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太原的景点除了不想去的,基本上都写了个遍。一直想写写山西博物院,博物院与一般景点不同,既没有秀丽的风景,也没有雄伟的建筑,但它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就像一位深藏不露的学者,心中有丘壑,包罗万象,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所以,曾有旅行者说,每到一地,最应该去的地方就是当地博物馆。但是旅行路上,时间宝贵,大概去博物馆也只能是打卡一游罢了!而我有幸住在省城,离博物馆近,不仅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条件,还可以近水楼台细赏月,却是一件幸事! 以前老说晋祠去的多,细算一算,其实山西博物院去的更多,因为博物馆内藏品太多了,涉及到建筑,戏剧,玉器,货币、瓷器等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不管去多少次,你都读不够听不完。每次去了我都拍照片,前前后后拍了大概有几千张,也有拍重的,但是真到了整理写游记的时候,看着照片上的玩物,却又说不上来他的故事,所以最近我又去了几次,从头又把拍过的照片拍了,这次拍的更细,更全,当然也很多,准备再次提笔时,麻烦来了。如果把照片都传上去,那就太多也太罗嗦,但是如果每个主题展览只挑几张照片,那又太单薄,写不出博物馆的内涵。所以我决定还是分篇写,但也不是一个主题展览写一篇,把我认为相关的主题串到一块儿,控制到三篇左右,每篇的图片大概控制在100张,虽然这样有拆分游记嫌疑,但我还是觉得这样更便于阅读。 满篇都是文物,也许大家看着会烦,其实你耐下心来看一看,琢磨琢磨也挺有意思,这也是我整理图片时的心理感受和变化。
山西博物院
博物院简介
山西博物院,诸位大概有去过的,估计没去过的更多,我就再唠叨几句,也不多说。山西博物院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1919年初创的时候,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1953年才改名为山西博物馆,如今的山西博物院是2004年建成,从那时起,博物馆改名为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博物院的东门紧邻滨河西路,交通便利,怎么去我就不说了,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只要是大点的城市,导航没有找不着的地方。 博物馆免费,凭身份证换票,也可以凭身份证直接入内参观。 每周一、除夕,正月初一闭馆(周一逢法定假日正常开馆) 开放时间:9:0017:00。(16:00禁止入内) 停车:每车三元,不计时。
我也赶赶时髦,来张打卡照,这也不知道是我换的第几张门票了,换一次丢一次。门票右边的图案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周晋侯鸟尊。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00余件。
博物馆的造型大气稳重,据说有斗和鼎的寓意,鼎我是没看出来,不过这斗倒是真像。四角向外斜挑,颇像古建筑的飞檐,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
自助领票处,使用方法和火车站的自动售票机差不多,刷证出票。
博物馆平面布局和导览图,馆内总共分四层,234层为主题展厅,一层为临时展厅。主题展览分《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
切记,拍照不能使用三脚架和自拍杆,也不能带水。接下来我带大家去参观”方圆世界”(货币)和”山川精英”(玉器)两个主题展览。
山西博物院
方圆世界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又被人篡改成“有钱能使磨推鬼”,“钱不是关键,关键是没钱”,大家忙碌搬砖也是为了挣钱,可见钱对人们是多么的重要。“方圆世界”主题展厅,陈列了山西境内出土的各个朝代的货币,系统的向人们展示中国货币的演变历史,也反映了山西境内古代的经济活动。
货币展室用了方圆世界这么个名字,大概是因为方孔圆钱是历史上使用朝代和时间最长的货币形式吧,小时候我在姥姥家,还经常能见到这种钱,老百姓俗称“制钱”,但古代的货币可不全是这种形状。
最早的货币出现在夏朝,就是这种海贝,颜色鲜艳,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坚固耐用
海贝上穿有小孔,便于携带,贝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现在我们用的汉字或者词汇里,只要是与钱财宝物有关系的都和“贝”有关联,比方说:宝贝,财,贿赂,赊账……都以“贝”偏旁
天然海贝主要来自南方的沿海地区。货币的形式也与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我得主要出现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农耕社会
随着青铜的出现和铸造技术的发展,到了商代晚期就出现了铜贝代替海贝,同辈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形式
西周时期的布币,看着有点像铁锹头。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装上柄就是把铲子,个头大,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便于铸造和携带。
后来,原始布的銎部不断缩短,隆起的脊消失,蜕化为三道带有装饰性的直纹。大概在春秋前期,原始布发展为空首布,虽然还保留中空的銎,但肩和足明显突出,
到春秋晚期和战国前期,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銎首扁平与线身连成一平片,币身的三道直纹消失,布面文字通常为铸地地名和钱币面值。
布币铸行的地区,主要是周朝的京畿之地,春秋的秦和三晋地区,战国的魏、赵、韩、燕等国,大体相当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和山东、辽宁的一些地方。
战国战国,连货币都是刀的形状,各国也是打的不可开交。其实刀币是由春秋时期一种叫“削”的工具演变而成的,大概是水果刀或者菜刀,不是杀人的刀

。刀币最早在齐国使用,也称齐刀。
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2010年嘉德春拍一枚“武阳”背“两”三孔布,仅见品,成交价格为352.8万元。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我觉得应该是有纺轮演变来,因为像布币和刀币都是有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的,这也说明了当时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战国时,货币形式丰富多彩,大刀小刀,铜贝,布币,秦国使用的是方孔圆形的“半两”,秦统一中国后,自然而然就将货币统一成了这种方孔圆钱,秦以后一直到清朝,这种货币形式一直被历朝历代所采用。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钱上有“五铢”二篆字,五铢代表其重量。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五铢钱一直从汉沿用至隋,在,中国货币史上使用了七百三十多年
王莽篡汉后的新发明,看着像刀币和方孔圆钱的结合体,又有点像现在的钥匙。王莽篡汉后更铸的货币,又称“金错刀”。刀币身上有铸金的两个字“一刀”。王莽在篡权后不久,便改行币制,发行新币,并日益增铸钱币,使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王莽的新朝也沿用汉代的方孔圆钱之外,还铸造一了批布币,币首有孔便于携带。王莽朝把圆钱叫“泉”,从货币的形式上就能看出王莽朝货币制度的混乱
五代十国,币值混乱,基本保持方孔圆钱的形式,但名称各异,南唐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从“开元通宝”后,每朝的钱币都铸有“宝”字,看来“宝贝”说到底还是前啊

样钱,也叫母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
宋朝的钱币在形制上与唐朝钱币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最大的特点是钱币上的刻字书法,书体内容丰富,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或为皇帝书写,或为大书法家杰作。如宋徽宗御书三体钱(真、草、行) 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元祐通宝为司马光的杰作。
因了钱上的文字,宋朝的钱币成了最美的钱币。宋朝还出现了大小相同且币文一致,但书体不同的 ”对钱"
金代已经出现了纸钞。元代的钱币上还出现了蒙文,可惜没拍照片。
光绪元宝,已经由铜钱变成了银元,且没有了中间的方孔,终结了自大秦统一中国后在中华大地上盛行了千年的古币。
山西博物院
山川精英
金银有价玉无价,玉虽然不是金银,但在中国人的心里却有着金银不能替代的地位。玉不仅仅是现代人们喜欢的工艺品,文玩,首饰,把件儿,玉器在中华文明史上有极为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崇玉、爱玉,玉在中国人的眼中代表着神圣、美好,汉字中凡是玉字偏旁几乎都和美好有关。玉器可以说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见证,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玉器的功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依然是人们除了钱以外比较喜欢的东西之一。 玉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古老而神秘的山川之灵,晶莹其质,曲雅其色。人类文明中,唯有中国人赋予它至高无上的灵性。象征纯洁与美好,代表高贵与神圣,被人格化而超乎自然,深深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俗之中。历代能工巧匠,用鬼斧神工般的技艺,琢玉成器,并赋予丰富的内涵。祭祀神灵,与天地人神共语;佩戴装饰,彰显身份和品行;敛葬辟邪,希冀玉般的不朽;陈设赏玩,追求高雅和富有;生活实用,享受愉悦和温馨。(引用博物院解说词)
山川精英展厅从玉器的功用方面将展览分为“礼仪器”、“配饰器”、“陈设用器”、“生活用器”四个部分。
礼仪器作为祭祀、崇拜、神圣权利的体现,不限于原始社会晚期,盛行于商、周,衰落于春秋。古人认为玉是沟通人与神灵的媒介,祭祀天地鬼神必有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等等。
玉琮,外方内园体现了天圆地方的古代哲学思想,上下贯穿的孔洞,象征着天地的沟通
玉琮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商周之后随着礼仪活动的演变而逐渐减少
古人也认为,玉是上天赐予帝王统治权利的凭证,所以玉器又被用作显示王室威仪的仪仗器。仪仗器由兵器演化而来,有 钺、斧、戈、戚、刀等
圭是由原始工具铲发展而来的礼器,不仅用来祭祀天地鬼神,用用朝觐、婚聘、盟誓等礼仪活动中,有上天为证,或老天在上的寓意
爱美之心,古人也有,欲以其独特的自然特性吸引了人类的目光,除祭祀天地,彰显皇威,玉器也为用作装饰物,史前人类就已佩戴玉石美化自身。进入文明时代,经过加工的佩戴玉饰大量出现,都是形成体系,佩戴人体不同部位的玉器都有特定的名称和等级规制,同时又被赋予道德、伦理的内涵,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人格品德的标志。一直到现代,人们仍有佩戴玉饰的喜好。
展厅的中央是晋侯8号墓复原模型。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1992年至2000年在该墓地发现9组19座西周时期晋侯和夫人的墓葬,出土了数千件玉器。在这些玉器中,有作为礼仪用玉的璧、戈、钺;有作为墓主人葬玉的缀玉覆面,数量最多的则是各种雕琢精美的玉饰件,种类齐全,组合完整,表现了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用玉制度。
玉覆面,又称瞑目,西周时期出现,一直延续到汉代,由各种玉饰片组成,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缀饰于纺织品上,用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多出现于贵族墓葬
死者口中含玉的习俗始于新石器时代,所含之玉多为蝉形,古人由蝉的蜕壳,联系到人的“转生”和“再生”,故置蝉于口中
明代的玉带銙。带銙是附在革带上的玉饰片,以白玉为主。唐代已有严格的用銙制度,只有皇帝、亲王、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銙数713不等,等级越高,銙数越多。明代玉带銙已经是官服上的主要组成部分了,銙数和纹饰代表等级,有龙纹、鹤纹、花卉纹、松鹿纹等。
带钩·带扣带钩是古人腰带的挂钩,最初镶嵌于皮革上使用。明清时期以龙首琵琶形最常见,琢工精细,钩背面有一钉头形凸起,可套绦带。绦带另一端有环,束腰后可与钩头相接,带扣形如两块方板,一板附钩,一板附环,相互扣接,板上常雕龙凤、双狮和宝相花等图案。
清代盛行玉文具,主要有笔洗、水盂、笔架 、臂搁等,常见的器形有莲花、灵芝、桃形和荷花玉制文房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超凡脱俗,高贵典雅
所谓玉山子即圖雕的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出平而图再行雕琢其上,雕出人物、动物、山林、建筑等。这种山林景观的雕琢,从布局到层次排列都渗透着绘画的章法,可以说是绘画的立体表现。
东汉以后玉器逐渐由神秘化转向了世俗化,生活用玉渐渐增多,明清达到鼎盛时期。
山西博物院
下集预告
山西是古建大省,来山西旅游,躲不开古建,下一集我想结合博物院的相关展览,和大家聊聊古建的知识。
山西博物院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