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研究院
2019年的五一节,带着孩子前往孔子研究院进行参观旅游。中国孔子研究院是国务院1996年批准设立的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专门机构,具有学术研究与交流、博物展览、文献收藏、孔子及儒学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功能,规划建设成为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聚集巴黎宣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被国际社会誉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深受人们仰慕和敬重。孔子研究院具有五项功能:一是博物展览。与孔庙、孔府、孔林等地面建筑及库存文物统一规划和利用,举办孔子生平展和孔府文物精品展。使其成为一座充分显示东方文化特色的"孔子文化博物馆";二是文献收藏。搜集、整理、汇编、存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孔子及儒学文献资料,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孔子文献资料中心;三是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接收国内外学者长期、短期、临时性学术研究,举办各种专题的国际性、双边性的学术讨论会;四是孔子及儒学研究信息交流。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收储孔子及儒学研究动态,向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研究信息;五是人才培训。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任导师、研究院,开设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培训班,接待国内外的访问学者等,为国内外学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孔子研究院现在不要门票,只需登记身份证,即可入园参观。原来门票是40元。这里我感觉就是个博物馆,适合修学游。
研究院布局
孔子研究院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构图以方和圆作为基本母题,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的“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鉴“洛书”、“河图”、“九宫”格式理论,将现有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建筑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和纪念性。泮桥,是建在古代学宫里的桥梁,它的交通作用很小,是封建礼制的一种形式体现。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有将泮桥称作跨鳌桥的,意为跨过此桥,科举应试之时就能独占鳌头。也有称泮桥为状元桥的,如果是采用三座桥并列的形式,就把中间的一座称状元桥,两边的分别叫探花桥、榜眼桥,意思都一样。在科举取仕的年代里,跨过泮桥,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泮桥承载了学子心中一生的期望。从孔子研究院东大门进入院内,其右侧有论语钟亭,名谓“明先” 、“觉未”。源于诏书的起首句,表明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地位。亭内各悬一钟,钟体满铸文字,分铸《论语》上部、下部,为上海交大青铜研究所出资研制,每口大钟钟高2.1米,象征着人类走进了21世纪,钟口直径1.5米,两钟口直径共3米,喻孔子的三千弟子。
研究院广场
广场正中为圆形平台,平台周围是外方内圆的水池,因水“壅绕如璧”,所以得名为辟雍。辟雍也是礼制建筑,象征教化不息,只有天子的学校才可以设置,地方诸侯的学校只能设半圆形的水池。所以我们在各地古代学校(文庙)所看到的都是泮池,只有在北京国子监才有辟雍。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思想在很长的历史时间内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落后挨打只是十九世纪以来的事情,将此完全归罪于孔子是不公正的,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好在“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评价孔子及其思想,我们能够真正地继承民族思想文化的精华,我们的民族才有了希望。
孔子研究院总体布局构图以方和圆作为基本母题,用隐喻方式充分表达中国文化内涵,将儒学的"仁"、"和"观念融入规划之中,借鉴"洛书"、"河图"、"九宫"格式及风水学说理论,将现有地段匠心独运、合理布局。建筑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民族性、时代性和纪念性。孔子研究院广场正北是高30米的主楼。楼88.8米见方,是传统的高台明堂式建筑。高四层,一层为台基,内设图书室、阅览室。二层方形,三、四层圆形,寓意天圆地方。脊吻为凤,凤是祥鸟,只有天下清平有道时才会出现,所以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期,孔子认为天下有道无望,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悲叹。如今天下清平,凤凰来仪,孔子有知,当会欣然而笑。
孔子文化展
子研究院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孔子文化图展。孔子研究院广场正北是高30米的主楼。拾级而上,穿过平台,直入二层大厅。迎面是一幅高19米、宽10米的木雕壁画,图名"山高水长",取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赞颂孔子的高风亮节。壁画前是一组五人雕塑,创意取自《论语·先进》"侍坐章"。孔子要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分别谈谈自己的志向。粗率的子路抢先回答可以富国强兵受到孔子的哂笑,冉求的治理小国和公西华的大典司仪孔子未置可否,唯独曾点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受到孔子的赞同。曾点的志向看起来很小,但它却是天下清平、文教兴盛的景象,正是孔子理想的王国,难怪孔子会发出"吾与点也"的赞叹。孔子研究院坚持边建设、边开放、边研究的原则,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展览收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编撰出版了 21 卷 1200 万字的《 20 世纪儒学研究大系》, 60 余卷 1200 万字的《中华伦理范畴丛书》前十卷和《大哉孔子》、《中国儒学入门》等图书,积极弘扬了以孔子及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申报了山东省"孔子文化研究"泰山学者岗位。创办了"春秋讲坛",普及、传承儒家经典文化;先后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八国和台湾地区举办了"大哉孔子"展;与韩国国学振兴院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与韩国儒道会、日本斯文会、台湾中华孔孟学会等学术团体建立了联系,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山东省社科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等开展了学术合作现在,说起孔子不仅为中国人所熟悉,在世界也非常知名,孔子学院遍布世界,让中华文化远播四方,传统思想真正的走向了世界,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世人接受和推崇。
孔子事迹展
二、三层主厅现举办着孔子纪念展览,以图片、器物、雕塑、绘画等形象地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儒学的发展和孔子思想在海内外的影响,仔细参观,如同浏览一部孔子思想简史。二层主厅后面还有两个展厅,西厅"千年香烟"主要展出历代祭祀孔子的祭祀文物,而东厅展出当代著名书画家书画作品和海外政治闻人对孔子的评价题词,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孔子的敬仰。乘电梯直上四楼,圆形的展橱内陈列着金版《四书》--中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英文《论语》,书铜版鎏金,美轮美奂,恐怕是世界上第一部金属版《四书》。
儒学发展史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与基础,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团结和进步,对中国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儒学是中国学,也是世界学,从诞生起就开始了它的传播。两千多年来,它首先播传周边东北亚和东南亚诸国,在亚洲地区形成了儒教文化圈;后来,西方传教士入华,东西两大文明进行对话,儒学开始传播欧洲、北美,深深影响了欧美思想和文化;19、20世纪以来,中国大门打开,广泛的国际交往和华人移民,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传播到全世界。本著阐释了儒学对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的播传轨迹。
四书文化苑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国内唯一一座以篆刻《四书》为主要内容的,采用古代与现代园林艺术风格相结合,集书法、绘画、篆刻、浮雕于一体的“四书苑”于公元二零零五年八月在孔子研究院内落成,其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在孔子研究院建设“四书苑”,是为了充分发挥孔子研究院作为世界儒学研究中心教育的功效,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更好地发挥青少年道德建设基地的作用,振奋精神,与时俱进,此举功在当今,荫泽后世,实乃国内之首创,传世字之佳宝。“四书苑”设计以内圆外方相结合,喻天圆地方,内外两层,围墙以石椽板式覆顶,造型别致,美观大方。苑中央的圆坛之上,矗立着一座铜制圣人----孔子头像,名曰“大哉孔子”。作者以局部放大,夸张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示人类文明与智慧的象征,与壁照上“诺贝尔巴黎结论”相呼应。作品由李友生设计。内圈四周墙体上嵌李泰和小篆《论语》,刻石成75度角,以便游人观赏。同时,儒家思想中“礼”的等级概念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居中为尊,象征着《论语》在儒家思想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和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内层外墙东西分别为大篆书体《中庸》和《大学》,外墙内嵌小篆《孟子》。观《四书》通篇,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座落在壁雍广场西南角的“四书苑”三个大字为著名的书法家于太昌先生手书;背面则是著名书法家李铎书写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的结论——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去寻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两侧墙面上浮雕壁画为著名壁画家张逸民教授和崔炜所作,壁画在有限的空间内集中了大小十四个场面,四十五个人物等图像。仿汉画像风格,除孔子像以外,其它人物照像均无明显区别,一律是象征性、图案式、符号式的处理,此做法符合此类画像的处理常规。壁画的内容为《孔子行教》《删述六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