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路东明珠的十笏园已经多年没去了,记得上次去还是在10多年前的事情了。前几天与班
里的10多位同学,也多数是车友,商量好了一起去十笏园采风。遗憾的是那天的天气很不给力,
雾霾的天气,还下起了毛毛的细雨,由于事先已经约定好的,只好前行,拍了一组照片发来分
享。
十笏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
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古典
园林袖珍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园中的砚香楼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在砚香楼的基础上建了整座园林。十
笏园被称作“丁家花园”。
后来迁入的潍县同志画社:民国十年(1921),潍县的郭兰村与同学赫保真、傅柳坪三人成立了研究国画艺术的“益社”,地址在郭宅《藤花仙馆》书房内(书房至今尚存);拜本县著名国画家丁东斋、刘炯为师,且共同参加了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
后来迁入的潍县同志画社:民国十年(1921),潍县的郭兰村与同学赫保真、傅柳坪三人成立了研究国画艺术的“益社”,地址在郭宅《藤花仙馆》书房内(书房至今尚存);拜本县著名国画家丁东斋、刘炯为师,且共同参加了上海美专的函授学习
假山,山径崎岖,怪石嶙峋,山上杂植藤萝、蔷薇,山上有小亭名为“蔚秀亭”,亭柱有一联“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亭内有杨州八怪之一金农绘白描罗汉石刻,姿态妩媚,造意新奇。小亭南侧有一飞瀑,冲石而下,如散珠碎玉,撒向池中。山南端有长方四角亭,名为“落霞亭”
四照亭:取其四面阳光普照之义,故名。亭较大,方形,为六檩卷棚式歇山顶,四周有坐凳栏杆。该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西有曲桥同回廊相连。“涛音”,是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亭柱上对联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亭前悬对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茅亭名“小沧浪”,古朴淡雅,似古画点景,是品茶围棋的好去处。出小沧浪,沿游廊向北,可达池北各院。此廊把中轴线与西轴线的景观巧妙地隔开,既起到合理分布景观的作用,又增添了观赏性建筑
漪岚亭:六角攒尖顶小亭建筑,名曰“漪岚亭”。此亭小巧别致,坐于亭槛,平视喷泉,银珠万点,边起边落;俯视游鱼,飘忽不定。池水的波纹即“漪”;山中之云气即“岚”,故名。宋代名臣富弼的园亭就曾用此名。漪岚亭与山上的蔚秀亭相呼应
落霞亭: 山南端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所悬“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落霞亭对联为: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
东游廊内嵌有清代画家冯起震画竹石刻十块,西廊是清代画家、著名作家、潍县县令招子庸的画竹石刻
“砚香楼”,系明代建筑,楼前有月台,凭栏俯视,园中山水亭榭尽收眼底,因主人藏书弄墨如此,故名“砚香”。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明代嘉靖年间吏部侍郎胡邦佐古宅,几经易手,后被潍县富绅丁宝善以重金购得,并于清光绪十一年在此宅的基础上修建了整个园区。此楼为主人的藏书之处
稳如舟亭,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随时可以起锚解缆,引人遐思。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
静如山房:一排西厢房共八开间,其院称作园中园。自南至北,第一为静如山房,取其安静闲雅、洁净之意,是比较高级的客房
深柳读书堂:唐诗人刘慎虚诗的《阙题》中有:“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因借用为书塾名称,表示自己志趣在于读书,不好交往,深深柳荫中的堂屋里正好读书。清代贺国嶙、何日浩、钱向杲等,都曾用此作书斋名称
陈蜚声先生,,字翼如,号鹤侪,又号和斋,书法家,祖籍潍县城里北门大街。清光绪17年中举。光绪30年中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礼部祭司员外郎。后被聘为丁家私塾先生
秋声馆,取欧阳修词《秋声赋》而名,为主人留客下塌处。
碧云斋,为原主人丁善宝家居之所,因院中碧梧参天,故名。亦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客参
颂芬书屋,为园主之书房。厅内雕梁画栋,熠熠生辉。此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名雪庵,康有为游十笏园后改题为“小书巢”
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园址南北深70米,东西宽44米,占地3400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各布庭院三、四进不等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