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走进山西博物院,带你见识什么是金玉满堂”为大家介绍了山西博物院的“山川精英”展厅和“方圆世界”展厅。这一篇我为大家隆重介绍一下堪称“山西旅行指南”的古建筑展厅“土木华章”展厅以及山西大院的主人们“明清晋商”(展厅)。 俗话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享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美誉,现存历代古建筑18000余座,其中木结构建筑达9053处。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山西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20座,全国共有160座,山西占到了总量的75%;元代及其之前的木结构古建筑全国约计440座,山西有350座,占到全国的近80%。晋东南古上党地区,已知宋辽金以前的古建筑80座,占到全国半数。雄浑壮美的唐、五代、辽建筑,严谨端丽的宋、金建筑,朴实豪放的元代建筑和精巧繁缛的清代建筑,或巍峨于通衢大邑,或隐逸于深山远村,无言的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只要你来山西,不管去哪里,总会与那些古老而精美的古建筑不期而遇。 那么,山西最古老的建筑在哪里?最值得看的古建在哪里?又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这些文化瑰宝呢?答案就在游记里。看完这篇游记,你可能会,也一定会产生强烈而急切的来山西旅行的冲动。
山西博物院简介
山西博物院,1919年初创的时候,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1953年才改名为山西博物馆,如今的山西博物院是2004年建成,从那时起,博物馆改名为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博物院的东门紧邻滨河西路,交通便利,怎么去我就不说了,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只要是大点的城市,导航没有找不着的地方。 博物馆免费,不需门票,凭身份证直接入内参观。 每周一、除夕,正月初一闭馆(周一逢法定假日正常开馆) 开放时间:9:00~17:00。(16:00禁止入内) 停车:小型车每车三元,大型客车每车五元,不计时。
土木华章-凝固的乐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以土木机构为主体,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基本元素,进而形成“庭院”;若干庭院又构成组群建筑;更多的组群建筑经过规划布局,再以夯土墙体围护,形成城市。建筑布局以等级观念为指归,贵者居中,主高从低,轴线贯通,左右对称。单体建筑则于稳中求变,规中竟巧,红墙绿瓦,翼角如飞。古代建筑大师在设定的空间内,通过精心组合和巧妙装饰,移步换景之间,有如灵动跳跃的音符;远眺鸟瞰之时,又有大气和谐的韵律。山西古代建筑正如一部凝固的音乐,沟通着今人与古人的心灵。
北朝建筑古朴洗炼,虽无实例存世,但出土的官殿基址和建筑构件,仿木结构建筑葬具以及石窟寺雕饰的建筑形象,成为我们认识其风貌的重要例证。
唐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从此,中国建筑的架构和风格基本定型。山西民风淳朴,信仰虔诚,许多地形闭塞的偏僻山乡,战火难及,因而不少其他地区已绝迹的唐、五代建筑得以幸存。山西现存有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大殿等4座唐代木构建筑。虽然规模都不是很大, 远不能代表唐代建筑的整体风貌,但其朴实大气,雄浑舒展,凝练规整的结构,正是那个时代伟大精神的完美体现。五代十国,历史短促,战火连绵,木构建筑存世极少,山西境内有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大云院正殿和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等3座遗存,可谓弥足珍贵。
中国现存的宋、辽、金、元时期木构建筑山西占十之七八,以宗教门类居多。宋代建筑浙已失离雄壮舒扬而趋于端庄秀美。辽代建筑依然认同古朴苍劲的唐风。金代建筑地域差异明显:北部承辽,爽朗健劲,南部沿宋,雅致秀丽。元代建筑在唐宋规制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结构上使用大额材构架、大胆运用减柱、移柱法和自然材、弯材、凸现自由奔放的风格。代有佳构、蔚为大观、难以历数。山西还有金元两代的戏台,元代衙署和民居等珍稀建筑、更是风毛麟角,他处难觅。
明清建筑形形色色,多若繁星,遍及三晋。翼角飞扬、气势冲天的万荣飞云楼;小巧别致、险中求稳的浑源悬空寺;布局规整,精工细做的解州关帝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五台山佛教建筑群。无不成就惊世,名动华夏。
飞云楼下层平面正方,边长14米,面阔进深各五间。中层变为折角十字,在方形楼体每面中内各伸出一座歇山抱厦屋顶;上层又恢复为正方,但仍在各面悬挑出一个歇山抱厦,外形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十字歇山顶。各层歇山抱厦与最上十字歇山的巧妙组合,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楼有四层屋檐、十二个歇山面、三十二个屋角,整座楼阁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以“飞云”命名,很能表达它的神韵。
除了殿宇建筑以外,山西现存古塔三百多座,自北魏到清末,延续1500余年。其形制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墓塔式、喇嘛塔式等等;从材质上分,有石塔、砖塔、木塔、琉璃塔、铜塔等。其中最有名的为山西应县的木塔。
土木华章-古壁丹青
壁画是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内部中最常见的装饰,壁画内容常以宣传宗教思想和教化众生为主。中国壁画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岩画,秦汉以后,特别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道两教兴盛,寺观壁画成为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主流,直至明、清,延续不断,佳作迭现。山西现存古代寺观壁画多达2.7万余平方米,分布在近百座寺庙之中。这些作品时代衔接,题材丰富,风格各异,画艺高超,其中许多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典范之作,令人惊叹而心驰神往。
宋、辽、金时期,官方和民间都极力崇佛尊道,兴寺建观。由于当时的文人画家追求抒情和诗意,寺观壁面渐由民间画师绘制,画师一般被卑为"画匠",许多精美壁面的创作者,至今已湮没无闻。山西现存宋、辽、金时期寺观壁画约900余平方米。其中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宋代壁面,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和灵丘觉山寺塔内的辽代壁画,繁峙岩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画等,皆为当世杰作。
山西现存元代寺观壁画约1800平方米,教量之巨, 艺术之精、冠于全国。芮城永乐官道教壁面规模宏大,,画工超绝,境界高远。稷山青龙寺、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汾阳五岳庙和高平万寿官等处的壁画,以及北京故官收藏的稷山兴化寺《七佛图),都是元代壁画之精品。
明、清两代,中国寺观壁画已趋颓势,面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开始程式化、水平较前朝大为逊色。山西明代壁面有的仍保留着金元风韵,继续向清秀俊逸方面发展,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新绛稷益庙和汾阳圣母庙等处的壁画。清代壁画,也还有一些壁画颇具价值,如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如此鸿篇巨制且艺术精湛实属罕见。当时无论佛寺道观,壁画内容兼有儒,释、道教和民间神灵、社会生活和教化宣传,形形色色,杂烩其中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丰富了寺观壁画的功能。
土木华章-神工灵光
彩塑,即彩绘的泥塑,彩塑人物等形象多在寺观殿堂中心位置,是信众和游客关注的焦点,是中国雕塑艺术和寺观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山西现存历代彩塑达13万余尊,分布范围之广,时代跨度之大,全国罕有其匹。山西彩塑,从北朝石窟兴起,从唐至清,绵延不断,佳作纷呈,构成了完整有序的彩塑艺术体系。
盛唐时,画圣吴道子倡导形象劲健的造像样式“吴家样”,流行一时。中晚唐,画家周防开创端严柔丽的”周家样”,左右了当时和五代佛像的制作。山西现存晚唐、五代彩塑,以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晋城青莲寺及平遥镇国寺的彩塑为代表。它们是除敦煌莫高窟彩塑之外,我国寺观中仅见的唐、五代彩塑珍品。造型优美,比例和谐,服饰简洁,衣纹流畅,虽经后代重妆,依然保持晚唐时的风貌。
宋代宗教的世俗气息十分浓郁,寺观彩塑也淡化了从前的庄严和神圣,显得更为闲适和优雅,突出个性和神态。太原晋祠圣母殿、长子法兴寺和崇庆寺的彩塑,就是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辽代彩塑,代表作品是大同下华严寺佛教塑像,其造型之优美,神态之生动,已超越了宗教偶像的格调,兼具世俗和民族色彩。金代承袭宋、辽造像传统而有新的发展,题材更为多样,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内梵王帝释诸天群塑,令人耳目一新。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彩塑艺术更多的流于技巧和装饰,其精神内涵的塑造,既不能远追盛唐,也无法与宋金相比,但在山西地区却不乏巧夺天工的精品。 晋城玉皇庙元代二十八宿彩塑,平遥双林寺千佛殿,隰(xi)县小西天和长治观音堂等明代彩塑,均为驰誉全国的佳作。
土木华章-流光溢彩
壁画秀于古建筑之内,琉璃则形于古建筑之外,堂皇其貌,保护其体。“琉璃"的产生,当源于商周时期出现的玻璃工艺和釉陶技术。战国时出现了陶胎疏璃制品。汉代琉璃主要用来制作随葬明器,也称"釉陶"。北魏时,始用于建筑物顶部构件的装饰--既美观又防水耐用。其后广泛用于历代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建筑琉璃难睹真容。历代出土的墓葬明器,却有诸多揭示,侧面可见早期建筑琉璃的风貌。宋代开始,琉璃制品广泛用于官廷、衙署、寺庙和祠宇等大型建筑上,并形成规制。山西现存最早的建筑琉璃在宋、辽、金时期,代表作品有大同华严寺的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朔州崇福寺的弥陀殿、晋城玉皇庙的玉皇殿等等。
元代,山西的建筑琉璃业开始兴盛,存世作品十分丰富,开始以瓷土为胎,其造型较宋、金更加潇酒自如, 不拘一格。其釉色黄、绿蓝、白、猪、酱、褐诸色并用,斑斓夺目。"珐华器"就是山西工匠的发明。山西琉璃匠师从元代起走向全国各地。元大都时烧造琉璃的官窑和西窑,就是山西赵姓匠师主持经营,延续700年之 久、元、明、清三代皇官和陵庙的建筑琉璃,皆出其世家。进入清代,我国的琉璃业开始衰退,不少艺术构件已程式化,素面脊筒增多,鸥吻上的盘龙繁缛臃肿,留有年款和匠师题记者也显著减少。但清代山西琉璃业,由于世袭传承,技艺精湛,仍不乏佳作。
明清晋商的山西大院
前面介绍了山西的寺观类古建筑,顺便再说一下以晋商大院为代表的民居建筑。“明清晋商”展厅位于山西博物院三层。晋商俗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他们崛起于明初,鼎盛于清代,是明清时期中国最大的商帮之一。明清时山西商人从最初纳粮输盐的艰辛,到多元化经营的商业扩张,以至票号汇通八方,富甲天下,驰骋商海五百年,在中国和世界的商业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中国人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说法,土地和房子在中国人的眼中十分重要,晋商们也是如此,赚来的钱很大一部分用作了盖房子,在山西境内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晋商大院,这些晋商大院是山西民居建筑中的珍品。 不同于寺观建筑,也受限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是明清两代富可敌国的晋商们也不敢冠冕堂皇地使用那些诸如琉璃的高档材料,更不会在屋里墙壁上绘制那些“华而不实”的壁画。晋商们的大院大多是由高墙厚壁围合成城堡状,阖族上下聚居于其内。从外面看,只见青砖灰瓦,朴实无华。当你步入城堡内部,仿佛进入了一个奢华的小世界,大院套着小院,门楼、牌坊、戏台、影壁、祠堂、花园,无一不是雕梁画栋,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虽不同于寺观建筑的巍峨壮观,但晋商大院的格局,也遵循着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尊卑有序的设计思想。
结尾
遍布在三晋大地上的古建筑繁若星辰,或熠熠发光,或朦朦胧胧。“土木华章”展厅以主要以寺观建筑为例,系统的介绍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以及山西古建筑的分布及特点。“明清晋商”展厅又捎带介绍了山西大院的风采。我觉得这两部分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山西旅行指南。所以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谢谢观贴。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