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20年的第一场自驾游,是为了去台山参加表弟的新居入伙喜宴,正好之前我也有去台山访古的想法,只是一直没空一行,正好,借着此次赴宴的东风,我也就顺便完成了我这桩心愿。 出发之前,我请旅行家的伟哥给我推荐了路线和景点,伟哥不愧是旅行家的红人和管理以及正宗的台山土著,他根据我的行程和时间,向我推荐了几个非常令我满意的景点:浮月村碉楼——海口埠——梅家大院——冈宁影视城。除了冈宁影视城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去到之外,其它几个景点我都去了,在此也再次感谢伟哥!可惜伟哥当时还没放假,失之交臂,希望下次有机会一起出游吧,非常期待! 台山作为江门五邑之一,有名的侨乡,最吸引我的自然就是台山的碉楼和骑楼了,这些历经沧桑的老建筑都是台山侨乡文化的代表,也是近代台山的文化特色之一,这次台山之行,无论是景点还是美食和住宿,都非常令我满意!下面先上几张照片让大家一睹为快!
台山市
浮月村中浮月楼
浮月村是我们这次台山之旅的第一站,浮月村是台山市斗山镇墩头村委会辖下的一条自然村,位于广海冲积平原地带。明代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清代才逐渐冲积成小平原,形成广袤的良田,成为宜居宜耕之地。 我们在西部沿海高速广海下高速,沿S274直奔浮月村而去,一路都是水泥路,虽然不宽,但平坦,一路畅通。浮月村原名“浮溪村”,据传浮月村这块土地,水涨潮时一片汪洋,只有浮月村的地势比较高,像露出水面的小岛,远望如浮在水面的明月,故起名浮月村。 台山的碉楼,大多建于二、三十年代碉楼的分布,大致是丘陵地区和靠近山区的地方比较多,皆因防备盗贼而起,主要由海外华侨捐资兴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外赚了钱的华侨,带回金钱和图纸回故乡,建起了反映他们居住地建筑风格和风情,又溶入故乡传统建筑艺术的,具防护与居住功能的“中西合璧”式碉楼。现在浮月村共有碉楼15座,分别是中山庐、贤安庐、安雅庐、兰芳居、觉庐、蓁华居、恒安居、仕庐、英庐、源庐、炯庐、鋈庐、晃庐、惠华居、陈国旗楼,这些碉楼均以楼主的名字冠名。15个“兄弟”中,“老大”惠华居建于1917年,最“年轻”的觉庐1936年完工,至今也有68岁了。
浮月村有两座牌坊,我们从这里进去,从另一座牌坊处出来。
牌坊前面的六角重檐小亭,圆柱琉璃瓦,亭名曰“环保亭”。
在牌坊处,隔着收割后的稻田,我们已经能看到村中的碉楼,状况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了。
其中右侧的这座碉楼更令我意外,因为碉楼普遍是用青砖砌筑而成,而且外墙均有批荡和各种花饰,这座却是用红砖砌筑,且没有批荡层,就这么“万绿丛中一点红”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特色风采。
拉近镜头,看看这座中西结合的碉楼,俨然就似一座隐藏在世外桃源的宫殿。
路边一座二层平楼建筑,我看不出它当年的作用,和一般的碉楼外观也有很大的区别,但从二楼的砖砌窗花和厚重的墙体来看,也是一座防御性极好的建筑了。
前面这座贤安庐,就是刚才在村口看到的用红砖砌成的碉楼,被人称为红楼,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122.5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贤华。第四层是楼主层,楼主层上面还有一个穹顶式凉亭,象个将军头盔。
在浮月村,每一座碉楼外墙都贴着一块小简介牌子,上面有碉楼的简单介绍,如果还想详细了解,还可以扫牌子上的二维码,会有语音讲解,让你进一步了解这座建筑。
在碉楼前面仰望,仍可清晰地看到各个角度的射击孔以及墙上的精美造型装饰。
贤安庐楼面的四个角都有凸出的悬挑式的角堡,虽然这个角堡不是封闭式的,但由于楼层够高,也足够安全了,角堡女儿墙和楼板均有射击孔,可以对进犯碉楼侧面和底面的敌人进行有效射击,确保碉楼安全。
但是在贤安庐后面,还有一座用作值班放哨的更楼作为护卫,与贤安庐互为犄角,消除了贤安庐腹背受敌的隐患。
更楼第二层四面各有一个窗口和射击孔,其实就是是一座防御坚固的碉堡。
门洞是凹进去的,装的是铁板大门,可以更好地保护一楼大门。出于对更楼内部结构的好奇,我们进去看看。
沿着木楼梯上到碉楼二层,二层通往楼顶的木梯早已腐朽消失,只留下曾经的痕迹。在更楼四面的墙上的射击孔呈内大外窄的构造。
射击孔内大外小,既能方便观察室外情况,又能有效防止外来子弹射进室内,通过射击孔的火力,能很好地保护主楼的安全。
前面这座安雅庐,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122.5平方,共有五层,楼主为陈常华、陈燮华。安雅庐比贤安庐的建造年份更早,楼层也更高。两座碉楼的造型都是大同小异,楼主层也是在顶层,都有一条圆拱和柱子组合成的阳台,也是正面火力布置点。在楼顶也有一座穹顶凉亭,充满西式风格。
安雅庐也有四个角堡,三楼以下墙体都是采用直筒式设计,通体光滑,防止乱放人沿墙攀爬而上,增加了防守的安全系数。
这座是惠华居,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59.88平方,共有三层,楼主为陈璋承。相对贤安庐和安雅庐来说,惠华居的规模略小些,设计布局也略为简单。
惠华居的楼主层就在第三层,而不是设在楼顶,也没有顶层的穹顶凉亭,看上去档次比贤安庐和安雅庐要低了不少。
惠华居只有前面两个半圆形角堡,但这两个角堡是全封闭型的,而贤安庐和安雅庐的则是露天敞开式的。
这座是鋈庐,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78.6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鋈华。鋈庐和惠华居毗邻而居,相对惠华居来说,鋈庐的防御性能稍弱些,鋈庐四个角都没有角堡。
仰望鋈庐的天花板,一样能看到圆形的装饰图案,楼面山墙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仔细辨认,还是依稀可见的。和惠华居一样,鋈庐的楼主层也不是设在楼面,也没有穹顶式凉亭。
在惠华居和鋈庐的对面,是浮月村的古村落,一排排高耸的民居布局整齐,纵横规范,这些民居都是有两层的,虽然没有碉楼式的主动防御性能,但是这高墙还是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的,而且由于建筑比较高大,敌人也不容易攀爬上来,这里是浮月村的主村落,我们回头再看。
在惠华居旁边的是蓁华居,蓁华居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130.1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蓁华。和前面介绍的几座碉楼来说,蓁华居的一、二层为裙楼式,楼主层缩小分两层,三面凸出,蓁华居也没有角堡,但是第三层的开放式飘台上可以起到角堡的作用。在顶层的山墙上,一面国旗正在迎风飘扬。
在蓁华居前面的田边小广场上,浮月村正在举办一场名为“童声伴浮月”的音乐节活动。
没时间观看童声音乐节,前面的碉楼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此时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显得颜色有些单调,如果是在四五月或者收割前来,会比现在更好看,更显得田园风光十足。
五邑,指今广东省江门市下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个县级行政区。原称四邑,为新会、新宁、开平、恩平四县。又称六邑,在五邑基础上加上赤溪。 江门五邑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视察广东省粤西行政区(佛山专区)时,就称台山县为“中国第一侨乡”。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如加拿大总督伍冰志、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等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
台山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台山的侨乡文化特色,而建筑作为侨乡文化的载体之一,很好地传承了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历史文化。
江门素有“粤省南路之要衡”、“扼四邑两阳交通之咽喉”,因地处西江及其支流蓬江汇合处,境内两江之上的烟墩山与蓬莱山对峙如门,故而得名江门。江门是南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绵延283公里的海岸线上,星罗棋布散落着大小70余个岛屿。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江门的兴盛,与时间相伴的是江门的繁荣。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有了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新贸易中心。至1904年江门设北街海关与外通商,成为当时广东八大海关之一,正是此时,中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开启了江门经济上的第一次腾飞,并构筑了江门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底蕴。
沿着村道继续前行,来到源庐,这里是源庐的院子大门。
源庐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59.08平方,共有三层,楼主为陈国源。
源庐也就是三楼向外飘出作为火力防御点而已,防御性能和前面的几幢不可同日而语,但并不妨碍它作为碉楼文化的载体存在。
这座是觉庐,楼高三层,拱券柱廊在顶层,没有角堡,第二层飘出,减少窗洞,应该是为了增强防御能力。
这幢碉楼是英庐,英庐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58.19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国英。
英庐的外观在浮月村现存的碉楼中也算是不错的了,可惜的是,现在却被人用来当漫画室,还在今天剪彩——就算要沾祖宗的光,也不能这样沾吧?
英庐的柱廊凸出墙面,可以清楚看到垂直向下的射击孔,起到角堡的防御作用。
英庐的另一面墙体上青苔明显增多,也许是楼顶渗水到下面的墙体,墙体湿润导致滋生青苔。
为了挂几幅所谓的畅想,把窗也封了,乱拉电线,乱装吊灯,好好一座碉楼,就这么给糟蹋了。
有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其实这是碉楼内部的传声道和运输孔洞,如遇紧急情况,楼上楼下通过这里语音交流会比较方便,在运输大型物资的时候,通过这个孔洞吊运也比较快捷,如一些床、柜等家具以及一些弹药,毕竟那个年代没有手机和电梯,所以想出了这个办法,挺实用的。
恒安居建于1931年,占地面积63.84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国常。楼体造型不错,可惜给后人装上了不锈钢防盗网,实在是显得跟囚笼没两样了。
中山阁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48.45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国麟。和别的碉楼相比,中山阁的名字有一段故事:楼主陈国麟的父亲陈栋华和孙中山在美国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为了纪念这段友情,陈国麟将此楼命名为中山阁。中山阁独居一隅,给人一种傲视四方的感觉。
中山阁的一二层为直筒式设计,可以防止敌人攀爬,从三层开始,拱券柱廊飘出,楼板上的射击孔能够有效杀伤进攻敌人。
兰芳居建于1919年,占地面积57.95平方,共有五层,楼主为陈琛华。
兰芳居的第一、二、三层都直筒式设计,在第四层正面有拱券式柱廊,在第五层四个角设有角堡,四个角堡也只有垂直射击孔,属于近距离防御性碉楼。
仕庐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76.70平方,共有四层,楼主为陈仕华。
仕庐第三层的拱券柱廊飘出作为火力布置点,第四层则为缩进式平台。
古村落的巷道虽然不算很宽,但是笔直平整,两边的青砖瓦房古朴无华,穿行其中,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
屋顶的燕尾脊和屋面的小红花,一个沧桑,一个娇嫩,一个代表传统,一个代表希望,二者同在一片蓝天下。
浮月村辅世陈公祠。清道光初年(1821-1850),居住在墩头的陈氏二十世祖良策、良图两兄弟迁徙至此,创建浮月村,至今约190年。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现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古村落后面是一条宽敞的混凝土路,收割季节可以作为晒谷坪,平时可以做为停车场,免费停车,为自驾游的朋友提供了便利。
晒谷坪旁边一亩方塘令我想起朱老夫子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浮月村里的布局就如同一个景区一般漂亮,真不愧是最美的花园式侨村!

不得不说,浮月村的侨乡建设还是很不错的,是个值得一来的好地方。
出了浮月村不远,看到路边有块牌,原来这个村叫胜华里,是曾俊华祖屋所在地。
晒谷坪前面有一口池塘,但池塘里的水已经放干,池底的泥土已经龟裂。
晒谷坪旁边还有一座两层的小楼,看起来也非常精致,可惜不知道它的来历。
据说是现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的爷爷的故居,这座碉楼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装饰细节,都可以说是豪霸一方了。
如今的豪宅早已人去楼空,楼顶墙体藤条遍布,杂树丛生。
墙体斑驳,岁月留痕,繁华落尽,往事尘封,令人感慨,不胜唏嘘。
浮月村的碉楼代表了浮月村往日的繁华,代表了浮月村几代华侨在外漂泊艰辛和不易,这些碉楼不但是民居,也是历史的艺术瑰宝,虽然现在已经是落尽繁华,归于平静,但作为后人,我们还是要传承这段历史,做好这些历史见证者的修缮保护工作,不让这些老建筑就此埋没于野草荒丘丛中,化为一抔黄土…… 浮月村的碉楼是台山碉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浮月村还是个免费的开放景点,而且交通方便,停车也方便,是个自驾游的好地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就要纳入收费景点行列了,所以要想省钱,就要抓紧时间游一次哦!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浮月村
海口埠的银信文化
从斗山镇出来,我们按导航指引,直奔下一站——五邑文化的一个重要结点,台山海口埠。海口埠在台山端芬镇,从斗山镇到海口埠约3公里的路程,虽然是县道,但车辆并不多,路况也不错,过了海口埠桥,就到了海口埠。 台山海口埠是“广府人出海第一港”,当地人把合二为一的侨汇和书信统称为“银信”。作为五邑先侨出海谋生的重要口岸,海口埠催生了发达的银信业,银信的内容一般涉及汇款的分配和使用、家庭经济状况、家族生意、家乡治安以及孩子的教育、婚姻、出洋等。 台山海口埠建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李、关、阮、黄、江、陈、何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了这个墟市,命名“十户圩”。因为这里是大同河与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端芬人习惯把河叫做“海”,所以称呼为“海口埠”。 江门台山市从2016年12月就开始启动海口埠古驿道的重建工作,2017年5月完成建设,台山海口埠是广东四大出海口纪念地之一,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为了深入挖掘当地银信文化,台山海口埠通过银信纪念广场,将“银信”这一珍贵文献遗产在空间中进行展示,活化历史文献,把纸质文献进行可触摸、可观赏、立体化的表达,这是一种历史文献公共展示方式上的创新。 银信又称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银信自19世纪初开始,并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终结,历时150余年。银信业是台山百年来的特色,2013年,侨批(银信)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五邑地区与世界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世界记忆遗产。
两旁的石狮具有南狮瑞兽除邪辟恶镇宅大吉的象征意义,代表了家宅的守护神。
我们去到海口埠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时左右,不逢节日,街上比较冷清,不过正好避过人潮,可以静静地欣赏这个新建的海口埠古驿道。
两边的骑楼已经修复一新,虽然不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总算也是按照当年的风格去修复,总比那些被胡乱糟蹋的古建筑的命运要强得多。
海口埠是清末民初时华侨出洋港口、华侨出国史的“活标本”;民国时期的重要墟集,有“银行街”之称。
前面就是海口埠的文化楼,很遗憾,我们去的时候,正逢海口埠银信博物馆内部装修,没法入内参观。
银信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共有2层,一楼面积512平方米,二楼面积210平方米,馆内设置圆梦之旅、银信递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复兴之梦、文明之魂等六个展陈板块,共展出了千余张银信及反映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支援祖国建设的图片,向世人讲述江门乡亲“海外奋斗故事”。
把车停在海口埠游客服务中心门口,银信广场就在游客服务中心对面。
南粤古驿道海口埠建设记,这上面记载了海口埠的历史和古驿道重建的过程。
路边有个小摊上,一对电动小木偶在不停地推动小石磨,很有特色,如果是节假日,一定会为老板招徕很多客人的。
特价芝麻糊和豆腐花,这些都是台山的特产美味小吃哦。
银信纪念广场是新打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展示平台,是在古驿道上嵌入的新元素,广场上20根柱子打造的银信柱阵特别吸引眼球。银信柱统一使用八面设计,用648片烧制的银信瓷片,按照不同主题,如劳工、留学、抗日、爱国、教育、科技等内容分类展示银信文化。
排球场旁边的黄腊古上刻着“铁榔头”郎平于2019年6月14日为江门台山写的题词——中国排球之乡。
顺着阶梯登上观景平台,上面有广府人出海口纪念地的碑刻。
观前台前面就是海口埠的出海口了,在这里乘船可以直通外海,当年,一批又一批的台山华侨就是在这里登船飘洋过海去打工挣钱,然后汇钱回家。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到海口埠的湿地公园去看看,还有海口埠基督教礼拜堂也没有去看到,海口埠基督教礼拜堂位于维新街的街角,是一座两层中西合璧的建筑,仿佛作为“信物”耸立于此,它沧桑的历史,传递着宗教信仰之坚毅。 海口埠目前仍然免费向游客开放,等到周边配套景区建设完工后,这里估计就要开始收费了,所以建议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要尽量早点前去一探究竟吧。游玩时间:2-3小时。
海口埠银信文化古街
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位于台山端芬镇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当地华侨及侨眷侨属建造,属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院占地面积80亩,有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中间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故有“梅家大院”之称。由于始建之初,其规划设计是业主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现出欧美国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虽然每幢楼宇规划整齐,但外型却各异,既领先于当时圩镇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年侨乡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虽然经过了8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实端芬镇上的老建筑真的不少,在我们去梅家大院的一路上,骑楼成列,古宅林立,只是都年久失修,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实在令人担忧。
从建筑的造型和装饰来看,这座光庐应该是有故事的,可惜我现在对它还一无所知。
曾经精美的浮雕和造型,曾经的繁华和风光,如今已经是门窗破旧,青苔遍布……
老建筑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风雨的侵蚀,一方面是人为的损坏,没有专业的维护,这些老建筑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了。
这座老宅的墙体虽然已经有部分剥落,但墙上尚存的精美纹饰,仍然清晰可见。
一位老者在门前和邻居闲聊,在他身后,是一座颇为气派的老宅,想必是祖上也曾经辉煌过。
正边走边看着,忽然看到墙上画了一个箭头,指向梅家大院,估计是这里的人担心游客在这骑楼巷弄中迷失了方向吧。
走进去一看,原来是放龙舟的地方,外面就是大同河,想必端午节的时候,这里赛龙舟一定会很热闹
大院占地面积80亩,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鳞次栉比,整齐划一。
四边骑楼如城池般首尾相连,中间有40亩空地坪,梅家大院俨如一座小方城。
每幢楼宇规划整齐,但外型却各异,既领先于当时圩镇的建筑潮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侨乡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整个大院的每幢建筑物经过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原貌保留较为完整。
始建之初,其规划设计是业主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入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因而大院的建筑物既表现出欧美国家的建筑风格,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
梅家大院业主绝大多数已移居海外,相当部分房屋空置。
梅家大院的骑楼虽然造型各不相同,但都是紧密相连,在那个年代,倒也算是一种最好的防御体,若是土匪入侵,那是四方受敌呀。
一楼的几个商铺的老板热情地邀情我们上楼,从电影拍摄的角度来欣赏梅家大院。
这两幢楼都是正处中间的位置,角度都不错,相比之下,还是右边这幢角度更好,我们就挑了这幢楼上去参观。
踏着木梯上去,木梯吱呀之声不绝,仿佛在向我们述说那段沧桑岁月的故事。
从阳台上看下去,正处于梅家大院的中轴线,当时拍《让子弹飞》时,中间这块地坪上可是用黄土铺了一层的,有了黄土,策马奔腾时,才会有尘烟滚滚的千军万马之势。
梅家大院
食在台山
我们正在梅家大院逛的时候,表弟来电话了,说在台山第一家兴华黄鳝饭店等我们吃饭,说到吃的,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赶紧上车,一脚油门,直奔饭店而去。 从梅家大院到兴华黄鳝饭店大约三十公里的路程,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四十分了,停好车,我们三步并作两步往里赶——都闻到黄鳝饭的香气了
台山黄鳝饭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制法依据各人口味各有不同,黄鳝有切成一截截的,也有撕成一条条的,但都以本地黄鳝和优质大米为原料,佐以姜丝、葱花等调和而成,口感松软,味道鲜美。六年前,我在开平第一次吃到黄鳝饭,确实是香,这次来台山,黄鳝饭自然是必不可少了。
不是节假日,吃饭的人不是很多,停车场上随便停,若是遇上节假日,慕名前来品尝黄鳝饭的游客蜂拥而至,饭店的停车场可是一位难求的哦。
去洗手的时候,看到这边的师傅正在泡制烧鹅。这种烧鹅是用7斤左右的鹅烧烤制成,宰杀洗净后,开小口取出内脏,填进糖、八角、蒜等原料后重新封口,充气.充气后的鹅看起来更加地硕壮,然后再淋上密制脆酱。为了保证烧鹅的传统风味,鲜鹅处理好后,应在通风条件良好的地方挂起,风干三小时左右。
鲜鹅吊进烤炉中,一个炉烤一只,选择荔枝柴做燃料是因为荔枝柴质地较硬,燃烧时烟不大,火力持久且温柔,这样烤出的烧鹅干爽,散发出浓香。烤一只烧鹅,要用去荔枝柴约5斤,耗时30分钟左右。
柴火还在燃烧着,烧鹅的香味已经袭来,鹅身上,鹅油不疾不徐地往下滴,装了半钵,这样的烧鹅吃起来一点都不会油腻。
鸡爪芋还真象鸡爪,第一次见

海豆芽,味道一流哦

招牌食材——鳝鱼

密密麻麻的鳝鱼,给我一种万蛇窟的感觉

好啦,上菜了,鳝骨豆腐汤

肉丸,这个在开平也吃过

主角登场!黄鳝饭上桌喽

香气扑鼻,油而不腻,味道真的不错!

台山第一家兴华黄鳝饭
夜宿台山
吃饱喝足后,我们就入住预先订好的台山享逸商务酒店,这里价格经济实惠,大床房188元,没窗的才178元,环境也不错,各方面都让我们满意,一夜无话,第二天我们参加完表弟的入伙酒宴之后,就马上返程了,幸好路上不算太堵,没我们想象的严重,晚上九点半左右就回到湛江了。 台山还是一个很值得一游的地方,这里的侨乡文化也使得这个第一侨乡变得越发的精致和有韵味,就如一个窈窕淑女一般,令人深深为之着迷,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的,最后,再次感谢伟哥的景点介绍和线路推荐,让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台山侨乡文化的寻访之旅,也圆了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酒店的金字招牌,酒店门口的停车场不大,车辆一般都停地下停车场。
我们的房间,地上铺有地毯,吸烟的朋友要注意防火安全了。
值得一提的是,房间的门如果没有关好,会发出嗡鸣声提醒客人的,这点很不错,避免了由于疏忽未关好门而产生的安全问题。
台山享逸商务酒店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