顶覆盖了一个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顶上耸立一个六角星,六角星也被称为大卫星,是犹太建筑典型饰物。
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2004年犹太新会堂经过重新修缮后,有许多曾在哈尔滨居住过的犹太人的后代不远万里来此寻根怀旧。
会堂里面现在就是个大展厅,可以参观“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里面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展示了犹太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再现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历史。
19世纪末,大批来自欧洲的犹太人迁居哈尔滨,使哈尔滨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犹太人最多时达到2万余人,他们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体系。
历史上曾经有两万多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
从1898年第一个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来到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个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在约一个世纪的哈尔滨犹太人历史上,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尔滨人民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保护关照了犹太人,犹太人也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
斯大林公园
来哈尔滨当然要到松花江畔看看,这里的建筑无论新旧都很独特。斯大林公园原名江畔公园,就位于松花江畔。
松花江蜿蜒而过,这座风格独特的城市仿佛一颗明珠,绚烂在祖国的东北面,中国古老文化和欧洲文明在这里碰撞出梦幻的场景。
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设计修建的,由高13米的圆柱形塔身和高7米的半圆形回廊构成,颇为壮观。塔身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战胜洪水的情形,塔顶的工农兵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这座塔现在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
冬季的松花江更吸引人,因为每到冬季,冰封的江面上便成了人们的游玩胜地,冻得结结实实的松花江冰层大致有半米多厚,冰面上可以走人和马车,很多积雪踩上去软绵绵的,可以在江上体验坐马车、玩雪圈儿等活动。
夏季的松花江畔也是人们纳凉散步的好去处,逛完中央大街可以在靠近防洪英雄纪念碑的地方,沿江边散步。
中东铁路桥
这座滨洲线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也就是原中东铁路第一松花江大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东侧,同时也是哈市道里、道外两区的分界桥。
50年代以前,斯大林公园这里是铁路专用线和航运码头。现在旁边修建了公路大桥,铁路桥已经不再使用,改作中东铁路博物馆观光步行桥,供游人参观游览
哈尔滨人都亲切地称滨洲铁路桥为“老江桥”,并津津乐道。它自1901年落成至今,已经有113年历史,其中故事多多。
很多人都是冬天来哈尔滨看雪,虽然寒冷,却到处可以看到与江南水乡迥异的雪地冰天景色,但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们来说,其他季节的哈尔滨也很吸引我们,这里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中国古老文化和欧洲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
前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
去黑龙江省博物馆,路过门口的前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这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在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纪念碑,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之时,曾在纪念碑前敬上花圈,悼念俄国烈士。
20世纪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德、法、意等10个国家设领事馆,使哈尔滨在5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始建于1906年,也是一座百年历史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集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承担着黑龙江省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标本的保护、发掘、征集、采集以及研究、陈列等工作。
这尊铜坐龙应该可以算是镇馆之宝了,1956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铜龙为黄铜质铸造而成,集龙、麒麟、狮、犬形象和特点于一身。龙呈蹲坐式,龙首微扬,张口似吟啸,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其爪飞踏瑞云,瑞云与后腿相连,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与地面相连,龙尾上翅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在龙的前右腿、尾部及瑞云处有以双向分开的扁锭残迹,当时与它物相连接固定而铸。
这个“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很不错,共分为“哈埠初成、商场峥嵘、尊师重教、凝固华彩、科研曙光、百花齐放、纸媒风云、日常生活”八个单元内容为切入点,了解俄罗斯与哈尔滨相伴成长的百年历史文化。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开始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开放式进程,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俄罗斯侨民、犹太音乐家也在那时涌入了哈尔滨,他们将异彩纷呈、璀璨耀眼的俄国文化带入了哈尔滨,给哈尔滨的发展带来了鲜活血液和蓬勃生机。
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现如今,哈尔滨的商业、教育、建筑、工业等各方面不同程度地烙印着俄罗斯风格与文化印记,尤其是俄罗斯的音乐与建筑文化更是对哈尔滨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亦为哈尔滨赢来了“音乐之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俄国人一向注重教育,他们的文化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即便是在哈尔滨亦是如此,因而大部分俄侨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自1898年修筑哈尔滨中东铁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侨在哈尔滨形成了一套从教材、学制、经费到最终目的的教育管理体系,使绝大部分的俄侨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系统的正规教育。
哈尔滨俄侨日常生活的种种表现,赋予了这个城市与内地不同的特色,使其一度也曾有“东方小巴黎”之美誉,直至今天仍有当年俄侨日常生活遗风的存在。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为设在公主岭的随军教堂,日俄战后迁哈尔滨,几易其址,1912年在此建木结构教堂,1935年改砖石结构。
这座教堂是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的,原来属于东正教堂,1980年转给天主教会,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也叫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1930年重建为现在砖石结构的教堂。至今这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2600公斤大钟。它是罗马式的建筑,也是希腊东正教教堂的基本样式,由俄国著名建筑师吉达诺夫设计。
这座教堂的建筑呈拜占廷式建筑风格,4个六面体小塔上的4个小穹隆烘托着中间耸起的巨大的穹顶,大穹顶鼓座有12洞花窗,入口处上方的钟楼又起一处小穹顶,错落有致,凝重庄严。
德国路德会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不远处,还有座很漂亮的清水红砖、尖顶式教堂,样式和颜色都和其他教堂不同,这里是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建筑本身的特点就是从样式上最求简洁明快,少用雕饰。只以尖拱和倾斜的屋顶强调其高度,而暗红的加厚墙壁与翠绿的屋顶则构成鲜明的色差,充分体现出德国人直接、不善修饰的性格
老道外中华巴洛克
老道外也是个值得一游的地方,这里有着中国保留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这里和中华大街的风格完全不同。
道外传统商市保护区从景阳街与靖宇街交口,一直向东延伸至道外十道街,北到升平街,南至南勋街。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在消失的哈尔滨传统小吃。那些伴着哈尔滨人成长的老字号:老鼎丰、范记永、张包铺、张飞扒肉,值得慢慢去挖掘。
这些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房子,具有西洋的外表,里面却藏着中式的庭院,是哈尔滨人独创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里的混血风情十分特别,一条铁道隔开的盗梦空间看似分裂,实则统一,老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可算是哈尔滨最为原生态的光荣。
其实,哈尔滨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可惜时间有限,希望有机会再来拾遗补缺。作为中东铁路曾经的枢纽,俄罗斯人、犹太人,以及其他欧洲各国的侨民纷纷涌至,欧式建筑也随之层出叠现。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穿行在美丽哈尔滨,这种时空交错、置身异域的恍然,已经永远的保存在我的记忆中了。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