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博物馆-石刻厅
7月27日下午,到邹城博物馆进行参观。今年三月份去孟庙和孟府参观的时候,也曾来过邹城博物馆,但遗憾的是,当天石刻厅闭馆,没有参观成。当时就了解到:邹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就在这其貌不扬的石刻展厅。所以今天到达这里的目的是为了一睹“秦峄山碑”的真容。和博物馆内的工作人员聊天,得知原来这里的镇馆之宝并不是“秦峄山碑”,而是另一块石碑——“莱子侯刻石”。这块石碑标志着中国汉字由小篆向隶书的转变,异常珍贵。而“秦峄山碑”则是元代的复制品了。真正的“秦峄山碑”毁于北魏时期,宋代按原样复制了“秦峄山碑”,现在西安碑林。邹城博物馆里的这通石碑复制于元代。 “天下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碑以数量多、价值高而闻名天下。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古代石刻种类齐全时代序列较完整特别是汉唐石刻气势雄浑生动精美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馆收藏的石刻艺术品从题材和功能上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三类。石刻泛指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在书法领域,也有把镌刻后,原来无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石刻”,一般不表书者姓名,三国六朝以前多为;而有意作为书法流传的称为“刻石”,隋唐以后多为,通常标刻书者姓名。邹城的汉碑是济宁汉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单元秦汉时刻
秦汉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社会殷实,物阜民丰,科技和艺术、美术都有长足发展。秦汉石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秦统一文字后,以小篆为标准字体。秦代石刻,主要指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的刻石,包括峄山、泰山、东观、琅邪、谒石、会稽等处。西汉中早期,石刻主要是以人物的姓名、年月、建筑材料的记号等,属“物勒工名”,西汉中晚期,出现了地界、符契一类的实用石刻。东汉时期石刻文字大量出现,石刻形制正式形成。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孕育下,邹鲁先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汉代碑刻、画像、石刻等东方艺术文化,这些质朴、沉稳、大气磅礴的石质艺术品在中华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耀眼的光彩。
第二单元汉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墓室、墓词、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色彩的特殊艺术品,是汉代社会最盛行的一种文化仪式,也是当时社会最为精华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石祠堂是墓葬上的祭祀建筑,祠堂的画像雕刻在石室的四壁和顶上,多为故事画,题记多为题榜形式。安排在画面中,是我国壁画常用表现手法,它说明了画像石源于壁画。它出现于西汉早期,到东汉早期进一步扩大,晚期逐步衰落。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题材、内容极为丰富。按照画像内容的本来意义进行分类,可分为: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世界、地下鬼魂世界。邹城作为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其出土汉画像石独具艺术特色,粗犷而不鄙野,深厚而凝滞,朴素而不单调,豪放而不舒散。
邹鲁和钟
大厅内这套编钟是以郭庄村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甬钟为原形,由苏州华声乐器厂著名工艺大师金海鸥先生设计制作的一组35套编钟,我们将其定名为“邹鲁和钟”。采用古代的律吕排列法,能奇妙的发出二种不同的乐音,每个钟体敲击正面和背面能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高音清脆悦耳,低音深沉洪亮,可与任何乐器配伍演奏,是目前被认为最为合理的排列法之一。全套编钟共有铭文703字,其中音乐铭文599字,铭文以黄钟、姑洗、林钟三种常用的宫调来编排它的音位,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增加变徵和变宫,产生了七声音阶,它表明中国在2500年前就使用了十二律七声音节,是目前为止较能体现中国古代音律的实物。编钟的音程在同样数量的钟当中音域增加了一倍,不管在音色、音量、音准和分辨力等方面都达到了领先水平,是目前世界上任何打击乐器都无可比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宗庙祭祀和宴飨宾客时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用木槌敲击演奏,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邹鲁和钟的复原制作再现了邹鲁古代文化的辉煌,也说明了我国春秋时期在音乐艺术领域和青铜铸造领域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