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
临近跨年,有差事可干的都手忙脚乱地进行年底收账总结,赋闲在家的也大多开始除残掸尘,割肉敛蔬。宅在家里的旧雨已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个多月了,按说“贵”为“旅行家”又有着大把闲暇时间的他,此时应该来个“木落雁南度”,找个南方暖和的地方“八行书,千里梦”;或者索性再冷些,撒欢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黑土大地,可自打从青藏回来他却提前猫冬了。不是他不想继续浪走天涯,实在是因为他有了点儿“西藏回来不看景”惰性。 朋友圣诞前夜的电话帮他抬起迈出家门的腿。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连云港一周踩点儿游,旧雨出车,朋友付款,踩点主题:老街、古镇。嘿嘿!不错嘛。于是圣诞节开始的年底最后几天,匆忙的江苏五市老街行就成为旧雨己亥猪年的最后一浪。行程:DAY:1:驱车抵达南京;DAY2:初览秦淮河,夜游秦淮人家;DAY3:漫步镇江西津渡老街,轮渡过江抵扬州;DAY4:跻身扬州东关街,沿运河北上淮安,品识千年古镇河下;DAY5:鉴赏连云港老街,品大个头珍宝蟹;DAY6:返京。先放几张图预告。
霏雨即景秦淮河
数九寒冬风雨兼程南下途中不述,抵达江苏首府南京时已是晚间,同行者略微统一了一下意见,选择了距离夫子庙仅有五分钟路程的一家快捷酒店下榻(老城区经济酒店不少,但几乎没有什么停车位置,店宿需要找就近的付费停车场,白天6元/小时起,夜晚2元/小时)。千余公里的劳顿,导致伙伴儿几乎没什么食欲,湿寒的南方天气,没什么比来碗热乎乎的鸭血粉丝汤更暖心,酒店看门的老先生说宾馆下面的店不正宗,但此刻已顾不得这些,各自匆忙叫了碗鸭血汤,一笼小笼包,打发了晚餐,抵宁当日的首要是在床上撂平。
金陵古帝州,山水天下壮。 大江九道通秦淮,白头浪蹴桃花涨。 一苇不可航,倒浸钟山青。 虎石何崔嵬,高压长干城。 …… 古都南京可游的景区景点很多,但安排的踩点儿仅有秦淮河一地,所以第二天一早直抵中华门,沿内秦淮河北行到热门的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 秦淮河,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是南京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有关秦淮河的故事诗篇不胜枚举,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秦淮八艳”了。古昔的墨客才子,而今的富二代、屌丝流连在秦淮两岸,私底下最期盼发生的就是能遇见结识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陈圆圆们。 秦淮河风光带一般指从中华门的信府河至夫子庙贡院河段,也就是秦淮内河。外秦淮河是沿城墙外的河道,有护城河的作用。内秦淮河过去则是城内交通水道,两岸绿柳楚树,朱阁绮陌,“舟移淮水月,馔出晋陵鱼”,“秋月秦淮岸,江声转画桥”。大体上内秦淮河在中华门处形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 行于内秦淮的巷陌,虽已是几近凋零的冬季,但白墙黛瓦的临水楼阁,华灯青木的涟漪绿波还是给人以“素縠漾凉飙,圆纹散疏雨。桃叶怀旧题,后庭歌吊古”的清幽追忆情调。乃至到了夫子庙,商贾云集,人攒繁市,昔时的华茂景象到今天更是有增无减,只不过少了多情自怜的文人骚客,多了富庶闲游的平常百姓,而“秦淮八艳”们留下的仅仅是刻在浮雕墙上的丽影与传说。
玄武湖掠影
秦淮河的昼行不足以对秦淮人家做出诠释,夜游更能体味其中“漫听燕语,便江湖,夜语隔灯前”的意境。离华灯初上还有大把时间,三个小时穿梭于钟山的法桐林荫道,闲游玄武湖五洲岛也是一种打发时间的不错选择。 聚集在钟山风景区的名胜古迹不少,最出名的要数中山陵、明孝陵、美龄宫等,不过车上的乘客都是国旅的旅游界资深人士,宁都的景点都看腻了,只是想在布满法桐的山间公路上游走一番,号称体验一把美龄宫“项链”的感受。
玄武湖,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北邻南京站,南接大学校区,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也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被誉为“金陵明珠”。玄武湖方圆五里,内设环洲、樱洲、菱洲、梁洲、翠洲五洲(五个岛),洲洲堤桥相连,处处碧水环绕。欧阳修曾诗:“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后湖指的就是史上被更名多次的的玄武湖。宋熙宁八年(1075年),江宁府尹王安石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年,后经元大德五年(1301年)和元至正三年(1343年)两次疏浚,“名目胜境,掩映如画”的玄武湖才重新出现在南京的版图上。至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选中湖区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册存放地,玄武湖又就成为皇家禁地,与外界一隔就是二百六十余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风东渐,面向市民开放的近代“公园”在天朝出现,至晚晴光绪三十四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将湖泊辟为“五洲公园”对外开放,后修建“丰润门”(玄武门),标志着玄武湖正式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公园。
夜游秦淮人家
华灯初上,重返淮水,秦淮河两岸已是灯火阑珊,舟影涟翅,亭台水榭,浮歌栽醑,“酒斾高悬别浦,秀帘低拂长桅”。白天因霏雨而疏离秦淮人家的游客,此刻集中簇拥在夫子庙左右的店肆前淮水畔,在帷帐下挑挑拣拣。也有诗情画意者泛舟于绿水画廊间,流连两岸的璀璨。 “长江西来几千里,沿洄直入台城里。浮青荡绿南北流,至今犹号秦淮水。秦淮之水能容舟,秦淮之上花满楼。美人卷帘垂玉钩,太白仙人清夜游,酒酣乘月往石头。棹歌渡淮水,倒披紫绮裘。英风撼五岳,豪气隘九州。......”旧雨吟诵着古人的《秦淮歌》,一时兴起也面对杨柳轻眠,灯火双桥的淮水,摇头晃脑胡诌了几句: 夜雨霏飞入人家,秦淮两岸火如花。 桐柳窗前幽谧处,偷看几许桃面颊。 只是灯影依然,旧雨却没有古人“达曙歌,醉方寝,笑压吴姬股为枕,满身模糊覆宫锦”的风流豪放,更难感知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国忧民之情怀。 别酸了,还是踏踏实实夜游秦淮吧,董小宛、陈圆圆寻不到,偷看几许市面上的花容月色还是可以信手拈来的。
漫步镇江西津渡老街
离宁东行镇江,扬子江畔云台山麓,依附于劈山栈道建有一条古街,这就是旧雨一行今天要寻访的始创于六朝时期的西津渡古街。作为镇江的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地区,古街反映出的一切皆是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西津渡老街东西长约1000米,灰墙黛瓦的两层民居商铺临街错落,大多为明清时期留下的遗迹。朱褐色的飞檐雕花窗栏尽管都经过重新粉饰,但还是能品味出老街的古朴。青石板上镶嵌着车辙的起伏街巷,林林总总并不喧哗的店铺,以及特有的翘阁飞檐,杉木制成的十板门,无不向游客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西津渡不仅是著名的长江渡口,战略要地,同时也印记着中华民族的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在渡口处开辟了租界区。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并设立了英国领事馆。光绪十五年(1889)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引起公愤,镇江人民愤而焚毁了领事馆,但第二年清政府还是赔款重建了领事馆,也就是现在的镇江博物馆所在。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收回英租界,这才结束了大英帝国在镇江享有的特权。除了英国领事馆外,云台山脚下还修建有一些西洋式建筑,多为当年外国殖民者的居所和通商办事机构。 昨天已成为历史,依山临江,风景峻秀的西津古渡如今已注入时代的内涵,赋予了她新的活力。徜徉在古街巷陌,看的是千年遗存,回味的是历史,品出的是今国之强盛。
摆渡长江抵扬州
古老的西津渡早已失去了渡口的功能,日新月异的今天,长江上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奔赴江北扬州最近的道路(S243)依然是西津渡以西S243省道的汽轮渡口。驱车上滚装渡轮,十几分钟就能到达江对岸隶属于扬州市的瓜洲渡口。20年前旧雨曾驾车在渡口横渡过一次长江,只不过那次是由北向南。没想到有着“基建狂魔”称号的天朝,尤其是在发达的江浙,轮渡竟然还在使用。为了满足同车伙伴儿的好奇,旧雨又重温了一把驱车过江的体验。
跻身扬州东关街
东关街,扬州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古街,东起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00余米。曾经,扬州赢得“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漕运的繁忙,催生出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东关街,也成就了此地的商业、手工艺和宗教中心地位。时至今日,古街繁华依旧,十多家百多年的老号依然聚集在此,平时老街不仅游客云集,就连扬州本地人也乐于到此闲游,品尝传承了上百年的特色小吃,选购中意的商品。古街上依然居住的大量本地居民。而扬州赫赫有名的个园、逸圃、广陵书院等古迹就林列在东关街的两侧,名人故居更是不少。 东关街两侧错落着比较完整的明清式建筑,鱼骨状的街巷体系与北京的南锣鼓巷极为相似。50余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老树古井、店肆旌斾,成为江南运河城市最大的看点。
扬州是个充满魅力的古城,充满“水性杨花”(不是贬义),否则也就不会有诸如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和”等古人的名句。
沿运河北上淮安
出扬州沿X251往淮安,这是一条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的公路,与公路上车少人稀的景象不同,运河上是舟船密集,往来南北,一派繁忙。国人都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除了江浙一带,恐怕知道大运河现今还是苏浙最重要的航运水道的人不多。因大运河贯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水量丰沛的水系,所以至今从淮河至杭州(运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中的江南河段),大运河依然承载着诸如矿砂、煤炭、粮食、型材等物资的运输任务。 隋朝虽然因长城、大运河、隋直道等浩大工程耗尽国力而亡,但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不得不说是福利于后世的伟大工程。唐.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说的是隋炀帝如果不是建造龙舟南下江南贪图享乐,论功与大禹不遑多让。乾隆帝更是大运河的受益者,六下江南巡视,走的基本上是运河。“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遁。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蓬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若不是运河提供的便利,乾隆皇帝何来南巡途中的惬意之感?!
品识千年古镇河下
现今让淮安闻名之处,一是这里是周总理的故里,二是遗存着吴承恩的故居。千年古镇河下反而知道的人不多。另外,大名鼎鼎的韩信、梁红玉、关天培等也都在此名垂史册。据考,河下古镇距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位翰林,素有“进士之乡”的美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与淮河相连,为北上军队运送粮草提供便利。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贯通了江淮的水道,后经历朝历代筑坝建闸疏浚,河下镇就成为淮安的淮北盐运集散地和重要商埠,鼎盛时期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的赞誉。只是到了清末,漕粮、盐运改为海运,河下才逐渐衰落。 现如今的河下古镇除了在老街北入口重新修建了一批仿古建筑外,还修缮保留着一条比较完整的老街,一条坑洼的青石板路大致由北向南蜿蜒至运河边的闻思寺。老街上的店铺并不算多,尚未过度商业化,街道两侧大多还是百姓的民居,安静地继续生活在古镇里,所以河下老街算是国内不多还保持着原生态的古镇街道,平日略显冷清。
老街介绍完了,返回头说说老街的吴鞠通医馆和文楼。
文楼是河下古镇有一处比较有名的古迹,并不是一所宅院,而是一座有百多年历史的饭馆,与武楼相对,是一座状元楼,常去的食客多为富人和文人骚客。文楼古时有个不成文峰规定,吃饭前要先对对联,谁没有对上饭后就由谁买单。相传乾隆皇帝携纪晓岚微服出访到河下,河下的姑娘随口出了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纪晓岚自恃才高八斗,但终未对出下联。 文楼以经营淮扬菜为主,最富盛名的是文楼的蟹黄汤包,以其“制作别致,晶莹剔透,绵软异常,鲜美绝伦”名扬天下,于嘉庆年间(1817年)开始出名。汤包的食用方法是先用筷子轻轻拨开包口,用吸管吸食汤汁,然后再吃皮。有诗赞誉“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黄馅味美,入喉顿觉周身爽”。
鉴赏民国连云老街
连云老街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其历史并不算长,因民国在此建港而兴起,有“荷兰建港,民国建市”的说法。老街以“陆桥起点、老窑港埠、山海石城、中西杂糅”定位。 老街原名“老窑”,原是黄海岸边的一个小渔村,上世纪三十年代,因大浦港船只经常搁浅,港口遂于1933年迁至老窑。当时陇海铁路局局长廖秋杰嫌老窑名字太土,便从港口北面的连岛和南边的云台山各取一字,从此便有了连云港一名。 连云港老街面积仅有37万平发米,却经历了荷兰建港、民国建市、日寇占领和解放战争不同时期的风雨沧桑。“果城里建筑群”、“上海大旅社”、“海港巷朱氏民居”、“连云港人民剧院”和“连云港火车站旧址”等是具有中西合璧的民国风貌建筑群,巷陌间充满异域风情。依山而建的老街区,各式建筑和街道路面大多采用石头建造,所以又有“山海石城”的称谓。现存的老建筑,经过开发整理,很多已辟为各色博物馆、酒店及餐馆。城中心的“七一广场”成为老街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区,一艘仿制的孙中山先生从家乡出发,前往美国系统学习西方文明搭乘的“格兰诺克号”矗立在广场上,也彰示着孙先生在1925年《建国方略》中要将连云港建成东方大港的雄心和描绘的蓝图。
看过连云老街后,离晚上饭点儿还有些时间,旧雨一行沿海滨公路前往连云港著名的西大堤。西大堤连着连岛海滨度假区,不过游客车辆是不能驾车上岛的,在度假区游客中心有硕大的停车场,社会车辆(岛内车辆除外)只能停放在这里,想进岛就需要购票,然后乘景区车辆进入。不过如果搭乘了连岛上农家院的车,并在农家院消费,据主人讲可以不用购买进岛门票,只是不能确认,加之不是旅游季节,旧雨一行没有上岛,随便在游客中心附近转了转,就驶往连云区中心,到著名的墟沟海鲜美食城品尝海鲜。到了滨海城市尽管不是海鲜旺季,但也不能舍弃美味。
六天五晚的江苏五市古镇老街踩点儿行就这样结束了,来去有些匆忙,很多经典的园子和景点并没有进入,有了认识,留待以后补吧! 谢谢阅读!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