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些地方去过一次就会在心里埋下种子,生根发芽再也拔不出来,藏区就是这样的地方。是什么吸引我一次次来到藏区?除了迷人的藏地风光,还有始终还会念及的人和事。看过的风景时间长了终会渐渐淡去,那些曾经得到的帮助和感动会使你心生眷念,一次次回到藏地。
行前准备
说到进藏大多数人最担心的就是高反问题,我也不例外。虽然有进藏经验,但是每一次上高原都高反严重,这次因为带了初次进藏的伙伴,不敢像以前那样硬扛着慢慢适应,而是提前备好红景天和高原安。
行程线路
厦门-兰州-夏河-郎木寺-若尔盖-马尔康-色达-甘孜-德格虽然318被称为中国最美景观道路,一直是进藏的热门路线,然而暑期人多到交通堵塞,雨季这条路很容易出现被雨水、泥石流冲垮无法通行,所以在设计线路的时候避开了著名的318,选着了更具人文气息的317国道,实时证明这个做法很明智,今年318被大雨冲断交通受到很大影响,我们就遇到好几拨318改道317的人。从甘南出发是因为以前走甘南的时候被高反折腾得昏头昏脑,旅行质量很受影响,一直有重游甘南的想法。现在看来这条线路避开了雨季对进藏的影响,走了一些旧路,看了一些新景,堪称完美。
第一天:厦门-兰州
厦门-兰州每天有一趟火车Z126,这趟火车的发车地点在厦门北站,07:29的发车时间有点早,打车到离家最近的brt车站赶最早的一趟brt去厦门北站,真是错误估计了这趟brt头班车的人流量,从一上车就就被挤得动弹不得,背着60L的大背包挺了好几站才有空间转身卸下背包,大清早的就一身汗。顺利上车终于可以松口气,接下来的30个小时火车时间到站偶尔下车拍张照打打卡很安逸。
第二天:兰州-夏河(拉卜楞寺)
Z126次列车终点站既不停靠兰州东站,也不停靠兰州西站,而是停靠在兰州火车站(又叫兰州站),就是兰州城关区火车站东路的那个火车站。出站后顾不上吃饭就直奔汽车南站,兰州火车站出站左拐第一个路口过红绿灯右拐坐11路车到汽车南站大约半个小时。兰州公交可以支付宝刷卡上车很方便。马上买了13:30兰州-夏河的汽车票,来不及吃午饭就上车了。按照车站的发车时间表每天7:30/8:30/9:30/14:00/15:00/16:00,各有一趟开往夏河的班车。问了车上的师傅才知道这趟13:30的班车原来是14:00的,车票卖完了就提前发车了,如果按发车时间表过来14:00的车开走了,就只能坐15:00的车,如果买车票的人少16:00那趟随时有可能被取消,这个发车有点太随意任性了,而且这里买车票只能用现金,微信和支付宝都不能用,虽说是在西部,兰州好歹是个省会城市,不应该是这种情况的。
时隔八年,重回甘南,变化很大。从兰州到夏河有一半路已经是高速公路,班车的速度和舒适度都好了很多。已经找不到八年前班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溯着奔腾不息的大夏河,渐行渐远,渐走渐高,不知不觉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进入崇山峻岭的那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夏河
夏河汽车站到拉卜楞寺走路还要二十多分钟,车站有很多揽活的司机,一下子都围上来问要不要包车去郎木寺。最后谈妥一个司机明天上午9点包他的车去郎木寺,顺便让司机送我们去入住的酒店。夏河县岗坚禄增商务宾馆是刚在手机上查找的,并没有预订,到店才发觉很多空房间,精品三人间160,房间挺大的,可以洗热水澡。宾馆到拉卜楞寺步行十分钟,趁着天色还没黑赶紧去拉卜楞寺,景区已经停止售票,佛殿和经堂内部都已经关门了,其他地方没有围墙可以随便参观。看到冰棍霜简直是在欢呼雀跃,先来一根老酸奶冰棍补充一下因为赶路没有吃午餐流失的精神和体力。
拉卜楞寺
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大夏河将龙山、凤山之间冲积成一块盆地、藏族人民称之为聚宝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宝盆上。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它和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享有世界藏学府的美誉。拉卜楞寺拥有众多的属寺,其中甘肃境内有66寺,青海境内6寺,四川境内21寺,内蒙古境内7寺,西藏境内5寺,山西1寺,北京1寺,由此足见拉卜楞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它不仅是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有第二西藏之称。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大型佛殿顶部,均有铜质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胜幢、雄狮等,具有藏区建筑的独特风格。知道夏河的人并不多,但不知道拉扑楞寺的人却很少,多年前一部叫做《天下无贼》的电影让拉扑楞寺越发声名远扬。
围绕着拉卜楞寺的是转经长廊,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环绕寺院,绵延近4公里,里面排列着一个个极大的转经轮,足有1米5左右高。色泽鲜艳、图案精美的转经筒中装有纸印经文,在每一个法轮上都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字,这叫做“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要转完转经长廊所有的转经筒,大约需要两小时。虔诚的朝拜者,摇动手持经筒,口吟六字真言,目光坚定而无杂念地围着拉扑愣寺的转经长廊,按照顺时针方向永无止境地走着。长廊下的青石板路已被信徒们忠实的脚步踩出深深的岁月痕迹。我们决定和虔诚的藏民们一起走一遍拉卜愣寺的转经长廊,“六字真言”伴着吱吱呀呀的声响旋入心中。
拉扑楞寺外部有一座佛塔,黄昏柔和的光芒罩着佛塔和那些围着佛塔不停行走的人们,他们的面庞中都泛着光,偶尔有穿着红衣的喇嘛走过。比起青海湟中的塔尔寺拉扑楞寺似乎是个灰姑娘,只有两座寺庙都去过的人才知道拉扑楞寺更纯朴更让人难于忘怀。
毕竟今天少了顿中餐,晚餐本来想好好吃一顿的,结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下午太兴奋,最年轻的霜竟然高反了,吃不下晚餐。回到宾馆,因为上一次来甘南就是第一天到夏河就开始高反了,这次来不敢贸然洗澡,早早休息。
第三天:夏河-郎木寺
昨天就跟宾馆老板打听好了拍拉卜楞寺全景的最佳位置,拉卜楞寺对面的山坡上有着一览拉卜楞寺的绝佳角度,在对面的山坡上拍早晨的拉卜楞寺全景是最好的。临睡前大家定好起床时间,今天早晨一起去小山顶看日出拍照。霜因为昨晚高反有点严重留在宾馆休息,小玲和我出门了,沿着大路走了二十分钟就看到远处小山坡上有人影,等我们爬上坡顶天已经大亮。这里可以看到拉卜楞寺的全景,拍照角度确实不错,就是今天云层太厚看不到阳光,光线有点灰。
下山时间还早我们打算再到拉卜楞寺转转,早上八点半之前可以直接免票入内。过了这座小桥就进入拉卜楞寺,虔诚的藏民从这里就开始跪拜。看到这个精美的门楣忍不住拍一张。随着人流走了一段转经路,想到下面去拍照,虽然还不到八点半竟然有人守着不让下去,只能沿着转经路绕回宾馆。
霜给我们发来消息,她已经起床在昨晚我们吃饭的餐厅吃早餐了,睡了一觉看起来精神不错。这里早餐的白粥加了枸杞和葡萄干,好看又养身。
吃过早餐,昨天谈好的司机准时来了,车上已经有好几个人,只剩下最后的三个位置给我们。拉卜楞寺到郎木寺将近200公里,虽然已经过了草原最美的季节,一路还是风光旖旎。尽管老天不作美,没有蓝天白云相伴,桑科草原上的绿草野花儿也足够沁人心脾了,牧民在草原上圈起跑马场,让来往的游客骑马玩乐。
郭莽湿地
郭莽湿地是一个免费的景点,免费的当然不能放过。郭莽湿地海拔3500米,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地。从停车场走到观景台需要经过一段木栈桥,观景台上昂头引颈,展翅飞翔的黑颈鹤雕塑告诉你,这里是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站在观景台上一眼望去,无垠的草原,弯曲的河流,漫山遍野的小花,稍微有一点阳光,草原就会很美。
郎木寺
到达郎木寺,“郎木寺”是个地名,是一个镇,一半归甘肃省甘南自治州碌曲县管辖,一半归四川省阿坝自治州若尔盖县管辖,分界线大致为小镇上的那条主干道。郎木寺镇上有两座“郎木寺”,甘肃、四川各一个。四川的郎木寺是格尔底寺,甘肃的郎木寺是甘丹赛赤寺。上次来郎木寺住在回民村,这次习惯性的还想住回民村,同车过来的一个独自旅行的大叔上来和我们搭话,想和我们结伴,一行四人沿着弯曲的小路走向回民村,在村口看到了这家“藏地青稞国际青年旅舍”。一个人旅行的时候我习惯住青旅,这次有同伴还是想住青旅,让她们也体验一下青旅和酒店的不同,和我们结伴的颜大叔也和我们一起进了青旅。和上次来郎木寺相比较,郎木寺已经发生变化很大,这座被高原阳光拥抱着的小镇,如今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现在各类酒店和饭店几乎垄断了镇上的主干道。郎木寺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气势恢宏的寺院与峻峭飘逸的清真寺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着。清真寺就在格尔底寺旁建筑样式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拥有月牙尖塔,但细节处带有一些藏式特色的痕迹。
格尔底寺
格尔底寺名称叫"达仓纳摩格尔底寺院",是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寺庙里建有佛学院,辖有18座分寺。郎木寺古迹文物馆由原来的郎木寺活佛大院恢复原貌改名而成,并开放给众人朝圣参观。院落式的佛殿建筑群由十三座大小殿堂组成。大雄宝殿巍峨壮丽,藏经阁度母殿精致典雅,大讲堂庄严肃穆,藏地罕见的关公殿奉立其中。郎木寺是唯一拥有活佛肉身的寺院,第五世格尔底仁波切真身舍利供奉于殿中,为安多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历经两百多年岁月,依然容貌如昔、栩栩如生。
登上寺院后山坡上可以俯瞰和拍摄寺院全景。
纳摩大峡谷
格尔底寺后山即是纳摩大峡谷的入口,入口右侧有个石洞洞口低矮窄小,需弯腰矮身才能进入。洞中有一尊婀娜如人形的钟乳石,相传当年莲花生大师来此降妖驯服猛虎,并教化佛法,最终使其得道化身为善良的仙女,因此该洞又被称为仙女洞。当年的虎穴在仙女洞前山体的左侧上方,郎木为藏语中仙女的意思,虎穴在藏语中被称为达仓,达仓郎木寺也因此得名。结伴徒步纳摩大峡谷似乎可以列入在郎木寺必做的几件事之一,这是一条山清水秀的徒步线路,沿溪而上,穿过峡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令人心驰神往。从格尔底寺的方向进入,经过白龙江源头和仙女洞、虎穴,顺着峡谷就可以抵达花海。白龙江源头被当地藏民奉为“圣洁的神水”,不管多冷的天,他们都会专程来用白龙江源头流出来的水洗头、洗脸、洗手,是一种祈福和朝拜的方式。
白龙江源头被当地藏民奉为“圣洁的神水”,不管多冷的天,他们都会专程来用白龙江源头流出来的水洗头、洗脸、洗手,是一种祈福和朝拜的方式。这里景色秀丽,很多当地人带的食物来这里野餐,我们遇到一对来这里拍婚照的藏族新人,盛装的藏族服饰衬托得一对新人越发漂亮帅气。
第四天:郎木寺-若尔盖(黄河九曲第一湾)
嘉陵江主源之一白龙江,在郎木寺只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溪。湍急的水流将小镇一分为二。江北属于甘肃省碌曲县,江南属于四川省若尔盖县。早晨去附近的餐厅吃早餐,吃个早餐也能脚跨两省,左脚在甘肃,右脚在四川。这家水磨餐厅的玻璃地板下面就是白龙江,引得很多吃早餐的游客纷纷拍照,老板真会善用天时地利,难怪生意特别好。
司机过来了,车上还带着一个孩子,本来我们昨天和青旅前台说的是四个人拼车去若尔盖后另外加钱让司机送我们到黄河九曲第一湾。现在来的这个司机是要带孩子去若尔盖看病,顺便带上我们的,这也说明了郎木寺这边临时找拼车不容易。出了郎木寺没多远,便已进入若尔盖大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沿着山峦起伏,绵延不绝。这里上承甘南草原下启红原草原连绵数百公里,素有“西北草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阴沉的天气里高原草甸在压抑的积云下显不出生机。
车子把我们送到若尔盖汽车站,若尔盖到马尔康每天有两趟班车,在这里可以有两种选择:马上买车票去马尔康或者包车去“黄河九曲第一湾”景点。在车站售票处被告知今天到马尔康的车票已经售罄,只剩下去“黄河九曲第一湾”景点一种选择了。看来去马尔康的车票还是有点紧张,赶紧买了明天一早去马尔康的车票。去“黄河第一湾”景点就是去看日落的,这种天气去估计什么都看不到。若尔盖县城虽美,但是就一条街不到半小时就逛完了。难道就在酒店睡觉等明天一早去马尔康?和伙伴们商量一下,来都来了只要不下雨下午就去“黄河九曲第一湾”景点。为了方便明天一早赶班车,入住了这家汽车站附近的“曙光酒店”,经营者是小哥两,帮我们找到了去 “黄河九曲第一湾”景点的包车。
黄河九曲第一湾
上次来黄河九曲第一湾高反严重,很艰难的爬到观景台才悲催的发现服机没电。这次来已经有电扶梯可以直上观景台最高点。高海拔地区爬行数百个台阶还是很耗费体力的,为了节省体力更好地观景,我们乘坐扶梯上行省时又省力,这次没有高反,也没有相机没电。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观光自动扶梯由14台扶梯组合而成,总长538米,垂直高度158米。是世界上第一座高海拔观光自动扶梯,被誉为天下第一梯。随着观光扶梯上升,黄河九曲第一湾如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展开。辽阔草原间带上高原的纯净,它独有的美也尽情展现。
“黄河九曲第一湾”地处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位于若尔盖大草原腹心地带。这里未必是黄河的第一道弯,但确确实实是黄河进入四川的第一道弯。黄河流经此处形成的一个S形大弯道与支流白河交汇,曲折的黄河和白河将唐克草原分割成无数河洲、小岛,在草原上留下了优美的景致和美丽的传说。黄河九曲第一湾有它独到的美,闲庭漫步于栈道上让人有回归自然之感,让身心得到全所未有的释放。从观景台到山底2公里的栈道慢慢往下走步履轻松,厚厚的积雨云终于化成雨水落下来。天气不好确实景色很打折,既看不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看不到“落霞与孤鸿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虽然没看到落日将天地染成金黄,河水在夕阳下泛着红色的磷光,心情却是十分舒畅。糟糕的天气并不让人心情沮丧,顺其自然、轻松惬意才是旅行应有的态度。
索克藏寺
到了山下的索克藏寺,小玲和大叔都不想走路了,霜和我的兴致还很高。索克藏寺面向黄河九曲第一湾,宏伟的建筑依山而建,显得整片建筑错落有致。还有大片的僧侣的居室建在山坡的下方,有几个喇嘛趴在窗口往外看,我们要进入大殿的时候被他们喊住了。不一会儿下来一个喇嘛示意我们跟随他参观,寺里供奉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喇嘛不会讲普通话,讲解我们听不懂,只能一路微笑跟随。走在转经道上耳中传来风铃声和隐隐约约的诵经声,与自然美景相互衬托,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索克藏寺给这里涂抹了一层安详的宗教色彩。这里的建筑大部分重新做了翻修,看上去很新,有的还在建。寺后面的山包是欣赏晚霞中的黄河九曲第一湾的最佳地方,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体力往上爬了,想来在这里看到的景观大概和“黄河九曲第一湾”观景台上差不多。
第五天:若尔盖-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
一大早的班车到马尔康已经是午后,没想到马尔康的汽车站竟然很先进,还有自动售取票机,买好明天上午去色达的车票。为了方便明天乘车就近住在车站旁边的宾馆,三人间160元,可以洗热水澡。
卓克基土司官寨
十年前第一次进藏师傅推荐给我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读完小说就被嘉绒藏区深深吸引。《尘埃落定》就是以这个土司家和卓克基村为背景的,这里也成了电视剧《尘埃落定》的取景地。十年前种下的草终于有机会拔草。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距马尔康县城7公里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官寨始建于1286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建筑内部全部用木材建造,整个建筑是由四组碉楼组合成封闭式四合院,院内中心部分为天井,站在天井仰望每一面楼层,生出一种威严阴森的感觉。单层面积达1500平方米气势不凡。在官寨左面耸立着一座与西楼连通的四角形的碉楼气势轩昂,是土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1935年7月,毛泽东同志及中央机关长征途中曾进驻土司官寨,现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二楼主要是红色文化展示厅,被正式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官寨1936年毁于大火,1938年-1940年,土司索观赢组织人力进行重建。在这座经历过风雨战火,深藏着许多故事的四层碉房内,三四楼的房间被刻意恢复成当年土司居住时的模样,并留有关于这个家族的生平介绍。五楼及四楼的部分房间为宗教文化展示厅,主要是按照原貌恢复了土司的家庙和经堂。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
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作为一个有红色情结的人是一定要进去参观的。红军长征途经阿坝州,翻雪山过草地艰苦卓绝。在物资匮乏、战乱动荡的年代,翻雪山、过草地、吃树皮,长征在人类革命历史上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西索民居
与卓克基土司官寨隔河相望的就是西索民居,一个嘉绒藏族寨子,这里的村民以前多是卓克基土司的治下。站在红军桥的桥头观景台上,梭磨河与纳足河在桥下汇流从村前奔流而过,整个寨子民居依着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隔河望去犹如一座古城堡。西索民居具有典型的嘉绒藏族“垒石为室”的建筑风格,房屋四周均用片石砌成,墙体笔直整齐,上窄下宽,稳定性相当好。房屋的窗口都外小内大,窗框制作精美,雕花彩绘,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每一栋都是一座精美的艺术品。寨子里,铺着青石板的小路把各家各户紧紧连成一片,细长的小道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瑕想。西索民居名气越来越大,伴随而来的是大量游客的涌入,旅游开发的触角已经伸到这里,土司官寨门口的317国道旁已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希望旅游开发在给旅行者提供了方便的同时不会把西索变成又一个毫无特色的民族村寨。卓克基土司官寨门票60,西索民居免费开放。
马尔康的海拔比若尔盖低得多,今天每个人的状态可以说是精神抖擞,也有精气神好好吃一顿了。回到汽车站附件找吃的,我们瞄到路边一家川菜馆门口有现摘的蘑菇,想象着菌菇汤的鲜香进了店门,这一餐是午餐、晚餐两餐合一。
第六天:马尔康-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早晨起床看着天色不是很好,今年的雨季雨水特别多,这几天在路上不时有G318因为雨水泥石流造成道路冲垮的新闻传来,我们在G317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很庆幸在做行程规划的时候做了正确的选择。班车一早7:20从马尔康出发,远山近水云雾缭绕煞是好看。没过多久开始下雨了,淅淅沥沥的下了很长时间。随着车轮滚动海拔渐渐升高,景色越来越好,午后天气逐渐放晴。
色达
1:30左右到达佛学院路口的解脱门,要去佛学院要在这里下车,换乘佛学院公交3元到达佛学院门口的停车场。色达是霜行程的最后一站,色达之后她就要和我们分开提前返回,小玲和我要继续旅行。我们要先去长途汽车站把后续行程的交通情况了解清楚,大巴直接坐到终点站的色达县城长途汽车站才下车。在长途汽车站得到不好的消息:因为康定的道路被雨水冲垮了,色达到成都的长途大巴需要绕路,坐大巴去成都霜会赶不上回厦门的火车,只能拼车回成都了。小玲和我计划要去亚青寺,在色达这里也找不到去亚青寺的车。色达县城到佛学院路口解脱门的公交车严格控制上车人数,必须每个人都有座位才能开车上路,然而公交车的发车时间太随意,没人知道错过这趟车下一趟车什么时候来,导致每一趟车过来大家都死命往上挤乱成一锅粥。
喇荣五明佛学院
上一次来色达是住在县城,色达的觉姆告诉我一定要在佛学院住一晚,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次计划在色达住两晚,佛学院住一晚,第二晚住县城,方便离开的时候坐车。喇荣五明佛学院位于距离色达县城20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喇荣沟内,属藏传佛教宁玛派,学院常住修行者上万,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以戒律严格、修行艰苦著称,是享誉中外的大圆满讲修学院。在佛学院的住宿我们并没有提前预定,打了几个电话都客满,喇荣宾馆还有房间但是不能电话预定,只能亲自去到前台直接办理入住,如果到了前台房间没有了就只能回到县城。从佛学院大门到位置最高的喇荣宾馆路并不远,但是对于今天刚从海拔从2600米上升到4000米还背着大背包的我们这条路显得尤其漫长艰难。我们不敢爬“通天梯”到山顶而是绕着公路慢慢走上山。喇荣宾馆在坛城旁边,位置特别好,虽然上山比较累,看夜景、绕坛城都特别方便,如果是住佛学院的话还是建议住喇荣宾馆。喇荣宾馆的住宿显然供不应求,宾馆给顶层加盖了铁皮屋,我们的房间是加盖的铁皮屋,很简单的两张上下铺算是个四人间,房间小得没有空间放三个背包,只能堆在床铺中间的通道上。走到山上小玲的身体状态开始不好了,霜经过拉卜楞寺的高反,这会儿已经适应了,状态不错,坚持吃药的我感觉也还不错。小玲留在房间休息,霜和我出门逛。
初到佛学院的人看到山谷内密密麻麻连绵数公里的红色僧舍一定会被震撼到,这里到处都是浓郁的佛教氛围,让人感觉置身于佛陀的国度。
刚才上山的时候路过素食餐厅,吃素的霜就惦记上了这里的素食自助餐,我们下到餐厅的时候素食自助餐已经打烊了,旁边的人指点我们还有一家较小的餐厅同样有素食自助餐,只是品种少一些,味道还不错。走出餐厅佛学院笼罩在夜色中,僧舍的灯光已经亮起,广场上有摄影师架起机位在拍夜景。走在回宾馆的上坡路上风越来越大,刮得头有点疼,身上有微微的寒意,开始感觉不舒服,迟到的高反终于还是来了。边走边休息终于回到山上的喇荣宾馆,在楼下小卖部买了明天的早餐,这里的东西并不会比山下贵。令人惊喜的是公共盥洗台竟然有热水洗脸刷牙,洗漱之后赶紧躺下休息。
第七天: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小玲和霜的状态都还好,霜一大早还出门逛了一圈,我昨晚一夜都没睡好,早晨醒来吐了一次感觉轻松一点,强撑着起来洗漱吃早餐。果然是容易高反的体质,就算一路上药不能停该反还是反了,只是症状比以前几次轻了很多。转坛城是在色达每个人都会做的,金光灿灿的坛城在建成之初震惊整个藏区,如今从早到晚聚满了各地来的信众在这里转坛城。他们的目标是小转108圈、中转1080圈、大转10800圈,一旁还有很多磕长头的人。放慢脚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时可以加入转坛城的人流。
爬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喇荣沟山谷,这里曾经在短短数年间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藏传佛学院。三万多出家僧众在此修行居住,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山谷中数以千计的火柴盒小木屋层层叠叠,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延绵数公里。如今的经过整改重新规划拆建和对外省修行者的遣散,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山谷中少了些火柴盒平房多了几栋楼房,其间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经堂与佛殿,已然换了一片新的天地。
一路慢慢逛下山来已经中午,身着绛红色僧袍的喇嘛和觉姆在身边穿梭来往,已经到了学员们的午餐时间。我们实在没有体力再回到 山上的喇荣宾馆取大背包,叫了辆车给50元让司机带着体力最好的霜上去宾馆取行李。
很多人去色达都会去看天葬,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藏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秃鹫是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境界舍身布施。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本来想去看天葬,看天葬要去山下解脱门停车场拼车包来回,我们的大背包还没取下来,加上因为高反感觉比较累,等到霜背包取下来撘公交车回县城。
安顿好之后出去找明天的拼车,这时候要打电话给昨天留电话号码的司机,才发现中国联通的手机完全没有信号,酒店的wifi也因为没有信号收不到确认码而无法上网,因为这个没有信号,给我们造成很大的麻烦。这一路上一直和我们同行的那个大叔去看了天葬,大叔用的也是联通手机,因为手机没有信号和我们失联了。大叔也要回成都,刚好可以和霜作伴。大叔已经找好了回成都的拼车,我们并不知道又另外找了拼车,价钱比大叔找的贵很多。等到联系上大叔的时候,我们想给司机补点钱退掉原来的拼车,那个藏族司机态度非常恶劣,甚至言语相威胁。小玲和我要去甘孜的拼车也没找到。昨天留了电话的司机告诉我们,现在色达到甘孜已经新修了一条直达的公路,只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甘孜,拼面包车每人只要70元。但是明天的拼车没有人要走这条新路,都是要绕道炉霍、马尼干戈的,路况差、路程远、车费高、时间长。我们决定先去吃饭,吃完饭再回来拼车的地方碰碰运气。吃完饭又回到拼车的停车场,这次运气不错。刚到的时候就来了一辆轿车,开车的小伙子答应明天走新公路送小玲和我去甘孜,每人100元,真是幸福来得太突然。和司机约好明天上午来宾馆接我们的时间,可用踏实睡个好觉了。
第八天:色达-甘孜-德格
霜到成都的拼车是凌晨1点出发,送走霜之后才能安心睡觉。早晨不到七点司机小哥发来消息说要提前出发,手忙脚乱起床,这个出发时间比昨天约定的时间足足提早一个多小时。原来司机小哥一大早就去停车场拉生意,新拉到的客人要求马上出发,小哥才给我们发的消息。上车副驾位置已经坐着一个人了,就是司机新拉的客人。一路上司机一直跟我们说不好意思,临时改时间,是个不错的司机小哥。色达是甘孜州唯一属于安多藏区的地方,色达县城似乎只是我们从佛学院前往下一站的中转地。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们今天走的这条道路是原来的X6983现在的S455省道,全程160公里,今年6月份才修好全线通车。这条刚通车不久的新道路包括甘孜县当地人知道的并不多。川西那边的道路经常不知道哪里会突然修路封闭或交通管制限行,光看地图并不十分准确,这条路现在地图上还没有标注,我们是运气好刚好赶上了。色达县城经亚龙乡、四通达乡到达G317,这条路超级好路简直是高速公路级别,路况好景色更好。来往的车辆很少散步的牦牛很多,中间要翻过一座很高的山,问司机小哥是什么山小哥也不知道,只是停车让我们下来拍照,关照我们:如果觉得风景好可以随时叫停车。车上的另外一位乘客是位独行大侠,主动帮小玲和我拍合影,聊了两句逐渐熟悉,我们称他“大李”,是他提出要一大早出发的,说:在旅途不知道后续交通状况如何,早出发比较踏实。见多识广的,看来是个有经验的旅行者。两小时的车程加上路上停下来拍照玩耍,到甘孜县城还不到中午饭点的时间。司机小哥听说我们要去亚青寺直接把我们拉到去亚青寺车站。
亚青寺是与色达佛学院是齐名的大型修学地,是我此次藏区旅行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亚青寺虽然在白玉县境内,但是距离最近的县城是甘孜县,一般都是从甘孜县去亚青寺的。出发前就得到消息说:甘孜县有班车到亚青寺,但是现在亚青寺在整改不对外开放,除了甘孜当地人其他外来的人都不给去。虽说是这样还是想过来碰碰运气。在甘孜的亚青寺车站我们看到了开往亚青寺的班车,车站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们亚青寺确定是不能去了,班车只拉当地人,就算让我们上车到了昌台还是要被拦下来。前面的行程都是以前走过的老路,第一个新的目的地就受阻,不能探访亚青寺很失望。甘孜县曾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过甘孜州的行政中心。甘孜县城作为康北最大城镇和交通枢纽,仍是在川藏北线途中必经的一站。康北客运中心没有到昌都的班车,在甘孜也找不到到昌都的拼车,如果不走回头路只能先到德格。问了客运站售票处工作人员,得到的结果是当天成都到德格的班车大约14:30-15:00会到达甘孜,如果要坐这趟车得问问车站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看还有没有余位,幸运的是还有座位,每人72元,没有其他选择,三个人赶紧预定了车票。离上车还有点时间,在车站旁边的四川饭点吃饭,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毛血旺。饭店的楼上就是住宿的地方,这里发车的班车很多都是每天只有一趟,需要在这里转车的人如果时间赶不上趟的时候可以在这里休息。康北客运中心盖得高大漂亮,里面设施也很齐全,可是发车的班车很少,车站里面空荡荡的。
从甘孜到西藏德格是绕不过去的交通节点,到德格已经17:20。车站附近找了金牦牛宾馆,标间120,条件很一般。宾馆下面就是拉客司机集聚的地方,下楼打听了一下情况。德格的交通情况还和八年前一样不方便,甚至还不如八年前,八年前还能在街上找到直接去拉萨的越野拼车,去玉树的小面包拼车,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这里还是没有到昌都的班车,拼车到昌都每人200元,一定要一大早出发,这样我们就要在这里多呆一天,这是我们不愿意的。因为小玲是第一次来德格,我们希望可以明天上午去印经院游览,明天中午出发,只要明天能到昌都就行。
第九天:德格(德格印经院)
德格县城不是很大,从所住的宾馆到印经院步行不过十几分钟,离印经院二十多米的地方有个房间摆了张小桌子就是售票处(门票50元、开馆时间8:30-12:00、14:00-17:30),看起来很不正规,连售票员都说很多游客以为这个售票处是假的。抬头看到门头写的是“德格印经院游客服务中心”,里面搭着架子正在装修,所以临时在门口摆张小桌子充当售票处。德格印经院如同一块方形的表盘,走到路口就远远的可以看到印经院的红墙下转经的人流川流不息。与保护。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之盛名。作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另外两个是布达拉宫印经院和拉卜楞寺印经院),这里收藏有木刻印版31余万块,其中不乏稀世孤本。进门的时候被要求不准带相机,我们很守规矩的不敢拍照,后来看到很多人用手机在拍照也没人管,开始拿出手机偷偷拍,到最后大家都很公开的拿出手机拍照,印经院的参观过程很自由。
印经院并不大,为了防止火灾这里没有电灯,楼上大部分空间阴暗,用以存放沉重的经板。板架排列整齐,经板分门别类的插在板架上。印刷是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着天井射入的光线,印工用着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板就放置在两个人之间的斜板上,坐在高处的人负责接纸并准确固定印板与印纸之间的拓面,并在印板上滚墨,坐在低处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的经页放置一旁,如此周而复始。推动印纸印刷经文,每一次印刷的过程都是一气呵成。除了印经你还能在这里见到裁纸、晒经、装订等各式工作场景。看到有人拍照工人们还会很配合的抬头微笑,不像禁止拍照的样子,难道是只禁相机不禁手机?
德格是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德格是南派藏药和康巴藏戏的重要发源地,今天的德格的面积只有土司鼎盛时期的1/5,曾经的权力和财富灰飞烟灭,只有信仰的力量永恒。神圣的德格印经院更让康藏交界处的这座小城成为藏文化三大中心之一,接受着永不泯灭的朝拜。时隔八年重访德格印经院,这个古老的印经院似乎比八年前更有生机,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德格作为入藏最后一关的德格,通道的意义格外直观。德格印经院和茶马古道早已见证了数不清的朝圣信徒和旅行者继续西去。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