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迟到的游记,我是在2019年12月15日去的澳门,原计划是回来一周后完成游记的,无奈年底工作实在太多,一再拖延,就变成了一篇跨年游记了。 我是第一次去澳门,去之前各种想象,各种好奇,对于这位“七子”之一的马克兄,最吸引我的应该是这块弹丸之地的中西文化融汇之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而且今年恰逢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更显得意义不凡。 由于时间短暂,只有大半天时间(周六的珠海年会和周日的澳门行的时间,都是我用脚伤硬挤出来的,不然又要给老板抓回去加班了,想起来都觉得是一场恶梦呀),所以在去之前做了一份比较紧凑的行程计划,但是等到过了拱北口岸关口后,才发现原来的计划已经出现了时间上的偏差,原计划要看的,有些没去到,而计划外的景点,反而无意中看到,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对了,还有一个小提示要告诉大家,本篇游记中有个钱坑,具体在哪里,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在此先按下不提。另外,由于本次澳门行游记篇幅较长,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特将游记拆分为上下两篇,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后续的《【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徒步丈量澳门岛,感受中西文化的融汇与沉淀之下篇》。下面先上个小视频和部分景点打卡照片给大家一睹为快吧。

- 标清
- 高清
珠海拱北口岸
拱北口岸是连接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珠海的口岸,位于珠海东南部,毗邻澳门,它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拱北是全国口岸重地,“拱北”是以当时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拱桥的“拱”字和北岭的“北”字定名。拱北关的前身是清政府在澳门设置了粤海关七大总口之一的澳门总口。而当时的澳门葡政府也设立了对应的检查站,称为“关闸”。现在澳门人依然把口岸称为关闸。 随着拱北口岸人流量的日趋增多,为了提升口岸的通关能力,截至2018年6月30日,拱北口岸共有投入使用的自助通道总数达194条,是人工通道的4倍左右。只要有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电子往来台湾通行证(团队旅游签注除外)、电子台胞证,又年满7周岁、身高1米2以上,办证时采集了指纹并授权即可经自助通道自助通关。【温馨提示】拱北口岸通关时间:06:00-次日01:00拱北口岸出境2号厅开放时间:06:50-12:00拱北口岸入境2号厅开放时间:16:00-21:00澳门关闸外有不少免费穿梭巴士每天早上九点钟后为客人提供免费乘坐服务,这样可以节省不少体力和乘车费用,在澳门乘坐巴士的费用还是有点小贵的。
澳门的大街小巷
过了关闸后,先坐上葡京的免费穿梭巴士,先到葡京去开开眼界——这是我原来的计划,没想到过关后在车站的发车告示牌上才看到免费穿梭巴士要九点钟后发车,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之前也没有想过要查一下免费穿梭巴士的发车时间,所以刚出发就闹了一个小乌龙。虽然还有各路巴士和出租车可以供过关的游客和上班族搭乘,但是问了一下票价,最低都要澳门币6元,相对珠海的1元公交车票,顿时感觉社会主义碾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这个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既然坐不上免费巴士,那就先走走吧,反正我也想看看澳门的大街小巷,毕竟坐拥32.8平方公里的澳门,土地面积仅仅是广州的千分之五。但土地面积上的大小,并不影响澳门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中国最美的五大城区之一。往往最本土的人文风情和众多的历史痕迹就隐藏在一些不起眼的街头巷尾——Let' go!
白鸽巢公园、基督教圣堂及墓园
白鸽巢公园,位于澳门圣安多尼堂区。又称贾梅士公园,用以纪念400多年前曾在园中石洞隐居的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路易斯德贾梅士)。据说在200多年前,一名葡籍富商在这里兴建别墅居住,他喜养白鸽,有数百只之多,常漫天飞舞,蔚为奇观,故时人称之为“白鸽巢”。 白鸽巢公园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开放时间:06:00——24:00。 白鸽巢公园属于我们去大三巴途中的意外收获,由于时间关系,也只能是打卡而过,为下次重游澳门留个念想。
圣安多尼堂
在白鸽巢公园斜对面,有一座五百多年历史的教堂——圣安多尼堂,圣安多尼堂的现址建于1558年,与今日的安多尼堂位置相同,且是澳门第一间的小教堂。教堂的历史简略记载于教堂大门侧的一块石碑上,内容是“兴建于一六三八年,一八零九年被焚毁,一八一零年重建,一八七四年再次被焚毁,一八七五年重修”,而在这教堂前地还有一个刻上1636年的十字架,于1930年再次被焚毁,亦再次被修葺,但外墙及钟楼的工程却于1940年才进行,圣安多尼是葡国军队的人,其官阶为上尉。 由于圣安多尼堂的存在,这片行政区也因此命名为圣安多尼堂区。圣安多尼堂区又名花王堂区,澳门半岛的5个区之一。在澳门半岛西部。北、东、南三面分别以美副将大马路、贾伯乐提督街、草堆街与花地玛堂区、望德堂区、大堂区相邻。面积1.14平方公里,占半岛16.4%。人口仅次于花地玛堂区,而人口密度则是全澳之冠(1996年11.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达97368人)。包括沙梨头、新桥等地,著名的旅游胜地大三巴牌坊、大炮台、白鸽巢公园均在此区内。 圣安多尼堂所供奉的圣安多尼被视为婚姻掌门人,在教堂门前的石碑上刻有「他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不少信徒都选择在这圣堂举行婚礼。由於新娘习俗上会手持鲜花,故圣安多尼教堂亦被称为花王堂。 教堂地址:中国澳门花王堂前地 交通路线:公交:搭乘公交8A、17、18、19、26可达。 开放时间:7:30-17:30 游玩时间:建议1.5小时
“澳门历史城区”是一片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以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接而成,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8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大楼、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2处历史建筑。当中既有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第一座西式剧院,也有中国海岸第一座现代灯塔,还有具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富商的院落等。
大三巴的沧桑
出了圣安多尼堂,沿着具有澳门特色的小街道,几经起伏和迂回后,我们来到了大三巴的周边。在澳门,导航地图带你走的并不算是最合理的路线,如果大家象我一样是第一次去澳门旅游,还是要多留意一下路口的指示牌,跟着指示牌走会让你不错过沿途的一些景点,美中不足的是,澳门路边的简易指路地图还是偏少了,不过大家可以多问问当地居民,虽然澳门本地居民除了中国人,还有葡裔等多国侨民后裔在此生活和繁衍生息,通用语言也有不少,除了我国的国语和粤语外,还有英、葡等语种,但是大部分人都能听懂国语和粤语的,所以不用担心语言沟通方面的问题。
大三巴牌坊,其实就是当年的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语: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三巴”即“圣保禄”的粤语音译,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为大三巴或牌坊 ,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于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遗址。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同时也为“澳门八景 ”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大三巴牌坊建筑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无论是牌坊顶端高耸的十字架,还是铜鸽下面的圣婴雕像和被天使、鲜花环绕的圣母塑像,都充满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堪称“立体的圣经”。
澳门恋爱巷,是情侣们最合适谈天说地的地方,感受欧美的风情。大三巴牌坊(RuinsofSt.Paul),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而恋爱巷就在它的附近,为此,这里也有大量的游客经过这里,这里成为旅游景点之一。恋爱巷位于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间,全长约50米,街道两边散落着葡萄牙风格的建筑,颜色亮丽和谐,非常有格调。因为浪漫诗意的名字,许多情侣来到这里与路牌合影、拍摄婚纱照,电影《伊丽莎白》也曾在这里取景。步入恋爱巷,感觉周围都安静下来,这条恋爱巷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是情侣们拍拖的圣地。内有风格独特的建筑,亮丽的粉色、黄色和谐搭配,搭配绿色木制百叶门窗,还有外墙的星星和蔷薇装饰,在澳门属罕见设计。
大三巴哪吒庙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侧,创建于1888年,改建于1901年,庙内供奉哪里吒,为澳门现存两座哪吒庙之一。大三巴哪吒庙常被视为澳门中西文化和恰相处之象征,2005年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大三巴哪吒庙与大三巴牌坊同在一山坡上,依附在旧城墙一侧,建筑深8.4米,宽4.51米,为两进式建筑,但中间没有天井,是传统中式庙宇中较罕见的例子。建筑主要由相连的门厅及正殿组成,正殿进深5米,四面墙体均以青砖筑建而成,青砖表面抹灰并重新划上砖线,屋顶为传统硬山式,正脊高5米,檐口高3米多,整体主要以灰色为主,除山墙上有少许草尾点缀外,一般不作装饰。大三巴哪吒庙与周围建筑相比,像一个建筑小品,它不和旧城墙及大三巴牌坊竞争墩厚和雄伟,而是通过简单装饰材料以不同的虚实对比手法,体现其轻巧别致的形象。
【百度一下大三巴天主教艺术博物馆的相关资料】:耶稣会会士于1565年开始在澳门定居,随即以宣扬基督精神为宗旨,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共存,在推动教育事业以及传教工作上有密切的关系。自1602年起,学院设有一座新圣堂,因为之前几座教堂均毁于火灾。圣堂是一座具有三个殿堂的宏伟大教堂,其外貌就如后来考古学者在该处进行一系列重修及兴建博物馆工程之图画所记载的一样。在建筑上,圣堂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参与兴建,为教堂竖立一个各种文化的典范特征,为耶稣会所颂扬。数世纪以来,圣堂内丰富的内容使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762年,耶稣会士被逐,并交由市政厅处理。后来在这里设置军营,历时数十载。1835年,在兵营厨房突然起火,波及其余的附属建筑物,摧毁了教堂,并差点摧毁了整座名胜建筑。1990年至1995年,在昔日圣堂的地点进行修工程,并兴建成博物馆。于1995年修建成博物馆,1996年10月对外开放。大三巴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展室在地下层,陈列有多件宗教艺术品,表现了澳门丰富的传教历史。
澳门钟表博物馆是一家私人博物馆,馆长方荣毅先生作为澳门本地的钟表收藏家,常年在世界各地搜罗各类时计,他有感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便携手博物馆团队从零开始建立一间有趣好玩的博物馆,接待本地和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访客,为传承澳门的钟表历史,弘扬钟表知识和文化,发展澳门旅游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钟表博物馆由两层合共六个展区组成,分为四个常设展区(包括近现代手表区、沛纳海展区、古董钟及怀表区和表迷互动区)以及两个不定期展区(包括活动展区和名家收藏区),我们希望透过展示从400年前至今的各类时计,和大家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携手发掘和研究这段历史。
古老的西式炮台
澳门最大的炮台就座落在大三巴牌坊左侧的小山头上,炮台由当年的圣保禄教堂里的耶稣会会士于1617 年开始修建,直至1626年才正式完成,这炮台原来是圣保禄大教堂的祭台,明朝的时候才改建成为防御性军事炮台,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修建炮台的初衷是为了防范海盗侵袭,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直到1622年成功击退荷兰舰队之攻击,开始显示其重要性。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铜炮,现今古炮虽已失去军事作用,却成为澳门的古旧文物和历史见证。 我们去的时候,正遇上大炮台进行修茸施工,但是并没有封锁大炮台的观光景点,所以游客可以照常登台参观。澳门对老建筑的重视程度也充分体现在大炮台的修茸工作上,在大炮台多个显眼之处,都有告示栏,对大炮台的来历、构造以及目前的现状和修缮工程的施工方案,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公示和告知,也体现了工程的严谨性,在这方面真的很值得其他城市管理者认真反思和学习。 参观完大三巴,我们赶紧往炮台山上走,炮台山并不高,海拔也就五十多米,在炮台下面,有一处类似建筑遗基的地方,转了一圈,没有找到说明的地方,只有一块牌子,上书“前庭”二字。 炮台山上有两座博物馆,一座是地面上的现代建筑——澳门博物馆,展出的是澳门的历史沿革和文物。另一座位于地下,是炮台博物馆,展出的是炮台的修建经过和历史作用。【参观信息】门票信息:免费开放时间:7:00-19:00游玩时间:建议2小时。
【澳门博物馆参观信息】1、门票:成人票15澳门币/学生票8澳门元 (01月01日-12月31日 周二-周日) 免票:12岁及以下儿童、65岁及以上老人 免费:逢星期二及每月15号免费开放2、开放时间: 不对外开放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10:00-18:00;停止售票时间:17: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二-周日);公众假日照常开馆。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一进入中国,就被中国文明吸引了,除了折服于中国人的博学,开始认真地研究中国文化外,还当起了外教老师,把他擅长的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传授给中国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曾说:“利玛窦教父信奉基督,但他不会损害中国文化,相反,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完善。”
【百度资料】澳门博物馆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澳门的早期历史,第二层展示了澳门民间艺术与传统,第三层第一层展示当代澳门的物品;澳门的博物馆利用了立体、光、声、像等高新技术,利用复制品、模型来强化陈列效果,主要收藏了书画、火柴业、外销瓷、民俗礼仪、路环黑沙考古遗址、爆竹业的物品。
写在后面
澳门开埠距今不过短短四百多年,但是澳门在开埠后,很快就扮演了中外关系史上的首席角色,澳门在16-18世纪末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商贸大港,它作为葡人管辖的自治区,全面地移植了西欧的社会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科学技术和教育体系,与中国固有的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融合一体,构成了澳门文化的独特景观。 以上景点是我们徒步澳门的前半部分行程介绍,希望能给准备去澳门旅游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信息,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后续的行程介绍——《【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徒步丈量澳门岛,感受中西文化的融汇与沉淀之下篇》,下回见!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