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尔诺贝利博物馆,一个低音男声用俄语念起圣经传道书的一段: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
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曾被认为是前苏联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由于操作人员违反规章,4号反应堆突然失火并引起爆炸。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辐射线剂量释放,近8吨强辐射物质泄漏,从而导致大半个 欧洲 甚至美洲以及 日本受到核污染的威胁…一提到 乌克兰 ,很多人就会想到这里会有两种特产。一是美女,二就是辐射了。然而此行我来到 乌克兰 ,最主要的目的是走走这片被辐射肆虐过的土地。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基辅 离切尔诺贝利大约有130公里的路程,路上大约需要1个多小时。上午8点多,我们从 基辅 火车站上车开始展开一天的核电站行程。如果你要去切尔诺贝利,记得穿长袖长裤,毕竟放射性物质无色无味,虽然过了30多年,但仍然存在。另外,如果一年之内计划生娃的朋友也切忌前往。
入口旁边一条村庄。
由于需要实时监测4号反应堆的状况,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工作人员选择留在小镇上,在这里办公。但条件是他们必须每周轮班,不能长期暴露在这样这个高危的环境当中。
坐落在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前苏联废弃的军事雷达。冷战期间,这个雷达被称为” 莫斯科之眼”,是早期苏联反导弹预警系统的一部分。
这里曾经是一个幼儿园,也算是离核电站最近的一个居民区。可想言之,爆炸当晚,有多少个孩子受到牵连。。如今,也不清楚有多少个孩子还健在。
如今一切冻结在31年前那一刻,我们就像”鬼魂”一样,在这个死去的幼儿园里,随处飘荡。
离开幼儿园,我们正式进入核电站的范围。
这里就是当年爆炸的4号反应堆。如今看上去就好像一个体育馆的样子,这个是2014年刚落成的新石棺”方舟”。由于之前的石棺开始倒塌,渗水,辐射物质严重泄露,所以乌克兰政府不得不集资兴建这个据说可以用100年的新石棺,再次捂住放射性物质外泄。然而目前石棺内,还有200吨核原料被封存在里面。
中午,我们在核电站里面的员工餐厅吃了一顿午饭。
吃过中午饭,我们来到了附近一座举世闻名的城镇: 普里皮亚季。
之所以说她举世闻名,是因为她是一座”鬼城”。这个城市于1970年开始施工,与三公里外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同步建造,为的是给这里工作的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完美的家园。1979年正式建市,到1986年爆炸后被彻底搬空,她只有短短的7年寿命。
走在如今的废墟上,你才意识到,这个城镇在1986年是多么先进:这里有文化宫、酒店、电影院、游乐场、大型超市,有幼儿园,学校,医院,小公园,室内游泳池等等,这里曾经居住着五万人口,都是核工业的高精尖人才,平均年纪只有26岁。这曾是一个住满年轻人的年轻城市。连首都 基辅 的人,都经常跑到这里来,购买 基辅 没有的时髦货——这里是前苏联能买到香奈儿五号香水的寥寥几个地方之一。
1986年4月26日灾难降临时,人们以为只是一些小火灾,不相信核电站真的是爆炸了,当地居民照常生活起居,上班上课。然而此时,核泄漏并没有一瞬间摧毁这个城市,而是通过蔓延的放射性物质一点点地侵蚀这些无辜的生命,人们在几天后,几个月后陆续去世。在事故发生36小时后,1200辆大巴开入城市,居民们被告知在2小时内打包离开。官方没有公布真相,很多居民以为自己两三天后就能回来。当时大巴排出了长达120公里的长队。撤离全部人口,花了三个半小时。城市一下就空空如也——她将永远空置。然而这些居民永远也不能再踏足这里了。
这个游乐场本来计划在1986年5月1日正式开放(“五一”在前苏联是盛大节日),但4月26日就发生了核事故。4月27日,公园特地开放了几个小时,主要是为了安抚城里的居民——数小时后,他们就接到了撤离的通知。
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挤满了年轻人的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只有我们寥寥几人默默行走。大幅落地玻璃已经被全部打碎,这是为了防止核辐射在密闭空间里越积越高。
人类所遗弃的城市,让大自然来接收吧。
这里剩下的只有时间。一切一切停留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仿佛这个城市这里的居民都在这一刻已同时死去。
离开时,车上开始播放一段事故前普里皮亚季的宣传片。片头响起前苏联那种熟悉的儿童欢快的歌声。镜头晃过崭新的大楼、整齐的树林,人们在游泳池里欢笑,孩子在游乐场里嬉戏,金发女郎在广场上快乐地奔跑。如今,一无所有。家园仍在,但无法归来。
正如《切尔诺贝利》里面一句话,谎言的代价是什么?也许对于当时苏维埃政府来说,这个代价就是“31”条人命罢了。
生有时,死有时。笑有时,哭有时。世上再无新时事,一切皆有定时。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