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南京这座古都,去的并不是很多,几次都是步履匆匆,来不及多做停留。今年有机会又去了一次,呆了五六天,幸运的是住的地方就在秦淮区武定门外,离秦淮河咫尺之遥。大好的机会自是不能浪费,于是我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游览了夫子庙和老门东两个金陵最富盛名的景点,想去的地方还有很多,无奈只有两个晚上的时间。 “最金陵是城南,最城南是门东”,老门东是南京市最有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南京城南门中华门的东侧,故称“门东”,那里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民居建筑,是最能感受到古都旧貌的市井,虽然旧貌已经换上了新颜。 我去老门东一路步行,从武宁门出发向南沿秦淮河穿过武定门公园路过雨花门再向西,还是沿秦淮河一直到中华门,从中华门入城在折向东,游览老门东后,再从武定门出城。一晚上走了将近四个小时,虽然略感疲惫,但眼见之美景却没有让我失望,悠悠的秦淮河、七彩的报恩寺塔、残留着春节气息的花灯、雄伟的中华门、繁华而不喧闹的老门东,这笼罩在苍茫夜色下的一切,仿佛让我看见了曾今的金陵城。
武定门公园
武定门公园位于武定门外,是一个南北向的带状公园,东西介于明代城墙和秦淮河之间,占地45000平方米,公园以广场、绿化、仿古建筑为主。武定门段城墙原为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并命名为武定门。上世纪50年代,武定门城门被拆除,2010年,重新连接武定门段城墙,复建武定门 。 门票:无。 建议游览时间:半小时。
七彩变幻的大报恩寺塔
金陵大报恩寺塔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南京市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前身为东汉时期的阿育王塔。几经损毁后,明朝永乐十年 (1412年) ,朱棣以纪念明太祖和马皇后为名,命工部于原址重新建寺造塔,"依大内图式,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塔就是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塔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由于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当时郑和正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因而对工程难以全力监管。为此,宣德三年(1428年) ,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已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用心提督",限期完工。 建造大报恩寺塔花了整整19年功夫,耗银248万余两,动用了囚犯、工匠和士兵达10万人。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地从海外带回了"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第一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可惜的是,咸丰四年(1854年),大报恩寺塔再次被毁。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塔由轻钢结构和玻璃筑成,塔共有9层,于2014年3月建成,到了晚间这座现代化的宝塔,变幻着七彩的光,更显的玲珑剔透,宝相庄严。 门票:80元。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经过雨花门后,秦淮河就顺着城墙成了东西流向,河面上倒映着南岸高高耸立的大报恩寺塔的影子,随波摇曳,亦真亦幻。
残留着春节气息的彩灯
秦淮灯会素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在南京,秦淮灯会就是年味的象征。对于老南京人,过年不去逛灯会,这年里就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秦淮灯会不仅是南京人心中的情结,也是游客喜爱的民俗节庆活动。春节的灯会虽然没赶上,但大报恩寺前马路对面的码头上保留的几件彩灯作品,也足以让人产生对春节灯会的神往之情了。
中华门
中华门是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中华门曾是南唐国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1369至1375年)其扩建而成,称聚宝门,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与城门内保存着世界上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堡垒-瓮城,其建筑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翁城(现已不存),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1931年(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改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于双十节前夕题匾,并在东西两侧分别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以满足南北双向车辆通行。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门票:50元。
老门东
中华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径流横贯东西,南边连接长干桥,北边连接镇淮桥,是旧时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华门为界的老门东与老门西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东起江宁路,西到中华门城堡段的内秦淮河,街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集中体现了南京老城南民居街巷、市井传统风貌。我到达老门东的时候,已经晚上九点多了,灯火依旧,却已经没有了传说中的人流涌动,熙来攘往,街道上安静了许多,我独自游走在街头巷尾,去感受那古老金陵的韵味!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