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年4个月了,不好意思,懒癌发作的我终于想起来我写的游记竟然只写了一半,这怎么行,咱是一个有始有终的社会主义五好青年嘛,虽然时间久了点,但是咱决定一定要把下半部补完。说干就干,绝不能拖沓了,再拖下去懒癌又要发作了。(其实也没有什么人浏览,只是突然想到如果几十年后,如果还有汽车之家之个网站,再如果汽车之家没有把我的这几篇游记删掉,.........回头再看看应该也是不错的,哈哈,我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西双版纳-腾冲和顺古镇
从西双版纳到腾冲和顺古镇自驾的话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全程走高速,走昆磨高速和杭瑞高速,全程1119公里,约17个小时可以到达,另一条是走国道,先走一小段昆磨高速然后拐入瑞临线,走357国道(好像是357国道,记不清楚了)反正就是下图的那条线路。为什么选择走国道呢?因为......................当然是省钱了。再然后时间上可以快一点,其实最主要还是省钱 :),如果你也想自驾的话,一定要慎重考虑。因为。。。。。。路上遇到了塌方,大雾。
我写的只是我走这段路的亲身经历,时间是2018年的7月,正是雨季。嗯,怎么写呢?就写流水账吧,这个我熟悉。话说上篇游完望天树景区后,又回到了西双版纳住宿,然后第二天为了赶时间,6点多就起了床,吃完了早餐,差不我7点半左右就出发了。按导航时间来算,应该晚上十点左右就可以到达了。拐下高速路,走上国道全程柏油路小轿车通过完全没有问题,大约走40分钟的路程,就遇到了第一个塌方,几乎半个山都塌了,把国道全部都埋了,好的是1个多月前塌的了,公路局已经抢通了一条便道,不好的消息是只有中午12点到1点这一个工人和工程机械休息的时间段车子才能通过。才9点多一点,早知道就多睡一会再出发了。熬到了12点终于通过第一个塌方点,再到下午3点多又在第二塌方点等了将近大半个小时才得以通过,于是就有了上面的这一张照片,晚上9点多一辆车还在山上孤独的走着。拍了这张照片后不久又进入了大雾区,能见度应该也就模模糊糊能看到20-30米左右吧,最主要的是路的左边还有一条小河,河水不大,不过落差有个30米左右,四面白茫茫的一片,山上,只有自已一辆车,说真的不害怕是假的,(一路上老婆说得最多的是小心、慢点慢点、我害怕,第二天老婆跟我说我的右手怎么这么酸痛的,昨天坐了一天车也没有做什么啊,后来一分析,老婆全过程都用手拉着车门上面的把手,紧张,用力过猛,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感觉,但一安全后,睡了一觉的第二天才发觉手臂酸痛的)的在大雾里大约走了有1个半小时才下山,才终于离开了大雾区。由于塌方等因素一天时间无法到达腾冲,于是在下山后找到一个小县城住了一晚。总结一下这条路就是柏油路还算好走,路上容易塌方,走在路上经常有注意落石的告示牌,晚上在高海拨地山上还容易起雾。如果你是在雨季自驾这条线路的话,一定要好好的,认认真真的考虑一下。
龙江特大桥位于S10保腾高速,在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路桥垂直跨越龙江,大桥将采用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保山龙陵岸索塔高度为169.688米,保山腾冲岸索塔高度为129.703米。全长2470多米 ,桥面离江面280米,最高的索塔顶到江面470米,主桥跨径布置为320米+1196米+320米,抗震等级按Ⅸ度设防,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亚洲山区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2016年5月1日,经过近5年的施工建设,亚洲最大钢箱梁悬索桥--云南龙江特大桥正式通车。龙江特大桥工程技术含量高,景观功能强,桥位地形、地质复杂,是高地震烈度下典型的山区高墩、大跨径桥梁,也是云南保腾高速创造"历史文化之旅、自然景观之旅、国际通道之旅"的标志性建筑。龙江特大桥的建设对完善云南省公路干线骨架路网结构,构建中国面向南亚陆上大通道,改善全省和滇西地区交通运输格局,完善云南省骨架路网体系,促进滇西地区旅游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龙江特大桥通车后,保山至腾冲将实现全程高速,驾车时间能节省半小时。
去热海感受云南十八怪之“鸡蛋用草栓着卖”
滇西抗战记念馆
1942年5月至1945年1月,在中国云南爆发了举世闻名的滇西抗战。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政府为保滇缅公路的畅通,应英国政府之请,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重创日军。四月,战局逆转,中国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1942年5月3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国门畹町,迅速占领芒市,4日占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10日占领腾冲,今德宏全境等怒江西岸3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数十万各族人民在日军的奴役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43年5月11日起,霍揆彰将军率右翼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继而于在9月14日光复边城腾冲。1943年5月22日起,宋希濂将军率左翼第十一集团军发起了松山战役,并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接着,该部又沿滇缅路攻击前进, 11月3日收复龙陵,继而攻克芒市、遮放、畹町。1943年10月下旬,中国驻印远征军6个师和英、印军联合发起了对缅北日军的反攻,并取得节节胜利。1944年1月27日,滇西远征军与缅北远征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反攻全面告捷,总计歼敌2.1万余人,并收复滇西全部失地。滇缅印抗战暨滇西抗战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是一场国际性的抗战,参战者有中美英印缅日等国,是真正的反法西斯战争。其次它顽强抵抗住了日军对中国的后路包抄并粉碎了日军妄图占领昆明攻陷重庆一举灭亡中国的梦想。第三是它开创了中国抗日战场上全歼日军的范例,并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经典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真正铸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永不屈服、团结一心、一往无前的铁血意志。而这,正是我们的国魂所在,也是滇西抗战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传承这种文化,保山建成了国殇墓园、滇西抗线纪念馆、松山大战遗址公园等十数个纪念地。拍摄了《滇西一九四四》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出版了上百部图书,演出了十余个大型舞台剧。
独一撅,又叫独角牛,民间土法制造,全国各地都有制造,样式也各有不同,口径五花八门,有的发射手枪弹,甚至有发射步枪弹的,解放前民兵游击队曾经大量装备,直到解放初一些地方的土改工作队和民兵还在继续使用这种土造手枪,很有中国特色。这是一种民间利用土法,因陋就简而造的手枪,各个地方根据它的使用、性能、外形等产生出多种称呼,比如"单打一"、"撅把"、"震天雷"等。该枪一次只能打一发子弹,打完后,还要把握把向下掘开退出弹壳,再装弹,所以叫"撅把子"。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将中国远征军将士名字永远回响在滇缅的青山绿水间。现已有10多万远征军将士的名字镌刻在《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并且继续在收集中国远征军(含中国驻印军)将士的名单,并按收集名单每年镌刻在《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让后世之人永远记住这些“为国家安危、民族生存”的中国军人!
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构成。以小团坡为起点,在其东北向的中轴线上,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及墓园大门。主体建筑以中轴对称、台阶递进形式,由大门经长通道循石级而上至第一台阶,再循石级而上,至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刻石的第二级台阶挡土墙,沿墙分两侧上至第二台阶,建有忠烈祠。忠烈祠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祠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内外立柱悬挂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墙体嵌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8]
墓园大门进门右侧筑有"倭冢"一座,埋日军尸于其中,并由李根源先生题书刻石名"倭冢",以示侵略者的失败。内埋日军藏重康美少将等148联队两名(一说四名)军官。对于日军官尸体,扳成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竖埋。日本曾多次要求把倭冢的尸骨要回去,但我们就是不同意,想都不要想,让他们就在这跪着吧。
忠烈祠具有古代祠庙建筑的风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设回廊。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捐堂正门上悬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额,祠堂中央高悬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及"总理遗嘱",左右分佩国民党党旗、中华民国国旗。两侧墙壁上镶嵌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烈士的姓名。两侧的厢房现辟为展厅,陈列着反映当时战况的照片。祠内外立柱悬挂国民党高级军政要员何应钦、卫立煌、孙科、陈诚、龙云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霍揆彰、周福成、阙汉骞、顾葆裕等人的题联、挽诗、悼词,祠前立有数通石碑,主要有蒋中正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碑、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记述腾冲作战经过的《忠烈祠》碑和《腾冲会战概要》碑、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碑、张问德的《答田岛书》碑等。
忠烈祠的背后是相对高度31米的小团坡,自下而上小碑林立,碑下均葬有阵亡官兵骨灰罐。坡顶立有高10米的纪念塔,外形为方形柱式,系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砌而成。塔身正面镌刻着霍揆彰的题书"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民族英雄"四个蓝色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地把坡体分为六个等分,每个等分都代表一个师,密布着墓碑。墓碑上书阵亡将士的姓名和军衔,碑下葬有该人的骨灰。整个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块,其中包括战死的援华美军人员。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