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虎无关的虎林市和虎头镇
在密山口岸观看国门、游走边境巡逻路、参观俄罗斯商品展厅之后,舍弃了世界最小国界桥白棱河桥及口岸公路大桥就出发了。但我内心里宁愿留下这一丝遗憾,只是为了一个地方:集二战终结地、乌苏里江起点和珍宝岛为一地的虎林市! 行驶两个小时后,在即将通过鸡(西)虎(林)高速虎林出口时,副驾在副驾位置上咔嚓一声,照下了这张照片。赞! 说起黑龙江省的虎林市,许多人都以为是因为附近的山林中有老虎的原因。其实虎林市的名字与老虎无关,其得名真正有关的是一条流经境内名为七虎林的河。七虎林,系满语“稀忽林”的谐音,意为“沙鸥”。哈哈,原来与老虎无关的虎林市,与沙鸥才有关啊!
来到虎头镇,只见街头人车稀少,不过宁静的小镇大都如此。无意中瞥见路旁一座大门牌楼十分醒目,如今这样的牌楼并不多见了,正说明虎头镇是一个有来头有故事的小镇。
与虎林市与虎无关一样,实际上虎头镇之名亦与老虎无关——尽管乌苏里江景区里有所谓的“天下第一虎”。虎头镇居于乌苏里江起点,其虎字同样取自于七虎林河。虎林市与猛兽老虎无关与飞禽“沙鸥”有关,那么虎头镇与虎无关,是不是也与某生物有关呢?我认为是的,其境内的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鱼——虽然虎头镇的名字里没有“鱼”字,但实际上它是与鱼有关的哈! 小镇有大乾坤!小小的虎头镇如今成了著名的旅游区,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战争遗址、历史文物等旅游资源,被专家称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处“非城市中心型旅游资源集合区”。
有二战终结之地之称的虎头要塞、乌苏里江起点、上世纪60年代一战而闻名于世的神秘的珍宝岛,都是虎这个“非城市中心型旅游资源集合区”里的著名景点。 虎头要塞:位于虎林市虎头镇周边丘陵中,免费;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门票30元/人。 乌苏里江起点:位于虎头镇乌苏里江广场,免费。 珍宝岛:位于虎林市珍宝岛乡,免费。
在二战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虎头要塞,这里也是我东北抗联勇士战斗的地方。
乌苏里江由发源于中国的松阿察河和发源于俄罗斯的伊曼河在虎头镇汇合而成,所以虎头镇为乌苏里江的起点。
珍宝岛,乌苏里江中俄边境上不可忘却的一座小岛。
虎头要塞:二战终结之地
虎头镇是不是很牛逼?这便是我们要急着赶到此地的原因。哈哈,不入“虎穴”怎探虎头,不探虎头怎知小镇之魅——我们终于来了! 我们首先去访的是有二战终结之地之称的虎头要塞。在镇北一公里多的省道边,有一道高大的拱门,令四面八方的游人很容易就找到目的地。我们到达时已是午后2时,正值游人高峰时段,里面的停车场——爆满!爆满!!
其实,在从虎林市过来即将进入虎头镇的省道上,我们就看见了路边的这块石碑,上书“猛虎山阵地遗址”。我知道,猛虎山是虎头要塞是日军守备队司令部所在地,是整个虎头要塞的中枢。于是沿路前行,哪知却被引到一个叫“二战终结地纪念园”的景区。因时间原因只好放弃。 这个二战终结地纪念园所在位置是猛虎山遗址,正是当年苏联红军攻克虎头要塞之战中,战斗最惨烈、攻坚时间最长、牺牲人员和消灭日军最多的地方。纪念园建于2009年,有纪念碑广场、劳工纪念广场、烈士纪念广场、加农炮模型、加农炮阵地、虎头地下要塞等景点。有时间的话,倒是建议去看一看。
虎头要塞有四大遗址,分别是:虎东山要塞遗址、主阵地猛虎山遗址、“巨炮”炮塔阵地遗址和虎啸山要塞遗址。本人觉得,几大遗址内容基本相似,所以无特殊目的,一般游客选择游览其中一个或两个即可。 这次,我们的选择是,在二战纪念园门前调转车头,直接奔不远处的虎东山要塞遗址(进入省道边的那道拱门即是),那里有座专门的要塞博物馆。
游览要塞的正确方式是:参观博物馆—直接从馆内进入地下要塞设施—出地面绕山参观—回到广场。
乌苏里江畔的虎头镇与俄罗斯的伊曼市隔岸相望。1934—1939年间,侵华日军为了长期霸占中国并进攻苏联,在这里强迫数十万中国劳工秘密修筑了永久性军事工事。博物馆全面展示了这一段历史。
这类历史旧址场所(馆),本不属热门景点,除非因某些活动之需,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多人光临。但今天,也许是因为长假的原因,从进入景区停车场时就感到来者甚众。踏入馆内,果然见到展厅里人员不停地走动,几乎每个展示物下都有人在观看。
博物馆分为两层展厅,一层展厅的主要内容是东北沦陷、日伪统治下的虎头镇及虎头要塞概貌。
日军对虎头要塞可谓倾其全能,各地下工事均在山体底部挖掘,分布在虎头镇西北的群山之中,正面蜿蜒12余公里,纵深达30多公里。要塞结构复杂,设施完备,每个地下阵地都有休息室、指挥所、弹药库、储藏室、发电所、医疗室、厨房、厕所等,被日军夸耀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二层展厅的内容是劳工的血和泪、虎头要塞之战,以及侵华日军和前苏联红军当时使用的枪支弹药、衣物等相关资料和图片。 为修筑要塞,当年日军从关内及东北抓来10多万劳工和被俘官兵,而工程完工后日军却将劳工骗去参加庆祝宴会。被蒙在鼓里的劳工们或惨被毒酒毒死,或被机枪扫射,全部被秘密处死……灭绝人性的日军真是达到了惨无人道之极致!
馆里的雕塑,再现了当年劳工们在日军监督下修筑要塞的场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虎头要塞完全是用中国劳工和战俘的累累白骨堆积而成的!
日军在虎头镇处心积虑、度视耽耽,却终究难逃被灭亡之命运!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次日零时左右,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第35集团军对虎头日军发起炮击,并强渡乌苏里江。其间,日本于8月15日宣布投降,但虎头要塞守军拒降……激战至8月26日,以1348名日军被打死而结束,比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晚了整整11天。由此,虎头要塞被国内外学者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
历时17天的“虎头战役”,493名苏联将士为解放虎头献出了生命。后来,在虎东山顶建有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中国东北抗联,也是对日作战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为民族的解放而战斗着,值得人们永远纪念。
参观馆内展厅的展览,在二层沿台阶而下,参观要塞的地下军事设施。虽然时光过去了七十多年,但遗址内的布局与设施依然清晰可鉴。
要塞内除了岗哨、弹药库、发电所、指挥所等军事设施齐备之外,厨房、食品储备库、医院、宿舍、浴地、厕所、上下水道及水井等生活设施也一应俱全。看来,日军当年在此真是做了长期坚守的打算,将这里打造成不怕任何围困的永久要塞,其用心之良苦及用心之险恶由此可见。
整个要塞从地下几乎将附近的山体连成了一个整体。8月9日苏日虎头之战打响时,正值山中林木茂盛之时,给日军的这些军事设施带来了天然的隐藏优势,当然也给苏军的进攻带来不利。
除了地下,地上还有近2米的作战壕沟连绵不断,有的地方还设有陷阱和射击孔。
像这种隐蔽性极强的暗堡,射击孔范围广,杀伤力也极其大,当时给苏军的进攻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不复存在,曾经密集的枪炮声也在74年前的那场激战之后长久地远去了。此时的山中,除了深秋的偏北风穿过树林的轻微响声外,听不到任何稍微大一点的声音,人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沉默着。也许,刚刚从阴暗压抑的地下要塞中走出来,大家的心里还未恢复平静吧!
虎头之战为解放中国的虎头镇而战,更是结束二战而战,理当载入史册。在虎东山顶,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虎头战役结束后的1945年l0月,由苏联红军设计,当地居民出工修建了一座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高9.7米,塔尖上缀有镰刀、斧头相辉映的红五星。碑体呈白色,当地人称之为小白塔。
俄文碑文刻在基座正中的铸铜板上,其意大致是:光荣属于苏联斯 大林大元帅。纪念远东第一方面军摧毁日寇防区工事,从日本侵略者占领下解放虎头。
重新回到广场上,许多人都在抗日英雄纪念碑旁留影。我竟然等了好久,才抓空拍下这张没安静的抗日英雄群像。碑座上列有8位抗日英雄的名字,我不知道创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排列他们的,但他们确实个个非同一般。
从左到右,他们是(曾任职)—— 李延禄:东北抗日联军第4军创建人和领导人; 金R成:东北抗日联军第2军第3师师长、后来的C鲜领 导人; 陈荣久: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 李一平: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 周保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抗联教导旅(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88旅)旅长; 王一知:周保中夫人、抗联第二支队分遣队政治指导员; 李杜:吉林自卫军总司令; 李兆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
当然,他们个个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也只是整个抗日英雄群体的代表而已。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更是无数英烈们当年战斗牺牲换来的。因此,无论有没有被人塑像,他们都应该被后人们永远铭记! 显然,这位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老大娘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让晚辈给自己与英雄们合个影。
乌苏里江起点:中俄两河汇合
当年日军能够扼虎头要塞以胁苏军,是因为虎头镇有两大特殊的地理优势:一是有5座连绵的山头,保证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另一个就是乌苏里江,从虎头要塞到乌苏里江的(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可谓阻挡苏军的一道天然屏障,江边还有虎头要塞日军的军用码头。那么,我们在游览了虎头要塞之后,当然要去另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乌苏里江看一看了。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歌唱家郭颂的一曲《乌苏里船歌》,唱红了乌苏里江。其实,乌苏里江由发源于中国的松阿察河和发源于俄罗斯的伊曼河在虎头镇汇合而成,所以虎头镇为乌苏里江的起点。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乌苏里船歌》并非取材于虎头镇,而是另有其地,到底是哪里呢?这个嘛——嘿嘿,后面的游记里会说到。 告别虎头要塞之际,我们在导航上搜索乌苏里江广场(起点),仅2公里几分钟即达,真是好easy!
在这块乌苏里江广场的石碑前完照相,要去往江边,必经过一座造型让人百看不知其意的雕塑。也许是我的艺术修养不够,我远了看近了看,它都像极了一把餐具刀叉的叉头,此刻千万别问我是不是好尴尬? 联想到这是以乌苏里江为主题的广场,我想它应该是附近的松阿察河与发源于俄罗斯的伊曼河在虎头镇汇合之意吧?但愿我这“哥的扒黑”猜想八九不离七——离十我可没有把握!
乌苏里江广场的碑石、雕塑仿佛是游览的三步曲,现在到了第三步:欣赏不远处的乌苏里江起点石碑。 细说起来,乌苏里江流经虎林市境内有200多公里,之后向北流至中国最东端的抚远岛与黑龙江合流,直入太平洋,全长905公里。如此说来,乌苏里江能够直入大洋迎来更广阔的天地,还是在虎头镇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啊!
虎林境内的松阿察河本身也是中俄界河,发源于兴凯湖,也是兴凯湖唯一出水通道。在虎头汇入乌苏里江后,因地势低洼平缓,水流缓慢,对岸的俄罗斯伊曼市近在近在咫尺,那里驻有俄罗斯的边防哨所。
乌苏里江西岸则竖立着我国的第292号界碑,威严的边境管理区,不可随便逾越。
这里还曾是虎头要塞日军的军用码头。当年,日军在修筑虎头要塞时,将铁路和水路交通延伸至这里,分别修建火车站和码头,用于运送军用物资和掠夺我国木材资源。1945年苏日虎头之战中,苏军将码头摧毁,留此遗址至今。
在江边还看到一座胡 耀 邦游江纪念碑。原来,1984年8月15日,他考察黑龙江期间,曾到虎头镇视察。当地报纸在报道当时的情景时提到,他专门指示当要发展边贸、以货易货,并说“友谊比任何导弹的威力都大”。
在乌苏里江广场景区,以乌苏里江起点石碑为界,西侧有虎头植物园,里面有座55米的半球形外部玻璃幕墙高塔,号称乌苏里江第一塔。
东侧有关帝庙。据说建于清雍正年间,为黑龙江省较早的清代建筑之一。此庙虽不大,但因位于我国最东部地带,而被誉为“东方第一庙”。
关帝庙位于虎头镇正南,乌苏里江左岸,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多少年来,一旁乌苏里江的滔滔水声,在石狮耳边响彻不停。 关于这座关帝庙,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件神奇之事:一是当年苏联红军攻打虎头的时候,猛烈的炮火将虎头的所有建筑几乎毁为一旦,唯一丝毫未损的建筑就是关帝庙;1989年这里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但江水奔涌到关帝庙门前时却嘎然而止,随后江水迅速退去……
不得不承认,在虎头镇无论如何绕不过一个“虎”字。虽然实际情况是,无论是虎林市还是虎头镇,其名皆与真实的老虎无关,但景区里依然围绕老虎做起了文章。对此,我们大不可不必当真,将其当作是一种点缀或供娃娃们开心的大型玩具也可以了。
让人佩服了不是?这里竟然还有“天下第一虎”!它是一座长25米、高16米、重30.4吨的铜铸虎雕,据说被载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 这头巨虎面朝虎头山、背倚乌苏里江,气势非凡。我费力地经过一段崎岖的山路靠近了它伟岸的身躯,却被四周的铁丝网拦住绕不到正面,只能望其项背。但那条长长的虎尾,已经让我深深地感到其气场的强大了——猛虎镇江,谁敢冒犯?
珍宝岛:历史事件的见证
时候不早了,在乌苏里江畔,我们以观虎尾、别虎头的方式,告别了有故事的虎头镇。下午2点40分,启程去往今天行程的最后一个也是必须到的景点:珍宝岛。 珍宝岛,苏联称之为达曼斯基岛,位于虎林市珍宝岛乡的乌苏里江上,长约2公里,因形似元宝得名。
从虎头镇的乌苏里江起点到珍宝岛的距离仅60公里,近一小时的路程皆是人车稀少的省道县道,除了偶尔经过的车辆,一路上就是自己在孤单却恣意地行驶着。尤其是最后20公里县道,几乎是在森林中蜿延穿行,如果不是车窗前不时有落叶飘过,外面的世界仿佛静止不动了……不知什么时候来到这个叉路口,看到这块石碑,原来我们一直是在神秘的边境上。
到达珍宝岛已近下午4点,所有车辆在路口都被士兵拦下,经认真检查身份证后才获得放行。例行检查后,我们拐到江边一个不大的停车场停好了车,一直阴暗的天空,此时悄悄地飘起了晰晰沥沥的小雨,丝丝凉意顿时袭来,让本已疲惫的我又马上清醒起来。 严格来说,珍宝岛这三个字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并不是旅游的景点,起码不是一般的景点。这座小小岛因1969年3月发生中苏边界事件而成为历史书中的一页,撩拨起无数人的好奇心——我,也便是其中的一个,今天终于来到了这里。
不过,真正的珍宝岛是江对面的那个小岛,但没有特别批准的游人是不能登岛的,而只能在岸边眺望。一时间,我们不知道去哪里找那个批准的人,也只能望岛兴叹了……
小小的珍宝岛距西岸(中国)200米,距东岸(前苏联)300米。对大多数游客来说,站在游船码头上也许就是最接近珍宝岛的地方了。当然,要想更接近的话那就乘船去吧。
岛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里有我们的哨所,还有传说中的“英雄树”。那是珍宝岛保卫战后,中央军委授予孙玉国等10名官兵“战斗英雄”称号,后来岛上长出一棵从一个树根分出十根树杈的树,人们相信这棵树是十位英雄的化身,称之为“英雄树”。
码头旁边立有一块珍宝岛通电纪念碑。以前,珍宝岛上只能靠柴油机来发电,以致于守岛战士的生活非常艰苦,2000年6月22日,珍宝岛正式通电,战士们的生活条件才得到了很大改善。
不能登岛,那就在江边走一走吧。我看见,岸边的战迹碑在冷风中沉默着,但时光却冲不淡当年战争的痕迹。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几次对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珍宝岛实施武装入侵,并向中国岸上纵深地区炮击。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当时,苏方甚至动用了火力强大的“冰雹”式火箭装置,但被中方击退。战斗中,其边防总队长阵亡,一辆先进的T—62坦克因触雷被炸而丢弃在冰封的乌苏里江上……
有趣的是,围绕这辆坦克,双方互致炮击,但均没能得到它。苏方不愿让中国获得这个当时“陆战之王”的先进坦克,甚至派出爆破组试图炸毁坦克也被击退。之后苏军用炮火击破坦克下的冰层,让坦克沉入乌苏里江…… 4月春季来临,江河开化之际,中方派出海军潜水员将这辆坦克打捞出来,之后坦克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并以此为原型作为中国自制坦克的蓝本。 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双方试图恢复边境谈判,但很长一段时间都难有进展。直到1990年珍宝岛问题才得以解决,1991年俄罗斯承认珍宝岛属于中国。而珍宝岛作为军事禁区和敏感区,一直禁止当地居民和游客登岛。也是在苏联解体,中俄两国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后,经军方同意才准许部分游人上岛参观。此次未能登岛,说遗憾也并不遗憾,我就当给自己下次再来留一个理由吧!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