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都北京,建城3000多年,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均为全国中心,作为古都北京保留了很多的古建殿宇。一直以来都觉得春天和秋天的北京最美,秋天时天高云淡,满城金黄,气候宜人。而春天,则是赏花的好时节,尤其古建与繁花交相辉映,更是一绝。这个春天,就让我们跟着小姐姐的步伐一起去赏花吧!
0门票,地铁旁,不需预约,北京春季宝藏赏花地!
最美人间四月天!说到这帝都北京的春季赏花地,大家都总结了很多了——像什么地铁望京南站附近的“海棠花溪”啊,将府公园的二月兰啊,以及前一阵网红的奥森北园的山桃林等等。不过要说一站式的赏花打卡地,我还是要推荐奥森南园。
没错,这里0门票,也不需要预约,紧邻地铁,而且这里面积很大,什么二月兰啊,美人梅啊,连翘啊,各种花都有,想拍什么类型都可以哦!
地点1:从奥森南园地铁站出来就能进公园的大门,然后往右走,附近的小山坡上就有成片的二月兰!而且自带坡度,非常适合拍摄低角度的照片!
地点2:拍完二月兰后,沿着跑步道往前,能看到几株正在盛开的美人梅!繁花似锦,如同一片粉色的云朵!这里很适合出片,尤其是逆光下,有特别温暖的感觉。
Tips:因为不需要预约,所以奥森南园的游人还是比较多的,要注意保持距离,拍照时要避开周围的人,拍完马上戴好口罩哦!
时隔3个月后重新开放的故宫现在什么样?红墙繁花,暮春盛景
要说北京春日的追花赏春地,那有600年历史的故宫绝对算一个。不过之前受疫情影响,故宫自1月底开始闭馆,一闭就是3个月。而到这一年春天的尾声,故宫终于重新开放了!
4月29日晚,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公告,宣布从5月1日起恢复开放,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参观,每天限额5000人。仅仅几个小时后,“五一”当天的票就全部售罄,而第二天一早,“五一”5天假期的故宫门票,已经全部约满!
渌水荡漾,倒影古波,偌大的太和门金水桥广场,只有寥寥的游客,故宫现在上午入园仅限3000人,全天限额5000人,可谓故宫游客最少的时候之一。
2020年是故宫的600岁生日,六百年春秋,六百年冬夏,昔日皇家的紫禁城,化身为今日的故宫,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虽然再度对游客开放,但故宫目前并没有开放所有区域,开放区域仅限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外西路、寿康宫、慈宁花园区域的室外展区及东西六宫部分院落。
寂寂树影,深深院宇。已是暮春时节,故宫里一派初夏的景致,树木葱茏。
在故宫赏花是一桩美事,往年的春日,故宫的杏花、梨花、海棠都是惹人心醉的美景。但在这暮春时节,这些花都已凋零,但也不要紧,故宫的牡丹、芍药正是开得正好的时候!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慈宁宫花园里,牡丹与芍药正在盛放,月季也正含苞待放。正所谓花弄影,月流辉,岁月经年,多少故人。红墙繁花,大美无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满是穿越时空的痕迹。这就是故宫春天的尾声,初夏将至,万物繁茂。
故宫参观小贴士:1、故宫博物院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预约购票,当日24时前可预约10日内门票。2、目前旺季票价60元,每日限额5000人(8:30-13:00,3000人;13:00-16:00,2000人),额满为止。3、目前开放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外西路、寿康宫、慈宁花园区域的室外展区及东西六宫部分院落。4、目前前往故宫参观需查验健康码和身份证,并测量体温。
颐和园:玉兰山桃映古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到了春天赏花的好时节,经过前一阵抗击疫情的蛰伏,现在很多公园也重新开放,北京西郊有近300年历史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就是个踏青好地方。
说起这颐和园,那可是不简单,最早这是由乾隆帝所建——这位对江南情有独钟的主儿,可是照着杭州西湖修了颐和园(那时叫清漪园),在颐和园里,也有一条和苏堤很像的种满了杨柳和山桃花的西堤,而波光潋滟的昆明湖最早也真的叫“西湖”。春日里,这里桃红柳绿,还真是“北国江南”景致。
据说乾隆帝当年花了448万两银子修建颐和园,连杭州的苏堤六桥也完美“复刻”了过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下图中这座就是柳桥,名字取自“柳桥晴有絮”的诗句。
西堤上闲逛的野鸭子,一点都不怕人。这几年北京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各种野生动物也逐渐多了起来。
山桃花掩映下的十七孔桥。 每年春天西堤山桃花盛开的时候堪称是颐和园春日最美的风景。不过这般绚烂的景色却是短暂而转瞬即逝的,大概只能维持1~2周的时间。十七孔桥——这座气势恢宏的石桥横跨在东堤和南湖岛之间。每年冬至前后,夕阳的光线照亮桥孔,上演“金光穿洞”之时,这座桥的周围可谓人山人海。
在昆明湖畔可以远眺万寿山,此处原名叫瓮山,乾隆帝修建颐和园时改名为万寿山,其中最显眼的建筑就是高大的佛香阁,这也是圆明园的标志性建筑。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景象都是慈禧太后在英法联军毁坏后重修的,共花费2000多万两白银——加上乾隆帝当初修建花的400多万两,颐和园前后共花了近2500万两白银,可谓天文数字!
要说在颐和园赏花,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景致,3月的桃花,4月的丁香……而现在,正是玉兰花怒放的时候。尤其是在慈禧太后当年在颐和园的寝宫乐寿堂,前后两进的院落里,玉兰花正在盛放。在春天的晴空下,白色的玉兰花与古建的红墙交相辉映,是当下颐和园中最出名的景致。
说起这乐寿堂,可是颇有些历史。最早这是乾隆皇帝所建。乐寿堂在颐和园的位置非常好——背靠万寿山,前临昆明湖,原本这是作为乾隆皇帝退位当太上皇后享清福用的寝宫,这乾隆帝还真会挑地方。
乐寿堂的名字由来也颇为讲究,语出《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不过我们现在看到乐寿堂是光绪时期重修的,最早的毁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入侵的英法联军之手。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上的“乐寿堂”三字是光绪皇帝的亲笔。
乐寿堂前的堂阶处有铜铸的梅花鹿、仙鹤和大瓶各一对,对称排列。为什么会摆放这些呢?原来这是取谐音寓意“六合太平”——同时,鹿、鹤在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瑞兽,代表吉祥如意,而大瓶当然是象征“平平安安”啦!
乐寿堂的玉兰花已经出名很久了,据说在几百年前乾隆皇帝的时代,这位很会享受的皇帝,就曾下诏从南方移植过来玉兰树栽种在乐寿堂中。盛放之时,白色和紫色的玉兰开满枝头,与碧瓦朱甍的古建交相辉映,尤其在春日阳光灿烂的晴空下,更如犹如仙境一般!
到了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这位当时权倾天下的女人也是一眼就看中了乐寿堂这块风水宝地,将重修后的乐寿堂作为自己在颐和园的寝宫。慈禧太后的晚年时期,基本都是在乐寿堂度过的,可见她有多喜欢这里了。那时的乐寿堂据说十分富丽堂皇,陈设了许多珍宝,而且还铺设了电灯——没错,这里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地方之一。乐寿堂有前后两进院落,实地观来,后方的院落几株玉兰亭亭玉立,风景更佳——据说玉兰盛开的乐寿堂很早就有“琼雕玉盏,繁花满树”的美名,可谓名副其实。
北海公园:琼岛春阴,海棠盛开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暖花开的时节,正是赏花的好时候,在北京就有这样一处有千年历史的皇家园林,一派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之景——这就是紧挨着故宫的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的“琼岛春阴”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果然是名不虚传。清明前后,这里的山桃、连翘、海棠、玉兰各种花朵次第盛开,一派繁花似锦的春景。
其实北海公园的历史比600年故宫还要久远,这里在辽金北宋时期就已成为皇家游山玩水的园林,至今已有千年。北海公园里栽种的各种花木也非常众多,前一阵是山桃,而最近海棠花则开得正艳,红色的花朵开满枝头,如粉色的祥云一般。
在北海公园琼华岛双虹榭的这两株海棠花开得尤其繁盛,双虹榭在琼华岛山下,紧靠着游船码头。
四月的北海公园,处处都是春意盎然。当年乾隆皇帝欣赏古代翰墨的阅古楼,也是绿荫掩映——这座建筑造型很是特别,两个半圆左右围合而成的上下两层楼。
靠近北海北门的先蚕坛,绿色的枝条与红墙古建相映成趣。先蚕坛是古代皇家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
这是北海公园标志性的景观——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堆云积翠桥”连接着南岸的团城和湖中的琼华岛。
从北海公园北门进入,遥遥就能望见琼华岛上的白塔。北海公园的白塔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是整座公园的制高点,也是北海公园最为标志性的景观。
在北海公园的湖中划船,是春夏来此出游的“保留项目”,那首脍炙人口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唱的就是这样的情景。
北海公园的撷秀亭,在琼华岛的半山腰上,视野不错,周围环境也很好。所谓“撷秀”,就是“集采秀美风景”之意。走得累了,在这里歇脚驻足赏景,还真是不错。这样的一座皇家园林,门票也不贵,旺季时也只需10元钱。
景山:这里才是北京城的真正中心
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北京城的中心是紫禁城故宫——其实不然,北京城的真正中心其实故宫北面的景山,这里也是北京城中的制高点。
景山在元代时就是皇家御苑,原名“青山”,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大修紫禁城,曾于此处堆煤,故而又名“煤山”。清朝顺治以后,才改名为景山。
景山紧靠着故宫,在山顶能一览昔日皇城盛景,宫阙连绵,庄严巍峨。这里也是北京城真正的几何中心。在元代时,这里就紧邻当时的皇城,位于中轴线上,而到了明代“黑衣宰相”姚广孝设计规划北京城时,城市中心略微南移,中心点就到了这景山之上。
今天的景山上有五座亭子,从东往西依次是观妙、周赏、万春、富览、辑芳,其中位于中央的万春亭最大,也正处峰顶,视野绝佳。这五座亭子其实是乾隆帝修建的,据说代表酸、苦、甘、辛、咸五味。在万春亭的南北两边,你都能看见地面上“北京城中心”的铜标牌,这里才是北京城真正的中心。
这是在万春亭上望见的北轴线,笔直的轴线连接着钟鼓楼,连远处的奥运塔和盘古大观大楼都清晰可见。
这是轴线的西面,北海高大白塔和看起来小一些的白塔寺的白塔都尽收眼底。
景山峰顶万春亭上的风景可谓绝佳,四面八方的盛景都一览无遗,这“景山”之名果然名副其实。往西看,北海水平如镜,五龙亭就在湖边,而远处则是逶迤的西山。
景山真正出名是差不多400年前的公元1644年的春天,最后一位汉人大一统皇帝——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前夕,孤零零地在太监王承恩陪伴下,自缢在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现在看到的这棵刺槐并非400年前那棵)上,自此山河巨变,明王朝进入了灭亡倒计时,而后清军入关,虽然南明还有几位皇帝——弘光、隆武、永历等,但都是割据一方的小政权,很快就被清军扫灭了。
今天在景山西门附近立有“眀思宗(崇祯)殉国处”石碑,立于1930年,书写人是民国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过于有明”,数百年过去,明朝的灭亡总是让人感叹,而今面对这景山,更是令人思绪万千。
中山公园:往昔皇家社稷坛,今日郁金香花开
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山公园”大概是全国同名最多的公园了吧——在许多城市都有这样一座公园。不过这一座中山公园则非常特别,其紧靠紫禁城,就在天安门城楼的西侧,这就是北京中山公园。
时值春日,中山公园里的郁金香开得正好。这座公园每年春日的郁金香展是北京知名的花展。花团锦簇的北京中山公园其实来头颇大——它原本是紫禁城的一部分,是明清两代皇家的社稷坛,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按照自周朝以来就奉行的“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
社稷坛是中山公园里最主要的建筑,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有道是民以食为天,“社稷”里的“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社稷坛就是祈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地方。
在明清两代,社稷坛是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每月几乎都有大的祭祀,若有出征班师献俘等大的活动事件,更是会举行盛大的典礼。
此处被命名为中山公园也颇有渊源。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曾在这里停放灵柩,举行公祭,后来这里也就被命名为中山公园。
如今的中山公园是北京市民乃至外地游客热衷前来的公园,这里门票便宜,只需要3块钱。近些年来中山公园还因这里自发形成的相亲角而闻名——在疫情发生之前,这里有很多老人前来“摆摊”为自家的大龄未婚儿女找对象,个人条件都清清楚楚地写在白纸上,所以又有人戏称这里是北京最大的“黄金剩斗士”大本营。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