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向农民将军致敬
今年是新 中国成立70周年,拥有幸福安宁生活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为人民打下江山以及为建设新 中国付出心血的英烈们。在千千万万的英烈中,有一位从农民到将军又到农民的传奇英雄,他就是甘祖昌! 甘祖昌出生于1905年,家庭贫穷、世代务农的他于1928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井冈山革命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全国解放后任新 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55年至1965年间共授予开国将帅一千六百多人,其中少将军衔最多有一千三百多人。在这些开国将帅中,甘祖昌的战功并不算显赫,名气也不算很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少将,依然让人尊敬——授衔的第二天,甘祖昌便向上级写了辞职信,要求回到老家当农民。 1957年8月,甘祖昌回到家乡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便积极投身于改造家乡的事业,带领乡亲们先后建了3个水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放下枪杆子的将军,在农村依然大有作为,因为在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成就,他后来还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研究员。如今,在甘将军的家乡,到处传颂着他带领群众建设家乡、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 这次,当我们途经萍乡市,与多年不见的同学寒暄之余,他极力推荐我们去莲花县走一走。果然,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红色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红 色教育。 位置: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距萍乡北站50公里,距长沙黄花机场170公里,长沙—萍乡高铁单程约半小时,距中国革 命摇篮井冈山160公里。 门票:无。
参观甘祖昌将军旧居
甘祖昌旧居位于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桥头,建于1968年,是一栋占地约210平方米的二层普通砖木结构楼房。 甘将军回乡初期,和两个弟弟挤在一起,三家人同住一栋旧房子。有关部门曾几次要为他在县城盖房,都被他婉言谢绝。回乡十年后,因为将军家里人口增多老房子实在挤不下了,他才自己花钱在村里盖了这栋普通的民房。
1985年,甘祖昌旧病复发。住院期间,新疆军区派人来慰问,提出为甘祖昌在南昌盖房子,让他到南昌定居,甘祖昌却说,我已经80岁了,还盖房子干什么?为国家节省点开支吧!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沿背村参观甘祖昌的旧居。大家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习将军的优秀品德。
将军旧居门前街边,有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写着甘将军高见亮节的话语:“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字句中透出的风格和精神,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崇高的光芒,读来依然可以感受到一股力量在强烈地鞭策着自己要时刻保持革 命本性。
旧居对面还有一个不大的广场,供一些来参观的团队举行宣誓仪式,在这样一个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的老将军旧居前,让每个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进入旧居,一楼门厅里斑驳的墙上悬挂着甘祖昌少将的戎装照和生平介绍,旁边挂着的是将军夫人龚全珍的照片,龚全珍同样是位值得世人敬仰的老革 命前辈、全国著名的道德模范。
狭窄的走廊,墙上挂满了甘将军的事迹介绍。参观的人群缓慢地前行,在将军的革 命生涯中感受一个伟大的灵魂。
看,这是甘将军与乡亲们在一起。还有人能看出将军的影子吗?恐怕不能!因为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乡亲们中了,而这正是他的崇高之处。也正因为如此,他将获得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收藏起来,从不示人…… “甘将军真的当农民了。”村民们每天见到的甘祖昌,光着脚丫子,身穿粗布衣,腰系白汗巾,手拿旱烟杆,一副典型的老农形象。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祖昌兄弟”“祖昌伯伯”。
为大家讲解的姑娘是甘将军的曾孙女。因为是听着自家长辈的故事长大的,所以对甘将军的精神便理解得更为深刻,为参观者的讲解就越是透彻、越富有感情。
旧居里基本保持了甘将军生活起居的原貌,室内简陋的陈设昭显了一位革 命者物质上的清贫和精神上的充实。
墙上挂着将军与夫人龚全珍的合影。龚全珍生于1923年12月,当年随甘祖昌回家乡务农并一直从事乡村教师工作,“最高职务”也才是村小学的校长。
江西的冬天阴冷潮湿,甘将军常在这个房间烤火取暖,小桌上的小竹篮是烤火炉。其实,居室里陈列的物品都极为简陋,和普通农民家并无二致,这对为新 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夫妇,从不讲究生活条件,令人钦佩。
旧居里还陈列着许多甘将军用过的劳动与生活工具。
水壶、布巾、烟杆和挎包被称为甘将军的四件宝,常常伴随着将军下地干活。
除了白天忙于农活,一盏清灯还伴随着将军在桌前度过了许多个寂静的夜晚,或读书学习,或计算收成。
甘祖昌于1986年逝世。临终前,81岁的他嘱咐家人领了工资后,除留下家用部分,其他全部买化肥,支援农业发展……这就是甘祖昌一个从农民到将军,又从将军到农民的人生历程。甘将军虽然离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
参观者无不为甘将军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观后感,相信甘将军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会影响许多人的思想和行动。
拜访96岁甘将军夫人
62年前,甘祖昌将军主动要求离开部队回去建设家乡,龚全珍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跟随丈夫回到了莲花县沿背村,当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如今,龚全珍老人还健在,96岁的她与小女儿一家就住在附近。参观完甘祖昌将军旧居后,我们又慕名前去拜访将军夫人。 龚全珍老人的家陈设很简单,大厅正墙上挂着一幅甘祖昌将军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戎装照,令人肃然起敬。
沙发上访挂着一张超长的大相片:中 央领导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合影。
甘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用实际行动延续将军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她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生活并不富裕的她,经常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学生。 龚全珍经常说:“我没有特殊身份,但有一份特殊责任,就是要把祖昌的精神传承下去。” 尽管年事已高,她依然热心倡导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和“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为社会竭尽全力奉献爱心的龚全珍,先后入选了“中国好人榜”、全国道德模范。
人们为龚全珍老人送上一捧鲜花,她开心地坐在门前等着与一拨拨的人合影。
龚全珍,一位开国将军的家属,时时处处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奉献已力的老人,是真正的革 命的老妈妈,人民的好妈妈!我们衷心祝愿您老健康长寿!
近年来,甘祖昌龚全珍夫妇的事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赞颂,更感动了许多人向他们学习。在坊楼镇,在沿背村,到处都掀起了学习甘祖昌和龚全珍事迹的热潮。
当地还成立了以甘将军名字命名的干部学院。这是一所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以“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是教员”的培训模式,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欢迎。
当地村民还自排自演了红色教育题材采茶剧《并蒂莲花》,已演出230余场。作为甘祖昌干部学院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该剧以其浓烈的泥土芬芳、身边人演绎身边事的独特魅力,打动了万千观众。
龚全珍老人的事迹也被编写成舞台剧,向村内外群众演出。于是,甘祖昌、龚全珍的崇高精神,早已从小小的沿背村,向全国广泛传播……
将军家乡喜人新面貌
在甘祖昌旧居的二楼凭窗望去,街道整洁,房屋簇新,到处都是多层的小楼。人们所见之处已经难觅过去那种乡村脏乱不堪的影子,而是颇具现代城镇风范了。这样的面貌,与老将军解甲归田、造福乡里的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屋前村道旁遍植绿树鲜花,路面全是黑色的柏油路,上面没有泥沙脏土,更没有难掩的味道。将军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新貌,一定会很欣慰的。
在这样的农村,做个农民是件幸福的事啊!干农活的确很辛苦,但一回到家中,心情不知道有多么的舒畅!
即使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了,那就在自己家屋前与邻居们、与好友们聊聊天,尽情享受悠闲的时光。
这栋三层小洋楼,不知道会羡煞多少城里人啊!
今天的沿背村人过上了好日子,但村民们没有忘记甘将军。墙上的画像时时提醒大家要以老将军的奉献精神为榜样,继续建设好新农村。
村里有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木桥,因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桥。甘将军回乡后,四处筹集资金与建材,于1969年带领大家把它改造成了坚固的石桥,并改名为反修桥。
这座桥在村民们眼里还有着特殊的意义:1927年,毛 泽 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正是途经此桥,进军井冈山的。所以,它还是一座“红色桥”呢!
反修桥极大地方便了沿背村及周边万余名村民的出行,人们忘不了是甘将军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桥头栏杆旁,几组绝色的人物雕像,再现了当年甘将军带村民们建设家乡的动人场面。
龚全珍老人曾说,“为了家乡的建设,他把自己的工资,几乎是绝大部分都拿出来了。” 当时,甘祖昌将军每月工资330元。据统计,从1957年回乡到1986年去世,29年中甘祖昌为家乡修电站、建学校、办企业和救济贫困户,拿出了他同期工资总数的70%以上! 无私奉献、甘于清贫,带领群众致富、努力让家乡改变模样,甘祖昌将军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