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敦煌-兰州兰州-敦煌-莫高窟-鸣沙山-兰州
我喜欢摄影,只是业余爱好,是为了给旅行找个借口,所谓快乐摄影。
2013年6月我西行来到甘肃,深夜1点到兰州,敲门入住青年旅舍。
第二天早上7点过到兰州火车站。不巧当天从兰州至敦煌的火车没了直达卧铺。于是我买了15:20到嘉峪关的,再买次日凌晨3:07嘉峪关到敦煌的。
火车到嘉峪关已是晚上11点钟了。出到站外,夜幕下的嘉峪关火车站显得格外冷清,除了那匹奔驰的俊马雕塑就只有下车后忙着赶路的几行人。独自一人坐在火车站前的石阶上吃着零食、仰望天空。此情此景下、不知不觉中想起了许多年前读过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如果不是一个人,将不能仔细看清这街头、这天空;如果不是一个人,没有时间去想清楚很多事。虽孤心冷月,却清闲自在。
夜深了,嘉峪关火车站候车室只有我一人,陪伴我的只有工作人员了,于是我给他们说明了我的情况,请他们到时叫醒我,还让他们给我当了一回免费的保镖,我就安心地在候车室的长椅上沉沉睡去。
来到敦煌火车站,已是早上7点45分,初到敦煌还是免不了有几分激动和期盼。出到站外,虽太阳高挂,由于昨天下过雨,还是感觉到了几分清凉,空气格外新鲜。站外那些揽生意的出租司机和旅行社的人十分吵闹。我没有急着和出租司机讲价上车去莫高窟,走出站外不紧不慢地拿出相机到处走。敦煌火车站装潢十分讲究,给人高贵、宽敞、明亮、气势非凡的视觉感。看来敦煌政府很有钱啊,但不知敦煌人民是不是也很富足?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想想这个问题,我不能被城市的外表所迷惑。
之后,我与另外三个年轻人拼的士每人10元驶向莫高窟,实际上15分钟就能到。因为莫高窟早上8点半工作人员才来上班,我们在外面等候了好久才得进去。
莫高窟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是因为那些东西对我来说太深奥了,虽然其价值旷古通今,但对于我这个外行而言简直就是天书,只装作表示惊奇而已。莫高窟门票很贵,旺季(5月1号至10月30号)160元,淡季(11月1号至次年4月30号)80元。
如果你不钻进洞内是不需要付钱的。莫高窟的洞内是不允许拍照的(至少普通人不允许,如果额外付钱也许可以,在布达拉宫的红房子内就是这样,我猜这里也差不多),其实外面的风景更好。从莫高窟出来我径直走向河对面广袤的戈壁,到此一游的人们从我身旁匆匆过去又匆匆返回,只有我一个人且走且停,不慌不忙。过了桥,不远处有两尊佛塔,塔的旁边有一棵树,没有叶子,看样子早已死去,却坚挺地立在那里,引来所有行人,并为之倾倒或与它合影。对于这棵树我想每个人都会给出一种解释或一种感想。
我,一个人在戈壁里游荡,象一个资深地质工作者——这是一个“偷拍”我的人给我的描述。在我的右前方有一个酷似 “火焰山”的地方吸引着我翻过光秃秃的小山丘,淌过干涸的河床,顶着骄阳而去,可走近了就不见了“火焰”。
人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我也不例外。一个人欣赏,自己给自己照相,我行我累我满足。
举目搜寻,我又看见远处的那3个人还在那里,几乎没有移动,于是我决定横切过去看看。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吾遵古训,寻师问道去也——
“你们好,很高兴遇见你们!”见到他们,这是我的第一句话。穿蓝衣服的美女看上去应该不超过30岁,他说“我看见有个人一直朝山那边走,忽然就来到了跟前,你走得好快啊。”“我从莫高窟一出来就看见你们在这里了,一直都没离开,转了一大圈后我想过来看看是何方高人,原来是两位美女和一个英雄,哈哈……”通过交谈我得知英雄和蓝衣人来自北京,另一个穿红衣的美女在当地工作。短暂相处后他们邀我同行,我求之不得。我长相不好,但也不至于令人讨厌,我还发现长相不好还有个好处,就是不会对别人构成威协!而且我这个人什么都缺,看上去就是不缺少诚意!不该看的我看不到,不该说的我说不出,所以我遇到的人都很喜欢我,都愿意帮助我。这是我旅行中的一大收获,我也常为此沾沾自喜。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那位蓝衣美女成了我的师。她在敦煌长大,然后去到了北京。她给我介绍了很多关于敦煌的趣事,使我受益匪浅。
莫高窟外有条河流,不过在这个季节水很小。莫高窟就静静地躺在那条河的右边。我们的美女向导——一个热心肠的人提议我们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正合我意!
走下沙漠后我们沿河堤左边一直往上走。然后我们脱掉鞋,把它挂在背包上在浅水里慢慢行,清澈河水静静地从我们的脚背上流淌过,从脚底一直凉到心头。软软的河沙覆盖在脚背上随着水流又慢慢流走。走了好一会停下来休息吃着他们在敦煌市区带来的硕大的西红柿,滋味清凉甜美,感觉比内地的好吃多了,我想应该是那里阳光充足的原故吧。
没有人去的地方才是我向往的地方。美女向导告诉我莫高窟的那边就是鸣沙山,她说她小时候跟大人走过。她看到我一心向往,想从这里翻过鸣沙山,便说“如果你想从这里去鸣沙山,我劝你,免了吧,除了可能迷路之外,还有可能遇到狼!”
走啊——走的,我们始终没有走到河的源头,累了。大约是中午1点过,我们没有再往上走,而是返回到停车场搭乘他们的顺风车来到敦煌市中心。不知莫高窟离敦煌市有多远,车慢慢开约二十多分钟。
敦煌,我喜欢这样的城市,整洁、明亮。因为没有拥挤、远离嘈杂。虽然午后的阳光洒在大街上使得眼睛很难睁开,但我依然喜欢!
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做的就是找个旅舍落脚,放下你的大包轻装上路。我的第一个选择是青年旅舍,不光是因为它便宜,还因为它“年青”,更因为它适合旅行者。
先找了个吃饭的地方填饱肚子,在吃饭的时候不会忘记和老板搭讪,问清楚要问的问题。
梦驼铃青旅在敦煌市中心附近,前台设在三楼。来到前台,我还遇到了来自黔东南的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大学假期来到这里做义工,他们空闲时到处游玩并了解敦煌这个城市,这是一个几乎免费的旅行和体验生活方式,大多数青年旅舍都有这样的年轻人,多数为大学生。两个老乡给了我很多可行的建议,我再此表示感谢。
8人间床位40元,4个上下铺。虽然条件简陋,但还算干净整洁。被套床单等要自己换上,这是青年施舍的特点,提倡环保、自助和助人。入住后我遇见了两个来自新加坡的老驴,估计年龄不比我小,二人已经出来2个月了,敦煌已经两天了,他们也要去西藏,可惜行程不同没能同行。稍作休息至3点过钟,按两个义工老乡的介绍先徒步去博物馆,然后在博物馆门口坐公交去鸣沙山,它们在一个方向上。
从博物馆出来,时间还早,我决定步行。下午4、5点钟太阳依然很大,幸而温度不高也就二十四五度,但在没有遮挡的阳光下行走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我就是那种不怕死的人,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
走出博物馆,就看见了鸣沙山,它好象就在眼前,可是我还是在烈日下步行了将近1个半小时。喝了两瓶矿泉水和一瓶可乐。大约6点钟左右终于到了景区门口。太阳底下的人不是很多,但售票厅里人声鼎沸。
鸣沙山门票不低,120,学生半价,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同时出具。我想摸学生证,可是我没有啊。
一个人,一个背包、两瓶水进入景区。旁边有卖鞋套的,大部分人都买了,可是我没有买,这不是钱的问题。我用手试了试沙子的热度,不烫,我喜欢脚和沙子亲密接触的滋味。
抬头望去满目黄沙。蓝天、骄阳、驼玲把我带进了童话般的世界,那情景似乎在梦里有过。有西风、有骆驼、没流水、没昏鸦,断肠人是否在天涯,我不知道?
一见到山峰我就有征服它的冲动,当然双乳峰除外哈!右边顺着栈道一直走进去就是月牙泉,在这里是看不到的,你要到高处或是走近才能看见。我沿着左边的沙脊往上攀登。
脱掉鞋和袜挂在背包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第一次感觉到这里的沙子和内地的大不一样,极细极柔软且清洁,从脚跟缓缓浮起又从脚背轻轻滑落,那温度那柔性会让你浮想联翩。我走在人前,也落在了人后。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瘦削的山脊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远方,不停的呼唤着我,我找不到不上去的理由,除非我意志崩没有了不属于我的那双脚。爬上第一个山顶我看见远处无数的沙山,高低错罗、线条蜿蜒,有的陡峭,有的平缓,起起伏伏。借用别人语句来描述一下:“金沙连着银沙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游人留在鸣沙山上那行行凌乱的脚印就会消逝得无踪无影。鸣沙山重又恢复了她的模样。”
在沙中走起路来很难,两步才算一步,很费体力。不知骆驼走起来是不是这样,我没问,我想骆驼也不会告诉我。
儿时我们最喜欢玩的两样东西——沙子和水。不过这里只能玩沙不能戏水,可以尽情在沙里嘻戏和疯狂。真希望自己变儿童,回到无忧无虑的时代。我的一个同事曾写过一篇文章《与鸣沙山美景的对话》,但我想说:到这里可以放纵自己,尽情享受沙子给予的快乐。来鸣沙山的人不少,有的坐在沙脊上,有的躺在沙坑里,有的顺着沙坡滚下去,有的干脆把自己埋进沙里,只露出头、眼睛、鼻子和嘴。总之想尽一切方式蹂躏脚下的温柔,没有反抗,只有退让。
赤足走在沙的脊梁上,沙被微风吹起,温柔地抚摸着我的脚踝,就象幼小时母亲爱抚她的儿女一样无微不至,我庆幸我的脚没有穿上那黄色的鞋套,才体验到这样奇妙的感觉。在这里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一样,交流起来轻松愉快。我干脆坐下来把一只脚伸进阳光照耀沙里体验温暖,把另一只脚伸进没有阳光的沙里让它给我清凉。这种感觉只有我一个人有!记得有首歌里唱道“你是风儿我是沙……”这里的风和沙竟相依得如此美妙,不知你愿是风还是沙呢?静静观察,准备随时举起相机。一个人的旅行给了我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感受。成群结伴固然有很多好处,可是有时会扰乱你的心情,更难得那么静,能看清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滑沙很是好玩也很刺激,这里的人用木板做成的车没有轮子,因为根本不需要,坐在上面滑下山坡,速度越来越快,方向掌握不好就会翻车,然后又慢慢的爬上山来,感觉属于你一个人。
我看见每一个山头都有戏耍的游人,催促我不要停下脚步。想继续往前走,但我带的水喝完了,因此我放弃了跟着那些驴子们走向远方,遗憾!心想如果有下次我一定准备充分再来!
太阳在慢慢朝山那边隐去,阴影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可是,好多人还没有归去的念头,还在尽情地疯狂。扛着长枪短炮的人们还在痴痴地等:等待日落,等待星星,等待月亮,等待明天的日出。
月牙泉,在景区门口的右边,走在靠右边沙脊上就能看见,她静静地躺在四面被沙漠包围凹陷处,旁边还有不少遮阴的树木。就象一颗镶嵌在沙漠里的宝石,在落日的余辉下闪耀着绿光,美丽、神奇而珍贵。来这里的所有人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在这个沙漠的中央水从何来,为什么不被风沙淹没?有前人诗为证:“一弯明月泉初上, 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风沙终不到, 泉含玉水正相生。歇来亭畔频游玩, 吸得茶香自取烹。”但不知月牙泉还会存在多久?
傍晚的鸣沙山不断地改变着颜色,勾引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游人;温柔的鸣沙山包容在她胸堂上戏耍的孩子,那胸怀是无比广阔,气度是那样非凡。傍晚的阳光把鸣沙山染得金黄金黄的,留涟忘返的人们在阳光轻抚下脸被夕阳照得红红的,象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可爱极了。所有这些无不让我惊奇、让我感动、让我痴迷。当血红的太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逆光中的月牙泉在朦胧中显现,更显几分神秘。
大自然就是那么神奇,我的相机记录的只是她的万一,色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鸣沙山每天都是新的。据说傍晚在山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歌唱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就是鸣沙山名字的来历,我伫立在月牙泉边上静静地等待,等待声音,可惜我没那福份,没能听到传说中声音,只能感到人在自然中竟然是如此渺小和无为。
10点来钟,我装起相机,恋恋不舍地离去,不禁想起初中语文的一首诗歌《沙之聚——咏鸣沙山》:
你,是雄健威武的西北汉子
坚实刚硬,棱角分明
你,是温柔羞怯的江南女子
坦率美丽,细腻温情
鸣沙山,我读不懂你
你,每天都被络绎不绝的游人踩踏
你,每天都因信徒的膜拜流失沙粒
可是,你却每天依然如故,巍然耸立
是月牙泉的女神,在黑夜里辛劳而奇巧的创作吗
是沙漠的精灵,不厌其烦的一个游戏吗
鸣沙山,我仍然读不懂你
哦,原来是那来去无踪的风
是它每日不知疲倦地完成着你这不朽的雕塑
是它潇洒地在你身上拨响了美妙的琴弦
鸣沙山,我终于读懂了你
我终于读懂了你的神奇
沙之聚,有来去随缘,挥洒自如的风
心之聚,又何尝不需八面来“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