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试卷,资料是孩子学习以来永恒的主题,现在的孩子学习越来越累,压力也越来越大。已放寒假,孩子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孩子最近非常痴迷于奥特曼卡牌,今天决定带孩子去孟庙孟府参观,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孔孟思想让孩子受益终生。
开车上104国道。冬季最寒冷的四九天气,路边的树木在寒风中只剩下树干和枝条。
约1个小时的国道路程,到达邹城,路边的孟庙孟府指示路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孟庙孟府停车场位于孟庙正前方,车位不多,大约有60——70停车位。由于邹城和曲阜很相邻,孟庙孟府的布局和孔庙孔府大致一样,来孟庙孟府参观的人并不多。
孟庙孟府停车场实行按次收费,小车每辆5元/次,中巴车每辆10元/次,大巴车每辆15元/次。晚间停车加收过夜费。
停车场东面为孟庙孟府游客中心,在此购票。符合免票者也须到游客中心凭借免票证件登记后方可进入参观。
为了让儿子更好的了解孟庙孟府,了解孟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特意租赁了一台讲解机,20元/台,押金100元。(提醒原来车友,讲解机不用租赁,每处景点都可以用手机扫码免费收听讲解)
孟庙大门刷身份证入园。(没有身份证的孩子,可以凭学生证或社保卡免费入园,不带证件者必须买票,提醒车友,来之前一定要带好免票证件。)
我们是炎黄之孙,每个中华儿女都或多或少受到孔孟思想的熏陶和引领。怀着对圣人崇敬与敬畏,走进孟庙,了解孟子,接受一次儒家文化的心灵的洗涤。
这里普及一下孟子相关知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加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孟子始被尊封为“亚圣”。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传于弟子曾参(曾子),曾子传于子思,子思及其门人再传孟子。孔子和孟子不是一个时代,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孟子发扬广大,这点车友一定要记清楚。
第一座木架结构的门坊,为棂星门。“棂星,天田星也。”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棂星,意为孟子为天上的棂星下凡,与天同圣。
西门为“开来学”。“继往圣,开来学”,意为孟子对儒家思想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意。
再往前为一四柱三门石坊——亚圣庙坊。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此坊由此命名。
“乔木参天绕古祠”,孟庙内柏树林立,多为侧柏和桧柏,都有几千年的历史。
松柏之间挂有一金代铁钟,上铸有“重臣千秋,皇帝万 岁”,仔细辩别臣字铸反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工匠一时疏忽铸错了;另一种说法是故意铸反,来讽刺当时社会的腐败。
过至圣庙坊,前面为“泰山气象门”,“泰山气象”4字取义于程子之说:“曰仲尼元气,颜子春生,孟子并秋杀尽盖亦时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气象也”。从此门开始,分左中右三进院落,我们沿中轴线继续向前游览。
过泰山气象门,院内有一绿色琉璃瓦覆顶,贴金彩绘的碑亭
亭内放置清康熙《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故称此亭为康熙碑亭。
康熙碑亭东侧的五通碑竖有《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孟母三迁祠》和乾隆皇帝的《述圣子思子赞》、《述圣子思石刻像》等石碑数幢。
看这一家三口在五通碑前感受孟母教子之良苦用心。孩子虽小,孟母三迁的故事虽听不太懂,让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康熙碑亭左前方为承圣门。承圣即赞扬孟子“承继往圣”之意。
亭内竖有“亚圣孟子赞”碑,碑文为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笔力遒劲。
井旁有一松柏,树干底部突出一块,形如人的耳朵。和天震井连在一起,有“洗耳恭听”之意。
院内有一千年古柏,此时看到一古装美女端坐其前,举起手机,留下这美好的理瞬间,松柏美女好一幅美丽的佳人画卷。
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两座房屋,取名东西两庑。两庑内主要供奉孟子的弟子及对孟子学说有贡献的学者神位。
再往前走有一高台建筑,这就是孟庙的核心建筑——亚圣殿。在此高台之上,倾听圣人心声,静想“仁政学说”,感受儒家文化以净心灵。
殿前悬挂清朝皇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道阐尼山”四字。意思是孟子的道是在传承发展孔子的道。这也说明了孔孟一体,一脉相承。
殿内供奉孟子塑像。上有雍正皇帝书笔书写“守先待后”。“圣殿重檐飞绿瓦,八根石柱浅龙纹。帝王拜谒尊儒教,至善四心天下闻。”
亚圣殿外堆叠在一起祈福牌——满满的崇景、满满的祝愿。
从亚圣殿东侧绕行,见一古树,侧卧于红墙旁,此树为梓树。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梓树。我们常说的“桑梓”,原意为桑树和梓树,现多指故乡之意。
穿过亚圣殿,来到中轴线上最后一座院落为“亚圣寝殿”,是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
在此观看图片文字,聆听孟子谋事之道,做人之道,为政之道。感受孔孟思想之大成。
亚圣殿外的三株桧柏历史悠久,相传为宋代建庙所植,已有千年历史。
出亚圣寝殿,中轴线游览参观完毕。沿西侧游览,亚圣寝殿西侧为焚帛池。
焚帛池为一长方形石槽。专为孟氏后裔祭祀时焚烧祭文之处。
焚帛池院内有一国槐,造型独特。树干开裂,得墙头承托顽强生存,枝繁叶茂。
树干上方自然形成一个树洞。孟子56代嫡孙孟希文夜晚曾于树洞之中望到月亮,取名“洞槐望月”。
焚帛池南面为祧主祠。原为孟氏家庙,祠内安放孟氏大宗户五代以上至二世祖的木主神位。
出祧主祠,经亚圣殿、天震井、西庑到达西侧一小门进入院内,院内碑石林立
进入院内有一百年紫藤缠于千年银杏树上,取名“藤缠银杏”。两株古树一死一生,一枯一荣截然不同的命运经历,让我们感叹至深。
院内房屋为致严堂。取意于“祭则致其严”,即严肃、诚敬之意。此屋为孟氏后裔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之处。
出致敬门,来到仁廉公勤官箴碑前,看孟子碑文,与现代相结合,听廉政教育。
孩子讲解听的认真,传统文化慢慢浸润孩子的心灵,伴随孩子成长。
中轴线和西侧院落参观完毕,来到东侧参观。绕过康熙碑亭,来到东侧的启贤门。
过启贤门为孟庙碑林。碑林保存历代碑刻280多块,真是“满地丰碑满地诗”。
启圣殿内供奉孟子父亲孟孙激塑像。元仁宗追封孟子父亲为“邾国公”。这真是父随子贵啊。
出启圣殿,远处有一石碑,上刻有“母教一人”。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故事,由于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孟子才能成为一代圣人。“古往今来,一人而已”,这就是对孟母最崇高的称赞。
孟庙参观完毕,按照指示路线,从西侧养气门出来,去孟府参观。
临近中午,手机用的快没电了,只能去附近吃饭,顺便给手机充电。(所带的充电宝没电,来时没有检查,提醒车友,出门旅游一定要把充电宝充满),找了一家羊汤店。风味茄子,酸甜爽口;羊肉汤,汤香,肉嫩,让人垂涎三尺;山东特有的大烧饼,和羊汤是绝配。
养胃温润的羊汤,鲜嫩的羊肉,孩子再也坐不住了。吃就是对美食最好的敬畏。吃完午饭,在饭店又充了一个小时手机,再出发孟府。
孟府紧邻孟庙在孟庙的西面。孟府始建于宋元时期,占地约2.1万平方米。相比于孔府,孟府大门居然没有盈联,相形见绌了。孟府大门单檐硬山式建筑。门正中悬蓝底金字“亚圣府”匾额。
过了大门,是二门,二门又称礼门,门有三洞,正中门楣书“礼门仪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门上分别彩绘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和面目温雅、身着朝服的文官,更显庄严肃穆。
三门又称“仪门”,单门悬山式建筑,前后有四个木雕花蕾,故又称垂花门。平时仪门不开,每逢皇帝到来、宣读圣旨时,鸣礼炮开启,此门表现出森严的封建礼仪规范。
仪门两侧建有东西厢房。房内有孟府文化简介,供游人参观。
孟府大堂上有雍正皇帝亲笔所写“七篇贻矩”。雍正皇帝以此告诫孟家后代要用孟子的《七篇》作为孟家后代言行的准则和行动的规矩。
大堂座椅和官印。孟府大堂是孟府后裔迎接圣旨、处理公务等重要活动场所。
孩子对两旁的木鼓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从孟府大堂后门出来就是孟府的家眷所住的地方——内门。
过了内门有一灰瓦青砖建筑是世恩堂。世恩堂是孟子嫡系后代居住之所。
屋内至今保存孟子74代孙孟凡骥和夫人王淑芳当年居住的样子。
馆内按古代私塾布置。可以在此学习孔孟思想,弘扬传统文化。
习儒堂往西南走有一顶花轿,孩子兴奋的飞跑到里面感受一下坐花轿感觉。
花轿后面两层建筑为孟府感恩堂。原为孟氏家学,学习文化的地方。
感恩堂内的手工艺品商店。喜欢面塑的可以买一个,价格有点小贵。
感恩堂东侧西跨院已开发成了射箭场。看小伙们拉弓搭箭,颇有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
再往南为见山堂,为孟府会客处,取“开门见山”之意。
见山堂往东又来到了孟府大堂,再往北经世恩堂西转来到了赐书楼。赐书楼里存放着皇帝亲赐的墨宝、圣旨、书籍和家族档案等珍贵的资料。
孟子不仅著说历说,还注重养生。下图是孟子归纳的养生心得。孟子活到了84岁,而孔子只活到了73岁。所以农村里说“73,84是人生的劫数”意思是说平常人寿命不能超过两位圣人。而孟子为什么活到84,是因为他比孔子更懂得养生。
在游玩的过程中,孩子或听或问或说或记,孔孟思想、传统文化慢慢滋养了孩子的心田。
参观结束,已是下午五点多,带着满满收获,带着孔孟思想的感悟,开车回家!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