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欧洲的旅行方式很多,可以一个国家深度游,也可以相邻几国打卡行,还可以将几个国家串起来走一条自驾线路,而我这次选了个不一样的角度,就是沿着多瑙河前行,从水上欣赏沿途5国的美景。
这一次,我见识到了“多瑙河上的明珠”布达佩斯璀璨的身影;
感受了“三江之城”帕绍浓浓的巴伐利亚风情;
领略了全奥地利最古老的本笃会修道院——梅尔克修道院的雄伟;
品尝了小镇施皮茨美味的本地特色葡萄酒;
全程躺玩吃得贼好,回来还很不争气地胖了三斤。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且听我从头讲起……
这次的路线是搭乘维京游轮的芙蕾雅号,沿多瑙河从奥地利维也纳出发,经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上岸。
在维也纳、施皮茨小镇、帕绍、萨尔茨堡、克鲁姆洛夫、梅尔克、布拉迪斯拉发和布达佩斯八个城市停留,11天5个国家8座城市。
因为住在船上,所以全程不用换酒店,省了很多麻烦。另外船上吃的也不错,除了每到一个地方会有当地特色餐,平时还有很多中餐供应,而且是特别地道那种。
后来我才知道原因——船上的行政总厨是北京人。
维也纳,一座穿越古今的城市
我们有两天多的时间探索维也纳市区,当然完全可以自己出去游览,但是人家船上的“小红人儿”服务如此到位,玩这方面怎么会落空呢。从下船到上船,全程都有大巴车接送,小红人做中文讲解导览。
这整个行程中,只有维也纳略有不同,他们在当地所有的旅游团都需要再配上一名官方导游,所以维也纳这边一个小团除了小红人之外还有专人负责讲解。个人感觉,小红人讲得更好。
维也纳游览第一站:美泉宫,这是有“欧洲丈母娘”之称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当年一手修建成的。在她之前,这里只是一些皇家贵族打猎用的行宫,除了主体建筑之外,周围都是大片的荒地。
当年玛丽亚的母亲把这座行宫送给了年轻的特蕾西亚,她觉得这里应该不止是一处行宫,完全可以修成一座更富丽堂皇的宫殿,于是,一座代表着巴洛克时期的顶尖建筑就这样落成了。
美泉宫内部现在是博物馆,全程不让拍照,不过外面的巴洛克式庭院还是非常经典的。
多数人只知美泉宫,却不知在维也纳还有一座美景宫。
这里现在是奥在利国家艺术中心,所以除了宫殿本身之外,来美景宫主要是欣赏里面的艺术藏品。馆内有很多价值连城的油画,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叫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这位算得上是奥地利国宝级的画家,他创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的风格。美景宫里收藏了许多他的画作,最有名的就是这幅镇馆之宝《接吻的恋人》。
他的画善用符号寓意,比如这幅画中男性的身上全都是方型的符号,代表的是男性特征,而女性身上全都是圆型,这个代表的就是女性的特征。两个人的姿势也非常微妙,女性的姿势其实是有些被男人强抱过去,她的肢体语言其实是有些抗拒的。这也说明了男女之间对待爱的态度,女性多少是有些被动,或是说不清自己的感觉的状态。古斯塔夫通过自己的画笔,诠释出了他对于男欢女爱之间的理解。
还有一幅更为珍贵,这是他生前未完成的最后遗作,这幅叫穿婚纱的新娘,可以看到,画作的右边本来还有一位张开双腿的女性,但是后来他可能不太满意自己的前稿于是又直接在上面加上了衣服等等。
不过最后这幅画也没有完成,我们也没法知道古大师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了。除了他的这幅作品之外,美景宫还有很多不可错过的珍藏品,比如梵高大师的《麦田群鸦》,笔法看似潦草,但却正是因为这种笔法完美表达出了风吹麦浪的即视感。
画中以黑暗的天空和通往不同方向的三条路表达了梵高当时精神上的困扰,黑色乌鸦预示著死亡。当然,这也只是后人对这幅画的诠释和推测,因为在创作完这幅画的大约两周后,这位荷兰后印象派艺术大师就开枪自杀了。
就冲这么多绝世遗作,美景宫也绝对值得一去。漫步在维也纳的环城大道上,感觉历史与现代在此处交相辉应。这座穿越了古今的城市,经历过辉煌的王朝,也遭受过战火的洗礼,各种古老的建筑鳞次栉比。
维也纳的老城,2001年整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城市也一直跟墨尔本、温哥华不断角逐“世界最佳宜居城市”的称号,所以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十分便利的居住条件。
市区步行街中心地带的圣史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标志,教堂的尖塔是世界第三高,仅次于乌姆和科隆大教堂。
这里是维也纳最重要的教堂,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葬在这里。
二战末期,这座大教堂被一场大火烧得乱七八糟,直到1948年才修复完成。
在维也纳市区游览,一定要来打卡百年老店咖啡厅……Café Central。它最早建于1896年,能做咖啡做一百年,也是不容易!古老的穹顶建筑,一杯维也纳特色的咖啡,就长这样……看起来有点软软的好萌啊。
虽然里面好像只有咖啡和奶泡,有点像山寨版的拿铁。不过人家说这是维也纳传统咖啡,那就只好当传统咖啡喝了。
中央咖啡厅里的一切都是按着当年的老样子来的,如果坐在这里喝着咖啡发呆,会晃然觉得自己穿越回了19世纪末。来到维也纳,还有一个非常不可错过的体验就是一定要听一声音乐会,蓝色多瑙河响遍了全世界。
如果是喜欢音乐的朋友,强烈推荐去金色大厅听一场维也纳皇家音乐会,从这些戴着假发的“宫廷乐手”上场那一刻,我们就真的开始穿越了!
瓦豪河谷——既有美食美酒,也有故事
离开维也纳,我们的游轮便进入了瓦豪河谷,这一带以味道甘甜的葡萄著名。
葡萄好,自然也有精美的葡萄酒。我们到这里的第一站,便在施皮茨小镇品尝了美味的本地特色葡萄酒。
那味道,那口感……特别好,嗯,作为一个不会喝酒的人,我觉得我的评价已经很有深度了!
酒庄只是我们来到瓦豪河谷的第一站,整个河谷历史悠久,所以航行过程中可以从在甲板上看到很多非常古老的建筑。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就是梅尔克修道院。
第一天我们只是从它旁边经过,真正开始探索这里,还是几天以后的事情。
梅尔克修道院是全奥地利最古老的本笃会修道院,它的历史甚至比奥匈帝国的还要古老。
有人说“先有梅尔克,后有奥地利”确实不为过。现在修道院里的一部分作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除了整个奥地利的宗教发展历史之外,还有被誉为“世界最美图书馆”的大理石顶图书馆。那图书馆是真心好看,满满的哈利波特魔法学校即视感,而且架子上那些藏书都是真品!
至于为什么我讲得这么精彩却只有航拍,因为那里面全都不让拍照。
只好看看多瑙河啦,也很美哈。这一日,在清晨的迷雾中,我们的船悄悄来到了德国边陲小镇帕绍。帕绍这座城市虽然不大,历史却非常悠久。凯尔特人2000多年前就在这里建立了城邦,多瑙河、茵河与伊尔兹河在这里汇流,因此得名“三江之城”。这片三角洲中,便是帕绍的老城。
在历史上曾经有400多年,这里都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是在公元739年,帕绍变成了一个由大主教统治的国度,后来就这样独立发展了好几百年,直到1803年被并入巴伐利亚。
由于这里的战略地位,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得非常早。但是1662年,一把大火几乎把这座城市烧得渣儿都不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城,大部分是由意大利巴洛克大师在17世纪重建的城市。
带有意大利北部风格的建筑和房屋,高耸的塔楼,迷人的林荫小道……远看仿佛一幅油画。虽然才出奥地利边境,但这里已经有了浓浓的德国巴伐利亚风情。
下船漫步,迷雾渐渐散开,阳光洒向了整座小城。老城中心一带还保留着非常完好的17世纪时的风貌。
那么来这里,有什么是最不能错过的呢?老城中心的圣史蒂芬大教堂里,有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管风琴,据说有17974根管子。
不仅如此,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和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像。
如果是5月到10月期间来,中午就能欣赏到这架管风琴的音乐会,相信那场面一定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吧。
小城虽然不大,命运却很坎坷。除了那场毁灭性的大火之外,因处于三河交汇处,所以帕绍遇到最多的灾害就是洪水,如今市政厅的钟楼上就标记着数百年来遭遇洪水的水位。
虽然命运多舛,但德国人对帕绍的喜爱并没有减少。这座美丽的小城既古朴又悠闲,既清新又慵懒,有着“巴伐利亚的小威尼斯”、“美丽的巴洛克女王”等多个浪漫的别称。
坐在青石板路边,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下午的阳光洒在脸上……这次欧洲之行实在是太舒爽了!
萨尔茨堡——音乐之声原版取景地
萨尔茨堡是奥利地历史最悠久的城市,老城中有很多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巴洛克式特色建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萨尔茨堡既有优美的风景,又有美丽的建筑,更有伟大的艺术作品。
萨尔茨在德语中的意思是盐,所以萨尔茨堡其实就是“盐堡”。因为产盐,所以从过去开始这里就非常富裕。
既然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地标建筑自然不少,这其中点击率最高的,就是与莫扎特有关的一切了,这位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就出生在这座城市。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5个年头,其中却有大半时间都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萨尔茨堡也在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从莫扎特故居到莫扎特广场,从莫扎特桥到莫扎特出生地,还有莫扎特音乐节和莫扎特基金会,可以说莫扎特在萨尔茨堡从未逝去。
除了莫扎特,萨尔茨堡的另一个标签则是《音乐之声》。这里不仅是这部享誉全球的电影作品拍摄地,更是主角玛丽亚和特拉普真实的故事发生地。为了方便游客来这里朝圣,每到中午吃饭的时候,音乐之声取景地都会有现场演出,下船之后坐车过去,大概一小时就到。
萨尔茨堡有“北方罗马”的别称,可见这里有多少瑰丽的建筑。想俯瞰老城区的全貌,最佳位置是大教堂。因为这里是代表着最高权力的大主教驻地,所以大教堂修建于城里的最高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拍到360度的美景。
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对相爱相杀了上千年的兄弟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两个小国原本是一家,不过公元9世纪东边的斯洛伐克被匈牙利占领了,变成了人家的跑马场。捷克因为是地处山区,所以躲过了一劫。后来捷克被奥地利帝国收编了,不过奥地利帝国势力很强大,后来捷克就慢慢发展起来了,而斯洛伐克还是那个农村。
一战,奥匈帝国是导火索,所以捷克的日子也不好过。一战后,奥匈帝国土崩瓦解,捷克和斯洛伐克都需要找个新的上门女婿。
于是,捷克找到了斯洛伐克。当时斯洛伐克其实是很欢迎的,因为毕竟是农村结合城市嘛。但是后来慢慢地,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毕竟多少年积累下来的价值观不一样。比如当时匈牙利人撤走以后,很多高职位就都空出来了,比如法官等等,这样就有大量捷克人来填补空缺。这样的人多了,就不免开始干涉内政。
更重要冲突来自宗教方面,因为捷克人带来了信仰自由,而斯洛伐克人却是被匈牙利人多少年一直灌输的只能信仰天主教——这也成为后来他们分裂的一个导火索。
本来想的一起致富,但是自己毕竟只是个大农村,高级产品干不过别人,最后经济还反而萎缩了。自己的农产品又不是很好卖,所以产生了巨大的贫富差距。
于是在一战后不久,斯洛伐克地区就爆发了一场巨大的运动——独立运动。临国的希特勒从这场运动中看到了机会,他也搞了一场类似的运动,最终走上了独裁政坛。
于是斯洛伐克就走上了独立的道路,不过独立之路不好走啊。二战结束后,东欧各国百废待兴,于是这对老哥俩又一起手挽手投靠了苏联老大哥,让苏联扶持发展。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仅仅用了20年时间,斯洛伐克就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小强国,超过了捷克。
但是问题出现了,光是生产力发展了,思想和教育又没那么跟上。于是就有人提出质疑,有人觉得斯洛伐克都是重工业,却造成了很多污染。有人就开始质疑苏联,觉得苏联把来钱快的活都派给了捷克。而捷克那边也有类似抗议的声音,最后两个国家就慢慢发展到再次分裂。
而且这次是和平分裂,并没有巨大的冲突,当然,这跟苏联老大哥解体也是分不开的。这对相爱相杀了将近一千年的兄弟国家,我们这次行程中都会到,不过并没有去捷克首都布拉格,而是去了一座相对小众却美得不要不要的小镇克鲁姆洛夫,国内的朋友又称它为“CK小镇”。
其实这和我们穿的CK没半毛钱关系,全称翻译过来就是“捷克的克鲁姆洛夫”,简称CK而已。克鲁姆洛夫,意思就是弯曲的河流,捷克的母亲河伏尔塔瓦河在小镇中间转了一个180度大弯。
这条伏尔塔瓦河,会一直流到捷克的首都布拉格。
整个小镇的老城区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漫步其中,有很强烈的穿越感。因为一切保护得都非常完好,所以在这里拍古装剧只需要换套衣服,拍穿越剧连衣服都不用换了。看完了捷克,我们又来到了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我发誓这个名字我对着镜子念了十遍都没记清。
我们在布拉迪斯拉发的行程(试试读两遍这名字,你肯定也乱)比较轻松,上午带着游览市区的主要景点。比如最著名的“掉进井盖儿里的人”……开个玩笑,其实这尊别出心裁的雕塑叫“工作的人”(Man at Work),是斯洛伐克那个工业大发展时代的一个缩影。
下午自由活动,因为这里离奥地利边镜不太远,过了边境就是著名的打折购物村潘多夫,所以很多老同志们都选择跟着大巴去血拼了。
我则去了一位当地人家作客,那是一位兼职艺术家,平时带带旅游团,冬天闲下来的时候就在家作画。他们夫妻有两个孩子一条狗,一起生活在父辈传下来的祖屋里,夏天后院种着花花草草,冬天没事就去附近滑雪……感觉人家这节奏才是真正的生活啊!相比之下,很多在大城市里打拼着的人,只能算是“活”着。从布拉迪斯拉发离开,行程也接近尾声,这是倒数第二个晚上了,在房间睡不着,穿上大衣跑到甲板上吹风。晚上的月亮好圆,星空下,我们的船静静地向前航行,仿佛是怕打扰到这夜的宁静。河岸两边斑驳的树影快速向后逝去,整个甲板只有我自己,独享着这天造地设的美景。这一切,只有坐游轮才能实现,感谢维京游轮。
布达与佩斯,真的也是一对兄弟
再打开窗,船已经停到了最后一站,布达佩斯。说起来,这布达与佩斯也是有故事的。河对岸的老城是布达,而我们停船这边叫佩斯。据说当年著名演员陈强为了纪念儿子出生时所在的这座城市,便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陈佩斯,后来我听说,陈佩斯还有个哥哥叫陈布达……老爷子起名可真省心啊。到布达老城,赶上了国王卫队上岗,感觉所有人都用手机怼着人家脸上照相的场景还挺有意思的,要是我站对面,肯定忍不住要笑场。
布达佩斯有着多瑙河明珠之称,这从河两岸的景色就能看出来。无论是渔人堡、布达皇宫,还是国会大厦,都透着浓浓的中世纪风情。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多瑙河两岸和布达城堡区的景致让所有人流连忘返,咔嚓咔嚓的拍照声此起彼伏,一直到大家准备下船才慢慢停下。
美丽的多瑙河穿城而过,河上往来的船只让整座城市充满了活力与动感。
不仅白天的景色迷人,布达佩斯的夜景也真是让人惊艳,一切临水的建筑都变得更加亮眼。
多瑙河畔的建筑美不胜收,但其中人气最高的应该就是渔人堡了,而且这里不止是游客必打卡的地方,更是当地人心中最浪漫的地点。洁白的外墙、罗马式和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让渔人堡就像从童话中复制出来的一样。晚上这里则变得灯火通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渔人堡的最上面是马蒂亚斯教堂,它原名叫圣母教堂,是一座别致新哥特式教堂。教堂里面反复的彩绘玻璃和壁画,使这座建筑美得无与伦比,就连匈牙利国王马蒂亚斯都在这里举办了两场婚礼,这也是教堂改成现在名字的由来。
渔人堡的对面,水边的匈牙利国会大厦庄严肃穆,在夜晚灯光的照射和水波的映衬下平添了一层秀美。
在布达佩斯的时间很快过去,最后一天早上,到了离船的时候了。收拾行李的时候竟然有些伤感,仿佛是从自己常住的屋子搬家一样。毕竟是这么多天在欧洲的“家”,离开的时候,多少有点不舍。餐厅里叔叔阿姨们吃完早饭,互道珍重,握手告别,这个场景感觉好像春节晚会最后上字幕时候的画面——背景音乐如果再换成《难忘今宵》就完美了。在前台,有些阿姨叔叔和小红人合影、拥抱,看到一些阿姨的眼睛湿润了。十一天的旅行接近尾声,到最后,不论你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上了船,大家就都是一家人。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