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理等你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是一句耳熟能祥的赞誉之词,而“上苍山踏雪,下洱海捞月”是我这趟大理行的现实梦想。大理,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却比现在的云南早多了。它是曾经的南诏国,而后的大理国,单大理国统治云南就达300多年,直到1276年改府为路,云南才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划和名称。做为匆匆过客,一般人眼中之大理即大理古城。其实大理古城不过苍洱之一粟。大理阳春白雪,大理曲高和寡,大理底蕴浑厚,大理风物鼎盛.......这一切,都是我想重新认识大理,了解大理,不再做大理匆匆过客的理由。春节的大理不太冷,就让我们好好的去享受大理的风花雪月吧。
风月无边~洱海东线
今天是大年初一,决定骑行电动车游洱海,看洱海的云卷云舒,感受诗的安祥与狂野。上苍山踏雪,环洱海捞月——这不只是诗人的浪漫,更是玩家的必选!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洱海环线的无限风光。
游大理其实就是游洱海,环洱海 120 公里有不少值得停留的地方。自驾来大理,不能不走一圈环洱海公路,这条号称最美的环湖公路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停留。除了大理古城、喜州外,还有很多洱海边的小村,如桃源、才村、龙龛、马久邑、磻溪、下波朋……每个村子都干净而又安静。
从下和村的机场路口出发,沿环海东路,很快到达南村。
风花雪月后,大理有理想;苍山洱海旁,海东“理想邦”。
出南村往北村走,有一个叫“理想邦”的旅游风情小镇,它的对面就是金梭岛。
理想邦总占地3700多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80亿元。目前在开发项目一期,总占地面积220多亩。理想邦将打造独特的大理旅游风情度假小镇。项目以白色为主,分为主题区爱琴海建筑风格和私人定制客栈区及商业区悬崖酒店三大板块......有露台,有泡池;外有广阔山海,内有诗情雅意。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致,编织了很多人的大理情怀,积淀出大理的艺术浓情,也造就了“理想邦”大机遇时代。
出理想邦过海东镇,就到了罗荃半岛
罗荃半岛旅游区位于洱海东岸玉案山南峰,即象鼻岭。和大理古城遥遥相望,是观赏苍洱大观的最佳位置。这里三面环水,景区内有石骡子、太子阁、观音阁、八仙楼、玉虹桥、天镜阁、罗荃塔、五塔遗址及罗荃寺等景点,还有餐厅、住宿等服务设施,是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好地方。
历史上洱海有四大名阁,海东天镜阁最负盛名,也是唯一得以重修的一阁。其规模之宏伟、建造之精妙,不愧为洱海第一阁。现在的天镜阁于公元1996年恢复重修,阁高25.6米,共五层,为走马转阁歇山式建筑,飞檐斗拱,翘角凌空,极其雄伟。虽无临海之奇险,但阁高廊阔,登高远眺的视野更为宽广。登上天镜阁,如同登上航母之指挥塔,可极目上下两关。纵览苍洱,尽得雄峰秀水之妙。还可东观洱海日出、金梭烟云,南迎下关风至、海阁风涛,西看苍山画屏、凤眼生辉,北极上关花开、秋水映月。
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这里就是有名的佛教圣地,曾有“八大寺院、僧侣八百”的记载。“汉习楼船”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大理国第九代国王段素贞退位为僧后曾居罗荃寺八年。著名传说故事“望夫云”和这里有密切关系。这里的罗荃古渡还是沟通汉文化的重要通道。这里还是鸡足山的“前站寺”,民国虚云和尚曾在此讲过经。1961年郭沫若还到此并留下诗句“洱海真如海,罗荃塔尚存,石骡何处是,遥见望夫云”。
罗荃寺以人命名,1200多年寺名未变,这在大理地区可谓绝无仅有。南诏时期,这里因罗荃建寺而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僧众八百居八大寺院,盛极一时。据名人笔记载,罗荃寺与崇圣寺、无为寺、华藏寺并称为四大寺。当时的罗荃寺专门精诸秘法,司诸法事。南诏、大理国时期,罗荃寺一直是极有影响的密宗佛寺。后来在明永乐年初失火被焚。其后,罗荃寺经历了两次大的重修,第一次在康熙年间,第二次在20世纪30年代,但修复的规模亦远不如前,只有大殿和南厢房,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破坏。1992年,当地村民功德集资修复了大殿和寺门。现在修复的罗荃寺仅是一个大殿,供奉着三世佛和迦南菩萨及罗荃祖师。罗荃塔——原塔于1966年7月被毁,塔砖上有模印梵文经咒和“辛末岁造”的无年号铭文砖。现在的罗荃塔为二O一O年恢复重修,保留了原塔“四方密檐”、“无顶”两个重要特点,圆形基座含“外圆内方”之意,塔总高42.9米,圆形基座直径23米,高6米,塔身6.6×6.6米,高36.9米,共16级檐口,塔身内共12层,层高3.2米左右,内装有电梯和两排楼梯,可直通塔顶。
从天镜阁这边看对面的苍山画屏,飞霞流舟。那霞光就象一把梳子,梳理着苍山脚下的大理古城,钓起南诏大理国的千年沉钩。
沿环海东路继续北行,很快来到小普陀。
小普陀——洱海东部的一个小岛,它宛如一块巨大的岩石,孤零零地矗立水中。岛上有构筑不凡的“观音阁”。岛因而得名“小普陀”。相传观音开辟大理坝子时,在这里的海面上丢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因此,渔民们在小岛上建观音阁,纪念观音,并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海印村,将小岛叫做小普陀山,将观音阁该为小浦脱,意为观音修行之处。
小普陀始建于明代,1982年重修,为亭阁式两层建筑。一层祀如来菩萨,二层祀观音菩萨。小普陀地处下关至双廊和蝴蝶泉的海面旅游线上,游船到此,都要停靠海岛,让游客登上小普陀,观赏洱海风光。
在海边,你可以停下脚步,戏一会红嘴鸥。
下午三点,到达苍洱风光第一镇——双廊。
双廊镇位于大理市东北部,洱海东北岸,东靠佛教名山-宾川鸡足山,南接挖色镇,西临洱海,北连上关镇,东北方与鹤庆县黄坪镇接壤。因拥有风花雪月的渔村美景,被誉为“苍洱风光第一镇”。
双廊南北一条街,客栈大多紧邻洱海,来双廊的人找客栈,第一句话就是问:“能看到海吗?”
走过窄窄的石头小巷,推开一扇白族大门,就住进了真正的“海景”客房,有恍然一梦的感觉。
在双廊,你要做的首先就是安静、安宁、安心地居住着,看一看澄净的星空,听一回洱海的涛声,等一次光芒万丈的落日,看看山那边云起云落,或逛一逛墙上题诗绘画的白族民居,和巷子口的大妈聊聊天,赶上哪家结婚、上梁或给小孩取名字,没准就能被盛情邀请进去,吃一顿新鲜的白族“八大碗”……
曲水环抱的双廊,对面就是南诏风情岛。
南诏风情岛——洱海三岛之一。岛上风光旖旎,海天一色,风月无边。它浓缩了大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尽显南诏、大理两朝六百年的皇都风采。
黄昏日落,苍山的飞渡乱云,夜晚触手可及的星斗银河,还有庭院微风中绽放的山茶,壁炉里噼啪燃烧的木柴,火边围坐觥筹交错的挚友,双廊仿佛一座迷幻之城。
在双廊后山的环海公路边,可居高临下,看夕阳辉影的南诏风情岛和曲水环抱的双廊。
风情万种~洱海南线
下关风吹多情柳,洱海喜戏红嘴鸥
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是大理四大胜景,但印象中这些大多止于文人雅士的传颂,现实中的大理还真有如此美景吗?
火车一声呼啸把我带到了昆明,动车瞬间又把我从昆明带到了大理。现在的大理,虽然依然身处边陲,但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刚下火车,下关风便迎面而来,欢迎我这个远方的客人。我说你欢迎我也就罢了,风儿你为何如此廪烈!
风是什么,有人说是上帝的呼吸,有人说是魔鬼的诅咒,还有人说是人间的幽灵。
大理的下关是一个山口,这是苍洱之间主要的风源,风期之长、风力之强为世所罕见。一年之中大风日数在35天以上,冬春为风季,夏秋稍小。居说下关风平均风速达每秒4.2米,最大风速可达10级。空气流动就成风——这是科学的解释。下关风的成因是其特殊的地势形成的。下关位于苍山山脉和哀牢山脉之间的山谷之出口,连绵百里的苍山挡住了大气环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风气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湾的季风便通过这山谷进入下关,形成了冬春季节苍洱之间强劲的西风和夏秋之交的西南风。
走在下关的大街上,风儿始终伴随着你,撩拨着你,寸步不离。风把自然生长的、人工种植的各种树吹动着、摔打着、摇晃着,树叶任随撩拨,树枝任随弯腰,甚至花草任随俯仰。这时我才感觉到,只有风才能使植物吹奏起音乐,不同的树木发出不同的声音,杨树的尖啸声,柳树的低吟声,榕树的怒号声,声声发出美妙的旋律,它让男人心中烧出火来,让女人眼中带出泪来。
御风而行,我来到洱海公园,邂逅多情的红嘴鸥。洱海公园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内的洱海南端,是游览苍山洱海风景区的第一站。公园内有一座椭圆珙的小山,因山的形状而被当地人叫做“团山”,因此公园又称“团山公园”。
这是洱海在下关区的滨海地带,从蒙古和俄罗斯过来越冬的红嘴鸥在洱海穿梭,在海心亭停靠,神态风情万种,丝毫不俱下关的风。
洱海公园由团山和毗邻洱海的滩涂组成,占地约864亩,水域面积1065亩。团山因唐时曾为南诏皇家之养鹿场而闻名。山上青松苍翠,遍植颇负盛名的山茶花、桂鹃花、以及樱桃、顷桂。山顶修建有亭台楼阁、游廊、水榭、动物园、茶室、冷饮、饭馆等。海滨有水上公园、苗圃温室,游泳场等设施。从阶梯攀登到山顶,望海楼上挂有我国著名书家吴作人书写的“玉洱银苍”的匾额。在亭上凭栏远眺,浩瀚的洱海尽收眼底:湛蓝的海面,渔帆点点,拖轮串串,十分壮观。东看凤山迤丽起伏,西望苍山十九峰如屏耸立,大理古城及城南弘圣寺塔、城北崇圣寺三塔依稀可见。海边汉白玉雕马鹿山羊引人注目,沿岸杨柳依依、绿草茵茵。
下关风经年不停。由于入口处两山狭窄,中间成槽形,吹进去的风会产生上窜下跳的状况,有时还会回旋,形成回旋风。这就产生了一些奇妙的自然现象,比如行人迎风前行,风揭人帽理应落在身后,但在下关却会掉到前,让不了解下关风入口处特殊地理情况的人百思不得其解。下关风不带灰沙,令人神清气爽,对调节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下关的风四季不断,神鬼莫测,古代民间产生了很多神奇的有关风的传说故事,白族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苍山上的一只白狐变成了美女来到了人间,与一位白族书生相恋。有一天,书生的先生发现了他俩的事,愤怒地操起砚台将书生打落到洱海里去了。为救她的情人,白狐跑到南海找观音菩萨求救。观音菩萨给了她六瓶风,临走时叮嘱她途中不能说话更不能叫喊。可是救人心切的白狐匆匆赶路,来到天有利于桥时不留意被绊跌了一跤,"哎哟"地叫了一声,结果六瓶风一下子跑了五瓶。从此,下关便大风不止.......
下关的风在纵立的高楼上空不动声色浩浩荡荡地行军,大地上能听到一股微微的鸣声。下关的风也在那些狭窄的街道,宽畅的马路间穿行,将那些纸屑落叶吹得飞舞。这一天御风而行,让我感到下关风,还真的名不虚传。
风光旖旎~洱海西线
有一首民谣是这么说的“身披下关风,脚踏苍山雪,早看上关花,晚观洱海月"。背靠苍山,面朝洱海,中间一马平川,大理是风水学上所谓的帝都之相。西线可玩的景点较多,象大家熟知的大理古城、圣寺三塔等,还有大家念念不忘有大理段誉——尽管那只是传说!但我大家分享的,是两个比较小众的地方:喜洲古镇和海舌公园
苍山云弄、沧浪、五台三峰山麓至洱海边属高原盆地,呈斜长形,面积56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坡降为2.5%,村落、农田点缀其间,喜洲有江南一样的田园秀色。在车上远远望去,喜洲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也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
喜洲位于大理市的北部,西依点苍山云弄峰、沧浪峰、五台峰,南隔鸡鸣江,与湾桥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与洱源县接壤,是典型的白族聚居地,全镇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上百院。
喜洲古镇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 "喜州商帮 " 。
远远望去,喜洲像一座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博物馆。
走进著名的严家大院,一切的一切,令今人宛如回归了当年久远的过去。坐落在四方街口的严家大院,已经被公认为喜洲镇乃至整个大理白族自治州最有代表性的白族民居建筑。严家大院的主人叫严子珍,正宗喜洲人,别号苍逸老人,为白族著名的儒商。他发迹于晚清,乃喜洲著名的“永昌祥”商号创办人,堪称巨商大贾。建于1907年的严家大院,建筑面积3066平方米,有三房一照璧、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且雕梁画栋,以精美文画为装饰,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那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都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白墙灰瓦,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的独特建筑特色为这座古朴的小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白族民居那独具特色的造型,那几近完美的结构,给人一种庄重雄浑而又不失轻巧灵透,古朴典雅而又不乏自由洒脱的质感和美感。
看喜洲的民居建筑,到处都是画和诗。如果仔细观察,你会了现这些诗画多是原创的,幅幅都不一样,并且都是人工写画到墙上去的。白色的墙,上面饰上素雅的字画,很有文化内涵。我想这里一定盛产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踩着青石板的古韵,穿过古老的巷子,去寻觅那些遗落在光影斑驳中的历史芳踪。走在喜洲古镇的街道上,看着那些年代久远、斑驳的土墙体和长着纷纷扬扬杂草的房顶,我仿佛又看到久违了的乡村生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整个喜洲镇到处都能见到古朴的白族民居院落,至今保存完好的如宝成府、董苑、尹家大院等,大约还有上百座。
喜洲人才辈出,是一个比大理古城更方便了解白族文化的地方。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镇,喜洲一直有着崇文重教的传统。树立在镇中心四方街上的题名坊,便是喜洲人的“光荣榜”,上面记载着喜洲历史上出过的一个个名人。根据有关史料,在明清两代的五百年间,喜洲共出过进士31位。
在喜洲,你还可以坐上这种马车前往小海舌公园
海舌公园坐落在洱海西岸的喜洲镇金河村,因苍山的万花溪在这里入海,加上洱海海水缓流和挤压的作用,形成了这块三面临水的长形沙洲,地方史籍记称“青莎洲”。
沙洲长3里,由宽至窄深人洱海,状如“舌头”,故名“海舌”。
海西的水中孕育了很多的树木丛林,更因有海鸥增添了灵气,这些水中的树木丛林而更加生动。
海边的白族村落,象不象神仙居住的地方?
风花雪月~洱海北线
大理闲看上关花。早就听说大理人特别喜爱花,有人称,家家有花园,村村有花圃,人人戴花帽。著名作家曹靖华说,大理花多,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问题是现在寒冬腊月,还能看到上关花吗?其实这个担心大可不必。从喜洲古镇出发,沿着洱海环线往北走路,你会看到路的两边全是冬樱花
由于背靠苍山,大理气候温和湿润,“寒止于凉,暑止于温”,最宜于花木生长,于是,种花爱花成也就成了白族人民的一种生活习俗,位于大理市腹地的银桥镇尤甚,人称"银桥花"。
银桥镇东临洱海,西倚苍山,四季花开不断,姹紫嫣红,仿佛在苍山、洱海间架起一道花的彩虹。
在银桥,阳光从苍山射向洱海,而天空又弥漫着雾时,便会见到云雾天幕上会出现一整片光的“通路”,这种带着神圣的静谧感的光线,被称作“圣光”,也被摄友们叫做“耶稣光”,而云海芳草则是观赏“圣光”的最佳位置,这也是银桥花的一个重要亮点。
大理的花又多又好,尤其是茶花。如果说云南茶花甲天下,那么,大理茶花就该是盖云南了。大理茶花品种之多,达七十余种。什么蝶翅、大紫袍、雪狮子、大玛瑙、童子面、恨天高……啊,不是记忆力好的园艺家,谁能记得清它们的称号,辨得出它们的容颜呢!
上关有个村叫花树村,村子不大,但有一棵奇异的植物,取名“十里香” 。天上的阳光、空中的风雨、大地的泥土把它养得像树一样挺拔,像花一样艳丽,人们给它取名为花树,村子也因其得名。
相传上关有棵“十里奇香树”,花大如莲,香味胜过桂花,颜色呈粉白色,结的果实黑而坚硬,用作朝珠,故又称为“朝珠花”。据《大理府志》载:“……花树高六丈,其质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应十二月,遇润月则多一瓣,俗以仙人遗种,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此花种于何时,已不可考。
据说这棵花树是仙人吕洞宾在唐代栽种的。常年开12瓣,花大如莲,闰年开13瓣,花大如杯,颜色黄白相间,一般花先长叶子,后开花,而花树先开花,后长叶子。一人多高的花树迎着微风,披着露珠,顶着日光,入夜时含苞未吐,可天亮时花蕊怒放喷芳吐香。公元1639年,正是崇祯十二年,徐霞客专程前来,慕游观赏上关花。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上关花的观感“花开香味远甚,土人谓之十里香,则省中所未闻也” 。
本以为在上关花园可以找到这颗奇花异树,可惜全部关门了
不过也不必灰心。除了上关花,罗时江湿地也是北线一大美景
罗时江生态湿地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共1600余亩。
近几年来,为了保护湿地,净化洱海,经过生态湿地建设,变成了洱海北岸美丽迷人的生态公园。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