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从本溪水洞到鞍山,晚上住在鞍山。15日早上乘公交车到千山景区。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素有“东北明珠”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千山为长白山支脉,主峰高708.3米,山峰总数为999座,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积翠山”、“千华山”、“千顶山”、“千朵莲花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境。
千山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它虽无五岳之雄峻,却有千峰之壮美,以独特的群体英姿,像一幅无穷无尽的天然画卷,展示在辽东大地上。“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这是清代诗人姚元之对千山的绝唱。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个景区。包括20个小景区和228处风景点,分布在几条沟谷内。景色秀丽,四季各异,是集寺庙、园林于一山的风景旅游胜地。
下面展示照片,请朋友们欣赏千朵莲花山的秀美壮丽。
早上6:00在鞍山市内乘第一班8路公交车,上车投币2元到终点站千山景区下车。6:45到景区大门。
买票进入景区。门票价格:旺季(4~10月):80.00元 淡季(11~3月):60.00元。 优惠票:60—69岁老人凭身份证;本科学历以下学生凭学生证(含本科)享受半价 园区开放时间:08:00~16:30
从大门坐观光车到大佛寺,大概距离三、四公里,车费10元。
千山大佛寺原名南泉庵,位于千山北部南泉谷内,始建于唐代,但到明代时已倒塌。清代道教进入千山以后,相继重修与扩建,使南泉庵才具有现在这样的规模。
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处窄谷弯上,有“杳杳钟声动,遥峰护碧林”之势。
庙宇三面环山,一面高墙,有七幢建筑。清嘉庆年间重修南泉庵,后因发现天然弥勒大佛而从新修建,改名大佛寺。
如今的千山大佛寺,弥勒宝殿矗立于莲花峰上,龙华法堂坐落于道场之中,来迎门迎送往来净土之客,释迦如来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驻世之宝,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千佛弥勒阁……大佛寺内佛前庄严,三宝俱足,名扬海内外。
大佛寺因千山弥勒大佛显应降临此地才得以胜名远扬,千山弥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弥勒道场。今适盛世,民享太平,始建千佛阁。阁内弥勒法相壮严,金身夺目耀眼。
大佛景区群山翠影,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塔廊相卫,梵钟乐鸣,一声声佛号,一阵阵微风,这里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统一。
这里的宗教文化氛围深深的吸引着人们,弥勒文化、弥勒艺术、弥勒造像、弥勒千佛殿,那种并不十分熟悉的佛教故事和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以及那种人间净土般的环境而使人难以忘怀。
千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统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观的主体。
在观佛平台观大佛。 在众多的奇峰中,最为奇特的是千山大佛,大佛由整座山峰构成,坐落于千朵莲花山中,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对面山上突出的裸露岩石就是天成弥勒大佛。
千山弥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不经人工雕刻。据地质专家鉴定,大佛形成于距今400万年前的古冰川时期,五官、四肢、体态是经岩石风化而成。
整个大佛由一座山峰构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坐东面西,体态端庄,五官清晰,四肢比例匀称;两棵松树之间是头部,头顶光滑。(我的识图能力和想象力差一些,为了看得更清晰,从网上下了两张照片,请朋友们对照欣赏)
深色天然苔藓形成的对号便是眉眼,眉里藏珠,炯炯有神,眼睛的位置恰到好处,如果苔藓向上一点便像头发,向下一点便好似胡须,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之奇;下面突出的石块便是鼻子和嘴;左手五指清晰,自然放在左膝上,右手握拳,压在右膝上。
在观佛台上远望群峰千姿百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古松参天,怪石嶙峋、星罗棋布,古洞宝塔、相映成趣。
行走在前往弥勒宝塔的路上。路边的丁香花散发着淡淡的迷人的花香。
在观景台看弥勒宝塔。 弥勒宝塔,地处千山大佛景区主峰,被称为千山历史上投资最大、建筑难度最大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因它与对面高山上那座《天然弥勒大佛》遥遥相对,是为纪念这座天然弥勒大佛的出世而修建的一座与其相对而立的宝塔。
宝塔主体高度为41.8米,底座为对边20米的八角形悬挑基座,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外饰全部为天然花岗岩石材雕刻镶挂。外部造型由40米高八角形及圆形相间主塔及四个六角形角塔组合而成,形体表现极为丰富,整体轮廓鲜明优美,形同花束组合,是中国传统中的“花塔” (距离不够,只能拍成这样)。
从塔基到塔壁完全用洁白无瑕的汉白玉和大理石雕琢而成。昂然耸立的塔峰和园珠塔顶直指苍穹,俯瞰着逶迤起伏的天然弥勒大佛群山全貌。宽敞的宝塔平台,四周用汉白玉和花岗岩砌成的塔廊,陡峭险峻。三层飞檐斗拱式的塔檐,显得挺拔潇洒,体现出我国历史上佛教悟门的传统建筑风格。
远观弥勒宝塔。整个塔身雍容典雅,古朴浑厚,巍峨壮观。八面塔壁上镶嵌着晶莹瓦亮的仿古琉璃窗棱,四周画栋雕梁,玲珑剔透,松竹梅鹤,古猿神象,千姿百态。
千山百鸟园与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彼邻,东南是天然弥勒大佛,西面是唐城古道关。四面环山、百齐鸣,园内尽展群鸟风姿。她是千山风景名胜的一枝独秀,也是亚洲第一大的鸟语世界。
全园占地5.6万多平方米,由外园和内园两部分组成。外园与西海广场连接形成整体,由十几米高的水坝、蓄水池、草坪和刻有园名的工艺雕塑组成,内园由2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欧式建筑的服务设施和古典风格的桃花岛组成,占地二万四千平方米的天网式观赏鸟园形成一座“园中园”。
园内拥有鹤、鹭、鸵鸟、鸭子、小鸟、斑鸠、鸠鸽等七大类100多种数百只鸟。当中有丹顶鹤、金雕、黑天鹅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秃鹫、鸳鸯、苍鹰、红腹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此外,还有珍稀的巴哈马鸟、中美洲的“琉璃金刚”鹦鹉等。
千山五佛顶位于西海景区,海拔554.12米,是千山风景区的第二高峰,也是千山开发比较早的风景点之一。
在当地自古还流传着“登不上五佛,看不尽千景”和“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说法。
站在五佛顶山巅,置身于绿色的海洋,云霭在远处袅袅升起,松涛阵阵,远眺蓝天尽处,令人有一种身处仙境的感觉。
二万四千平方米的天网式观赏鸟园非常清晰的融合在绿色林海中。
壮游半日频登攀,腿痛身疲意未甘。在景区游览攀爬了大半日,体力略有不支,选择乘缆车下山。
正值初夏时节,五佛顶草木茂盛。从缆车上往下看,青绿相间,就像绿色地毯铺满山间大地。
龙泉寺山门。 龙泉寺是千山"五大禅林"中最大的一座佛寺,素以风景秀丽。殿宇壮观而闻名遐迩。
龙泉寺相传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多经清代重修,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及禅房等。龙泉寺依山随谷,布局严谨,工艺精巧,是千山众多庙宇中保存较好的一组建筑。
龙泉寺主体建筑坐落在山腰平台上。平台分为三层。第一层有法王殿、齐堂、客堂;第二层为观音庙和东、西配殿;第三层为大雄宝殿。这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其余建筑,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弥勒殿、韦驮殿、毗庐殿、西阁、后殿、僧房等,则依山形地势,高低错落地分布在主体建筑群四周。
王尔烈(1727-1801年),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二甲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御史、内阁侍读、大理寺少卿。王尔烈是千山诗坛上很有代表的一位诗人,有《瑶峰集》传世。电视连续剧《木鱼石的传说》,描写的就是他辅助嘉庆皇帝,游历千山,铲除贪官的故事。
灵岩寺始建于辽代,金代时已具规模,是千山最早的寺院,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后来衰败损毁。2001年,辉圆法师在千山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四众弟子顶礼相助,历时四年,克服种种困难,灵岩寺终得修复。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