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八卦田遗址公园
八卦田遗址公园,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总面积约90余亩,位于浙江杭州玉皇山南麓,东临南复路,南接虎玉路(陶瓷品市场),西至白云路。籍田是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的缩影,八卦田是古代帝皇通过神圣仪式活动对农业生产予以重视的场所。八卦田呈八卦状,九宫八格,总面积约90余亩,爬上玉皇山半山腰的紫来洞,从山上往下望去,就可以望见山下有一块八卦田。八卦田齐齐整整有八只角,把田分成八丘。八丘田上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八种庄稼呈现出八种不同的颜色。在八丘田当中,有个圆圆的土墩,那就是半阴半阳的一个太极图。 这次全家一起去杭州旅游,八卦田是我计划中的一个景点,不过由于台风“利奇马”的影响,耽搁了一天行程,导致后面的行程出现变化,也留下不少遗憾。由于临时增加了玉皇山徒步爬山的内容,之所以先爬玉皇山,就是想拍张山上俯瞰八卦田的照片,可是我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山后,到了紫来洞,却没找到观景点,后来才知道是在紫来洞旁边的紫来洞餐馆……又是一个天大的遗憾,唉,说多都是泪,只好在网上借两张图聊以慰藉俺这颗失落的心吧。所以我们是在从玉皇山下来之后,再去的八卦田遗址公园,变成是从内侧往外穿行,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写游记的时候还是按照由外而内的顺序,也就是和我们实际参观顺序反过来。 八卦田遗址公园参观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有两小时已经足够,当然,如果你时间充足,你也可以在里面慢悠悠地闲逛,品味一下这近千年传承下来的南宋皇室藉田不一般的蕴味。 【路线信息】 去八卦田遗址公园,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交车,都非常方便。自驾的话,可以直接导航到八卦田遗址公园停车场。如果是乘坐公交车,可以坐到玉皇飞云站(公园北门)(42、87可到),也可以坐到杭州丝绸博物馆站下车,然后沿玉皇山路往玉皇山交通隧道方向走,穿过隧道后不远就是八卦田遗址公园门口了,总路程不超过2公里。 【门票信息】八卦田遗址公园免费向游客开放。
观音洞前的老婆婆
我们这次的杭州之行属于背包自由行,原计划是寻找杭州的历史文化景点,结果人算不如天算行程多有耽搁和改变,索性就不顾计划了,走到哪算哪,相关游记也将以单篇形式组成【行走在杭州】系列,只是时间会滞后许多,因为旅行回来会有一大堆琐碎事情,只能是抽空整理再写出来,这些都是后话啦。 言归正传,话说从杭州丝绸博物馆到八卦田遗址公园步行也就二十分钟左右,路上车辆和行人并不多,毫不夸张的说,行人甚至还不如路边的虫子多,这不知道是不是玉皇山的特产,除了山顶没有之外,从山腰到山脚、公路,随处可见这种大蚯蚓一般的不知名虫子,我见到最大的虫子有拇指粗细,身上有环状条纹,蠕动缓慢,仅仅是一条倒也没什么,若是规格大了,确实也挺渗人的。
南观音洞规模不大,位于现在玉皇山隧道南口,八卦田的东北面。洞前原有净胜院。因玉皇山的后山有石突出宛如龙首,有上下二龙,上石龙在永寿院(即今之慈云岭石刻造像处),下石龙在净胜院,故净胜院又称下石龙院(庵)。院(庵)后即为南观音洞。这是一个清幽怡情的天然洞穴,高和深各约3米。洞内两侧的岩壁上,雕凿着十八罗汉像,造像的时间,从残存的题记上看,有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和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等,说明南观音洞造像是在南宋迁都杭州(当时称为临安府)之后开始雕刻的,一直延续到明代。与同时期的山上石龙洞造像相比,它的艺术价值要稍逊一些。南观音洞前的净胜院(下石龙院)早已不复存在。南观音洞依然如故,净胜院的一部分遗址已成南复路路基,另一部分成为一座有两个佛堂的小庙。
八卦田遗址公园的农耕文化
沿着玉皇山路,我们很快就走到八卦田遗址公园北门。北门不是公园主入口,所以稍显简单,规模也不大,朴实而小巧,不沾尘世奢华之气,倒也符合农耕社会的文化氛围。 由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八卦田的处境逐渐不容乐观,周边的民居、市场以及各种加工场所的污染,严重破坏了八卦田清静和谐的田园世界,为了保护八卦田遗址及其周边环境,恢复八卦田的古朴风貌,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占地面积为98178㎡,整治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修缮、绿化充实调整及农作物配置和文化陈设展示三部分。工程整治立足于保护遗址,整治环境,挖掘文化旅游休闲资源为原则,在维持原有的中间土埠阴阳鱼和外围八边形平面格局的基础上对八卦田进行保护性修缮,以此来恢复其作为南宋时期皇帝躬耕以示劝农"藉田"的自然风貌,打造成一个展现农耕文化的农业科普园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公园。整治后的八卦田遗址公园分为四大板块区域:主入口广场区,古遗址保护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展示区。
《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这幅《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由于其“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其本身也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瑰宝。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 清朝康熙南巡,见到《耕织图诗》后,感慨于织女之寒、农夫之苦,传命内廷供奉焦秉贞在楼绘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章。焦绘耕织图令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在序首钤盖了“佩文斋”朱印,在序后钤盖了“康熙宸翰”阳文朱方大印和阴文“稽古右文之章”朱方大印,再命著名木刻家朱圭、梅裕凤镌版印制,颁赐臣工。这就是《康熙御制耕织图》的来历。
《授时图》为元代农学家王祯首创,《授时图》继承了《夏小正》、《礼记·月令》中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整体系统思想,它以图画的形式,体现了古代传统农业的“天、地、人、稼”合一的“四才观”。《授时图》突出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核心地位,以之定月份定季节,使节气与相应的农事安排有机结合,体现了王祯对官方所颁行历法的变通,由此做到“授时历每岁一新,《授时图》常行不易”,在农业生产、生活上具有实用性和较强的指导意义。
进入八卦田遗址
八卦田遗址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的遗址。籍田是古代中国以农为本的农耕文化的缩影,是八卦田古代帝皇通过神圣仪式活动对农业生产予以重视的场所。八卦田最早出现于明代记载,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山胜迹中有宋藉田,在天龙寺下,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至今不紊"。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正月,宋高宗赵构为表示对农事的尊重和对丰收的祈祷,采纳了礼部官员的提议,开辟籍田于国都南郊(即目前的八卦田遗址处),在每年春耕开犁时,皇亲率文武百官到此行"籍礼",执犁三推一拨,以祭先农。明代八卦田逐渐成为杭城著名的景点,著名文人高濂在其著作《四时幽赏录》中有《八卦田看菜花》一文,记录当时的美丽景象。明嘉靖年间,提学使阮鄂建太极亭于宋郊丘故址阜上(中阜规圆)。明万历年间,知县聂正汤重修太极亭,今已不存。明以后,籍田一直作为良田由附近居民耕作。 现在八卦田的种植区域主要分为环核心区、中心区和外围区三块。核心是八卦中心的阴阳图,以保留遗址为主,补种一些植物,如四季桂、石楠和红叶李等。环核心区面积很小,只有5亩,种植龙井茶、火棘、红叶李以及部分时花,保证常年的基准色调。现在打算间隔地种下龙井43号和时花。外围区面积15亩,配置季节性观花植被,春为油芥菜,夏为半支莲,秋为杭白菊,冬为甘蓝类。考虑到国庆时的最佳观赏效果,这次种植甘蓝类。中心区为主区块,面积25亩,种植8种农作物,根据卦位分种不同品种,首批种下:籼稻、糯稻、大豆、茄子、绿豆、粟、红辣椒、四季豆。到了明年上半年,将换季轮作,种上荞麦、大麦、蚕豆、紫云英、春白菜、土豆、萝卜和小麦,保证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看。
写在后面
其实,八卦田遗址公园并不大,也并没有太多的人工建筑,公园的核心就是八卦田,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国家,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现在的许多年青人,对传统农耕文化可以说是毫不知道或者说知之甚少,所以这次带孩子到八卦田看看,尤其是看到23幅《康熙御制耕织图》,不但是孩子大开了眼界,就连我,对图中许多农耕方式都没见过,所以我也是增长了见识。 我觉得,八卦田遗址公园应该成为杭州历史文化景点的另一张名片,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继续发挥景点特色,进一步加强景区的维护管理,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农业,支持农业,重视农业。 好了,本节的【行走在杭州】内容就到此告一段落了,谢谢大家观看,欢迎继续关注【行走在杭州】下一章节。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