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为春城遮风挡雨
昆明,四季如春,有春城之美誉。在我看来,滋润其春色的是浩瀚五百里的滇池水,更有那峰峦起伏80里、苍崖万丈立绝壁的西山为其遮风挡雨。 西山位于距市区15公里的滇池湖畔,在唐代被称为碧鸡山,元明之后称为太华山。但因其在城西,被民众习惯性地称为西山,最高峰海拔2500米。西山东濒滇池,据说远眺西山群峰,宛若一位仰卧于滇池之滨的“睡美人”——下次,有机会一定从滇池那边向东打望打望,看看是否有位“佳人”在滇池之畔微睡……
其实,我并不是第一次来昆明的西山了。多年前N多次到昆明,去西山的次数也不算少了,但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西山就是西山。但如今的西山森林公园,好像不单是西山了,还包括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等。实际上,从前我去的那个伫立滇池之畔、眺望春城全貌的西山,只是今天的西山森林公园的龙门景区。
门票:免费,景区内景点单独收费:20—40元不等;环保大巴车上行(从停车场至景区门口):12.5元/张,下行(从景区门口至停车场):12.5元/张;景区内观光车(单程):10元/张;龙门索道单程25元,往返50元。 主要景点:聂耳墓、凌虚阁、龙门石窟、达天阁、三清阁、小石林、华亭寺。 建议游玩时间:3小时左右。 健康提示:西山的海拔超过2000米,最高峰海拔2507.5米,大部分人会有有同程度的高原反应,登山过程不宜大步幅、大动作。 看,在西山顶的凌虚阁,一位小姐姐的手机上显示,此地海拔2330米!
聂耳墓:谒人民音乐家
游览西山风景区,不可以自驾车上山,所有游客必须在停车场乘坐景区的环保大巴车。当然,你也可以不坐景区的大巴车,而是步行前往景区大门。其结果是:一,你可以顺路逛逛小店或被路边各式小吃所诱惑;二,你需要步行约20分钟哦!
一车操着各种方言、来自各地的游客从大巴车上下来,向景区大门鱼贯而去,路边的牌子醒目地指向:龙门。
大理石牌坊,上书“龙门胜境”四个大字。显然,人们即将进入一个以龙门为代表的景区了。
穿过牌坊,回头一看,上书的是“碧鸡烟雨”。此时,因为来得较早,天空还处于灰暗状态,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真有一种淡淡的烟雨朦胧之意境。
还未及龙门胜境,却见前方一棵金黄的银杏树下,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写着“聂耳墓”。
聂耳出生于昆明,因为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歌曲,而被称为人民音乐家。令人遗憾的是,1935年7月17日他在日本藤泽市海滨溺水而逝,年仅23岁……1938年,被友人带回葬于他生前喜爱的西山风景区。
如今,新整修的墓园呈云南月琴状,苍松翠柏掩映,庄严肃穆。墓碑上刻着郭沫若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3米多高的汉白玉聂耳全身雕像立于墓前。
紧邻墓园的一侧,还建有一座聂耳纪念馆,供人们瞻仰瑕怀念这位才华出众的人民音乐家。
聂耳从小就爱好音乐,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学习民族乐器,并对当地民间音乐非常感兴趣。然而,痴迷音乐的他曾先后报考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小提琴选科,均未果。
1931年3月,在上海失业的聂耳四处寻找职业。报考“明月歌剧社”时,被主考人赏识破格录取,并为他取名“聂耳”。 之后,聂耳的音乐才华在革命的熔炉里得到了锻炼和升华。1935年初,聂耳为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这首歌后来成为了我们的国歌,被无数中华儿女吟唱。
龙门索道:跨山水长廊
聂耳纪念馆离景区大门很近,大多数人都是从龙门胜境的牌坊穿过来后,直接前往景区大门。纪念馆不大,去参观的人也不多,但我相信人们对聂耳、对《义勇军进行曲》应该不会陌生的。其实,只需要不多的时间,去看一看还是值得的。
我们从纪念馆出来后,进入景区大门,从这里坐索道上山。实际上,如果时间够的话,我很愿意徒步登山,更近距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光。
因山势的起伏,索道在空中时而向上时而下,一旁的女士有些害怕,而我感觉正好。只蛤觉得双眼有些不够用了,一边扫向山岗一边眺望水面,而头顶则离天空很近很近。这一切,让你的身心真正地置于大自然之中了。
当山越来越踩在下面,左侧的一方水面却渐渐庞大起来,这就是滇池,昆明的城市名片。然而此时看来,我却感到因城市建筑越来越逼近水岸线,以及长期陷于治污舆论漩涡的曾经的高原明珠,有些暗淡了。
昆明著名的民族村就在水岸边的建筑群里。其实,从下面的滇池公园到西山也有往返的索道,而且与西山的龙门索道不同,它是全封闭的索道,在将要到达西山时,有一段几乎直上直下,十分刺激,令人荷尔蒙瞬间上升……
将视线由近处移向远方辽阔的水面,天空云卷云舒,我立刻想起了那个牌坊上的“碧鸡烟雨”四个字来,似乎一场风雨即将袭来。但明亮的阳光偏偏又从厚厚的云层中穿出,潇洒地投射到浩瀚的滇池上,将乌云的“企图“驱走,还滇池一个晴朗的天空。
不知不觉,索道就要到站了。然而,就在即将到达之际,突然看见前面的缓坡下有一只花猫在背风处打盹,肥肥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它是西山的原著民吧,难怪我们每一个坐索道上山的人都要先向它行注目礼……
凌虚阁:伫立西山之顶
从索道下来,面临两个选择:向右去凌虚阁,向左去龙门。经短暂讨论,大家决定先向右去凌虚阁吧!
凌虚阁处于西山山顶,以石阶路为主,加上2000多的海拔,登起来还是有些费力喘气的。据说,正因为曲折向上的攀山小径有一度强度,曾吓退了大多数游人。因此,游西山的人虽然不少,但大多奔龙门一带而去了,能到凌虚阁的却并不多。
好在距离并不长,走走停停也不到半小时就看到凌虚阁了。凌虚阁是最初于元代,梁王在此修筑的避暑台,元末毁于兵燹,明宣德年间重修。
其实,那些“畏惧”山路之艰辛而无缘至凌虚阁的人,也把遗憾留给了自己——据说,因凌虚阁位于西山之巅,在这里几乎能看昆明全景。你说,是不是值得上来一趟呢?
小姐姐亮出腕表,其中的海拔高度显示为:2332米!
这里的确视线极高,近处的滇池与远处的城市建筑历历在目。但要说能看清昆明全城,我还是觉得还只是一种形容吧!或许,从前的昆明城不大,那时在凌虚阁上眺望昆明,也许会尽收眼底吧!
不知什么时候,乌云再次袭来,仿佛全力压向下面的滇池与西山。一位小姐姐“临危不惧”凭栏远眺前方。好吧,你看风景,我看你,你和风景都是风景……
我发现自己似乎很喜欢眼前这样的场景,有种十分凝重的感觉,除了偶尔的风声,仿佛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云层在不断地翻卷移动,而滇池的水面却依然十分平静,偶有微澜,波光粼粼,不动声色。我明白了,云与水,这一对从不分离的伙伴,彼此的秉性历经千百年来的时光考验,可能早已经熟悉得再熟悉不过了吧?
的确,时光是最好的见证者。大自然一手凿出一汪滇池美景,另一手又垒出俊峭的西山奇峰来。凌虚阁上,大量黑色的貌似火山石的岩石,正在隐隐地述说着当年地质运动的秘密。它们,与山与水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自然风光图景。
我们要下山了,无意中回头一望,凌虚阁对面的山峰在这个季节依然郁郁葱葱,蓝天与白云也不失时机地出现。这样的美景,我们收下了,谢谢了!
龙门:俯瞰滇池揽胜景
从凌虚阁下来,按计划向左去往龙门——西山最精华的景点了。
朱红的大门好喜庆,让人觉得好像即将走入大富大福之家了,呵呵!
沿途的景致十分着眼。在西山,几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我想,山不在高,古树甚多,这样的地方才是一个充满灵性之地。
当然,古树与奇石是一对天然的伙伴,有树必有石。瞧,鹰问——连鹰都在“问”,我说得对不?嘿嘿!
时而上时而下,路虽陡峭但明显比去凌虚阁的山路好走多了,而且走越越滇池水面近了。
滇池说到就到!其实,这上路走来,我们始终没有离开过滇池。在索道上领略过它的风采,在凌虚阁旁感受过它的气势。现在,在龙门之侧,我们依然在围着滇池转,只不过离它更近了。
先人真有智慧更有毅力,在峭壁上穿石筑路,往来自如。来来来,让我们穿过彩云洞,去看看天上有没有彩云?
哇,彩云在哪儿?这不是“碧波印月”吗?抬头蓝天白云可见,低头碧水涟漪可及,就差天上一轮明月来应景了哈!
悬崖边上的天台,正是观滇池的绝好平台。
岂知踏入天台之门,里面竟然另有洞天!里面完全是一个垂直而下的洞穴,陡峭狭窄,人多时最好扶杆而行,否则会有危险。
待出得洞来,方觉眼前豁然开朗,而且回头一望,竟见“穿云洞”三个字。原来,我们刚刚不是在穿洞,而是在穿云啊!
继续前行,到达达天阁。达天阁建于1853年,是当年山下70多个村民历经13年悬空开凿而成,令人称奇。
其中著名的龙门更是在天然石壁上开凿出来的石门。倚龙门俯瞰整个滇池和昆明城,正是西山之行的高潮!一路的腰背酸疼、一路的汗滴,此时皆可忽略不计了。
在昆明当地人心目中,西山龙门自古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增”之说。龙门二字下有块圆形的石块,被称为“元宝”,摸“元宝”行大运,如今“元宝”被摸得溜光水滑的。
进入“普陀胜景”石坊洞门,古人凿岩而成慈云洞,内有观音坐像等由原生岩石镂空雕凿。洞内有对联云:“凿石现普陀,将五百里滇池,都归佛海;援人登彼岸,愿一千只圣手,尽化慈航。”
百丈悬崖峭壁之上,石道曲折蜿延,惊险连连却也惊喜连连,身旁的景致别有情趣,令人难忘。
回望龙门,恰似浩瀚滇池的守护者,千百年来以不变的姿势镇守于此,护一方平安。
龙门的石窟亦是西山的历史瑰宝。据说,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1781年至1853年,历时72年,实属不易。前面经过的那道龙门正是石窟的入口。
西山的龙门石窟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因此,在龙门一带分布有不少的道家建筑。
龙门石窟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成,难度极大,欲亲临者需付出一定的体力,而当年建造的艰辛则更是难上百倍。清末乡试举人、曾任澜沧县县长的赵鹤清题刻龙门上的一幅楹联道出了后人登龙门的感慨:“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因此,当我即将走出龙门胜境,看到真武殿里这坛“神水”旁的“请勿洗手”几个字,瞬间明白了它的良苦用心:放平心境,勿生杂念。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