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旅行
六年前在毕业旅行时来到 拉萨 ,只是把这里作为去 尼泊尔 的中转站,当时的 拉萨 就给了我诸多震撼和感想,只是限于时间和摄影技术,没有留下特别多满意的照片,这一次终于可以慢慢在这里行走,感受这里深厚的文化和人文气息。
360度看不够的布达拉宫
每一个来到 拉萨 的旅人,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都是来看一眼布达拉宫,这座世界 上海 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是 拉萨 乃至 西藏 最重要的象征。看到她站在山岗上,散发优雅恢弘的光芒,才终于可以长嘘一口气,真正确认自己终于来到了 拉萨 ,来到了布达拉。
6年之后重返布达拉宫,广场上的一切都没有变,也就是门票从70变成200了……6年前嫌弃门票太贵,这次只能花更贵的价格进去啦。其实价格还不是问题,而是目前布达拉宫全部采取预约制度,如果时间紧张的话建议报一个当地团,可以比较快速地预约上,对于6年前没有进布达拉宫的我,这次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夙愿了。 参观注意必须有预约券才能进入布宫大门,称为一道门,可提前2小时进入一道门,然后可以免费游览珍宝馆。 之后跟随导游进入二道门和三道门,正式进入布宫参观。
进入二道门之后就要开始爬楼梯了,如果是来到 拉萨 的第一天,建议不要贸然去参观布宫,体力不够的人可能还没爬上去就高反了。
布达拉宫主要由红宫和白宫组成,中间最高的红宫是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周围的白宫主要为喇嘛的活动场所。参观者可以参观东侧的一部分白宫和大部分的红宫,但是只要进入宫殿内部是都不能拍照的。布达拉宫深红色的墙体并不是石头,而是用柽柳树枝叠砌成的墙,藏语叫做白玛草墙。 它不仅有着庄严肃穆的装饰效果,还由于白玛草的作用,可以把建筑物顶层的墙砌得薄一些,从而减轻墙体的分量。
除了参观布达拉宫本身之外,拍摄布达拉宫也是每个来到 拉萨 的旅人的必备功课,这次我们很认真地找了几个拍摄机位,在这里可以推荐给大家:⭐ 大名 鼎鼎的药王山,就是人民币50块的拍摄地,6年前来还需要3块钱门票,现在已经是免费的啦!药王山有三层,三层是最标准的人民币角度,但是三层是现代的栏杆,支三脚架的人也很多,所以拍人像还是推荐在二楼,红色的栏杆是藏式的,人也比较少。
⭐布达拉宫广场正前方,可以倒一瓶水拍倒影,这是在抖音上学的哈哈,效果还不错,还有布达拉宫广场上的小花坛可以作为前景。
⭐平措康桑观景酒店的楼顶餐厅,可以拍到侧面的布达拉宫,效果很独特!
⭐布达拉宫前后的公园都有水池,可以拍摄布达拉宫的倒影,我拍的这张是背面的龙王潭,最好在早上的时候去,水面比较平静。
⭐ 拉萨 南山公园里有一个小小的湖泊,是一个很适合拍摄布达拉宫倒影的地方,我们在日落的时候到来,可惜一直没有光线照耀到布达拉宫上,当地人的建议是早上的时候来,能刚好看到 日照 布宫,水面也更 加平 静。
在八廓街变身藏族少女
八廓街是 拉萨 著名的转经路,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大片传统藏式建筑街道,被藏族人称之为“圣路”。这一次我和小伙伴选择了更加有趣的方法逛八廓街:租一身藏服,以当地人的身份去拍照和体验,在这里给大家一些tips:⭐在八廓街里有好几家租藏服店,基本上都是集妆发、租服装、摄影写真为一体的店铺,由于我和小伙伴都会拍照,化妆也可以自己搞定,所以最后只是租了藏服和头饰就自行出去拍照了。如果是摄影水平不是很高以及化妆手残党的同学,还是可以建议使用店家的服务,据我观察效果还是不错的。⭐藏服提供的种类很多,我选了一身红白搭配的,就是有点厚重。头饰也是必不可少的,尝试了小的头饰和华丽的头饰之后我还是选择了华丽挂,虽然重但是效果好!结果就是这个头饰真的太重了,到后期真真是压得我脑壳疼。⭐藏服租赁以小时计费,因为我们打算拍完八廓街厚再去布达拉宫,所以直接租了半天(4小时),180/半天,加上头饰是240左右,虽然这个价格快要够得上自己在淘宝上买一套了,但是体验还是不错的。
八廓街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寺庙,转经筒、藏式门脸、黄墙都是不错的拍摄背景,当然去大昭寺门口拍一拍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在还藏服的时候已经到了午后,大昭寺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这里可以看到几步一跪的虔诚的朝圣者,也可以看到闲庭信步的当地人,在夕阳中充满了属于 拉萨 的生活气息。
一场雪染白了扎叶巴寺
除了布达拉宫,这次重回 拉萨 还去了另一个之前很喜欢的寺院——扎叶巴寺。扎叶巴寺距 拉萨 市36公里,位于 达孜 县帮堆乡叶巴村叶巴沟, 拉萨 河 东北 面,全寺建筑紧嵌在崖峰壁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也是 西藏 历史上有名的寺庙之一。扎叶巴寺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洞窟寺院,藏区四大冥想地之一,佛堂多建在石洞中。藏区有句俗语:到 拉萨 不到扎耶巴,就如新做的藏袍不做领。这里建有很多修行洞,是高僧大德修炼的地方,据 西藏 宗史记载,历代高僧大德如藏王松赞干布和第一位王妃蒙萨在这里修过禅,藏传佛教前宏期开山祖师来自 印度 乌仗那地方的莲花生也在这里留下了身影。
我们本来打算赶个大早来看日出,结果在进入 盘山 公路后开始下大雨,一直盘旋到山顶后,大雨转变成大雪,覆盖了整个山顶和寺院,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在车里等了一个小时后雪终于停了,窗外一片银装素裹犹如仙境, 西藏 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我们慢慢往山顶寺院走去,远远看到一片云雾飘过来,还在感叹这片云雾真美,结果它就马上飘了过来,把整个山头和寺院都遮住了,能见度不到10米,真是太不经夸了……
在半山腰上等了很久很久,直到太阳升高云雾才消散,背靠巍峨雪山,扎叶巴寺回到了她本来的面貌。
扎叶巴寺除了本身的名气之外,这里还有一眼很著名的观音圣水,很多当地人会专门来到这里喝水和打水,我们也装了一瓶,真的是甘甜清冽。司机师傅还开玩笑说这个可以包治百病,治个高反肯定没问题,也不知道是心里暗示还是什么,喝之前我还是高反阵阵走两步就无力,喝了之后真的渐渐好了,藏区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
密密麻麻地盘桓山间:甘丹寺
甘丹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三大寺,位于 西藏 达孜 县境内 拉萨 河南 岸旺古尔山坳。由 西藏 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兴建,为格鲁派第一座寺院。甘丹寺几乎占据整个半山,颇为壮观。寺内的壁画和雕塑都很精美,保存的文物也不少。除了乾隆的盔甲外,还有许多制作精美的丝织唐卡,其中很多是明代早期的 江苏 刺绣——这是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去 南京 受封以后,从内地带回 拉萨 献给甘丹寺的。
作为一座山顶的寺院,又是盘了很久的 盘山 路才能看到真容,记得在快要到的时候拿出相机拍摄全貌,到了跟前反而拍不出占据整个山头的气势。
我们来到甘丹寺时正值中午,大顶光下算是对拍照不太友好的时候,赶紧有点可惜,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在斜阳下拍摄吧。整个寺院静悄悄的,只有三三两两的喇嘛走过,点缀红白相间的寺院。
藏区鲜艳的红色和黄色真的非常上相,搭配蔚蓝的天空,是和谐的 三原 色,藏区的色彩美学真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倒影山河与银河——金色池塘
在 西藏 ,总会掠过一处处倒影着山川和蓝天的河流和湖泊,令人忍不住驻足拍摄。在达孜县附近的金色池塘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树林、山川、蓝天白云在倒影下令人神往。
在小河滩上还能拍到可爱的牛。
放一个无人机,可以拍到非常有 西藏 特色的层次,真的非常令人惊喜。
因为对这个地方印象很深,所以在最后一天还专门在半夜里驱车来拍银河。虽然在银河不在池塘的方向,但是两面都能拍到很好看的景色,偶尔过往的车灯可以打亮下方的山和树,让画面有层次。算是这次意外发现的星空好点了。
池塘的这个方向虽然拍不到银河,但是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 北斗 七星,你看到了吗?
没有人能抗拒羊湖的美
羊卓雍措与玛旁雍措、纳木措并称 西藏 三大神湖。在藏人心中被看做是“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 。也是我认为最上相的一个地方,虽然路途有点遥远,依然义无反顾开车去看。在去羊湖的路上,山川耸立,在不同的山口可以看到远方一排排雪山。在岗 巴拉 山口可以俯瞰羊卓雍措,不同时刻照射,会显现出不同层次,极其丰富的蓝色。下岗 巴拉 雪山不远有一段沿湖公路,在此散步或露营在湖边是感受羊卓雍措的最好方式。
可惜我们来的这一天有点阴天,羊湖的颜色有点灰暗,狂风阵阵,但是依然有一种不可忽略的美。
经幡飘逸的纳金山
经幡可以说是藏区最鲜明的标记,刚出 拉萨 时路过 达孜 纳 金山 ,在海拔4200的山口处挂满了经幡。一条公路把山口切成两半,经幡从公路的这个山头横跨到另一个山头,就这样覆盖了蓝天跨越了雪山,令人震撼。
在纳 金山 下还看到了一片魅力的小紫花,司机师傅说这其实是一种荆棘,荆棘开出美丽的花,听起来浪漫又危险。
桑阿寺附近的生活气息
这一次行程除了 拉萨 ,另外一个活动的地方是 达孜 区附近,这里有一个桑阿寺,一个很小的寺庙。据说桑阿寺的标志是寺院斜上 方山 顶的城堡废墟,像布达拉宫一样。
走出桑阿寺,外面是长长的转经道,当地人慢悠悠地行走着,这是属于达小城的生活气息。
在达孜小学过一个六一
这一次来到 西藏 正值六一,我们到了 达孜 中心小学观看他们的六一文艺演出,他们穿着藏族传统服饰跳锅庄和各种舞蹈,动作和表情都很专业,场面超级热烈,对于我这种上几个台阶就要高反的阿姨来说,真的太羡慕啦!
当地人告诉我们,他们穿着的是不同藏区的传统服装,有 那曲 的,有 拉萨 的,有 四川 那边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服装和舞蹈,真的是从小就能歌善舞!
走进藏族人家,听听他们的故事
多年前来藏区旅游,经常会住进最便宜的当地民宿,其实就是直接住进藏人的家里,吃着他们亲手做的糌粑和奶茶,围着炉子一起聊天,我还记得我住进过一个姑娘的闺房,她的相册就摆在床头,衣柜里全是漂亮的衣服,她还悄悄跟我说她暗恋的是镇上的小伙子,这些和当地人交流的情感才是真正旅行的意义呀。这一次虽然我们都是住在酒店里,但是还是跟着当地人一起去探访了几张藏族人家,聊聊天喝喝茶。这一家的老奶奶特别热情,见到我们一直在笑,看到镜头也不躲,跟我们说他家的儿女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她和孙子孙女在家中,给我们倒茶喝,虽然语言不通,但也能感受到真切的热情。
老奶奶笑起来特别好看,年轻时肯定是大美女吧。
另一个探访的地方是当地的养老院,比起住在家里的老人,养老院的老人们看起来更加悠闲自在,这位是一位老党员,虽然完全不会讲汉语,但是从她的眼神中能感受到对生活的满足。
我们还溜进了老人们的活动区,他们在下一种当地的棋,每次下码的时候都要用力拍桌子配合大喊一声,我和同伴都惊到了,这些老人真是中气十足!
另一家是来自当地牛奶得第一名的养牛人家,老奶奶让我们尝了一下早上刚刚挤出来的鲜奶,本来以为会有腥味,结果却是非常鲜美香甜,那种浓郁是包装的牛奶所没有的,奶奶骄傲地跟我们说虽然他们家的牛不多,却是这一代产奶质量最好的。
院子里有一个跟小奶牛玩耍的小男孩,这一天是六一,他没有出去玩而是陪着自己受伤的好兄弟——小奶牛,还把自己的红领巾给它戴,当我们问他小奶牛是怎么受伤的,他说是因为被奶牛妈妈踩到了…………这也真是一个又好笑又悲伤的故事呀。
诡秘的藏族精神——藏面具
在 达孜 县参观了一家藏面具收藏博物馆,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藏面具的魅力。这是在仪式和节庆时跳神做法事所戴的面具,本身就充满了宗教艺术特色,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艺术在宗教法事活动中,通常以“面具”为媒介,把作为偶像的神佛变成活灵活现的神佛,把佛经上抽象故事变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以弘扬藏传佛教的经典和思想,它是用艺术的形象来反映宗教精神的娱乐形式。藏族全民信教,对神佛无限虔诚,拟神仿佛的面具,在他们心目中决不是单纯的实体,依然是宗教中“法王”、“护法神”、“金刚”等神或佛的金身玉体。因此,对面具的尊崇即是对神灵的敬重,特别是对“忿怒相”、“威猛相”等足以威慑邪魔恶鬼的面具,更予崇敬。
藏族的面具充满力度、戏剧性以及强烈的情感,它们创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藏面具将藏人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在藏族人民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藏面具是人们希望创造出能施展巫术效用的物体,而不是写实地再现自然中的物体,尽管这种被创作出的物体可能脱胎于自然。
逛完了博物馆之后,当地人还带我们走进了藏面具的工作室,看藏面具诞生的过程,整个过程都是全手工的。负责人跟我们说,去年藏面具还是属于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已经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而且在 西藏 手工艺比三时一直是前三名,他在说这些事情时深情非常骄傲,是来自于真正的艺术匠人发自内心的骄傲,听得我非常感动。
早期面具制作材料用红土或纸浆、石膏、白布、纸、面胶(浆糊)等制成坯型,颜色主要用石色(涂色2-3次)最后刷桐油、清漆2次定型。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的更新,制作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选取尺寸大小合适的松脆白土云石,在白土云石上琢雕出面具雏型。用薄布撕成小块用骨胶和面胶在面具坯型上层层紧贴加裱至一定厚度为止。
一笔一画中的的唐卡艺术
说起 西藏 的艺术,最被世人所熟知的应该是唐卡艺术了,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 中国 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我们所参观的这家唐卡工作室的画师都是篇年轻,看起来也就二十几岁,但是他们实际上都已经画了唐卡十年以上,从学徒开始慢慢学习,考取唐卡等级证书,等级证书每隔一两年还需要年审,非常严格。好在目前唐卡在藏区需求量很大,所以这些学习唐卡的人和唐卡工作室还是收入可观,让这项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保留。
唐卡绘画特别注重线条和细节,画师都是用超级小的笔在够了细线,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完成这么细致的画作,也算是一种修行吧。
我们在工作室里看到了各种颜料,其中又很多颜料是直接从石头重研磨提炼的,这样一块颜料原石可是价格不菲,不到拳头大小就要好几千。唐卡画师是把唐卡绘画需要的所有颜料分为九类:土、石、水、火、木、草、花、骨和宝石。属于土的颜料有:白土、南碱、金刚土、红土。属石类的颜料有:银矿石、黄铜矿石、云母、青金石、铜绿石、朱砂、玳瑁石、赭石等。
工作室里的狗子特别可爱,整田在这艺术非为浓郁的唐卡工作室游荡,大约也是一条又艺术气质的狗子吧哈哈。
飘渺神秘的藏香
藏香是藏族佛教祭祀活动和家具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制作工艺流程蕴含着藏文化的精髓。主要配料有藏红花、雪莲花、麝香、藏寇等。我们这次参观了两家传统工艺的藏香加工厂,其中有一家是在 西藏 非常著名的优敏芭藏香。
藏香依据诸佛 菩萨 密续经典记载,加入心脏良药肉豆蔻,肺之良药竹黄,肝之良药藏红花,命脉良药丁香,肾脏良药草豆蔻,脾之良药砂仁及麝香、红白檀香、黑香、冰片、当归等数十种中药草,并且更加入珍贵天珠、金、银、铜、珍珠、珊瑚及喜马拉雅山圣地之高山药材,其中部份香更加入各种加持甘露丸,实为弥足珍贵,使香不仅是对上师三宝的供养,并且积聚无量无边的福智二资粮,对行者的身体、气脉及心神更有裨益,而这也是 西藏 香品的特色,亦是 西藏 传承古老佛文化下的瑰宝。
这种传统的塑形工艺,制作出一根根长长的藏香。
西藏 ,不仅仅是一个风景壮阔的地方,更是一个集宗教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的神奇地方,总是吸引着一人一次次到来,这次只是在 拉萨 和 达孜 地区转悠,重回故地和感受新风景就让人无限感概。 西藏 ,值得一来再来。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