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大好风光,继续我的国宝寻觅。今天的内容: 法源寺-湖南会馆-绍兴会馆-谭嗣同故居-报国寺
法源寺
清明小长假之后的第一天,急忙出发法源寺,担心丁香花落。在牛街礼拜寺下车向前到南横西街步行几分钟,路北就是法源寺。透过整齐的街心公园先看到那个大影壁,影壁后面的寺门小小的,很是低调。
法源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细细了解,她的经历非常复杂,民间一直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本着学习-欣赏-再学习的精神,来梳理一下她的历史吧。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攻打句丽未成,死了不少将士,很后悔,路过幽州时,诏令建悯忠寺设坛祭祀死者,但直拖到武则天登基之时,悯忠寺才得以建成,它就是现在的法源寺。到了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安禄山改寺名为“顺天寺”,他的部将史思明还在这里建塔立碑歌颂安禄山。叛乱失败后,史思明投降唐朝,磨平石碑重刻,目前,这块石碑存于法源寺悯忠阁内,距今约1200年,是寺内最古老的石碑了。而寺庙也恢复了“悯忠寺”的名字,直到雍正时期,悯忠寺才又被命名为法源寺。
后来唐朝会昌年间的灭佛运动,幽州附近八州的寺庙基本都被毁掉,只有“悯忠寺”独存。但37年后,悯忠寺却毁于一场大火中。直到公元892年,新任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在这一片瓦砾废墟上重建悯忠寺。
辽代的战争和地震,悯忠寺多次被毁。到了1070年,悯忠寺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而悯忠寺也被定为了辽朝皇帝举办法事的场所。北宋末年,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两国,曾将两国的皇帝一同囚禁在悯忠寺中。到了明代,明英宗曾将一部大藏经赐给悯忠寺,并将寺名改为“崇福寺”。清雍正时期,皇家出资修缮崇福寺,改名为”法源寺“。乾隆还曾亲自到此进香,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
明清两代,悯忠寺又因花事而闻名京城。先是海棠,后是丁香,林则徐、纪晓岚、龚自珍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和诗篇。1924年,诗人徐志摩还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来寺赏丁香。由此法源寺的丁香更是蜚声海内外。2002年开始每年的4月10日举办丁香诗会,在一片丁香花海中吟诗作画,弹琴奏乐,何等雅事。
纵观法源寺这一千多年的沧桑演变,与中国历史的碰撞交融,让它更多了一分厚重 。而两代花事又让她增加了许多浪漫故事。古老北京能让这么一座寺庙留存下来,太让我感到庆幸了。担心游人多,来得很早,法源寺的看门人非常友好,只要来人就让进入,且不收门票。院内丁香花开得稍过些,趁人少光线好先拍摄一圈,然后才慢慢沿中轴线观赏建筑和各殿内的文物。
进入山门先看到的是参天古松中的钟鼓楼,
来到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布袋和尚铜像,介绍说他也是弥勒菩萨的化身,高1.12米。弥勒像后是韦驮护法神, 两侧是四大天王像,均为明代铜制,极为珍贵。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为木胎贴金的清朝制品。悯忠阁外的丁香最为漂亮,开放的位置很是恰当,花与阁相辅相成,最是法源丁香的特色。
悯忠阁外的丁香最为漂亮,开放的位置很是恰当,花与阁相辅相成,最是法源丁香的特色。
后面是毗卢殿,最为显眼的是院中那个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不知为何,底层基座完好,上层却是风化损坏一些。我和风轻在这儿好一顿欣赏感叹,爱不释手地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精美线条……
殿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三层毗卢佛像,高及屋顶,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看着极为震撼,应该也是明代作品吧。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制佛坐像、三国东吴时代的陶瓶、南北朝时的整石造像、唐代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代木雕罗汉像、元代铜铸观音像、明代的木雕伏虎罗汉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楼,没开放。
返回山门时又细细看了院中的几块石碑,几个朝代的都有,还较完好,比起建筑来石碑还是比较好保存些。
湖南会馆、绍兴会馆、浏阳会馆(谭嗣同故居)
看地图附近就是湖南、绍兴两个会馆,菜市口大街边又是谭嗣同故居,顺便去看看吧。穿胡同找到了湖南会馆,乱糟糟的胡同中只看看大门,院子不开。为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由在京湘籍官员购房所设。会馆为湖南学子进京赶学安歇之处,民国后逐渐成为湖南同乡、学子赴京求学或谋生的旅居之所。
绍兴会馆的院子倒是开着的,里面已清退整理出来了,房子都没修缮,低小的民居模样,看来这绍兴会馆是太接地气了。
到了大街上找到谭嗣同故居,这里也是浏阳会馆,院内还是大杂院,没清退完成,正在工作中。想着《北京胡同氤氲》一书中介绍的谭嗣同故居,看着这个熟悉的门脸,和那些关于他的事迹,谭嗣同是被袁世凯出卖的,但他也有机会不流血,先后有三次,他都选择了放弃,在赴菜市口刑斩之前,留下了铮铮遗言: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一座故居,还迟迟不能清退修缮,真不知说什么好。
报国寺
报国寺始建于辽代,明初塌毁,。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扩建为“慈仁寺”,扩建后的慈仁寺规模宏大,有七层殿房,错落有致。毗卢阁中还收藏有窑变观音一尊,为镇寺之宝。和寺内金代所栽的两株双龙奇松,被称为寺内“三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报国慈仁寺”。
广安门内大街上有个报国寺文化市场的牌坊,这里原来是很热闹的书市和文玩市场,后来琉璃厂兴起,这里就萧条了。向里看那大殿及“报国寺”三个大字非常气派,与法源寺两个风格。院子里面也是宏大宽敞,几个大殿整齐而立,但殿内没有文物,都是一些文玩字画的展室。窑变观音没见到,两棵金代松树认真找寻之后只见到一棵,没有标志,也不知是也不是。
报国寺的侧院是顾亭林祠。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他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来京后,即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他提倡“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人影响很大。如今的顾亭林祠修缮一新,但也是没有内容。
整个报国寺仅看看建筑外观, 没有其它收获。与风轻休息会儿,总结了一下今天的活动:那几个没有修缮的会馆、故居,破旧不堪,没有内容和观赏价值,以后放弃这样的找寻,还是参观正式的故居纪念馆更有意义。感谢浏览。 图文原创,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