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到南京来游玩的朋友,中山陵、夫子庙等景点基本是首选,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虽然名闻遐迩但也仅仅是钟山风景区的一小部分,占地170万平方米的明孝陵才是钟山风景区的大头,并且是南京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从下马坊到明孝陵博物馆、大金门、四方城到石像路、翁仲路,再从文武方门到方城明楼,沿途涵盖了诸多景点。走进明孝陵,去了解明孝陵,去了解明初人文和建筑,一天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作者办了公园年卡,春夏秋冬,几次走过,一次次近看如画孝陵,在明孝陵的历史长廊里慢走慢读。
下马坊,诸司官员下马
明孝陵景区占地面积大,为方便游客,景区设置了7个入口,很多游客就近参观,大多是走过金水桥顺着文武方门前往方城明楼看孝陵宝顶,其实在明代,明孝陵的唯一“入口”就是下马坊牌坊,谒陵者通常由这里顺神道至大金门,然后经过大明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神道、文武方门、碑殿、最终到达举行祭祀活动的享殿。下马坊是明孝陵一部分位于南京中山门外孝陵卫,也是陵寝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下马坊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宽6米,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即指示文武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和对陵寝的尊崇,违者以大不敬论处。
明孝陵博物馆,看孝陵前世今生
离开下马坊,步行一公里左右来到明孝陵博物馆,这里有朱元璋生平和明孝陵建筑特色的介绍,一副大型工艺漆画更直观呈现出明孝陵全景概况。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大金门,穿越大金门踏入四方城
从明孝陵博物馆往北约50米,就是明孝陵景区的大门——大金门,也是正式进入陵园的第一道大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病死了,只好册立只有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建文皇帝。其时身在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南下。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夺取了政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所以朱棣大书特书朱元璋功德的背后,实在是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为此,朱棣原先曾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了万民工开凿了一块巨碑,其碑帽、碑身、碑座加起来高达72米,但因为实在太大无力搬运,加之民心已顺,天下太平,于是也就弃之不用了。后来另找了一块,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块功德碑。可是,阳山碑材,至今犹在,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已成为明代遗迹一大景观。关于阳山碑材的游记,可移步【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近看阳山碑材】 https://you.autohome.com.cn/details/101397#pvareaid=2174305
石象路,走过石像路走过翁仲路神道
游览过四方城,拾阶而下,就能看到明孝陵的神道在前方延伸出去。古时候在陵墓前开设的大道被称作“神道”,明孝陵的神道形状呈 “ㄈ”形,两侧布置石兽六种,共12对24件,它们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种两对,造型均为一对站立、一对蹲坐。神道的第二段呈南北走向,依次树白石望柱一对,武将、文臣各两对。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 标清
- 高清
【明孝陵-石象路神道】
金水桥,从文武方门到方城明楼看孝陵
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
明东陵,林间小路走进东陵遗址
明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与后世子孙共享一条神道的制度。在明孝陵的东侧,是后来被追封为孝康皇帝的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墓,即“东陵”。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痛之余,把他葬在明孝陵东侧,父子俩共享一条神道。这一制度亦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继。
紫霞湖,走过山青水碧湖畔,再见如画孝陵
南京东郊有个东郊宾馆,大院里有个紫霞洞,又叫朱湖洞,道书称之为"第三十一朱湖大生之年,说法之洞",相传洞口常有紫霞环绕,洞中雕刻的却是各种佛像。元末道士周典曾经在洞中隐修,周典是刘伯温的师父,朱元璋登基后曾封周典为紫霞真人,紫霞湖就是因此而得名。但紫霞洞被围在宾馆大院里。紫霞湖的西侧是一条小山冈,树木参天,挡住了人们的视野,那里便是明孝陵的后山。
结束语&明孝陵游览贴士
明孝陵营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直到明成祖朱棣不早于 1413年完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的建造为止,历时三十多年,整个陵寝建筑“与山水相称”。明孝陵是明初最重要、规模最浩大的国家工程之一,其当时规模远远超过今日所见,明孝陵的陵域几乎囊括了整个钟山,由一道 45里长的红墙围住,而当时国都应天(今江苏南京)的城墙总长度也不过 59里左右,规模之大可见一斑。春夏秋冬,几次走过,用心整理较为完成的浏览路线,与大家分享。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