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仰天长望,优雅威仪,多少繁华若梦中;低头静眸,沧海桑田,多少荣华归尘土。那一世,天边云卷云舒,拂袖远眺,鸿雁两行摩苍穹;那一世,庭前花开花落,杯影纵横,浊酒一壶映落霞。风萧萧兮,塞外一曲千里烟波,蔓草百里藏汗青;烟袅袅兮,连天烽火气壮山河,繁花青萍冷剑光。走近一座一座唐王陵,仿佛在一页一页的翻看着一本厚重的史书。拨开历史的烟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雍容华贵的大唐王朝的风韵;仿佛能寻找到“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盛世的踪迹,仿佛能触摸到曲终人散的凄凉。这十八座唐王陵见证了唐王朝的兴盛、动乱、消亡的历程。看完央视的纪录片《帝陵》后萌生了寻访十一座西汉帝陵的想法,看完纪录片《东方帝王谷》后,又萌生了寻访关中唐十八陵的想法,在一个冬天完成了西汉帝陵的寻访之路后,第二个冬天又开始唐十八陵的寻访之路。走完这11座汉帝陵和18座唐帝陵后很是感慨,共29座陵墓绝大部分后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富平县境内的5座唐帝陵(定陵、元陵、章陵、丰陵、简陵),由于历经战乱和当地盗采石材,陵园石刻被洗劫一空,陵寝所在的山被挖的千疮百孔,伤痕累累,让人看的触目惊心,很是心痛,好希望政府能好好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果对西汉帝陵有兴趣的童鞋请移步至:【游记】秦宫汉土,雪后闲访------寻访十一座西汉帝陵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46387#pvareaid=2174305之前写过两篇唐十八陵的游记,分别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唐睿宗李旦桥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和唐肃宗李亨建陵,余下的十三座唐陵将会在本篇游记中介绍。繁华若梦归寂中--寻访关中唐十八陵(第一部分)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80147#pvareaid=2174305繁华若梦归寂中--寻访关中唐十八陵(第二部分)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99493#pvareaid=2174305唐王朝自公元618年高祖李渊建国至907年哀帝代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末代两帝昭宗李晔的和陵和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蒲城、富平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扇形,人们称之为“关中唐十八陵”。汉代的帝陵都是封土为陵,唐代帝王陵墓的建造则分为“积土为陵”和“因山为陵”两种形式,其中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和僖宗靖陵属于积土为陵,其余十四座均为因山为陵。“因山为陵”就是选一座山峰,将墓道修在半山腰,将墓室修在山的深处,然后绕着山修建地面的陵园和陵园的地面建筑,其墓道都向南,在墓道的两侧都有精美的石刻艺术品,在陵园的外围陪葬着很多高等级的贵族。有学者指出,汉代十一座帝陵皆修建在唐帝陵群扇面的下半幅,唐十八陵皆高居扇面的上半幅,凸显出死者想在极乐世界也要盖过其它王朝的统治者,足见大唐国事雄伟壮丽的博大气概。【小贴士】1、很多未开发的唐陵石人石马可能就散落在农家田地里,如果要近前观赏,请注意不要破坏庄稼。2、有些石刻距离陵寝比较远,要寻找起来很是困难。
唐高祖李渊献陵
唐献陵为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公元635)和太穆皇后窦氏合葬的陵寝。唐贞观九年(公元635)五月,李渊卒,十月葬。关于献陵陵园制度和规模,高祖李渊有遗诏“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后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大臣的商议下,陵寝依照东汉光武帝帝陵规格修筑而成,四周柏树森森,封土为陵,陵台呈覆斗形,高21米,墓顶东西30米,南北10米。神道上南端看到的石柱、石虎各一个保存尚好。墓前的石碑是后来立得,据看墓的文保员说,原先的石碑80年代在一次黑云翻滚下大冰雹中损毁。另外在陵墓周边还发现了损坏遗弃的碑座和石刻文物。【位置】献陵陵园,位于陕西三原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徐木原上,即现在的三原县徐木乡永和村东北、秦窑村北、代庄东及富平县南庄村南。【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陵园原有石刻:1、四神门外各有石虎1对,间距37.5米,现存5个,大小形制相同,高约1.8米。朱雀门外东侧石虎保存完好,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2、朱雀门外长达575米的神道两侧有华表1对,石犀牛1对。西侧的华表和石犀牛已经损毁,东侧的华表我没有看到,东侧的犀牛在西安碑林博物馆。3、当地人称曾有石人数尊,均已不存。
唐中宗李显定陵
定陵为唐中宗李显(公元656-710)陵寝。定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玄宫深藏于凤凰山腹中,其陵园坐北面南,成长方形,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定陵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有四门,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乳台和鹊台。唐中宗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为韦皇后进毒饼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位置】定陵陵园,位于陕西富平县宫里乡狮子窝村村北的凤凰山上。【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陵园原有石刻:1、东、西、北三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石马6匹。2、南门朱雀门外长达623米的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仗马5对,石人10对,石狮1对,无字碑1通。由于历史原因,以上石刻屡遭劫掠而残毁殆尽,仅存几座残损的石狮和石人,周围已经种满了树。最最让人遗憾的就是比乾陵还要高大的无字碑已经被后人做成了72个蹍地滚子。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和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墓。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泰陵建制仿唐长安城,规模宏大,虽经一千多年风雨,现在神道两侧三十四对石刻基本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是唐代第八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开元之治”把唐王朝推上极盛的巅峰;“天宝之乱”又把唐王朝推向几乎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李隆基因平“韦后之乱”,拥睿宗复位有功,被封为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他迫使其父禅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时年28岁,在位45年(公元712-756年),病逝,葬泰陵。【位置】泰陵陵园,位于陕西蒲城县石道村西北金粟山上,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东边的一座,也是盛唐时期最后一个皇帝陵墓。【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陵园现存石刻:1、东、西、北三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仗马1对,牵马驭手1对。2、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有华表1件,翼马1对,鸵鸟1对,仗马4对,牵马驭手1对,石人19件,石狮1对。泰陵的石刻和盛唐时期乾陵桥陵石刻相比较,无论在大小还是风格上都有了差别,似中晚唐时期的。
唐代宗李豫元陵
元陵为唐代宗李豫(公元727-779年)陵寝。元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陵区周围20公里。《旧唐书·令狐峘传》载:“德宗即位后,曾诏立代宗元陵制度,务极优厚,当竭币藏奉用度。遭到令孤垣的反对,德宗从之,只好从俭埋葬。”由此可见,元陵陵寝建制已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经济每况愈下。元陵陵园石刻与建陵相同,现仅有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继李亨为唐代第九任皇帝。李豫初封广平王,名为俶,深受祖父玄宗钟爱。被宦官拥立为帝,时年37岁,在位18年(公元762-779年),病逝,葬元陵。【位置】元陵陵园,位于陕西富平县西北约15公里处的檀山之上,即今庄里镇与奇乡村的檀山之阳,东北距章陵3公里,东南距定陵5.5公里。【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陵园现存石刻:1、陵园东、西、北神门外石狮和北神门外石马残块。石狮形制、大小与泰陵相同。2、玄武门外有石马5个,均残。3、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的石人,我看到了2个。
唐德宗李适崇陵
崇陵为唐德宗李适(公元742-805)陵寝。崇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陵园方圆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继李豫为唐代第十任皇帝。李适当皇帝的时代,大唐已走向衰落。唐德宗李适统治之初,励精图治,立志变革,罢了多方之贡,裁剪宫人用度,放归饲养之兽,崇尚节俭,爱惜民生,颁布的“两税法”影响深远,对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无奈,大唐由于安史之乱等连年战争的影响,大唐江山已处颓势。在处理蕃镇判乱战争中,举措失当、操之过急,未能及时平息战争,反而导致战争不断扩大。结果干戈频起,生灵涂炭,社会袟序大乱,李适也二次迈上了逃亡之路。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太子李诵突患中风口哑,李适悲伤过度而一病不起,后病逝于会宁殿。十月,葬崇陵。【位置】崇陵陵园,位于陕西泾阳县北约20公里处的蒋路乡蒙家沟村的嵯峨山上。【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陵园现存石刻:1、玄武门外石狮1对,石人3个。2、白虎门有石狮1对。3、朱雀门外神道两侧,从南往北,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个,石马7个,石狮1对。
唐顺宗李诵丰陵
丰陵为唐顺宗李诵(公元761-806)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丰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玄宫凿建于山南麓,曾因取石,暴露长5米、宽2.4米的一段石砌羡道。陵园为夯筑城垣,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筑阙台一对。城垣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外设神道。下宫遗址位于陵南,《长安志》载“去陵五里”,今不知其详。唐德宗李适是唐德宗李适长子,为唐代第十一任皇帝,也是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李诵“性宽仁有断”,且素有大志,对肃宗朝以来形成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其弊政颇为不满。为太子时,常与侍读王叔文、王俖等谋划继位后的改革之事,并留意物色人才。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李诵中风,行动不便。其继位后,宠任宰相韦执宣、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俖等人。沉重打击专横跋扈的宦官,惩治贪官污吏。在想夺取宦官所掌握的军权时,被俱文珍为首的宦官识破,“永贞革新”失败(像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大诗人刘禹锡柳宗元等都受到永贞革新的牵连被贬官发配岭南,也就是后来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元年(805年),俱文珍等人发动了宫廷政变,顺宗被迫传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 806年正月,46岁的唐顺宗李诵病逝在兴庆宫咸宁殿,葬于丰陵。【位置】丰陵陵园,位于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曹村镇陵前村金瓮山,为富平县5座唐代帝陵是最北的一个。【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陵园原有石刻:只可惜今已损毁殆尽,仅见到朱雀门外残存的一个华表。1、四门外原各置石狮1对。2、玄武门外原置石马3对。3、朱雀门外原置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只可惜今已损毁殆尽,仅见到朱雀门外残存的一个华表。
唐穆宗李恒光陵
光陵为唐穆宗李恒(公元795-824)的陵寝。光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周围20公里。陵园南北二神门距离2900米,东西二神门距离2350米,陵园呈东西窄、南北长。现存西南角阙遗址,底径12米、高1.5米,位于皇边村北,南神门北20米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300米、南北150米,唐穆宗李恒是唐宪宗李纯的第三个儿子,为唐代第十三位皇帝。李恒是位不思进取且游幸无常的败家皇帝,其”宴乐过多,游无度“,”不留意天下之务“,致使”文武百僚,中外万品,有心者无不愤忿,有口者无不咨嗟“(裴度谏言)。且宠信宦官、方士,他又喜服金丹,执迷不悟。故史称其“受已成之业而不保,蹈已覆之辙而不拔”久不视朝,致政纲每况愈下,朝野汹汹,使唐王朝已有起色的局面再次走向崩溃的边缘。【位置】光陵陵园,位于陕西蒲城县翔村乡光陵村的尧山西麓。【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光陵陵园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1、四门外原各置石狮1对。2、玄武门外原置石马3对。3、朱雀门外原置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现今保存下来的石刻不多,而且均都已破损。
唐敬宗李湛庄陵
庄陵为唐敬宗李湛(公元809-827)的陵寝。庄陵按照“封土为陵”的葬制营造,陵园东西490米、南北480米。陵台在陵园内东西居中,陵南较陵北宽47米,陵园神墙墙基宽3米,四角阙址除西南角阙被平掉外,其余均在。东南角阙址高1.5米、底呈方形,边长6米;东北角阙址高3.5米,底呈曲尺形,长16米、宽14米;西北角阙址高3.2米、底长8米、宽6米。下宫离陵4公里,坐北向南。唐敬宗李湛是唐穆宗李恒的长子,为唐代第十四位皇帝,他与后来的文宗、武宗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李湛是位不懂国计民生,却忝列高位的少年天子。他不懂政事也无心问津,游宴无度。他依然宠信宦官,贪图安逸,击球玩乐,留恋女色,不问朝政。还迷信道士,企图长生不老。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敬宗夜猎还宫,入室更衣,就在这时,殿上蜡烛忽然熄灭,在黑暗之中,这位年仅18岁的皇帝被刘克明等人合谋杀死于内室,终年18岁,葬庄陵。【位置】庄陵陵园,位于陕西三原县陵前乡柴家窑村东的荆原上。【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庄陵陵园原有石刻与丰陵相同:1、四门外原各置石狮1对。2、玄武门外原置石马3对。3、朱雀门外原置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
唐文宗李昂章陵
章陵为唐文宗李昂(公元809-840)的陵寝。章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陵园平面近方形,东西约1350米,南北约1300米。四门之外原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其形制与丰陵相同,还有蕃酋像2件。这些50年代考证大部分还在,可是石刻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现今能眼见的所剩无几,听说有的被当地人埋在地下,也算是一种幸运保护。唐文宗李昂是唐穆宗李恒的次子,为唐代第十五位皇帝,是唐敬宗李湛同父异母的兄弟。李昂性仁孝,恭俭儒雅,励精图治,躬亲政事,痛恨宦官专权,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时中央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只可惜“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甘露之变失败,被宦官软禁带着无限的惆怅病死于大明宫中的太和殿,时年33岁,葬章陵。【位置】章陵陵园,位于陕西富平县雷村乡与齐村乡交界处的天乳山之阳。【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章陵陵园原有石刻:四门外原各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形制与丰陵相同。据说现残存石狮1尊,华表1通,石人2件,可是我一个也没找到。
唐武宗李炎端陵
端陵为唐武宗李炎(公元814-846)的陵寝。端陵按照“封土为陵”的葬制营造,陵园形制与献陵略同,平面近方形,东西约540米,南北约593米。封土堆呈覆斗形,居于陵园中央,底部东西58米,南北60米,高15米,仅为汉陵的三分之一左右。唐武宗李炎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五个儿子,为唐代第十六位皇帝,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同父异母的兄弟。他被宦臣矫诏推上了皇位,在位期间,他打击藩镇与宦臣势力,又击回鹘,兴法难,巩固中央集权,成为唐中晚期少有的中兴之主,《旧唐书》说他“雄谋勇断”、“运策励精”,确实十分贴切。但笃信道教的他与自古的帝王一样渴望问道求仙,长时间的服用灵丹妙药也让这位英武的帝王难逃早逝的命运。会昌六年三月,他身体不豫后改名为“炎”,这或许是期望用五行相生相克之法为自己续命,然而不过20几日,他还是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年33岁,葬端陵。【位置】端陵陵园,位于陕西三原县徐木原西边,今徐木乡桃沟村东北,东距唐高祖李渊献陵约5公里。【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端陵陵园原有石刻:四门外原各置石狮、石马、石人、华表等石刻,形制与丰陵相同。现存石狮东南西三门外各1对,华表1通,翼马1对。
唐宣宗李忱贞陵
贞陵为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的陵寝。贞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629万平方米。陵园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为唐代第十七位皇帝,是唐穆宗李恒之弟,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的叔叔,他是晚唐诸位皇帝中一个比较有才干的皇帝。李忱在被宦官拥立为皇帝后,恭俭节约,励精图治,明察秋毫,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藩镇势力,河朔三镇归顺唐中央,收复长期被吐蕃占领河陇失地,一度出现大治的景象,被誉为“小太宗”,史称“大中(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但唐国势日衰,满目疮痍,已非贞观政治,尽管兢兢业业,最终也没能挽回唐室的衰败。大中十三年(公元559年)八月七日,他服用长生药中毒,一病不起,后离开人世。时年50岁,葬于贞陵。【位置】贞陵陵园,位于陕西泾阳县西北30公里处的白王镇黄村村北的仲山南麓。【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贞陵陵园原有石刻:主要有石狮,华表、翼马、鸵鸟、仗马和石人,分布于四门之外和司马道两侧。现存石刻43件。
唐懿宗李漼简陵
简陵为唐懿宗李漼(公元833-873)的陵寝。简陵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营造,平面略呈方形,内城四面正对山陵处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门外均置石狮一对,并夯筑双阙。但在营建时,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已经点燃,社会秩序已陷入混乱状态,加之懿宗在位期间挥霍赏赐无度,云、贵一带连年兵乱,几经镇压,国力耗尽,故简陵的修造相对粗糙、简陋。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李忱的长子,为唐代第十八位皇帝。李忱是一个骄奢无度、忠佞不分的昏君,整日寻欢作乐,怠于政事,崇信佛教,亲自唱经。又亲迎佛骨,虔诚的善男信女都结彩欢迎,念佛经之声惊天动地。在位期间,云贵一带连年兵乱,几经镇压,国力耗空。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41岁的懿宗终因荒淫无度而病死,葬于简陵。【位置】简陵陵园,位于陕西富平县西北30公里处的长春乡东窑村村北的紫金山上。【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简陵陵园原有石刻:主要有石狮,华表、翼马、仗马和石人。现存四门石狮6尊,翼马1对,仗马2件,石人2件。
唐僖宗李儇靖陵
靖陵是唐僖宗李儇(公元862-888)的陵寝。靖陵按照“封土为陵”的葬制营造,是西安唐十八陵中年代最晚的一座,也是唐代帝王陵墓中最后一座以“堆土为陵”形制建造的陵墓,以及唐陵中唯一一座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靖陵陵台为复斗形,底呈方形,边长40米、高8.6米;顶亦方形,边长8米。陵园方形,边长480米,陵台在陵园里,东西居中。唐僖宗李儇是唐懿宗李漼的第五个儿子,为唐代第十九位皇帝,也是唐王朝12岁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李儇在位15年,不理朝政,沉湎酒色荒淫无度,只知斗鸡玩狗,军国大事全交宦官当政,繁多的苛捐杂税使百姓不堪重负,频发的水涝、干旱灾害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888年4月20日唐僖宗李儇死于长安,享年27岁,葬于靖陵。【位置】靖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距离乾陵约4公里。【陵园石刻】据资料记载,靖陵陵园原有石刻:主要有石狮,华表、翼马、仗马和石人。现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件,仗马3件,石人2件,石狮1件。
靖陵已远,昔日帝国也即将走完他的人生,大唐的背影也渐行渐远,我们的关中唐十八陵写到这里也结束了。感谢浏览!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