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乡-大陆之南,半岛湛江
人们对于原乡的感情总是复杂的,我的家乡在大陆最南端的的雷州半岛,一个几乎被所有旅行者无视的地方。当我走遍大 江南 北,长城内外,才顿觉 湛江 这个自我学生时代便很少回去的故乡,其实是个令人惊艳的国内旅行处女地。摊开地图,在 中国大陆最南端有一个明显的突起,和 海南 岛隔海相望,那里便唤作雷州半岛。上学的时候便知道, 中国 三大半岛, 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北方那两大半岛均是人口流动频繁之地,也是旅行的热点地区,唯独这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似乎在合上地理书后便消失在人们记忆中了。雷州半岛便是 湛江 市,如果说起这是烧生蚝的发源地,也许一些资深老饕会焕然 大悟 ,原来是海鲜之都 湛江 。当 海南 岛已经成为国人度假的首选地, 三亚 海口 的酒店建到令人发指,来自北方的游客数量已经远高于本地人时,与 海南 岛不过一海之隔,气候景观多有重合,同样被蔚蓝大海包围的雷州半岛却依然如旧,保持着它最初的模样。这里是真正的“小清新”,极目所见,尽是淡蓝的天空,棉花糖般的白云,慢悠悠转动的风车,数不清种类的热带水果,水清沙幼的无人海滩或是开满仙人掌花的火山岩海岸。这里的空气质量常年高居全国前列,人们的步子也是慢悠悠,他们热情的微笑也面向每位来到这里的人。就像曹方的《南部小城》歌词歌词描写的一样。这里除了有阳光海滩、吃不完的热带水果和海鲜,她还是闻一多笔下《七子之歌· 广州 湾》的主角,抗战爆发后,偏安一隅的 广州 湾在未受战火破及之前,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繁荣一时。由于这一段特殊的历史,老城区里留下众多百年前的法式老建筑,也是历史和建筑爱好者喜欢打卡的地方。
从南走到北,寻找那些我喜欢的地方
要全面介绍一座城市,似乎写一本书都不够,要从哪里开始?一直是我纠结的问题,当我来到 徐闻 角尾乡的灯楼角,看着 北部湾 与琼州海峡的 合水 线在这里交汇,我觉得故事应该从这里开始。
1.1 灯楼角灯塔,大陆南角的守望者
来 中国 大陆最南端,最好的方式是自驾车过来,这里偏僻没有班车到,仿佛天之涯,真正的海之角。
这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的 盐田 ,在高处看就像是一块块彩色玻璃一样。 徐闻 ,从宋代开始便是国家盐场。要说这里是最有味道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原本柔和的海岸线突出,像一个尖角伸入海里,将琼州海峡与 北部湾 分开。这就是灯楼角。清朝年间 法国 人在灯楼角兴建了导航 灯塔 及一系列附属建筑。不过在民国年间被毁了。沿着海角是一排巨大的风力发电机,此刻正在悠悠海风中缓慢地转动着。这里还有银白的沙滩,玲珑的贝壳, 法国 人留下的房屋、水井遗址,并有挺拔的绿椰,葳蕤的木麻黄,婆娑的路兜勒,悦目的闲花野草。
1.2 南极村艺术家部落,乡土情怀的结晶
在南极村,还有个很特别的地方不可错过。南极村的艺术家部落是我住过的最特别的民宿了,虽然没去之前,就看过一些关于这里的故事,但当我真正身临其间的时候,还是被震惊了。它是那种就为了住上它也值得计划一次旅行的民宿,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
主人是几位艺术家,他们花了很多心思,收集了很多本地平常的物件,甚至是一些已经历经沧桑用坏了的东西,将它们变废宝,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力。废弃的旧船在这里可以变为桌子,也可以变成展示架,曾经在海中飘浮的浮标在坏损之后在这里变成吊在屋檐下的花盆,不需多说,也可以看到那些用来种花的花盆原本是大大小小的废瓦缸。连那花丛中用来装饰的旧摩托都是被废弃多时,连轮子都没有了的。连浴室里用来贴墙的都是一只只被人们吃完肉再来发挥余热的扇贝壳。在这里,它们都重新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1.3 小众秘境,角尾珊瑚礁保护区
1.4 菠萝的海,徐徐而闻
说起最美的田园,人们大都会想起 罗平 的油菜花和 元阳 的梯田,又或者是 东川 的红土地。因为那崇山峻岭间辛劳的人们日夜劳作,驯服荒野,才有那得来不易的壮观和收获,然而在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热带的界线从半岛北面穿过,使之成为 中国 大陆最大一块热带区域。阳光常年充沛,海风带来的雨水滋润着那集聚着数百年火山物质的肥沃土地,这里的农田似乎并不需要特意侍候,便可如热带雨林般疯长。 徐闻 曲界镇的万亩菠萝贴地而生,形成全世界最大的“菠萝的海”。
1.5 西海岸的日落,温情的片刻
我们来到乌石镇的天成台度假村的时候,正好是下午,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倒有点点失落,原本打算在这里拍摄 中国 最美的海上日落,少了云层的点缀,不免显得不那么完美。
1.6 北部湾渔港小镇,鲜活的一天
1.7 足荣村,有故事的小地方
离开雷州北上湛江市区之前,特地去了一个叫足荣村的地方,因为之前就听人讲过,这是一条有故事的小村。
村里的老人对我这突然而来还拿着相机陌生人也感到好奇,她似乎要问我些什么,可惜我也听不懂雷州话。没错,一个 湛江 人听不懂雷州话,真的不必惊讶。本来 湛江 这个地方就自南向北分别分布着三种不同语系的方言,分别是属于闽南语系的雷州话、粤语、客家语系的涯话。但 湛江 人的族谱上都记载着先祖来自 福建 、 江西 甚至是中原。
1.8 那个曾经叫广州湾的地方
城市在一天天地变化,建筑是对过去最好的留影。 法国 著名作家雨果就曾经说过:“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遗产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如果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那么分布在 湛江 大地上的近代建筑,则是那高低不一的音符,仿佛一曲中西文化碰撞的交响乐。这些异域风格的建筑遗产,不但是 湛江 近代史的发展缩影,也是 中国 近代史的重要文物。到北京看故宫,到 广州 看骑楼,到 开平 看碉楼,到福建要看客家土楼,那么在 湛江 呢? 湛江 有什麽值得一看的,遍布赤坎区、霞山区的法式建筑。 法国 统治 广州 湾时期,西方建筑传入,这里出现一批欧式特色的近代建筑,虽然由本地人施工,但由 法国 人设计,西风东渐,这些建筑具有显著的西式风格,西方的城市理念,深深地影响着租借地人民。只有走进当年的老街,抚摸当年那些满写沧桑的旧建筑,才让那段模糊的历史渐渐清晰起来。这些法式的建筑遗迹,如今成为了解 湛江 历史的珍贵“化石”。
法国 公使署是当年 法国 在 广州 湾行政总公使办公机构所在地。这座坐西向东,面向海湾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整体风格为 法国 新古典主义装饰手法。基座处理成半地下室。正面入口为八字形露天石砌阶梯直上首层,显示出一种庄重至上的威严和气势。楼顶建一钟塔。窗檐为三角形 和平 拱形。南北两侧分别有露天石阶 通道 层。室外楼梯、窗台下、阳台、楼顶女儿墙等地方均用仿古 罗马 式瓶式栏杆作装饰。室内设置壁炉,由于 湛江 解放后此处曾被多个单位使用,内部布局已经改变,如今免费向群众开放参观。一楼偶尔有各种画展及关于 湛江 本地的一些书籍及名信片等售卖。
同样位于 延安 路的法军 广州 湾指挥部( 广州 湾警察署)旧址,被本地人叫作绿衣楼,因为当时殖民地警察身着绿衣而得名。 广州 湾法军指挥部( 广州 湾警察署)旧址大楼就座落在 法国 公使署的对面。虽然这个指挥部目前正在围敝翻修,但依稀可见警察署大楼外型庄重肃穆,富有西方传统国家司法建筑色彩。希望它重新对公众开放的时候,能为这座城市的记忆增添一点姿彩。
维多尔天主堂对面有一间工商银行,它是东方汇理银行的旧址。1917年建成,1926年挂牌开业,是当时 广州 湾地区最早出现的银行。该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内墙宽阔,门前有高大装饰圆柱,楼体墙四角以花岗岩砌筑。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建筑。现址经过多次多次翻新,其内部已经跟当初大有不同。但是从外观细细端详,总体上还是保留了它原有的风格。虽然超过一百年历史,依然气势恢弘。路过不妨打个卡。
1.9 岁月沉香 ,赤坎老街的前世今生
除了霞山的 延安 路,赤坎老街的老建筑也在诉说在旧日的故事。赤坎在清末时期是个很小的小渔村, 法国 强租 广州 湾初期的赤坎,只是很小的区域。1925年后,许爱周先生从 法国 人那里取得填海权,进行填海造地,填出了现在三民路骑楼街等大量商业用地,为整个城市提供了必要的发展空间。当年的 新城 ,如今变为老街,老街上的老建筑安静地看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记载了这古商埠曾经的辉煌,见证了 广州 湾一个多世纪的沉浮。
广州 湾商会旧址座落在古埠的脚下,其浅黄色的外墙,半圆拱门,扁弧拱形窗,窗台及女儿墙仿古 罗马 式宝瓶装饰,是一座 法国 古典主义风格建筑。诸多西方建筑语言使人一眼就感受到它的异域风格。然而这外观散发着浓浓洋味的小楼里,内部装饰却又有着中式的符号。是赤坎当时最豪华的现代建筑。会馆顶层有一钟楼,不单为市民报时,还为过往赤坎海边的航船提供时刻。商会的存在,自然就是当年经济繁华的一种见证。站在路边,望着这座近来修葺一新的商会旧址,似乎听到了百年前海边的觥筹交错,似乎见到了掩映在椰林下的灯火辉煌,似乎体验到当年的车水马龙……
离 广州 湾商会会址几十米远,有个 湛江 早餐界的传奇——水井头油条。其实不单是油条,水井周边的几家小店卖着不同的 湛江 本地早餐,有海鲜汤、牛腩粉、簸箕炊、肠粉、炖汤、云吞等。别看似乎破破烂烂,其实也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它是当年赫赫有名的 广州 湾 中国 国国货公司。 中国 国货公司的楼房隶属 广州 湾商会的物业,其每间商铺都用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来编号。显示了当时 广州 湾商会建设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尊心。
大家点了早餐,就坐在水井边吃,味道有多好,说不清。因为这时候,吃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环境,吃个早餐,可以在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旁、古井之上吃,显得特别与众不同,特别文艺。其实更多是一种情怀吧?这一份惬意,不单属于 湛江 人,更属于每一位慕名而来的外地人。提起 湛江 ,许多外地人的都知道水井头,如果有本地的朋友在,那更是没跑的了。一顿水井头早餐,吸引了各式各样的媒体来竞相采访,留住了每一位陌生游客的步伐,更勾起了在外游子的乡愁……由于旧城改造水井头油条已经搬走了,其它几家还在坚守,但说不定下次再来,就已经不是现在所见的样子了。
刚回到 湛江 ,当地一名博主听说我要来老街拍摄,他第一时间给我推荐这家位于民主路46号的明德艺术馆,它前身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明德号”,是当时 广州 湾较大的银号。也被称为“明德钱庄”,这是一座具有 广州 湾时期建筑特色的古建筑。它的主人运用传统工艺按旧貌修缮成现在的样子。我来到的时候,他们正好要闭馆午休,真的是方方面面都体现出 湛江 这座休闲城市的特色。
参观完明德艺术馆,我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老街的另一家博物馆—— 广州 湾历史民俗馆。民俗馆是典型的岭南骑楼,分上下两层,圆拱形门廊加上蛋黄色外墙,让人仿佛回到昔日广州湾。此馆堪称袖珍馆,上下两层而已。每天免费对公众开放,但和刚才参观的明德艺术馆一样,中午是闭馆休息的。看来在湛江这座执带小城,午睡是必须的。
一台设计精致、顶上有一匹奔腾骏马雕塑的西洋钟尚能清脆地整点报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原来这是 广州 湾时期的马牌西洋台钟,而今还走得很准呢!人世沧桑,这台钟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岁月了! 广州 湾开放较早,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尤其在抗战期间,大量中外人士涌入,当年的生活用品等很多都是中西结合、标新立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南京 、 上海 、 广州 、 香港 等港口城市相继沦陷, 中国 的海上交通基本被切断,“ 广州 湾”由于是 法国 租界,于是,全国各地包括港澳的难民千里迢迢,如潮水般涌入。 广州 湾是当时 中国 唯一可以自由通商的对外港口,此外,“ 广州 湾”是 中国 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海上 通道 (与空中 通道 “驼峰航线”,陆上 通道 “滇缅公路”齐名),是战时 中国 军事物资和生活物资的重要补给线,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略的重要门户。所以馆内还有专门的区域介绍那些曾因战乱流落至此的名人。
“ 广州 湾”逃难的路上有许多著名人物。1941年,著名京剧家梅兰芳送15岁的四子葆琛,13岁五子葆珍逃出日寇占领的 香港 来到“ 广州 湾”。1942年6月,著名政治家、华裔女杰陈香梅(抗日时期 美国 空军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夫人),与姊妹6人一起由 澳门 从陆路逃往“ 广州 湾”。陈香梅在自传的《一千个春天》、《青春岁月》等著作中,叙述了她逃亡“ 广州 湾”的生涯。从香港 逃难而来的影剧界名流,如鼎鼎 大名 的薛觉先、谭兰卿、吴楚帆、马师曾、张瑛等一行人为了节省开支,不敢住旅店客栈,住进大德路二横巷一民居,二十多人平铺而挤躺睡一处。1942年,著名粤剧界泰斗马师曾带着全家大小11人逃到“ 广州 湾”时已42岁,到埠后立即与欧阳俭、罗丽娟、红线女、梁冠南、马师曾、甘燕明等组成抗日剧团。马师曾当年回首往事,曾赋诗记述此段逃难 广州 湾的苦难历程:“银线络流莹,凭栏听雨声。可怜翠袖湿,风舞泪痕轻。”著名科学家高士其,历尽艰辛到了“ 广州 湾”,深感“湾民”生活水深火热。解放后,高士其重游旧地,一踏上 湛江 故土写下了一首感怀诗:“上次到 湛江 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今次到 湛江 ,当家作主,三生有幸。”陈寅恪教授带领家眷也是从 香港 逃难到“ 广州 湾”,他的女儿陈流求在回忆录上陈述:“当年在西营上了码头,并在大排档吃上瓦钵蒸饭分外香,是逃亡路上第一次吃上热饭。”著名剧作家夏衍曾在“ 广州 湾”近郊农村当私塾老师。著名岭南派大师高剑父、高其峰、 关山 月、赵少昂、杨善琛等人逃难到“ 广州 湾”,在“ 中国 大马路”(今九二一路)的大排档聚首庆幸逃离虎口,举杯洗尘。著名书画家沈定庵的父亲书法家沈 华山 带着一家人逃到赤坎中兴路居住,后被飞机轰炸,家人多数罹难。劫后沈定庵回忆当年每每凄然泪下,他难忘“ 广州 湾”,将 湛江 视为第二故乡……
在民权路与民生路之间的 湛江 商粮食局赤坎分局,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在年代的五间联排式二层楼房,它独特的 罗马 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建筑南北两面分别以六根爱奥尼式柱构成廊,柱身有齿槽,环形柱础,柱头饰草叶纹,柱础饰一圈万字纹。二楼用六根爱奥尼式柱分间五阳台,阳台为混凝土通花护栏。类似这种倚柱形式在 欧洲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建筑中应用较多。
许爱周旧居座落在赤坎民族路39号,由外国设计师设计,西式风格显著。建于1931年,三层砖混结构。平面呈长方形。东大门设在民族路与 大同 路交汇的十字路口 西北 隅,弧形大门左右立两根红色水磨石 科林斯 式柱子。以东大门为中线,向左右两侧作折弯延伸。建筑规模宏大,装饰简洁而又富有变化。
临街一、二层窗户统一,为长方形,窗框灰批线条考究。通花栏杆式女儿墙简洁 大方 , 东北 面门口楼顶山墙立三支旗杆装饰。楼内设计合理,中部参照岭南传统民居的天井设计手法,设置小天井通风采光,四座楼梯及 通道 迂回曲折,贯通上下大小30多个厅房。楼梯扶手为绿色水磨石,曲线形图案的铁花栏杆显得精巧尊贵,整座建筑体现了屋主人的务实性与开放性。
三有公司旧址在 和平 路,是一座中西结合的骑楼建筑,二层五间连壁式,原由六根方形砖柱构成的门廊相通,现已分间砌墙,大门居中,左右对称各两间,大门为拱券形,上塑浮雕作装饰。三有公司是法殖民时期 广州 湾最大的公开经营鸦片的公司,前身是嘉惠庄,在 云南 、 广西 等地做走私土烟生意,后得到 法国 公使的支持,改名为三有公司,投资者一是地方势力派人物,他们操纵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二是来自 越南 的股东,主要负责采办、走私烟土;三是 香港 的商人,负责在港澳及南洋一带销售和走私三有公司的外销熟烟膏。
在老街的一角,有位老人摆着地摊现场制作棕榈锅刷,虽然我家已经不在 湛江 生活多年,但家里的锅刷永远是这种棕榈的,洗碗用的永远是水瓜囊。虽然时下塑料、海棉、不锈钢等各种机器生产的锅刷已经占领了大部分人家的厨房,但父母依然时常托人来买这种原生态的锅刷,对于他们来说,绿色环保、坚固耐用只是一方面,我想更多是这种乡土情怀吧。
建设旅店是 中山 一路与创业路交汇处的一座白色骑楼。外形颇为独特。在长方形窗间墙处,用宽窄不一的垂直线条处理,窗檐、女儿墙装饰简洁,纹饰精致。这座骑楼是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改为现名是建设旅店的,最初建成时正值抗战胜利,所以老板张明西将它命名为胜利大酒店。当年国民政府邓光龙部队接收 广州 湾回归时便是入住此酒店,负责接收工作,可以说这是一座意义非凡的建筑。
南华大酒店一直是老赤坎人心目中的赤坎地标,南华的威水史至今仍在老街坊中津津乐道。由于城市中心的转移,南华大酒店风光不再,但酒店门前依然车水马龙,繁华非常,有 17条公交车线路由此经过,是赤坎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或许“南华”只是代表一个公交站牌,可在很多老赤坎人眼里,“南华”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当时,有“ 湛江 杜月笙”之称的陈学谈出 资兴 建南华大酒店,由赤坎建筑商兼设计师梁日新负责建造,光打木桩处理地基花了一年时间,1939年建成时楼高4层,呈梯型平面,总面积3466平方米,内有花园,典型南洋热带建筑风格。是粤西当时最高的现代建筑。气势宏伟,招牌由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是当时南路最大的酒店,在省港澳及 东南亚 也享有盛誉。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由许爱周出 资兴 建的宝石大酒店也在 中山 二路上,一字排6间宽阔的二层楼房相连,骑楼阳台贯通,建筑追求华丽新颖,采用优质材料和精致工艺。外墙装饰中西合璧,庄重典雅,内有花园配套,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粤西最豪华的高级酒楼,在省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著名旅舍。它坐落在骑楼步行街,现代化的商标夹杂着,也不能掩盖它独特的气质。相信许爱周先生特别爱宝石这个名字,他创办的“ 顺昌 航业”公司经营 广州 湾到 香港 两地的航运业务,其第一艘客货轮即以“宝石号”命名。
中华路有一幢带花园的别墅建筑叫宁园,因主人施光华祖籍 宁波 故取名“宁园”,六楼“宁园”二字为施光华本人所书。建筑设计是主人从 上海 请来的设计师,装修木匠也是 从 上海 请来的师傅。建筑外观简洁 大方 ,阳台宽趟。据说当时的建筑材料 大都由 越南 买进,整幛楼造价花了2万大洋。宁园还有另一个身份——解放 海南 岛幕后战略指挥所。
湛江 老城曾经很辉煌,现实却很彷徨,老街上的建筑物一直在努力绽放着,等待有心人欣赏,有的花期己过自行凋零,有的给人为采摘,七零八落,有些甚至连残枝都没有留下。幸运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也大都蒙尘变得灰暗,偶有几间列为保护对象,也是形式大于实际。那些曾经优雅的法式建筑与沉稳秀丽的民国时期建筑,在风雨中自怜顾盼,在无奈中默默等待……
1.10 红树林,海岸的守护者
也许你不知道,拥有2023.6公里海岸线长度的 湛江 ,是 中国 最 长海 岸线地级市。海岸线的景观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火山岩、沙滩,还有广阔的滩涂。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南方的海上森林,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屏蔽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体——红树林。
白鹭等水鸟更是最喜欢栖息在红树林里。那些南来北往的候鸟也以它作为迁徙 通道 上重要的中转站,每年都会迎来数十万只长途奔波的候鸟在此停歇。每逢秋冬季节,来自全国的鸟类摄影爱好者都会齐聚 湛江 拍摄一些珍稀的品种。例如全球现存数量不超过100只的世界极危鸟种——黑嘴端凤头燕鸥,每年都会在雷州半岛的红树林区过冬。,没有人类的侵扰,取之不尽的小鱼小虾,对于它们来说这里就是一片海上桃花源。
正在用竹杆编织蚝排的渔民们告诉我,以前是以蚝桩种植的方式养蚝,现在以蚝排吊养,下面放泡沫让其浮在海面,在竹排下面以绳串起蚝壳放进海里为诱,等待其它成年蚝排卵依附而成 蚝群,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一个成年的大蚝要两三年时间才能长成,把蚝排拉到不同咸度的水域,让蚝摄取水中不同的微生物。显然,这分布着茂密红树林的河流入 海口 咸 淡水 交界处是最理想的地方。
食家的天堂
湛江 绝对是美食家的天堂,这里优越的纬度,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火山红土地造就了这里盛产各种热带亚热带水果,漫长的海岸线孕育着丰富的海产,成为 中国 海鲜之都。 湛江 人对于食物的制作可以说是两极的:大菜简做,小吃繁工。海鲜、鸡鹅鸭、猪羊等大菜都喜欢用简单的清蒸、白灼为主,而很多小吃却要整天整夜的准备,穷尽时间和心思方得那一小口的满足。要说起人们对粤菜的印象,除了花样繁多,就是口味清淡了。而 湛江 可以算是粤菜系中口味最清淡的城市了,对于食物的处理也大多是最简单的白切、清蒸、白灼等。白切鸡、白斩鸭、白切 黑山 羊、白切猪手、白灼虾、白灼墨鱼、白灼东风螺、清蒸鲍鱼、清蒸各种鱼、清煮花蟹,这边连煲汤都和珠三角的老火汤不同,大都是各种海鲜直接下锅几分钟就滚出一锅清汤,下点 海盐 、葱花或芫荽便是这里的人们最家常的吃法。湛江 有是几千年吃海鲜的历史,最初什么调料都没有,主要都是用水直接煮熟来吃,今天,各种调味料层出不穷,加工方式也越来越多花样,但饕客们还是觉得在船上用海水直接煮熟的海鲜才是最原汁原味、最鲜美、最好吃的。小时候常常埋怨老妈子不会做菜,做什么菜都是这么简单处理,不像外面大厨那样煎、焖、炒、炸、炖。长大了才知道,原来鱼有鱼味,鸡有鸡味,猪肉有猪肉的味道,牛肉有牛肉的味道。却并不是哪里都能吃得到。也许是 湛江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保持良好的生态,总能产出好的食材,无论是海鲜、鸡鹅鸭、各样热带水果都是本地产出,离餐桌最近,新鲜、天然的食材才敢用最原始简单的烹饪方法,我那熟悉的味道也许就是这种返璞归真的天然食材的味道。这里新鲜的原生态食材给了 湛江 人这种大巧若拙的底气。 湛江 菜也有个缺点,因对材料原生态、新鲜程度要求极高,很多菜式走不出去,只能在本地吃。要推荐几种 湛江 特色美食,实在难以取舍,因为单讲 湛江 的美食,本来写一本书也不嫌多。而且“好味道”本身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从不打算要说服谁,这种东西有多么美味,如何如何地好吃。同样一种食物,往往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纠结了好久,最终选了十样推荐美食,前五种是饭桌上的菜品,后五种更偏小吃。
2.1 天然杂鱼汤
湛江 很多人从外地回乡就是要喝一口杂鱼汤以解相思之苦,随着一口清汤咽下,喉咙发出一声长叹:“啊!”才一解思乡之情。杂鱼汤,通常本地叫鱼仔汤,因为的主材是当天刚捕的各种小海鱼。市场上有什么鱼就买什么鱼,品种很杂。但正是这种混杂的小鱼,天然、新鲜、不打氧,煮汤最为鲜美。
杂鱼汤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镬略煎香鱼仔,然后倒入沸水,移至砂煲略煮后加盐和葱段、芫荽等即成。这种做法鱼汤奶白,看起来像一锅牛奶一样。另一种不煎鱼,直接用砂煲煮水加入香油,水滚后放盐调好味再放鱼,鱼刚熟就关火,再加一点油然后把芫荽整条扔进去就大功告成。据说海上的渔民还有直接做海水煮的做法,不加油盐,更加鲜。可惜我未试过这么原生态的做法。
2.2 湛江鸡
正宗的 湛江 鸡是三黄鸡,鸡爪黄、鸡肉黄、鸡嘴黄,号称 广东 三 大名 鸡之首。都说在两广地区无鸡不成宴,在 湛江 逢传统节日 ,特别是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是从除夕到元宵节,每日一只白斩大阉鸡是必不可少的。
但 湛江 鸡绝不只有白切鸡一种做法,隔水蒸鸡、盐焗鸡、沙姜焗鸡、荷香鸡都颇具本地特色。但最有趣味的一定是窑鸡。 湛江 人也叫“打鸡瓮”。是用泥块砌成一个窑,用柴把窑烧红后,把碳灰扒出,把事先腌好的鸡用荷叶或锡纸包好放入窑中,然后推倒窑,利用炽热的泥块把鸡焗熟。同时间可以放入番薯、玉米等。这种做法从腌鸡、挖泥、砌窑、烧火、焗鸡,足够一班朋友忙碌大半天。已经不单一是道美食,更是一种娱乐和情怀。
2.3 清煮花蟹
湛江 人烹饪花蟹的手法很多,姜葱炒花蟹、鸡煲蟹等都很常见。但最能体现蟹的鲜味的做法就一定是清煮花蟹。
本地人过去捕抓回来的花蟹,多用红砂煲焗,煲底放两片姜或几条葱,把花蟹肚向天放入煲内,不放水,放少许本地花生油,慢火煮,闻到焦香味即可吃。清煮保持了蟹本身的鲜味,因此特别可口。吃花蟹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配料——甜醋,就着甜醋吃蟹,不但增添了蟹的风味,还能杀菌,两者可谓是绝配。花蟹在每年夏秋两季最便宜,若逢大潮汐就更是 大丰 收,真是去 湛江 不得不尝的美味!
2.4 干煎海虾
养虾业界有名话:每十只对虾,就有七只来自 湛江 。从街头小吃炸虾饼,到最常见的白灼虾。虾可以说是 湛江 餐桌最常见的食材了。
2.5 沙姜炒八爪鱼
湛江 东海 岛产的八爪鱼,每年初春到夏末是主要产季,头小脚长,肉质味道非其它海域的可比。初加工时,放盐和淀粉揉搓及摔打,使其去潺液和收缩而变得结实、爽脆,再用清水漂洗去咸味,沙姜和八爪鱼在猛火逼炒至干香时,沙姜独有的异香,慢慢融入八爪鱼中,令人感受到满口奇香和浓郁复合的海鲜风味,可谓是 湛江 菜中的一绝。
2.6 碳烧生蚝
自从有人把带壳生蚝置于碳火之上烧烤后,宵夜时间,整个 湛江 大街小巷都飘着烧蚝的味道,继而蔓延至全国各地,丰富了国人的宵夜内容。在外地,都标榜着“ 湛江 烧蚝”以示正宗 。
2.7 牛杂
2.8 田艾籺
田艾籺又叫木叶搭,用糯米加粳米打成米粉,再在和粉的时候加入田艾棉,包上已经炒香的馅料,外面再包一层 大树 菠萝叶,然后入锅蒸至熟透,是一款极具 湛江 本地特色小吃。田艾籺有香馅和甜馅之分,香馅主要有花生、虾米、萝卜干、绿豆等品种;甜的主要是椰丝或芝麻糖,现在甚至有加入枣泥等新口味。
好吃的田艾籺其实是有诸多讲究的,首先馅料必须新鲜,其次粘米粉、糯米粉、艾棉的比例调得好的话,籺皮弹牙而不粘齿,吃再多也只胀不腻;连外面的菠萝叶都不能被其它叶子或者材料取代,少了它,自然少一分清香。是否真材实料,本地人一咬下去就知道。以前都是乡下逢年过节,邻居间一起制作的。现在菜市场都有得卖了。因工艺繁复,又承载着传统习俗,深受 湛江 人的喜爱,可称得上是 湛江 的小点之王。
2.9 簸箕炊
“簸箕炊”本来是庆祝早稻丰收做的一种小吃,将放磨成桨的米粉于簸箕当中上锅蒸煮,因而得名。待一层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剐成格状,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与蒜蓉酱。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酱料,香浓而又不腻,那种味道绝对令人难以忘怀。
2.10 烂镬炒粉
单单是烂镬炒粉这个名字已经能吸引不少外地人的好奇心,不试不罢休,一试便爱上。烂镬炒粉最大的名堂当然是那只烂镬了,它不是简单的无耳之镬,首先必须是生铁镬,镬底被敲打加工得扁平把镬外圈较厚的部分敲掉,剩下较平、较薄的部分。这样镬受热快和均匀,炒粉才容易挂壁,炒出来的粉入口外层焦脆而内里软嫩又不人米香。在芫茜碎、蒜蓉、花生油、生抽几样简单的调料烘托下,把人肚子里的馋虫都引了出来。
游玩路线参考
旅行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游览路线仅供参考:day1:在金 沙湾 观海长廊吹吹海风,在赤坎老街中触摸旧历史,老街有 广州 湾历史民俗馆、明德艺术馆等可以了解这座城市的好地方。逛吃逛吃,用舌尖感受这个以“鲜”闻名的城市。day2:湖光岩(玛珥湖,目前世界上仅有两个,另一个在 德国 。)、维多尔天主堂、 广州 湾 法国 公使署day3: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小岛, 硇洲岛 (最大的火山岛,有 法国 人留下的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 灯塔 之一、南宋灭亡前,宋帝最后的避难地之一。岛上有宋王井等当年留下的古迹)、特呈岛(离市区只有三海里的小岛,已被开发成度假胜地。)day4:到乌石天成台看西海岸的落日,顺路路过可以在雷州这座古城一逛,有足荣村 、三元塔、 雷州市 博物馆等。day5:菠萝的海、 中国 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 徐闻 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晚上可以住在南极村的特色民宿。
没有结束的结语
也许有人问我为什么没有介绍湖光岩、 硇洲岛 ……还有那么多美食也没介绍。其实对于一个熟悉的地方,介绍得再多,也感觉没有介绍完,因为了解得越深入,觉得值得推荐的就越多。因为我手头上没有让自己满意的原创照片和足够的资料,所以没有写得特别全面。也许以后会有人写一个更好的版本,也许我自己会再沿着这个主题再写一篇。也许,让感兴趣的人去发现它不为人知的美好才是最好的做法。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