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下梁州 定军山前拜武侯 --老图新发:陕西汉中结伴自驾游记 陕西天府之国、 北国鱼米之乡 汉家发祥地、 中华聚宝盆 褒姒一笑值千金、 武侯两汉唱三国 南水北调水源地、 汉中四宝天下闻 长江黄河分水岭、 中国南北气候划界线汉中概述 汉中(古称梁州)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踞汉中盆地,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和“鱼米之乡”,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两汉三国汉文化圣地。因境内洋县具有全国一级保护鸟类、“世界珍禽”——朱鹮,故又被称为“朱鹮之乡”。现辖汉台区、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十一县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汉中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双拥模范城。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动物,洋县为国家稀有动物保护区。拥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宁强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最好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间为汉中平原。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汉中的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这在中国也是不多见的。汉中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一直被誉为“汉中四宝”。这四宝是“中华聚宝盆”的最佳注脚,这是汉中生态环境无比优越的见证,其中“四宝之首”的朱鹮为汉中市市鸟。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 石门水库库区位于褒河中上游,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山峦起伏,沟汊众多,植被良好。水库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由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分为山河堰、鸡头关、石门三大景区,规划占地6875公顷。景区内有东汉时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遗址,有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褒河栈道,有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汉隶书法瑰宝——石门摩崖石刻,以及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等,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褒姒一下值千金”等历史典故,是汉中风光优美宜人的旅游胜地。汉中勉县武侯墓 武侯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时,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一、汉中旅途杂拍和开篇引言
数年前初秋,在西安开会。会议结束适逢周末,几个同事朋友商议,搞一次陕南自驾自助游。武侯铜像。
平时工作都很忙,压力很大,难得分身休息或者旅行。正巧周末闲暇、离陕南不远,何不说走就走?向当地同学借了一辆商务车,一行数人结伴而行,驱车沿西汉高速直接抵达汉中。武侯铜像。
这几张照片就是在去景区路途中拍摄的,公路边的带状公园景观。
江边的白帆景观建筑。这次自驾游,主要参观了汉中博物馆、游览了汉台景观,欣赏了石门水库石门栈道景观,拜谒了武侯墓。
由于参观汉中博物馆、游览汉中市区汉台景观时,没有拍摄照片,故本帖中不做介绍。仅介绍石门水库景区和武侯墓景区游览情况。汉中四宝之一:朱鹮(雕塑)。
石门水库库区位于褒河中上游,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山峦起伏,沟汊众多,植被良好。水库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由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下段。
石门水库位于陕西汉中市境内,属于褒河中游上的大型水库。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下段。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前段。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的大型水库。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前段。库坝呈弓形,紧扼两山之间。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前段。水库枢纽工程由拱坝,河床电站,东、西干渠渠首及反调节池等建筑物组成。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前段。其大坝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褒谷南口内古栈道石门处。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顶段。大坝为二级建筑物,是一座变圆心,变半径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88米,最大底宽27.3米,坝顶宽5米,坝顶弧长254米,坝顶高程620米,正常挡水位618米。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顶段。坝体中部设高8米、宽7米的泄洪闸门6孔,出口设挑流鼻坎,最大泄水量5250立方米/秒。
汉中石门水库电站工程:河床电站采用引水式,最大引水流量68.1立方米/秒。电站厂房设在大坝下游西岸250米处,为水下封闭式结构,安装3台1.25万千瓦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
汉中石门水库电站工程:东干渠渠首装2台1250千瓦机组,西干渠渠首装1台500千瓦机组,6台机组总容量4.0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42亿千瓦时。
石门水库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库区位于褒河中上游,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山峦起伏,沟汊众多,植被良好。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右侧。水库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由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分为山河堰、鸡头关、石门三大景区。
大坝一侧的山崖,黄色亭子处为古栈道遗址。景区内有东汉时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遗址,有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褒河栈道。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一侧的山脊。有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汉隶书法瑰宝——石门摩崖石刻,以及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等,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左侧。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褒姒一笑值千金”等历史典故,是汉中风光优美宜人的旅游胜地。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右侧。石门栈道风景区是汉中著名风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勉县、留坝三地交界的褒谷口。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右侧。这里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各种地方美食,被誉为“中国栈道之乡”和“西北的水利明珠”,也是传说中褒姒的故里。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前两侧。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距离市区15公里。它以石门水库为依托,风景秀丽,古迹荟萃,是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俱佳的城郊型水利风景区。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右侧。景区内林木苍翠、怪石嶙峋,既有雄伟壮观的水利景观,烟波浩淼的水域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左侧。景区内林木苍翠、怪石嶙峋,既有雄伟壮观的水利景观,烟波浩淼的水域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一侧山崖。这里是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褒斜道及其摩崖石刻所在地;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
汉中石门水库风景区大坝一侧山崖。这里是国之瑰宝——“石门十三品”的诞生地;这里是中国的栈道之乡;
这里是美女褒姒的故里; 这里是西北的水利明珠; 这里有地方美食——褒河鲜鱼。
大坝内侧的石门栈道入口处,这应该是现代的栈道,大坝内的古栈道已经没入水中了。造型优美,雄伟壮观的石门水库,是继山河堰、褒惠渠之后的褒谷第三代水利工程。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石门水库,是当时中国第一座也是最高的一座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坝,大坝高88米,弧长260米,库容1.098亿立方米。
一行数人,沿着石门水库左侧山坡,顺着栈道向水库前端走去。石门水库为汉中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汉中人民亲切的称为“生命库”、“母亲库”。
石门风景区内山势陡峭,怪石峥嵘,翠峰林立,自然景观优美独特,清代诗人王晚香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将褒谷的奇峰秀水归纳整理成诗,称为“褒谷二十四景”。
“看白鹭戏水,听空山鸟语。”石门优美的水域风光,宛如一块无暇的绿宝石。晴天波光粼粼,光影跳荡;雨天薄雾朦胧,如梦如幻;游人泛舟水上,如置身画中。一但遇上开闸泄洪,雪白的洪水如蛟龙出洞,声型壮美,气势磅礴。
在阳光的照耀下,有时可见彩虹当空而立,美轮美奂。登上虎啸亭,景区优美的景色一收眼底,看高峡出平湖、游船在碧玉似的湖面划出一道道浪痕;远眺褒河镇,一派绿树烟村,沃野平畴的江南田园风光。同行的朋友苏先生,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哈!
在这里,虽然暂时告别繁忙的工作,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却拥有了宁静的天地,宛若身处世外桃源之中。单位同事--候财神。
石门不仅仅有着优美雄壮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走进石门了解其人文历史,似乎又回到了烽烟滚滚、战马嘶鸣的两汉三国时代。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是石门最耀眼的文化精品。全长235公里褒斜栈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军事要冲。
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车马悬空行走,极为壮观,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故称之为褒斜栈道。
石门水库的修建,使古老的栈道沉没在茫茫的水晶宫中,而如今石门旅游大开发,石门旅游公司在古老栈道基础上,抬高路基近八十米,恢复了这一古老的栈道奇观。
凌晨走马国花村,先玩玉盆到石门。细想张良烧断处,崖前伫立欲销魂!
远眺石门驿站。这条仿古栈道南北走向全长3.6公里,投资987万,将古栈道的多种建筑形式一一复原,让您身临其境,重现栈道辉煌。
走入石门驿栈。山谷地形复杂,为了在陡峭的山壁上开辟道路,古代劳工依据不同地形,创造了多样的道路形式。“平梁立柱式”“石基式”“多层平梁立柱加棚盖式”“千梁无柱式”等多种形制在这段栈道当都有所体现,不妨仔细观察,细细体会,一定会被古人们的聪明才智以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染。
离开古都长安,沿着褒斜道走进南端的褒谷,这里两山对峙、立壁千仞、水流湍急,成为褒斜栈道的一处障碍。《史记》中这样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其口。
早在东汉永平六年,汉明帝刘庄在重修褒斜栈道时下诏书,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在这里开凿了一个长约16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遂洞。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车隧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空前壮举。
石门的开通使褒斜道全线贯通无阻,文人骚客、朝廷官员、游子商人游览石门风光,走过石门后都被石门的壮观和工程的艰巨所深深震撼,纷纷在石壁上记事写诗,以抒情怀,其主要内容是记载石门、褒斜道及山河堰古代工程的开通、修复情况以及赞美褒谷壮美的山水风光。
这些石刻以石门洞为中心,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石门摩崖石刻群,在一百多方石刻中以汉朝至宋朝的十三块最为著名,被喜爱中国书法的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曹操的“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朴,运笔流畅,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推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
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兴盛的时期有栈阁九万余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与青山之间,湍急的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亭、时而一楼,相当的华丽和考究,它们都是栈道邮驿设施的一部分。
云树褒中路,风烟汉上城。前往转谷去,后骑踏桥声。栈道从发明开始,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长安,入南谷褒谷则可轻取川蜀,在军事地理位置上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褒河栈道上,凭栏赏秋水。发生在这里最辉煌的战争要算楚汉相争,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在这里。
何人疾步行,蜀道向秦关?公元206年,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的本意是要把刘邦赶出关中,可是弄巧成拙,汉中这块有着“天汉”之称的风水宝地偏偏成就了刘邦。
蜀道秦关石牌坊巍然挺立在山崖旁。刘邦沿着子午道离开关中时,为了防止追兵追击,烧毁了子午道,后来又听从张良计策,烧掉了通往关中最为便捷的褒斜道,表示他将永居汉中,再也不会和项羽争夺天下,用来麻痹项羽。
在汉中休养生息,重整军队的刘邦在萧何的劝柬下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暗渡”出散入秦,取得关中,为他以后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一个景点,一段故事。优美的石门风光,让人如痴如醉,而乘船畅游石门的水域风光,更会让人觉得身在画中。
船在水中行、人似画中游,乘坐陕南最大的双层豪华游轮,17公里的水上长廊尽收眼底,浪花飞溅,欢声笑语,游览褒姒故里,听导游讲述着“千金买笑”、“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一定让您心旷神怡、留恋往返。
汉中人正以恢弘的手笔描绘着新世纪的蓝图,提出了“走进历史、感受人文、锦绣石门、拌靓天汉”的旅游开发理念,充分挖掘“两汉三国”历史内涵。
高起点、高要求,石门景区将建设成为历史景区、人文景区、自然景区、艺术景区。
石门水电站是石门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电站为汉江支流褒河上的第一个梯级电站,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河东店以北3公里处,距汉中市18公里。水库工程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
电站工程由坝后河床电站、东干渠渠首电站、西干渠渠首电站3部分组成。共装机6台,其中河床电站3台装机各12500千瓦, 东干渠渠首站2台装机各1250千瓦, 西干渠渠首站1台装机500千瓦,总装机40500千瓦。
河床电站设在坝后右岸,设计水头67米,最高水头78米,选用轴流转浆式高水头机组3台。经过多次对河床3台机组进行翻修改造, 达到了发、变、送设备配套。
栈道是古代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又称阁道、复道。中国在战国时即已修建栈道。秦惠王始建陕西褒城褒谷至郿县斜谷的褒斜栈道,长235千米。
秦伐蜀时修了金牛道,被后世称为南栈道,长247.5千米。栈道的主要形式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插入木梁,上铺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也有在石崖上凿成台级,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还有在陡岩上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一条栈道常可因地制宜分段采取不同形式。
褒斜道因南口名“褒谷”,北口名“斜谷”,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国古代横跨秦岭,连接关中、巴蜀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又叫阁道。全长250公里,是一条很古的通道。褒斜道是兵家行军必经之路,同时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产,通过栈道运抵关中。
唐在褒斜道上建了11个驿站。褒斜道地处秦岭深处,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流湍急,树密草深,开凿极为困难。始建褒道时,火药尚未发明,人们只好采用火烧水激法开山破石。其中还有一座世界上人工开凿最早的隧道。
褒斜栈道该道从今眉县南越秦岭,经太白,沿褒河,过石门,达于汉中,史称栈道五百里,《史记》中得知,秦昭襄王的相国范睢修筑过栈道,时人蔡泽称:“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系东汉永平年间所开,并将隧道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
汉中栈道: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过往文人和士民题刻的情怀,在东西两壁及褒河两岸悬崖上,凿有汉魏以来大量题咏和记事。仅石门内壁就留石刻34件,连同石门南北山崖和河石上的石刻, 总数达104件。石门这些石刻,是珍贵的石头书,特别是汉魏石刻,属国内珍稀之物。
古石门栈道入口处的石牌楼,已禁止游客游览。 石门山河观大钟铭文 :大禹治水,益分稻种。 分封褒国,山河灵动。 天汉大地,汉家雄风。 指点江山,胸吞云梦。
筑坝建堰,萧曹奇功。 褒惠石门,千年相通。 圣贤杰义,民众传颂。 立庙河东,水毁心痛。 旧泽遥承,新恩近弘。
国家因修建水利设施,将水库淹没区内一部分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搬迁至汉中博物馆。这些石刻书法作品号称“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 筑坝建堰,萧曹奇功。褒惠石门,千年相通。圣贤杰义,民众传颂。立庙河东,水毁心痛。旧泽遥承,新恩近弘。从此处返回停车场,结束石门水库景区游览。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勉县定军山脚下,因诸葛亮曾获封武乡侯而得名武侯墓。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散文家,由于其辅佐刘备从无到有、终创蜀汉大业,因此他被借地封为武乡侯,去世后后主刘禅又追封他为忠武侯,于是千百年来他的墓地就被人们尊称为武侯墓。
武侯墓导览图。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诸葛亮二十七岁的时候,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提出了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以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武侯墓外山门。
最后他欣然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并允诺出山相助,他忠心耿耿的辅佐刘备和他的儿子刘禅,呕心沥血建功立业,用行动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行朋友走入武侯墓外山门。
武侯墓的前面是书案梁,后面是笔峰山,左边是土地岭,右边是武冈山,四面环山,可谓真正的风水宝地。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同行朋友走入武侯墓外山门。
站在院中,古柏参天,绿树成荫。柏树是常青树种,木质坚硬,有寿与天齐之说。古柏栽在院中,既可以装点绿色,又可以记载历史。我们的导游讲解起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武侯墓原有古柏54株,象征着武侯在世的五十四个春秋,由于天灾现在只剩下了22棵。这些树高30多米,直径都在一米以上,冠幅可达19米左右。经北京林学院专家测定,这些古柏都有1700年的历史。
这些古柏为什么这么茂盛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旧时来武侯墓拜谒诸葛亮的人常自带清油二斤,伴以草木灰或者沙土,刨开树根将其埋入以资营养。
国家也非常重视对这些古柏的保护,包括在国家非常困难的时期,政府每年都会定量给这些古柏拨360公斤供油。22株古柏现已全部编号入档,其中4号古柏最为特殊。树身上缠绕着一种蔓生植物凌霄。位于风景区东南侧的乐楼。
每年夏天开花,立秋结束,花期长达百日之久。花开时节,远远望去宛如千年古柏开红花,红绿相映,娇艳至极。乐楼特写。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外山门内的风景。
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 汉柏陵前,定军山下,听千载悠悠,江声不绝出师表; 清明祭后,寒食路头,望双坟垒垒,古调失传梁父吟。一行人沿着中路过石拱桥,走向内山门。
诸葛亮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0余年的22株,汉桂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凡来诸葛亮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天所废谁能兴,追念龙骧虎视未了臣心,凭吊哪禁碑下泪; 神之来不可度,闻道风马云旗犹寒敌胆,英灵常护沔阳人。
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文臣武将,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伟大壮举,众多文人墨客,曾在这里记录下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句、文章。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亮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走向内山门,进入中心景区。
武侯墓的内山门为三开门大厅,上挂武侯墓匾额,两边的对联为清代嘉庆年间汉中知府赵洵所撰: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此图是同行朋友曹先生在内山门前的照片。
大殿门上的这块“三代遗才”匾,是清朝光绪年间民间团体赠送的,因为这个“才”字的落笔反向内,让许多游人产生误会。其实这样写只是为了让这块匾的结构紧凑、重心突出罢了,当然比着这样写有可能也是为了突出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奇才吧!
喜欢欣赏古建筑内外的牌匾。儒行将略、功盖三分。献殿匾。儒行将略:儒者的行举,将帅的谋略 。正殿匾。语出唐代杜甫《八阵图》。盖:超过。
功崇亘古。王业不偏安,两表如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异域蒙恩:献殿匾。异域:他乡,此指云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地区。蒙恩:蒙受恩泽。
汉代元勋。三足鼎安在哉,我来寻丞相遗迹,剩沔水汤汤流千古恨;五大洲多事矣,谁能挽先生复起,奋天威赫赫攻百蛮心。
永沐神庥:献殿匾。意思是永远蒙享神灵的佑护。庥:同“休”,树荫,引申为荫庇、佑护。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万古云霄特写。抱王佐经纶何难一统,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莫谓汉室既兴,偏安蜀地;具醇儒气象已定三分,惟上不负君,下不负学,更得黉宫永载,从祀尼山。
万古云霄。军务劳心三十载,勋名未坠,看乔木参天,便是召伯有棠,寇公有竹;民情戴德百千年,神道如新,听行碑盈路,依然信臣称父,武穆称爷。
大殿中间的神台上,中华智多星诸葛亮先生端坐其中,羽扇纶巾栩栩如生。他左手扶膝右手持卷,似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印剑二童侍立左右,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体态威严,使人肃然起敬。
武侯坐像后面有屏风式壁画四张,从左往右依次是刘备取得定军山之战胜利后打算返回四川,留大将魏延镇守汉中;第二幅是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的精彩瞬间;第三幅是诸葛亮在北伐中调兵遣将的场面,最后一幅就是刘备去东吴娶亲时的的情景。
崇圣祠门口的匾额:先生之风。高台当日读何书,前有皋谟伊训,后有七月东山,三略六韬乃其余事;遗庙千秋终不改,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管仲乐毅何足比肩。
崇圣祠门口的匾额与对联。生为姓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来到墓冢前,有四角揽尖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上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墙壁上有壁画一幅,描绘的是襄阳名士黄承彦踏雪寻梅图。
刘备第二次去隆中的时候,适逢诸葛不在家,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让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转交给诸葛亮。当他出门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人骑着一头毛驴正往这里走,刘备以为是诸葛亮,于是忙上前鞠躬说道“闻之诸葛先生冒雪而归,刘备在此等候多时”。
黄承彦忙下驴还礼,诸葛均忙出来说道,此乃家兄岳父黄承彦先生。这个故事为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诸葛亮的陵寝呈汉制覆斗式,高五米,周长60多米。墓冢一说为南北方向,头朝北脚朝南,取“北顾中原兴复汉室”之意。一说为头朝西脚朝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不管武侯墓的方位如何,孔明先生当年为建立蜀汉帝业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在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他死之前说道:我死后就把我葬在定军山下,墓冢不要太大,能容下棺材就行,入殓时就穿平常的衣服,可不要陪葬物品。由此可见,诸葛亮先生虽贵为一国之相,但它是多么的清廉和睿智!
诸葛亮一生所到之处甚多,为什么偏要遗命葬于定军山下呢?因为汉中是当时魏蜀争夺的军事重镇,又是蜀汉创立帝业的根据地。为夺取汉中,这里发生了著名的定军山之战,老将黄忠在这里刀劈魏国大将夏侯渊,挫败的魏军的锐气,使蜀汉夺取了汉中。
不久刘备又在汉中称王,孔明戎马生涯的27年中,八年北伐是他辅佐蜀汉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最后拼搏,五次北伐皆以汉中为根据地,故而“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武侯墓上自然生长一棵树最容易引起猜疑,一般坟墓上是不能长一草一木的,但这棵树为什么偏偏长在武侯墓上呢?
诸葛亮娶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为妻,而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夫妻两人聚少离多。知道武侯死后,黄月英来到这里为丈夫守墓,整日以泪洗面,不久便郁郁而终。黄月英死后不久,墓上便长出了这棵树。人们视为黄月英的化身,既然夫妻生前不能在一起,就让他们死后一起相守吧!
墓后有古桂两棵,名曰“护墓双汉桂”,高达十九米,胸围有一米多,冠幅二十米左右,浓荫蔽日。桂树四季常青,清雅幽香,芳香持久,喻示了诸葛亮“高风亮节与天齐,蜀汉遗骨万年香”的内涵,寄托了人们对孔明的敬仰和怀念。双桂的奇特之处不仅结籽,而且比其他桂花的花瓣多。
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
武侯墓千年来从未被盗过。专家普遍认为,诸葛亮为人刚正不阿、智慧超凡,故人们为了尊重他,不愿打扰他安息。
但也有说因为诸葛一生颇为清廉,临终时给后主刘禅的上书中说他只有薄田数亩,以养家中老小,所以不少人认为他的墓没有什么值得盗的东西。
诸葛亮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最辉煌的篇章,是在汉中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书写的;三国历史由天下大乱到天下三分,再到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最动情、最智慧、最悲壮的场面,也是由诸葛亮与刘备等人在汉中完成的。
定军山是三国文化第一山、武侯墓是全国唯一的武侯墓、武侯祠是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勉县黄沙的制木牛流马处是全国唯一的制木牛流马遗迹。因此,汉中是当之无愧的三国文化圣地。园林小品:高山仰止。
诸葛亮究竟葬于何处,史上说法甚多,一说法叫“两墓八祠”,但史学界公认的诸葛亮真墓所在地是汉中勉县的这一处。有两点根据,一是诸葛亮生前曾有遗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葬汉中定军山下,以励后人,不忘北伐。”二是《三国志》中有记载“亮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
最后说一下感悟和体会:去汉中旅行或旅游,最好先参观汉中博物馆,然后再去游览其他景点。这样能更全面地、完整地了解汉中深厚的两汉三国历史人文脉络和天汉文化艺术古迹遗存。
汉中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