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大多数人到匈牙利旅行都会去布达佩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如果深度探索就不难发现,匈牙利除了布达佩斯,真的是大有可玩!我这次就走了一条超级深度并且小众的路线,不仅全程人少景好,而且好玩的地方一点都不少。这一次,我不仅划着小船探索了天然地下洞穴,
还参观了许许多多历史悠久的教堂,最重要的是,几乎全程都没有什么其他游客。
见识到了震撼的千年修道院,
还在几十万年的天然洞穴泡了泡地热温泉。
这次旅行玩得到底有多小众?说起来咱好歹也算深度走过不少国家的人了,但多数时候本地人还是会把你当成游客对待,而且明显有种见怪不怪的神情。但是这一次,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被当地人用看外星人一样的眼神围观……好久没有被人当成“外国人”对待了,那感受……很神奇,很神奇!哈哈哈!
行前准备
签证信息匈牙利属于申根国家,意思就是如果你有激活的申根签证,那么可以随时进入匈牙利。激活是指持有别的国家多次往返申根签证(比如法国申根或者德国申根),那么在你第一次进入签证颁发国之后的一年内,都可以随意进入其他的欧洲申根国家。
银两问题虽然是申根成员国,但匈牙利属于非欧元区。“非欧元区”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在匈牙利要花人民币……是万万不行滴,不过人家也不花欧元,当地货币叫“福林”,跟人民币的比率现在差不多是1比40。即一块钱RMB可以换40福林!有没有找到大款的感觉,反正我一下飞机就换了几十万,顿时就觉得自己成富豪了,感觉应该拿个白袍儿把自己套起来再出门,要不都配不上我这个身价儿——我富得像个阿拉伯人!
结果吃顿饭花了一万多,租车两万多,加油三万……一天下来,花掉将近十万,顿时感觉自己又穷了,穷得就像……没有石油的阿拉伯人。匈牙利很多ATM都支持银联,下了飞机在机场就可以用银联卡取换,直接按当天的人民币汇率结算,这样比较值。如果实在没来得及换钱也没关系,在匈牙利很多商户其实也是收欧元的,只不过汇率特别亏。同样买一个东西,用欧元结算可能比用福林结算要贵出将近一成。
如何前往:从国内前往匈牙利,最佳的途径是坐飞机,因为走路实在是太远了……从北京到布达佩斯只有国航有直飞航线,不过其实这条线去的时候也要在明斯克经停一下。所以如果时间稍微充裕或者出发地不是北京的话,也可以选择其他国际航空公司的转机航线:比如土耳其航空、瑞士航空、俄罗斯航空、芬兰航空、阿联酋航空、卡塔尔航空等等……是哪个国家的航空一般就在哪里转机,具体选择就看个人购物需要和买机票的预算了。
自驾信息匈牙利的油是真心贵,租的柴油车,一升4000多福林,除以40约合人民币10块多钱一升。还好整个国家面积不算太大,我这么东西南北的折腾,也才跑了一箱多油。
有几条高速路是收费的,但是没有收费站,而是雷达拍照识别车牌。所以如果导航要走“M”开头的几条高速之前,记得先买好高速通票,不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要被罚款了。高速票分一周、一个月等不同时长,在加油站就可以购买,一般游客推荐买周票,3000福林,买票时候需要在电脑里录入你的车牌号码,这样就不怕高速上的抓拍了。如果全程避开收费路段走乡间小路也不是不可以,不过话说自驾时走高速和不走高速差的时间还挺多的。乡间小路一会儿就经过一个村庄,一进村庄就限速50,一百多公里路不走高速能多花出1个多小时。
不管在哪,只要进入村庄或者住宅区都要注意限速,没看到限速牌也没关系,大部分是50,出村子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解除限速的标志牌,就可以加速了。自驾的时候一定避免走夜路,许多乡村道路不仅很窄,而且没路灯,甚至连地上的反光标志都没有,车灯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漆黑。
注意:在这里白天上路也要开车灯,不然有可能被警察叔叔罚款喔!在匈牙利自驾,路上各种奇形怪状的车都有,东欧国家就是神奇,日本德国的牌子还大多认识点,不过也有很多从未见过的款型,比如看起来感觉像192X年生产的帕萨特,大圆脑袋小身子的卡车之类的。不过最令我惊奇的还不是这些古灵精怪的汽车,而是当地村民的迷之审美……
旅行小贴士:除了布达佩斯之外,大多数地区当地人的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好一点可以蹦单词交流,差一点的你们只能发挥想象力靠比划了。有一些博物馆拍照和摄像是要单独收费的,也就是说参观门票只是给自己眼睛买的,想拍照要另外购买拍摄许可。在餐厅吃饭基本不用给小费,因为服务费已经自动按照10%左右计入账单了。最后,喜欢拍夜景的同学注意了,布达佩斯主要历史建筑午夜12点准时关灯……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巴拉顿湖Balaton——带你到内陆去看海
对于国人来说,巴拉顿湖可能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但对于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等周边几个国家的人来说,这里就相当于中国的三亚、日本的北海道,再加上范围广、消费低,所以是最热门最受欢迎的旅游地之一。巴拉顿湖是中欧最大的湖泊,大到什么程度?在当地人口中,这里叫“匈牙利海”。每到夏天,巴拉顿湖南岸的沙滩都会被来度假的人挤满,游泳、钓鱼、帆船、骑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这里的夏天热闹非凡。
跟夏天比,冬天的巴拉顿湖要安静了许多。虽然没有乘船、游泳这些项目,但这里依旧有非常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而且冬季的这里别有一番滋味。
这一次,我就先从探索不一样的巴拉顿湖开始。从布达佩斯开车经过M7高速公路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湖边。巴拉顿湖的两岸有很多酒店、民宿。南岸沙滩多,适合夏天居住;北岸森林、古迹多,因此这次我住在了湖北边的小镇。现在不是旅游高峰期,民宿的价格便宜很多。
而且最让我惊喜的是,匈牙利有暖气!这样就算是冬天来也完全没问题。
湖边的空气非常湿润,天气冷的时候就格外明显。每天早晨,小镇都有点像没睡醒一样,雾气弥漫,完全见不到人。
话说我之前冬天去过法国、德国几次,基本都是整天的看不到太阳,弄得人都快抑郁了。但巴拉顿湖不一样,虽然早晨总是雾蒙蒙的还有些冷,但太阳一出来,一切就都变了。
雾气散去,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橙色的树叶、绿色的草坪和湛蓝的湖水,形成一幅绝美的风景画。最关键的是,这个季节,人少!行驶在湖边小镇的马路上,时不时的就可以看到匈牙利最有特色的芦苇屋。白色小房子上面顶着厚厚的芦苇屋顶,看起来像带了一顶毛绒绒的大帽子,可爱极了。
巴拉顿湖的鱼类资源也相当丰富,鲈鱼、鲶鱼、鲤鱼等众多,味道十分鲜美。
来这里旅行,鱼汤和烤鱼都是不可错过的必尝美味!
黑维兹Hvz——在深不见底的天然温泉湖里游泳
匈牙利是地下自然温泉水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来到这里之前,我对泡温泉的印象就是在一个呼呼冒热气的池子里坐着。但巴拉顿湖附近的小镇黑维兹,却完全颠覆了我这个概念。在黑维兹旁边有个欧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地热湖——黑维兹湖。湖面4.44公顷,比6个足球场加起来还要大。
湖水常年温热,夏天能达到37°C,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不会低于24°C。因此,自公元前4世纪以来,黑维兹湖附近就已经开始有人类居住。到18世纪,临村儿的一位杰出青年、凯斯特海伊宫殿的主人克里斯托夫•菲斯提蒂兹(后面对他有详细介绍)在建设凯斯特海伊的同时,也开始了温泉治病的研究,这样一来,黑维兹和温泉湖一带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现如今的黑维兹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度假、治疗胜地,有人专门从奥地利、斯洛伐克甚至德国开车过来泡温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水温,使得这里的河床富含大量具有滋养功能的微生物,对预防和治疗各种关节、肌肉疾病有明显的效果。有病的泡了可以治病,没病的泡了可以找病啊不是,可以强身。
大概也因为黑维兹温泉名声在外,所以到达时虽然已近黄昏,可正门外的停车场依旧是人满为患,本能地跟随几辆看起来“胸有成竹”的当地车辆绕到温泉湖后面的老城区一带,果然顺利地在小街巷深处找到了停车位,而且今天还免费。穿过几条小巷,前面是一座街心公园,此时深秋的落叶铺满了地面,大概因为附近地热的关系,这里的草坪仍是绿油油的,与金色的树叶相应成趣。
穿过小公园就到温泉浴场的入口了,在匈牙利泡温泉一般都按时间收费,这里是3小时2400福林,4小时2600福林,一整天3700福林,价格还算比较实惠。买完票每个人会拿到一个像手表一样的东西,进门、开关锁柜等都扫一下它就可以了。
一进更衣室我就傻眼了,这里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在一块儿,这匈牙利人也太奔放了点儿!
仔细观察以后才发现,原来再里面还是有专门换衣服用的独立隔间。不过这男女混合在洗澡间和更衣间外面排队的景象,仍然看得我虎躯一震。在旁边还有一台很神奇的机器引起了我的注意。
把湿嗒嗒的泳衣扔进去,按住开关,机器内部就开始嗡嗡地狂甩,从下面的小口流出很多水来。等水溜从大变小,最后几乎不再滴水了,再打开盖子,这时候拿出来的泳衣几乎已经全干了!看来泡温泉在匈牙利真的非常流行,连更衣室都配有这种专门甩干泳衣的机器!换好衣服,我也迫不及待要去感受一下这地热湖的“魅力”啦!
穿过长长的廊桥,到达修在湖中心的小房子。要知道,这可是个天然的湖泊,没有传统温泉那样瓷砖铺底的池子。而且水深最浅2米,最深的地方能达到38米!
走到湖中心,就省去了从湖岸边踩着扎脚的石滩或是一脚深一脚浅的烂泥入水的尴尬。直接从修好的扶梯,就可以一头扎进无尽的深蓝中……
此时气温只有8度,所以光着膀子在外面还是挺冷的。拍完照赶紧下水,没想到水竟然不热!想想也对,毕竟是天然的,湖水温度随季节变化,现在快入冬了,水温估计也就24、5度,这温度就相当于国内游泳池的正常水温。这种水温下去扑腾几下就不冷了,但刚下水的时候还是被凉了一个激灵——毕竟我期待的是温泉。
所以远处湖面升起的蒸汽并不是因为水温太高,而是因为气温太低!这就跟冬天有哈气的原理是一样的。
在湖心游了几下,身体很快就热乎了,在纯天然的温泉大湖里游泳,这还真是头一回,感觉太神奇了!一个猛子扎下去,从两三米深的水里再往下看,就已经变成了墨绿色,根本看不见底。仿佛这湖下面连着黑色的深渊,想到这里心头一紧,赶紧浮出来了……怪不得刚才一路上所有人都拿着救生圈……这么深的水,就算我水性好,在里面连续游仨小时也受不了啊。
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扎猛子,只在湖面上漂着,那还是相当美丽的。就算我没有救生圈,人家也在湖中间修了几处扶手,可以在那里休息。
除此之外,在湖中心竟然还有几条长椅!不游过去还真发现不了,长椅修在水深大约半米的地方,这样如果坐在椅子上休息,刚好只露出脑袋,身体还在水里泡着,不容易着凉——想得真周道,不愧是个温泉国度!想到温泉里含那么多矿物质,那黑维兹湖水的浮力会不会也很大,就跟死海那种,水性稍好点完全不用救生圈也能浮起来?想到这里我便马上开始了尝试,于是……
三秒钟后,超级小包子变成了超级灌汤包……
陶波尔曹Tapolca——划船探索地下洞穴
陶波尔曹也属于巴拉顿湖区,但并不在湖边,这里有一处可以参观、探索地下洞穴的地方。进门后每人领一副3D眼镜,除了参观基本的地质、洞穴知识展示之外,还有很多3D立体照片。用3D技术合成的地下洞穴探险照,观看效果非常不错!可惜没法用相机记录下来,大家只好自己想象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原来陶波尔曹乃至巴拉顿湖区一带地下都有非常多的溶洞,看完介绍总觉得走路脚下有点发虚,生怕哪一脚跺狠了,就掉地底下去了。
而最神奇的是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般喀斯特地貌是不存水的,可看照片这一带还有很多地下湖。比如被称为匈牙利地质奇观的“水晶花园”,就连探险专家都很难接近,这是全匈牙利最美丽的地下湖泊。
水晶花园被命名为“贝吉尔•卡洛里”洞穴,这位贝吉尔以前是当地的银行职员,也在山洞里当向导。他是洞穴发现协会的创始人和陶波尔曹湖洞穴的负责人,在这个洞穴的旅游开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面是地质岩层的介绍,从二叠纪、白垩纪一直到中新世等等,从很多不同的沉积岩层中找到的各种不同岩质,在对应的时代下面有实体展示。比如在古热带特提斯海中形成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再比如二叠纪冲积平原那些被铁质矿物染红的沙子和淤泥,如今这种物质沉积形成的砂岩,是巴拉顿地区很受欢迎的建筑石材。参观完了地质展览,终于要下洞了!
推开通往地下的大铁门,马上就闻到一种淡淡的臭味。毕竟有地热嘛,总要有点化学元素硫化Zhe、硫化Na的。一条蜿蜒的隧道深向地底,洞壁是用砖头简单加固过的。虽然修了台阶,但是一直都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台阶上也是处处都积了水。越往下走就越滑,还好有扶手,不然像我这么欢脱的阳光少年,可能随时就在台阶上放飞自我……然后“Bia”在地上。
下到底部,豁然开朗,据说过去这一带的地洞也曾有人类居住,至今还能看到很多出土的生活用具、骨头等等。不过说实话,这洞里除了臭点儿真没什么坏处,冬暖夏暖的……因为据说水温一直都保持在20度,所以在过去没有暖气的时代,冬天住这洞里绝对能救命。再往前走,路到了尽头,是一条地下河,水中漂着几条小船。我早已迫不及待地跳上船,向着洞穴深处驶去!
可以看出,洞里的水并不深,而且清澈见底,估计要不是划船而改为游泳或趟水探索,那都能一边走一边喝了。在洞中很多地方已经打好了探照灯,这样不需要头灯或者额外的照明设备也可以探索这条地下河。一开始水都很浅,大概因为水位相对高的原因,洞顶还显得特别低矮,实在是搞不懂这么点水,为什么还要弄几条船在里面。
一个不留神,就能蹭一脑袋的石灰岩渣子。心里正在暗暗不爽中,前面转过一个狭小的洞口,忽然间洞顶又高了起来。再往下一看,好家伙,当时就出汗了!
水一下子变得非常之深,虽然水底也打了射灯,不过灯光照不到的地方仍然十分幽暗,充满了神秘。刚才还在抱怨船行窄路各种不方便,现在看来还好是有船,不然这地方游泳得多慎得慌。再想想,当初最早探索这洞穴的前辈们,水底下可没这么亮的灯光,这要是把灯全关了……噫~~~!只是脑补了一下这个画面,手心里又出汗了。这种地下溶洞我在新西兰是挑战过的,那时候穿着全套的湿衣、手套、头盔还有胶鞋,在流水的地下溶洞里探险,中间有一个地方,向导让大家把头灯全关掉。顿时就有一种压倒性的恐惧感从四面八方涌向自己!那种感受,终身难忘,从那一次起,我就对敢于第一个探索这些地下洞穴的前辈们肃然起敬了。
现在水下有灯,倒是没那么害怕,大概因为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所以泛出蓝绿色的波光,映在洞顶上,形成一条条诡异的光影。整条水道并不算长,没过多久,就从环形水路回到了上船的起点。这次体验太刺激了!出来还忍不住激动的心情,跟门口卖票的小哥夸了半天,说你们这景点真不错!小哥虽然英语不太好,不过也看出来我玩爽了,他用仅有的几个单词问我:“你,想拍,更多,美照片?”我说是啊,我就爱拍照。他跟我说“附近,有一个湖,很美,十分钟,走路”。我一看小哥很热情,赶紧问问他哪里有好吃的。然后他接着说那个湖,我说不是,我想问,吃,EAT,接着比了个动作。可他还是一直说那个湖,还拿来地图给我比划。我说湖我知道了,但我要先吃饭,小哥指着湖,也比了个吃饭的动作,说“Yes,Yes,你,吃,那里,湖。”在排除了他是想让我吃地图和去湖边吃草的两个可能之后,我判断小哥应该是想给我推荐湖那边有好吃的。于是我又跟他比划,你们,吃,去哪?你和他(另一个工作人员),吃饭,会去哪,名字?小哥终于看懂了,在地图上迅速写了个名字。可算是整明白了,我们的沟通活像两个聋哑人。到了小湖边一看,小哥果然所言不虚,此时阳光正好,湖面出现完美倒影。
说是小湖其实叫小水塘更合适,绕着走一圈也就5分钟。此时正是深秋时节,满地金黄色的落叶让小湖边的景色更有感觉,仿佛走进了油画一般。
湖边上只有一家饭店,看这建筑也有年头了,既然是当地人推荐,应该不错。
尝试了匈牙利传统鹅肝Libamáj,这里的鹅肝没有欧洲其他国家那么重的口味,应该是因为里面掺入了其他香料以及鸭肝、猪肝等,味道相当不错,至少更适合我们国人的口味。
除此之外,又点了一份Goulash,上桌发现这次竟然不是汤菜。
原来匈牙利最著名的炖牛肉,可以是汤菜,也可以是横菜。从陶波尔曹向南开,大概十来分就能到巴拉顿湖边上。途中路过小山,赫然发现山顶上有座城堡。虽然山不算高,但路很陡,徒步爬上去还是挺累的,好在可以开车到城堡入口下方的停车场,既省时又省力。
这座中世纪早期的古堡名叫“西格利盖特”(Szigliget),矗立在近250米高的瓦尔基山上显得格外壮观。看得出来,当年它一定是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超级城堡,不过岁月就像拆迁队,如今雄伟的西格利盖特堡也只剩下了断壁残垣。瓦尔基山附近基本都是平原,视野非常棒,如果天气给力,登上城堡可以欣赏巴拉顿湖的壮丽美景。
凯斯特海伊——匈牙利杰出青年克里斯托夫的故事
凯斯特海伊(Keszthely)是巴拉顿湖边的重镇,有“巴拉顿湖之都”的称呼,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以发展旅游业为主了。
这一带的旅游设施就完善了不少,和我住的小镇相比,凯斯特海伊的湖边码头气派多了。一座伸向湖中心的小岛上面全是更衣室,可以想象夏天时这里得有多热闹。
现在湖水变凉没有人游泳了,湖边就成了天鹅和野鸭的天下。
菲斯提蒂兹宫(Festetics Kastély)是凯斯特海伊小镇上最主要的建筑,这座巴洛克式的宫殿,是匈牙利最大三座的宫殿之一。但它最初建造时并没有这么大,后来经过一百多年间的数次扩建,才有了今天的规模。这座宫殿代表了匈牙利18、19世纪贵族化的生活方式,说起这菲斯提蒂兹宫,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第一任主人——克里斯托夫•菲斯提蒂兹。
通常能买下宫殿的都得是有钱人,克里斯托夫同学也不例外——他是个标准的“富二代”。1625年,为了远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肆虐,为了过上好日子,他爷爷保罗一世从克罗地亚搬到了匈牙利。14年后,他和第二任妻子生下了保罗二世(多么充满创意的名字)。好景不长,土耳其人还是打了过来,26岁的保罗二世参军,在将领克里斯托夫•巴蒂尼的麾下保卫匈牙利,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军队。
这保罗二世天生自带锦鲤属性,不仅军旅生涯非常成功,还娶到了一位相当有钱的媳妇,之后又通过用俘虏换取赎金的方式积累了大量财富。但他的人生也有不少糟心事,比如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后来打独立战争,他的女婿竟然加入了敌对阵营。不过估计他女儿更糟心,每天都得琢磨“我和你爸同时掉水里先救谁”这种问题!
虽然战争为保罗二世带来了很多,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参军,可是只有他最小最喜欢的儿子遵从了他的意愿,去从事了普通工作,这就是克里斯托夫•菲斯提蒂兹——“克里斯托夫”这名字可能就是从他爸老首长那儿得来的。
克里斯托夫选择了学习法律,毕业之后顺利的成为了一名公务员,这也为之后的仕途铺了路。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他渊博的知识相当炙手可热,因此他开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成为了当时总督委员会的成员(估计就相当于现在的人大常委),后来又担任了重要的法官职务。
克里斯托夫不止是一位优秀的律师,还是个能干的地主。1739年,他买下了当时的凯斯特海伊——现在菲斯提蒂兹庄园的中心位置。买下这里后,他没有只顾着建设自己的宫殿,而是请来了外科医生和工匠石匠,在镇子上修建了医院、药房、教堂等。1745年时,他才开始修建当时还是座废弃城堡的菲斯提蒂兹宫。
这之后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这座宫殿才终于修成现在看到的模样,这期间主要有三次扩建:1769到1770年,克里斯多夫的儿子保罗三世(没错又是保罗)扩大了建筑的两翼;1792年,保罗三世的儿子乔治一世增加了南翼图书馆;1883到1887年间,乔治一世的曾孙子塔斯齐罗二世拆除了宫殿北翼,建造了新楼,用炮台与旧楼连接了起来,几乎使整个建筑面积扩大了一倍。
如果你和我一样已经被这些名字弄晕了的话,请看这条家庭线:保罗一世——保罗二世——克里斯托夫——保罗三世——乔治一世——拉兹罗——乔治二世——塔斯齐罗二世——乔治三世——乔治四世……看看,这家里的孩子估计语文学得好不好无所谓,但要是数学不好那就是不孝!
菲斯提蒂兹家族是匈牙利最重要的公爵家族之一,其中地位最高的要数塔斯齐罗二世了,他被称为“匈牙利最伟大的贵族”。1880年,三十岁的塔斯齐罗二世娶了英国公主玛丽•汉密尔顿,从此和西欧的皇室攀上了亲戚。1911年时,匈牙利国王授予了他“王子”的称号——说白了就是连国王都认他当干儿子!
在宫殿里参观,最吸引人的是这座图书馆。克里斯托夫开创了家族藏书的先河,乔治一世扩建图书馆之后收集了更多新出版的书籍。如今这里是匈牙利唯一一座完整的贵族私人图书馆,收藏了近200年的超过86000件图书、版画及艺术品。
另一间吸引人的屋子是餐厅。虽然叫餐厅,但真的不像是吃饭的地方,而是更像个礼堂。长14米,宽10米的屋子两侧镶嵌了五面巨大的镜子,从房间一侧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巴拉顿湖的美景。在当时,这里一定是贵族们的最爱。
当时的习俗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人一起用餐,显得这样比较温馨,但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据说当时王子塔斯齐罗二世总是坐在桌子的第一位,通常每道菜他先吃一些然后传给下一位。但是因为家人、客人实在太多,等传到坐在最后的那些孙子辈儿的小朋友们时,几乎都不剩什么了。而王子吃饭又很快,吃完就叫服务生收拾盘子。所以为了不挨饿,小朋友们只能直接找楼下的厨师要点儿吃的。
一眼千年——帝豪尼本笃会修道院
帝豪尼(Tihany)是巴拉顿湖上唯一伸入湖心的半岛,据说这里也是全匈牙利平均房价最贵的一个区。在风景如画的帝豪尼半岛中央,坐落着一座非常美丽的建筑——帝豪尼本笃会修道院。
如果车停在山下面,那么一定会经过这座独具特色的辣椒房子。
上山的台阶就在辣椒房子旁边,想错过都难。这座房子外面挂满了辣椒,走过路过都觉得有点“辣眼睛”。房间里面也很切合主题,就是一家卖各种辣椒食品的商店。
之前在欧洲旅行时,见到过许多教堂、修道院,但是一直都没弄清楚这教堂跟修道院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次终于整明白了。简单的说,修道院就像是一所“干部培训中心”,是准备当神职人员的基督徒为了侍奉上帝而专心修行,与外界社会隔绝开的地方,也叫隐修院。
最早的修道院只是一些出家人在自己的住所或乡村教堂附近建造的小屋,随着人群的壮大,这些小屋修建的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大。修道院一般都能自给自足,如果有富余的吃食还会用来照顾穷人或者病人。现在进修道院学习的还有一些是不打算以神职为生的人,他们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毕业后“还俗”。
帝豪尼修道院入口处的教堂在18-19世纪进行了重建和翻修,雕塑和壁画相当精美。本笃会修道院属于天主教,因为他们的宗教成员习惯使用黑色,所以也被称作黑色修道士。
1055年,匈牙利国王安德鲁一世为了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埋葬地而让人修建了这里。不过说实话在这方面他们外国的国王就没我们中国皇帝做得到位,你看像秦始皇他们都是一登基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但是在位多少年,这陵墓就得修多少年。就这样一直修一直修,没有提前完工的,要不这修好以后不就该“入住”了么。要不怎么说老外不太讲究这些呢,果然,在修道院建成的第5年,安德鲁一世就真的成功“入住”了。穿过教堂,后面的屋子就是安德鲁一世的陵墓所在地。
这是一间半地下的墓室,六根砂岩柱支撑着拱顶,中间的地板上安放着刻有十字架的大理石墓碑,另外,旁边穿红裤子的人有点帅……除了安德鲁一世,匈牙利的最后一位国王查理四世也曾在帝豪尼修道院住过。1921年10月25日,维克多将军来到这里,为当时从皇宫流亡出来的查理四世夫妇寻求住所。但副院长觉得帝豪尼修道院太小了,条件也比较简陋,建议他们去更大的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住。但将军还是在这里挑选了一个三室的套房,把皇家夫妇接了过来。但好景不长,因为查理四世一直拒绝退位,所以仅在这里住了7天后,他们就被移交给英国流放了。看完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觉到……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应该更大更漂亮,下一站就去那看看好了!
穿过教堂和墓室,修道院的另一侧被建成了博物馆,主要介绍修道士们的生活。本笃会的教规对修道士的生活要求非常精细和严格,就拿吃饭来说,可以吃什么喝什么,吃多少喝多少都有明确规定。比如每一餐吃两道菜,如果最近有新鲜水果或蔬菜的话,就可以再多吃一道。另外他们必须去厨房帮忙,除非生病或是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时才能请假。虽然修道士们的生活很严格,但是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清苦。他们的饮食既简单又全面,18世纪初期,他们曾请过一位厨子专门做饭。之前说过修道院通常都是自给自足的,帝豪尼也不例外。但因为这里没养牲畜,只能在周围的菜园里种有限的香草、香料等,所以大多数东西都需要购买。
从博物馆留存的一份账单里能看出来,修道院的厨房在夏天主要买红肉,甚至还有意大利塞拉米香肠。三个月内,共买了604公斤西红柿,2545个辣椒,613个玉米和7公斤茄子。水果除了各种应季的,还有柠檬、樱桃等。除此之外还有42公斤蜂蜜和300公斤糖,据推测可能是用来做水果罐头的……1055年不仅修道院建了起来,还诞生了最古老的匈牙利语文献——《帝豪尼本笃会修道院宪章》。宪章为修道院划分了鱼塘和10个渔夫1/10的收成。帝豪尼修道院守着巴拉顿湖,就算是1/10也多的消化不了,因此总是整车整车的送给北边的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18世纪时,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的牧师就曾在信里面把帝豪尼戏称为“鱼王”(Fish King)。
巴拉顿湖的鱼类资源相当丰富,不仅是湖边老百姓的家常食品,也是修道士们在斋戒日里最主要的吃食。面包对于修道士来说,不仅是一道主食,还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在宣布12个门徒中有人背叛了自己后,以饼代替自己的身体,以葡萄酒代替自己的血液分给大家,以赦免世人的罪孽。修道士们的面包就等同于这故事里的“饼”。所以几乎每座修道院都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房,不但可以通过帮助人们磨小麦而换取粮食,还可以烤制面包自己吃或分给穷人。
古代的欧洲水质非常差,之前去德国的时候,就听说过当地人因为没有干净水喝,所以才养成了喝啤酒的习惯。在匈牙利的葡萄酒产区,人们就用喝葡萄酒来代替喝水。修道院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周围的68个农户家里,有57个是种葡萄的。参观完帝豪尼修道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明明看的是这座修道院,可是“潘诺恩哈尔姆”这个修道院的名字频频出现?既然这么有名,那接下来就去一探究竟好了!
一路向北——湖区北线 潘诺恩哈尔姆修道
到达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时已是黄昏,夕阳把整片大地都映成了金色,离得老远就能看这座修道院屹立于山顶之上,很有视觉冲击力!
就像当年帝豪尼修道院副院长所说的一样,和他们家相比,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果然大了很多!建于公元996年的建筑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在这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数次受损和重建,才成为了今天的样子。这座雄伟的建筑,如今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绰号“千年修道院”!
也许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和帝豪尼修道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之前提到过的“送鱼”之外,对教会甚至整个匈牙利文化宗教史都非常重要的《帝豪尼本笃会修道院宪章》也存放于此。可惜来的比较晚,没有时间进修道院里面一探究竟,不过光从外面感受就已经很震撼了!
如今这里仍然作为修道院最初的功能来使用。院内有约50名修道士,还有一所本笃会男生寄宿学校。
修道院一角球场上,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正在踢球,旁边的宿舍内传来叮咣五四的摇滚乐队现场排练声,这一切……实在很难和那些看上去刻板传统的修道士联系起来。从潘诺恩哈尔姆修道院一路向西,快到奥地利边境的地方,有个小镇叫索普朗(Sopron)。别看镇子不大,但它却是除了布达佩斯之外古迹最多的城市之一。大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让整个小镇散发着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小镇的内城区被一条环路围绕,大多数古迹都集中里面,游览起来非常方便。
主广场中间矗立着的圣三一雕像是巴洛克风格雕塑的杰作,和后面的哥特式山羊教堂一起成为索普朗的拍照打卡发朋友圈必去之地。地标建筑火警瞭望塔最早建于12世纪,沿着116级台阶的旋转楼梯可以登上近60米高的塔顶,全方位欣赏老城美景。
不过到达的时候天色已晚,以后有机会再上塔吧。对于索普朗来说,1921年12月14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那一天当地人民为了决定归属到匈牙利还是奥地利举行了公投,最终65%的选票投给了匈牙利,从此以后索普朗就有了“最忠诚小镇”的称呼。毕竟他们离布达佩斯有210公里远,而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才70多公里。如果你看匈牙利的版图,会发现最左上角索普朗那里就是生生“凸”出来一块儿,其它三面都是奥地利。
在广场旁边有一家洞穴主题餐厅,装修风格很有特色,是按着酒窖那么来的。除了各种酒类之外,这里也做传统的匈牙利美食,正好晚餐就在这里解决了。
点了一个香酥鸭Crispy Duck,没吃出来是烤的还是炸的,但是整个鸭腿真是外酥里嫩,外面上还撒了许多香料,咬上一口,香气四溢!
一只鸭腿没吃够,又点了一份炭烤猪颈肉,把培根和香肠编成辫子的形状,十分有趣。
吃起来口感也非常不错,几种浓浓的肉香味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味道。
埃格尔 Eger——两千人战胜六万大军的奇迹战役 埃格尔城堡
埃格尔城堡是埃格尔地区乃至全匈牙利最著名的地方。16世纪时,埃格尔城堡是匈牙利王国的重要要塞。1552年,著名将领伊斯特万•多博率领着2000多个士兵,在这里成功的击退了人数超过他们近30倍的土耳其大军。这场奇迹般的两千PK六万的辉煌战役,也使他们成为了匈牙利永远的英雄,而埃格尔城堡也因此成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城堡内唯一的一座粉色哥特式建筑,就是当年伊斯特万策划那场胜仗的指挥部。这座二层小楼一侧冲城堡内,另一侧面向外面的原野。
今天是星期一,匈牙利国内几乎所有博物馆全都闭馆。所以这里的室内展览今天也没开,只能参观城堡的室外部分,不能进到当年伊斯特万的作战指挥部可惜了。当年这一带的地形和现在看到的差别应该不大,但唯一不同的是那会儿在这城堡下面可满坑满谷扎得全是土耳其人的帐篷。据说为了扰乱军心,土耳其军队每天晚上向城堡喊话,想以此压倒守卫者的意志。当时的匈牙利将士们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打赢了这场几乎不可能的战斗。不过话说这些土耳其人也真是,兵临城下一个多月,天天晚上喊话都没有动摇守城将士的军心,他们就不能试试用匈牙利语喊……那样人家才能听懂啊,唉……在指挥部旁边还有一个蜡像馆,里面有当年那场战争的很多场景再现,其中还包括伊斯特万本人的形象等等……可惜今天是星期一,蜡像馆没开。
城堡中有一个秘密的地下要塞,在与土耳其的战役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人数差别巨大,硬拼是没用的。因此士兵们挖出了这条秘道,智取土耳其。可惜今天是星期一尼马为什么我会在星期一来这里参观啊啊啊……不过,这一天门票半价是真的。
城堡的最高点是十字架山,山顶的三座十字架庄严肃穆。从山顶可以看到埃格尔小镇全景,据说如果天气好的话,从这还能看到匈牙利最高峰。因为有着360度的壮美景色,这座山成为了众多朝圣者最喜欢的地方,也有了“埃格尔装潢最好的教堂”之称。毕竟再华丽再精美的油画,也比不过纯天然的绝世美景好看啊!
埃格尔最著名的除了这座城堡之外,还有一种红酒,叫“公牛血”。据传说,1552年打仗的时候,为了激发守城将士们的斗志,上阵前,每个人都要喝好多红酒,估计他们的原意是想,这样打仗时候可以借着酒劲越战越勇。但是没想到一场兵力悬殊的战役竟然打了很多天守军依然拼劲十足,土耳其军队那边心里就有点发虚了。再加上打仗时,见很多匈牙利士兵嘴角还挂着红色的液体,于是就流传出对方是喝了公牛血才英勇异常的说法——不然根本没法解释在如此悬殊的兵力下匈牙利还能大获全胜的结局。
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公牛血”这种红酒却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它已经成为了埃格尔地区最有代表性的红酒,当地很多商店都能买到。注意这是一种酒的名字,一般只要瓶上写着“Egri Bikavér”都是公牛血,至于品牌就要看个人喜好了。这酒最大的特点就是:劲儿大,反正比一般红酒劲儿大。在国内形容某人非常亢奋都说“像打了鸡血”一样,我想,那要在艾格尔地区会不会就叫“像喝了公牛血”一样呢?
埃格尔老城及教堂
城堡下面就是埃格尔的老城区,这里简直是外地司机的噩梦,路窄不说,还有很多单行线和步行街。从城堡开出来,我愣是围着老城区开了三圈才找到去城中心的路。到了古城中心赶紧找地方停了车,开始徒步探索。老城区不大,却散布着好几座精美的古老建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埃格尔主广场南面的圣安东尼方济会教堂(Minorita Templom)。
这是一座典型的从外面看其貌不扬,进去以后意外惊喜的建筑。教堂的官方建造时间是1771年,但内部装潢一直持续到1792年才完工。将近20年的时间,全花在装修上,这装修队也太磨叽了……嘻嘻,开个玩笑,毕竟慢工出细活,现在这座教堂是全匈牙利最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
除了圣安东尼方济会教堂,匈牙利第二大宗教建筑——埃格尔教堂(Egri Bazilika)也在这里。亮黄色的外墙非常醒目,如果中午路过这里,还能听到教堂中管风琴的弹奏声。
沿着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步行,街道两边的小店鳞次栉比,门口摆满了各种特色装饰。
走着走着空气中突然飘过来一阵面包的奇香,越往前走香味就越浓,恨不得整条巷子都是这香味!最后来到一家专卖匈牙利特色甜品——烟囱蛋糕(Kürtöskalács)的小店。
叫它“烟囱”是因为形状相似,把面擀成长条卷在木棒上,再放在火上烤熟,最后拿掉木棒,就得到了这一根根的“烟囱”。这面包的个头儿也真不含糊,我要的是小号,已经跟胳膊一样粗了,这要是大号的,估计能当套袖戴着。
裹在外面的配料有镇子、椰蓉、可可粉等好多种选择,我挑了经典的坚果口味“Dió”。咬了一口,相当好吃,松软喷香的面包,配着外层均匀的砂糖和可口的坚果碎,一个大筒瞬间就进去了。后来跟当地人一打听,这家还挺有名,是在当地开了15年的老店!
在数十万年的天然溶洞里泡温泉是一种什么体验?
埃格尔的南部埃格萨洛克有一处与众不同的温泉,叫“盐山”。1961年,工程师在这附近寻找石油,结果钻井喷出的不是油,而是高达68°C的地热温泉。
1992年时,研究发现这里的温泉对关节炎和风湿病有疗效,到2016年,在这温泉周边已经全面建成了药用温泉疗养场所。
这种型似梯田的地貌结构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远远看上去,和土耳其的棉花堡非常相似。不仅如此,据说目前全世界能找到类似地貌的,除了棉花堡之外,就只有美国的黄石公园了。
因为水温太高,所以这里的温泉是不能直接进去泡的。附近度假村的人也只能露天的池子里,一边远远地欣赏这地热景观,一边泡着兑了凉水的温泉。
米什科尔茨洞穴温泉
听说匈牙利有个可以在洞里面泡的温泉,非常有意思,就在匈牙利第三大城市米什科尔茨附近,从埃格尔过去大概1个小时的车程。进入温泉之前的步骤我已经轻车熟路了,同样数不清的置物柜,同样不分男女的更衣室,我迅速换好泳衣,走进了温泉大厅。一开门,就被惊到了……好家伙!真是山洞啊!如果说之前黑维兹是在纯天然的湖面上修了房子,那这里则正好相反。只有脚底下的部分温泉池是人工铺平的,脑袋顶上却是纯天然的溶岩洞穴,太神奇了!
刚进来的这片区域叫温泉大厅(Fürdőcsarnok),泳池边摆了很多躺椅,侧面有带水柱按摩的水疗设施。从中间的洞口往里走,是不断变换灯光的旧洞穴池(Öreg barlangi medence)。
两边凹凸不平的洞壁、水流的冲击再加上五颜六色的灯光,这里哪像个泡温泉的地儿,明明就是个水上游乐场!
继续往前走,先是经过一段“四处漏水”的地上洞穴,然后进入一块颇有历史感的罗马厅(Régi dögönyöző)。之所以能看出历史感,是因为墙上的几个喷水龙头雕像,其中有三四个已经被钙化物包裹的严严实实了。如果不是旁边有两个新龙头做参考,根本不可能看出来这些是什么东西。这几个龙头喷水的力道不同,小一些的像洗澡的水流,最大的简直像修行的瀑布。喷水龙头的对面,一个高约5米的天然岩缝蜿蜒着伸向天空,钙化物沉积成优美的波纹,像水流一样覆盖在岩缝上面。
除了这几个充满乐趣的洞穴,还有两个热水池厅(Hidas-terem)。两个大温泉池和刚才的洞穴是隔开的,水温也稍高一些,在洞里玩累了再进入这里非常舒服。最神秘的热水池厅深处的星空厅(Csillagterem)。整个大厅有个像天文馆一样的球型屋顶,圆顶上贴满了荧光的月亮和星星。屋子里的灯光周期性的变黑,坐在大厅中间的椅子上,泡着温泉,看着屋顶上跳舞的水波纹和闪耀的星星,就像置身于太空一样,玄幻极了。
这洞穴浴场在整个欧洲地区都独一无二,毕竟能在数十万年的纯天然溶岩洞穴里泡着地热温泉,不是在哪都那么容易体验到的。
小众到底——布达佩斯城市掠影
到布达佩斯已经是下午,河上的景色真是秒杀所有摄影师的存储卡。
不论是拍建筑,风景,还是人文,都好像有无穷无尽的素材。
美丽的多瑙河穿城而过,河上往来的船只让整座城市充满了活力与动感。
不仅白天的景色迷人,布达佩斯的夜景也真是让人惊艳!
渔人堡(Halászbástya Belépődíjai)晚上灯火通明,在小山顶上格外显眼。白天迷人的多瑙河到晚上又成了绝佳的拍照前景,一切临水的建筑都变得更加亮眼。
原本庄严肃穆的匈牙利国会大厦(Országház),在水波的映衬下也平添了一层秀美。当年最早听说布达佩斯还是因为小品演员陈佩斯。据说他出生的时候他爸爸陈强正在布达佩斯出差,于是就给他取了这么个又个性又有点洋气的名字。我来了布达佩斯才知道,原来这座老城分成两个部分,河西叫布达,河东叫佩斯。当时我就想,哈哈,那陈佩斯岂不是应该有个兄弟叫陈布达……结果回来一打听,他真的有个哥哥,叫陈布达……!
好,布达佩斯掠影到这就掠完了,感谢观看!
番外篇:一个骨灰级吃货的回忆录——匈牙利特色美食全搜罗
说起匈牙利美食,所有人第一反应估计都是Goulash,这道传统特色的炖牛肉因其做法及用料很像我们国内的蕃茄炖牛肉,所以被很多人推荐——毕竟这道菜最适合咱们中国人的口味。一般在餐厅点的Goulash都是这种样子的,又叫Goulash Soup(炖牛肉汤)。
不过经过这次深度旅行,我发现其实Goulash也可以是这样子的。
完全没汤,就是干着的炖牛肉块,拌着面条吃,味道也非常不错。那么Goulash到底是什么?有一些本地人给出的答案:其实Goulash就是牛身上的一个部位,或者说最适合做成炖牛肉的那一块儿。我感觉大概就是牛腩或者牛腰窝那一块儿肉,带点肥瘦,带点筋头巴脑的,炖出来最好吃了。还有,当我们看到Goulash这个词,一般会很直接地用英式发音读出来,就像“狗拉屎”……其实人家匈牙利语里这个词根本就不发“狗拉屎”,而是发成类似“狗压屎”的音,Gulyás,记住了嘛。下次去饭馆点菜应该怎么说?来,跟我一起读“狗~压~屎~”。好多人去匈牙利也就吃炖牛肉这一道菜,其实这里好吃的还有很多。即使是传统的匈牙利美食,也有不少符合国人口味的。比如把培根和香肠编成辫子形状的炭烤猪颈肉 (Tender Pork)不仅外形有趣,味道也真是不错。
肉质软嫩,配上有点酸辣味的酱汁,一口进去,满嘴是浓浓的肉香!还有匈牙利十分有名的鹅肝,一听这个很多人就开始咧嘴,确实我们在西欧很多国家吃到过非常名贵的鹅肝——味道也就不过如此,用中国胃来评价那就叫相当奇特。
但是匈牙利人做鹅肝的时候,就会混进一些鸭肝或者猪肝,甚至还会加入一些香料,所以吃起来,不仅没有纯鹅肝那么浓重奇异的腥味,价格也便宜了不少。另外还有一道很不错的传统菜肴就是卷心菜卷(Töltött Káposzta)。
看这红红的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和你想象的差不多,酸酸的有点辣味。卷心菜里面包裹着肉碎,应该是放在红汤里面煮熟的,大概汤里香料加得比较足,而且有蕃茄,所以一点也不腥。本次行程多半时间都在巴拉顿湖区转悠,这湖里有几十种不同的鱼类,其中梭鲈、无鳞鲤等几种鱼的肉质紧实,味道也最为鲜美。这些鱼用当地的方法裹上混合香料,炸熟或者烤出来,外酥里嫩,吃起来欲罢不能!
说起鱼,当地还有一种“渔夫鱼汤”,是用鲫鱼、鱼杂、鱼油加上蕃茄等香料一起炖4个小时以上,等鱼骨都炖化了,最后再加入新鲜的鲤鱼块烹制而成的。
来巴拉顿湖区,没吃烤鱼,不喝一次鱼汤(halászlé),真的有点可惜……比星期一去参观埃格尔古堡都可惜!想起埃格尔,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街上吃到的那神奇的烟囱蛋糕(Kürtöskalács)。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街头食物,不仅是埃格尔,在匈牙利几乎每个城镇,都能找到卖这种面包的摊位。唯一不同的,就是大小和价格。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