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的旅行
大家好!我是苗苗,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更高兴的是万里茶道的旅程能够获得大家的热烈喜欢,每天都能收到大家的留言及私信和苗苗讨论这条文化线路,文化和旅行的结合,让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和你一起出发,以梦为马浪迹天涯!
万里茶道万里长
全球很多地方的人都爱好饮茶,也衍生了各自的茶文化,但这片古老的“东方树叶”曾经只是中国的特产,它从风光旖旎的中国南方,穿越中原腹地,走过莽莽塞外,踏入蒙古,再万里跋涉到俄罗斯,由此长驱直入到更加遥远的欧洲大陆。这条茶叶走过的路,由晋商和驼马队用血汗开拓出来,无数的历史故事聚在一起编织成了“万里茶道”的传奇之旅。万里茶道起始于武夷山下,从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境内,最终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全程14000公里,是连接中、蒙、俄三国的一条以茶叶贸易为经济主体的古商道。万里茶道既是继丝绸之路后沟通欧亚大陆的又一条国际商路,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文化桥梁。作为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其从17世纪至20世纪初持续兴盛。这一次参加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万里茶道的勘路之旅,重走万里茶道去认真了解这条古商道的魅力。
福建:下梅村
十月中旬,抵达福建,这里依然是一片葱郁。福建的武夷山市东约10公里的下梅村是万里茶道最南端的起点,这里四季气温较平均、降水丰富,在温和湿润的气候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它的秀水青山里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茶叶品类,武夷岩茶更是中国的传统名茶之一。下梅村这座安逸而古朴的村庄,建立于隋朝,因位于梅溪下游从而得名。清乾隆时期晋商常氏来到下梅村,购置荒山开辟茶园,在这里经营茶园种植、生产茶叶,同时还学了制茶技艺。他们与下梅村景隆号茶庄的闽商邹氏合作贩卖茶叶,共同开拓了这里的茶市,于是随着武夷山茶的销售和万里茶道的兴盛,这个作为晋商万里茶道起点的小村庄也“因茶而兴,因茶而荣”,在茶道最为兴盛的清朝时期繁荣一时。如今这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走在古旧的青石板路上,听着溪流汩汩流过,村庄的居民们或三三两两的倚坐在溪边的“美人靠”上聊天,或坐在路旁随处可见的茶桌边喝茶,空气中充满了茶香与安逸。
村中随处可见的,还有那些有着精美石雕、砖雕、木雕的古宅。村中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0多座,古民居精美的“三雕”也是武夷山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最显眼的建筑,那必定是邹氏家祠。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逛邹氏家祠,犹可感当时的大家族之气魄。偌大的大厅,颇有规矩的装饰,以及地形复杂的别院,都向游客们展示着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家族的无限风光。闽商邹式对于开创万里茶道第一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与晋商常家共同经营武夷山茶并把茶叶运往现外蒙古及俄罗斯地区,形成万里茶道雏形。
路过路边的茶摊,被店主盛情邀请品尝刚刚泡好的功夫茶,下梅村的闲适宛如世外桃花源般让人不忍离去……
江西:铅山河口镇-龙腾古茶园-九江姑塘钞关
江西拥有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境内,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江西经信江至鄱阳湖的这条水道是万里茶道贯通其源头福建武夷山的唯一要道。随着茶叶前行,江西——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二站。
跟随着晋商运送茶叶的脚步,那些从武夷山得来的茶经梅溪运出后,装上马车,由陆路穿过闽赣关隘,到达今江西铅山县的河口镇。
河口镇位于江西省铅山县的河口镇古称沙湾市, 因地处信江河与铅山河的合流之处,故名河口,历史上曾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四通八达的水路通道成为了开展茶叶贸易的好条件之一。作为“万里茶道”开拓者和主力军的晋商首先把武夷山以及邻近诸省所采购的茶叶,由人挑水运车载马驮汇集到河口这个地方,做进一步加工集散,装船外运。河口镇当时与苏、杭甚至南洋、日本均有着密切的商业联系,“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昔日往来繁忙的河口埠头堪与九省通衢的汉口相比。
河口镇经过百年岁月洗礼依旧保留了古商业街的格局,有着“九弄十三街”之称,或纵或横的巷弄随地形而变化着,自然地舒展铺排着。临江的古街是过去的主要街道,从城东的古街入口处算起,经一堡头、二堡头到三堡头,全长约两千五百多米。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经过无数茶商的来来往往,青石板路面上留下了深刻的道道车辙。沿街的老字号商铺多采用木、砖、石三雕或彩画等装饰。即便在风雨中早就斑驳褪色,但还是能够依稀感受到当年古镇的热闹与繁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内地水运衰落,河口镇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站台上。如今随着“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的进程,河口古镇正在拆迁改造进行保护,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万里茶道的文化品牌和旅游的融合能让这里再次繁华。
江西的河红茶、宁红茶、浮红茶是万里茶道上的三大红茶产区,为万里茶道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货源,其中源于铅山的河红茶是红茶鼻祖。乾隆年间时,俄国市场对茶的需求旺盛,福建和江浙的茶商都将毛茶运输到河口加工成红茶,由此也更加突出了河口镇贸易中心与河红茶制作技术中心的地位。而说到茶,江西婺源的“协和昌”是第一座机械化茶叶精制加工厂,茶商俞杰在民国十八年时从德国引入了一套茶叶精制加工机械设备,开婺源机械制茶之始。而“协和昌”的重要产茶基地就是婺源思口镇的龙腾村及茶园。
来到龙腾古茶园,发现这里还保留着宁静的田园感,走在芦苇丛生的小桥上,清澈的水流过脚下,迎面遇到的是刚忙完准备回家吃午饭的茶农们。过了这条溪,便是茶树丛生的茶园。这片茶园是清代时期的老茶园,分布面积约7000平米。1915年时“协和昌”利用此茶园产出的茶叶所制的朱兰精茶和延村的“鼎盛隆”茶号精制的绿茶均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奖。
离开茶园,我们前往九江市。九江坐拥长江与鄱阳湖的黄金水路,曾经作为全国三大茶市、四大米市,这里经济发达客商云集。在水路交通时代,鄱阳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交通枢纽,在此设立钞关是势在必行。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江西巡抚在此设立了姑塘钞关,姑塘镇曾经是江西四大古镇之一。据《九江市志》记录,在清道光九年(1829年)时,九江的关税银两达60万两之巨,居全国榷关税额之首。
随着历史更迭,姑塘钞关也几经风云变幻,但最终令这里真正落寞的,还是近代交通格局的改变。铁路、陆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令水运的作用迅速下降,1931年,姑塘钞关被正式关闭。随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姑塘镇及姑塘钞关均被战火所毁,如今仅剩下一套由欧式楼房怀抱而建的院落。
如今这座孤单的建筑已经静静地伫立在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边近三百年了,它那茶色的墙体上好像每一块砖都储存了一段历史。门前的鄱阳湖水面上往来的船只寥寥可数,这条连通着中国南方与蒙古、俄罗斯的万里茶道,曾经驼马商贾往来不断,但如今似乎也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与只言片语。
湖南:安化
安化古称梅山,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北,资水穿流而过,山水形胜、风光旖旎。安化温暖湿润的气候让这里成为了茶树的理想生长地。自唐代起,安化就已产茶。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湖茶味苦而厚,更适于酥酪消化,对于边民有利,因此湖茶被正式定为官茶,而这湖茶即为安化黑茶。安化黑茶产业发展至清朝时已经远销西北甚至广为出关销售至蒙古国和俄国。
要想了解安化茶,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在安化茶文化历史中占据有重要地位的地方——安化第一茶厂。茶厂位于资水中游的安化县城(东坪镇)东郊酉州,自古便是安化茶叶重要的加工、集散地。
安化第一茶厂现存的早期建筑群要追溯到清朝时期,制茶车间、仓库等均拥有百年历史,文化积累极其深厚,是中国茶文化的一座活的博物馆,也是湖南最早的茶学教育基地。厂里备具文艺气息的锯齿形车间厂房,是根据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老飘筛车间,是当时苏联茶叶加工的常用厂房。车间锯齿状的屋顶和大窗令此栋建筑拥有很好的自然采光。车间内茶叶堆积如山十分震撼。茶厂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就是那靠背式木制茶仓。茶仓始建于清代末期,不仅现在保存完好,并且仍在使用。百年木仓之于黑茶的意义,就像百年酒窖之于红酒,如今这里被称之为“国宝级茶仓”。即便是囿于厚木仓库之中,路过时那浓郁的茶香依旧更够在鼻中漾起层层涟漪。
安化的传统名茶以每卷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这种包裹茶的形态始创于清道光年间,晋商采购黑茶为了骡马运输方便,不得不减少茶包体积以节约运输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将黑茶踩压捆绑成圆柱形的方式反而成为了一种象征与符号。
湖北:五峰-羊楼洞-汉口-襄阳
从鄱阳湖沿水路继续向西北方向而去,其实最先应抵达的是湖北境内。湖北是华中地区的茶叶产销中心,处在荆楚大地的汉口、五峰、鹤峰、赤壁、襄阳等城市,不仅产茶制茶,更有万里茶道上重要的水路港口。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宜昌武陵山区,这里生产的宜红茶在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后远销中亚和东欧,武陵山区也成为了万里茶道上重要的产茶区之一。
宜红茶在渔洋关汇集,并在这里加工,再经过水路转运出去,如今这里依旧保留着曾经的宜红茶工业遗址。五峰精制茶厂遗址位于五峰渔洋关镇中心,是当时全国四大精制茶厂之一,最高时可精制红茶年15万公斤。上世纪90年代初五峰精制茶厂已停产,但是加工车间、捡茶车间、制箱车间、包装车间和毛茶、成品仓库等厂车间内设备均保留。走进这里,时光仿佛还静止在那个年代,淡茶色石头墙壁的工厂厂房,明亮的高窗,寂静的车间,墙角的青苔,还有早已不再运转的机器……参观的当天正淅沥地下着雨,淡淡的泥土味道混合着厂房内那种特有的煤油味充斥着鼻腔,当年茶厂火热的场景随着讲解员的声音在脑海中悠悠展开,耳边似是响起了机器运转时的嗡鸣。参观时接待方还特意准备了热热的宜红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了解茶之历史,热茶驱走了降雨带来的寒意。
尝过了五峰的茶,还要去看看五峰的山水。团队一起游览了柴埠溪大峡谷自然风景区。游览柴埠溪时正赶上下雨,虽然视野不好,但云雾缭绕中的巍峨山峰看起来却更宛如水墨一般。乘坐缆车来到山上后,队员们集体吃了一顿特色的五峰农家菜,氤氲的天气搭配着温热的美食,这种体验也是此行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羊楼洞古镇位于赤壁市区西南。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羊楼洞古镇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到明朝,砖茶的制售更是独树一帜。随着万里茶道的兴盛,羊楼洞成为了拥有200家茶庄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如今昔日茶叶贸易的繁华似已随时光散去,漫步小巷街头,青石板上依然印刻着深刻的车辙,宛如无声的历史颂歌。
羊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川”字牌青砖茶百年老字号品牌仍在。这一座前人辛苦建立起来的茶之宝库正以新的面貌迎接前来观光旅游的人,用味道,用触感,用景色去讲述曾经的故事,去展示新的未来。
虽然现在已不是采摘茶叶的时节,但是温暖的南方气候还是令这里的植物保持着翠绿。万亩茶园里,满坡的茶树显着深绿色,一眼看去心旷神怡。
离开羊楼洞古镇我们前往武汉汉口。汉口处于中国茶叶产区的中心地带,且拥有两江交汇、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茶叶均在此集散,是万里茶道上中国南方茶叶聚集地、集散地。明清时期,因茶叶商业贸易的刺激,汉口逐步兴盛起来,“(汉口)街市每年值茶时,甚属盛旺”。汉口依靠便利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一跃成为“万商云集,商品争流”的繁荣商埠。20世纪初,随着万里茶道兴盛,一大批新建筑在汉口落成。
抵达襄阳时早已入夜,因此未能来得及好好游览一番。一夜好眠后,第二天清晨我迫不及待地迎着朝雾随着这座城一起苏醒。清晨的汉江边已经非常热闹,晨练的人们还有往来的行人在汉江与襄城城墙间穿行,历史与现代,就这样突兀又和谐的交融着,空气中薄薄的晨雾在阳光下渐淡渐消。
襄阳是汉水流域最重要的水陆码头,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商业文明延绵2000多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在万里茶道上,国内两湖地区的大量茶叶经汉江水道,在襄阳港进行中转,再长途运销到蒙古和西伯利亚等地。随着清代商贸尤其是中、俄、蒙茶叶转运贸易的日益兴盛,南茶北运的骡马和载回北方物产的大车在襄阳汇集集散,行商坐贾纷纷于江北樊城设立会馆。“万垒云峰趋广汉,千帆秋水下襄樊”,襄阳也因此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水陆中枢和节点城市。今天万里茶道-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勘路之旅此行所寻访的20多个会馆、30多个码头就足以佐证当时的襄阳商业的繁荣。
河南:赊店-洛阳
从湖北驱车向北,我们第五站终于踏入中原大地。河南地处万里茶道水陆交通转运中心地带。自湖北经水路进入河南境内的茶叶贸易均在南阳、社旗等地转陆路运输。河南大地,会馆、古镇、驿站、碑刻等万里茶道的遗迹处处可见。昔日万里茶道上绵延的茶船在汉口入汉江到达襄阳后,便会逆唐白河而上到达河南赊店。赊店是溯汉水北进的货船经唐河的最后一处码头。就此万里茶道的水路航程就结束了。不过从陆路自驾而来的我们并不像古人那般需要40来天的水路辗转。抵达赊店古城时,大家兴致很高。
赊店古城分布有茶庄、茶社二十余家,周边地区曾密布山陕会馆,其中以居于赊旗镇闹市中心的社旗山陕会馆最为著名。社旗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由当年寓居此地的山陕二省的商人们集资兴建。因馆内敬奉关公,为此又名关公祠。会馆的建立本身就是资本萌芽商业繁盛的体现,也是各商贾展示自己财力雄厚的方式。所以社旗山陕会馆修建的相当豪华。“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会馆既渲染了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又充满着柔美色彩和诗情画意,精美的装饰也富丽气派。大殿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石雕上的内容非常丰富,花鸟走兽,人物故事无不精致形象,还有影壁上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
山陕会馆内几乎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就是武侯关公。这是因为关羽是山西人,又因他忠、义、仁、勇的精神而被推崇,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晋商,把诚信、忠义当做经商的准则。时年关羽战死,首级被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于洛阳。洛阳关林,这便是关羽葬首之所。关林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其前为祠庙,后为墓冢,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关林始建于东汉末年,现存建筑均为明、清时期在汉末庙址上续建、扩建、添建而成。
山西:羊肠坂-祁县古城
过了河南,第六站是山西。从河南到山西,如今虽有宽阔又四通八达的高速路,但古时肯定无今日的便利。南起河南焦作沁阳,北接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太行陉是古代历史上连通河南与山西的一条重要通道。其中又以羊肠坂为太行陉的最险要路段。
羊肠坂是古坂道名,因崎岖缠绕形似羊肠而得名。其南起沁阳市常平村,北抵山西省泽州县碗城村,连接着豫晋两地,不仅险要,也是辖古京洛要道的咽喉,更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这条崎岖小道,数千年间被无数人走过,这里渐渐的形成了好多条路。茶马古道、孔子游说赵国、长平之战、曹操北征高干,还有此行的主题万里茶道,都在此经过,去向不同,那被走出的几条道路在杂草丛生中依旧可辨。横跨坂道而建,古羊肠坂道上唯一的城堡关隘——碗子城。青石垒成的城堡“状如碗然,故云碗子城”。其南北门上原书写有“北达京师”、“南通伊洛”的石刻,虽然在历史的风雨中已不可见,但还是能通过这几个字来明白这座城的地理战略意义有多么重要。想必曾经这里也应是热闹一时。
提到万里茶道,晋商绝对是不可被忽略的存在。山西的晋商是中国明清时期国内势力雄厚的“三大商帮”之一,更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万里茶道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晋商,他们为民族自由商品经济的发育、发展做出了宝贵的探索和卓越的贡献。祁县古称“昭馀祁”,在此地建城已有1500多年。祁县是晋商发祥地、晋商文化中心区、万里茶路的枢纽。明清两代祁县商业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晋商大贾,至清朝时期有30多家茶庄的总部就设立于此,商业票号遍布全国,汇通天下。
在祁县说到茶庄就不得不提长裕川茶庄,作为祁县开设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茶庄,其开办于清乾隆、嘉庆时期,距今200余年的历史,是山西渠家的老字号。如今渠家大院和长裕川茶庄就坐落在祁县古城,院墙高耸,内里雕梁画栋,有出檐阁楼也有具有欧式风格的大型青石立体浮雕,更有精美华丽的砖雕、木雕构建等等。渠家大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240间房屋,占地面积5,317平方米。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接,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据记载,当年渠家在祁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因此被世人称做“渠半城”。
祁县古城内的茶庄只转运茶但几乎不在当地贩卖茶,大批的茶叶运到此处可能连城都没进,就又被分销到各地了。
河北:张家口
茶叶在山西分销,一部分走向西北,另一部分则经过河北的张库商道走向蒙古与俄罗斯。从张家口到库伦这一段全长1400多公里的南北大通道便是万里茶道中闻名遐迩的“张库商道”。整条线路基本沿着清朝所设通往蒙古腹地的各军台驿道,并伴随着贸易的发展而不断向远方延伸,直至俄罗斯及欧洲大陆。向南则延伸至福建、广东。“张库商道”也是万里茶道的核心路段之一,南方抵达的茶叶和北方送来的皮料都汇集在这里。作为如此重要的一条国际商道,自然也有很多不法之徒觊觎着往来驼马上的货品与银钱。而负责保护张库商旅安全,稽查、征剿盗匪,保障万里茶道的平安畅通的是设立在张家口的察哈尔都统一职。
察哈尔都统始设于清乾隆二十六年,作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统辖着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兼辖张家口驻防官兵,同时要管理蒙古地区和俄罗斯贸易的事务。张家口作为钞关城市,察哈尔都统署还要监督户部税务署榷税事务,办法茶叶等北销品的营销执照信票。从察哈尔都统署建立到1952年察哈尔省建制撤销,190年间共有116任都统、署理都统和省主席、自治区主席入主这里。察哈尔都统署见证了乾隆盛世的恢弘、辛亥革命的激荡、抗日战争的烽烟、晋察冀边区的辉煌、新中国察哈尔的兴盛,也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衰落、日伪政权的覆亡。
清代随着蒙俄贸易和万里茶道的全面开放,中外商贾集聚张家口并带来了繁荣。当时的张家口堡也随之从军事驻军城堡变成了繁荣的城镇。作为军堡的张家口堡在明朝末期的三百年里历经大小战争却从未失守过,因而以“武城”之名而誉满北疆。如今现存文物古迹达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堡内街区布局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堪称“明清建筑博物馆”。
登上钟楼远望,横平竖直,四通八达的胡同串巷非常具有北方城市的特色。其间闲庭信步的老者,晒太阳的小狗,还有遥遥传来的钟楼旁小学里的读书声,古旧的历史院落和修葺过的民居交融在一起,新旧融汇,历史与生活都在眼前铺展。
总说张库商道,而其具体的起点就位于如今张家口的地标——大境门。张家口西北东三面环山,一条河流贯穿南北。周围山势南宽北窄,到北部有一山口,过了这个山口就是通往蒙古高原的狭长通道了。而“大境门”,就是这道天然关隘山口处的长城关口,也是万里茶道上张库商道段的起点。
“境门”意思是指边境之门,当时的封建政府以长城和门为界,做生意只能在城外交易。而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毛织品、银器等源源不断地在这里换成了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则成为了我国北方国际易货贸易的内陆口岸。
内蒙古:呼和浩特-二连浩特
内蒙古,地域广袤,草原一望无垠,作为万里茶道上毗邻俄蒙的地区,内蒙古是连通国内外的重要枢纽,而作为边境之所,内蒙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万里茶道在内蒙境内的一段路也是当时政府传达政令、军令,各国使臣、官员和往来商旅的重要交通干线。
呼和浩特中心城区本是由归化城与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旧称归绥。其中的绥远城在清乾隆年间是塞外第一军事重镇。驻守在这里的绥远将军,号为“建威将军”,而绥远城将军衙署就是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
逛完将军衙署,我们来到了大盛魁文创园。只可惜到得太早还没有商家营业,我们只得沿街随意走走,听讲解员讲述大盛魁的故事。“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作为清代山西人在归化开办的对蒙最大贸易商号,大盛魁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以大盛魁商号为代表的旅蒙商通过其规模巨大的对外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归化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此兴盛的大盛魁起初是由三位商人贩运砖茶起家,极盛时期的大盛魁员工有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到了清末,随着沙俄在我国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的侵略活动不断扩大,战乱愈演愈烈,位于边境的大盛魁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日渐萧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外蒙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商业市场。1929年开始,大盛魁便处于半歇业状态,1947年彻底散伙。
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萧条的商号大院内,残存下的是往日的光辉,在大盛魁的辉煌背后,是万里茶道走过的处处过往。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曾经万里茶道上的大盛魁,是欧亚经济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忆。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气温也终于有了点暖意。趁着大家已活动开了手脚,我们前往大召寺游览参观。大召寺是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成。历经四百余年的大召寺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仍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明代原有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的古代建筑群还是一样光彩夺目。大召寺不仅是一座著名的寺庙,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的艺术宝库,藏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历史遗物,其中有许多是集历史、宗教、民族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其中银佛像、双龙柱还有壁画,堪称是大召寺三绝。
从呼市前往二连浩特,我已经记不清开了多久的车,只记得沿途的风景都是一片苍茫。白茫茫的雪原晃得人睁不开眼,满目皆坦荡的大地上难以辨别方向。据说当初走到这里时的商人们选择在夜里前进,就是因为白天不仅容易遇到匪徒,也难以辨别方向。而在清澈的夜空中,明亮的漫天星斗却可以明确的指引着他们。这似乎是一种悲情的浪漫,但也彰显着古人在没有现代工具帮助下的独到智慧。
万里茶道途经伊林,而后进入蒙古国境内,再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转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伊林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内蒙古的二连浩特。我国的驿站萌发于夏商,成形于秦汉,繁盛于唐宋,元代达到鼎盛。元代地图上的古老标记告诉我们,800年前,一条古驿道就经过这里,是奔驰驿马踏出的踢窝注定了今天的二连浩特历史与古老的驿站密不可分。清嘉庆25年(1820年),伊林驿站设立于此,二连浩特成为了张家口至乌兰巴托“张库商道”的重要节点。
伊林驿站见证了2000多年前的草原之路、500多年前的古驿道、300多年前的万里茶道、在内蒙古高原上的重叠。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伊林驿站都曾是欧亚大通道的桥脊。古老的伊林驿站和散落在草原上所有的驿站一样,承载了万里茶道的辉煌和张库商道的繁荣。如今的二连浩特是中国对蒙开放的最大公路、铁路口岸。威严的国境门和界碑伫立在雪原中,与蒙古的国境门遥遥相望,中间一条铁路笔直地通往彼方。我不禁想象,曾经的商人如果看到今日光景该会作何想法。
二连浩特,这是此行的最后一站。在简单的休整后,车队自此返程。12天的行程,我和队员们共同重走了这一重要的历史商路,一路从夏走到冬,曾经的商人与驼马队,他们从背起茶叶踏上这条万里茶道时起是什么季节呢?他们终于千辛万苦地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时,又是什么季节呢?待他们启程回归故里时,是否他们已经历了几个四季的轮回?这一路的景色,这一路的故事,让人意犹未尽。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和我再走一遍这万里茶道呢?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