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17日:日喀则---白朗粮仓---紫金湿地---江孜白居寺---江孜老街---江孜宗堡---南尼乡田园---多庆措---古鲁塘湿地---卓木拉日雪山---亚东。当日行程315公里。看点:丰收季节的白朗青稞田;千年古堡紫金寺和万亩紫金湿地;三大教派共存的白居寺;院落重重,巷子幽深的江孜老街;抗英遗址江孜宗山古堡;国家湿地公园多庆措;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古鲁塘湿地;喜马拉雅七仙女之一的卓木拉日雪山。所游览景点,除白居寺(100元),江孜宗堡(50元)需要门票外,其他均免费。
离开日喀则市区
接到汽修厂配件到货的消息,旧雨也没心思再逛风景、街景,他从11日到16日几乎钉在修理厂,看着厂里的工人拆旧件,整钣金,安装水箱、风扇、大灯等总成,直到开始喷涂车漆。不是不放心修车厂的技术,是他实在不想再因纰漏耽误时间,半个月已经让他错过了很多计划中的行程,一点点看着修车进度让他心里踏实。 9月16日把修好的车提出,试车时轴头还有异响,检查发现前轮轴承坏了,开回厂里更换,又耽误了一天。第二天一早办完接车手续,他离开日喀则桑珠孜城区。 踏上S204公路的那一刻,旧雨的心情别提有多舒服了,在城东南日喀则文化广场舒展了一下身躯后,他沿着年楚河直奔江孜。
西藏粮仓白朗
发源于宁金抗沙冰川的年楚河,进入中游段的江孜县界,两峰夹狭,河水冲击,年楚河在这里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地带,夏季丰沛的雨水,滋润着这片高原之地,孕育着极富饶的物产,千百年来江孜就是西藏粮食作物的主产区。现今随着科技扶持和大规模机械的使用,江孜的粮食生产已成为县生产总值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也因此被称为“西藏的粮仓”,白朗县是其中的代表。 清晨暖洋洋的阳光洒在田野里,丰收后的青稞被垛在田间,配合着光线形成带影子的立方体。或许是太早的缘故,田地里没有藏民劳作的身影,也没有过来偷食的牲畜,或是这里的青稞收割完,人们集中转移到其他待收割的地方。在旧雨的印象中,藏区收割后的青稞都会放在高高竖起的晒粮架上晾晒。游历甘南时,特别是在扎尕那,那些披着厚厚青稞的晒粮架曾引起他极大的兴趣,站在粮架下研究的老半天,琢磨着上面的青稞是怎么挂上去的。然而这里他一个晒粮架也没有看见,转念一想他有些明白了,大规模机械化的应用和粮食加工大厂的存在,早已让这里摆脱了过去那种完全靠天的干燥脱粒方式。站立田埂上,旧雨虽然为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高兴,但面对眼前的田野,他似乎有些失落,还是念念不忘那些在日出日暮时分泛着金光,投射长长影子的晒粮架。
紫金寺藏王宫遗址
望着眼前金色的田野,旧雨的车似乎也轻快了许多,透过麦田,远远看见一座山上有城堡废墟的模样,他不清楚那是那里,更不知上面有什么历史故事,正当他考虑要不要去探寻一下时,路边出现的“紫金寺”路牌果断引导他离开公路。 紫金寺坐落在江孜县城以西10公里的紫金山(孜京日)半山腰,山顶的王宫废墟与东南面的江孜宗堡遥遥相对,山脚下是年楚河流域形成的大片湿地。关于那些藏王宫遗址的相关资料,旧雨没能找到更多,只依稀得知王宫是吐蕃第七代君主修建的,称之为“香波孜阿”,有着两千年的历史。据说藏传佛教觉囊派创始人笃布巴大师(1292-1361)亲临此地,发现紫金山显现出香巴拉神宫的幻影,预言其高徒聂温.贡嘎呗(1285-1379)将来此地建寺讲经布道。果然,不久后这里就有了紫金寺。此后紫金寺培养出了无数高僧大德,就连宗喀巴大师都曾在此学习三年。数百年间成就七八位上师,传承不断,法脉昌盛。 当年的紫金寺规模非常宏大,拥有40根柱子的大殿、九个扎仓和60多间僧舍,僧侣多达上千,从4米高到十几厘米的佛像有一千多尊,唐卡、娟秀佛像无数。1904年6月28日这一天紫金寺被进犯西藏的英军侵入,抗英的僧人和民众在英军猛烈炮火中失利,寺院文物被掠夺,城堡宫殿被焚毁,并导致幸存下来的僧人到处流浪行乞。英军占领江孜期间,烧杀掠夺,奸淫妇女,放任马匹糟蹋良田,导致这一带青稞一年绝收,罪恶行径罄竹难书。 恢弘的王宫、寺庙殿宇如今大部分残垣断壁还在,依旧对前来探寻的每一个人讲述着曾经的辉煌,控诉着英军强盗般的残暴,记录着2000年抹不掉的历史。参观寺院,旧雨心情有些沉重,他在新建寺院大殿前伫立很久,抬头仰视着那些废墟,感叹王宫宏伟的同时,也心生愤懑。西方人所遵循的“丛林法则”,历史上带给全世界的岂止是灾难,简直是灭绝人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强盛才不会被侵略欺凌凌辱,才能屹立世界之巅。
美丽的紫金国家湿地
紫金寺坐西朝东,脚下是富饶美丽的大片湿地。过去几十年间,紫金寺和湿地并没有被重视,几乎被人遗忘。2016年,西藏日喀则江孜县开始挖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湿地连同紫金寺得以逐渐开发,湿地上修建了栈道、观景台等设施,如今政府在为紫金寺和湿地申请AAAA级风景区,连同江孜县城的白居寺、江孜宗堡、老街等文化古迹等,形成江孜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区。 年楚河中游的这片为数不多的宽谷湿地地段,绿草繁茂,溪流纵横,周围群峰环抱,隐约可见南面的拉轨冈日雪峰,三派共存的白居寺和抗英遗址江孜宗山城堡赫然矗立湿地东部边缘,丰收的青稞田为湿地染上金黄。站在紫金寺上向东眺望,湿地景象一览无余,绿出诗意。
三大教派共存的白居寺
旧雨驱车驶进江孜县城,没在城中停留,直接穿过英雄路、白居路到达位于县城西北的白居寺。到江孜不看白居寺会错过经典,特别是寺院和塔中雕塑精美华丽的神佛塑像。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思是“吉祥轮大乐寺”。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和格鲁派共存的寺院。寺院始建于1418年,历时10年竣工。寺院以塔著称,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浑然天成一般,建筑风格代表着十三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典型样式。 白居寺由寺院、吉祥多门塔(白居塔)、扎仓和围墙组成。整个寺院平面布局类似一个坛城模样,由一世班禅凯珠杰和将灵敏度法王饶丹贡桑帕共同主持兴建,供奉着释迦牟尼铜像、泥塑罗汉、壁画、坛城和白居塔等。1904年,第二次英军入侵西藏战争中,在攻占了江孜宗山后,又攻占白居寺。占领英军大肆抢劫掠夺寺中文物,将佛堂改做餐厅,在转经轮上钉入钉子改成食物传送带,罪恶行径无以复加。1977年国家拨出专款全面维修白居寺,到1979年12月,寺院修复部分对外开放。
白居塔正名“菩提塔”,又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是迄今西藏境内保存完好,最为雄伟华美,且是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珍品。塔高9层,高42.4米,由塔基、塔腹、覆盆、塔幢等组成。5层塔座为四面八角形,占地2200平方米,造型线条明快,样式别致,庄严稳重。塔座底层有佛殿20间,第五层东南西北各有一间无量宫殿,供奉无量佛和未来佛。全塔下大上小,逐层递收,开有108个门,辟佛殿77间,殿内装饰有异常精美浮雕和壁画,神佛造像格外精致华美,总计有超过十万尊的佛像,故又称“十万佛塔”。 白居塔五层以下殿内的泥塑和壁画多以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金刚护法和婀娜多姿、温柔善良的度母像为主;五层为祖师殿,高僧大德盘腿端坐,神态慈祥,温良敦厚;六层殿堂通达下方两层,供有高大的三世佛,肃穆恬静,仪态庄重,两侧为袒胸露臂、曲腰侍立,身披璎珞、腰系彩带的弟子塑像。全塔佛像塑造精美华丽,风格鲜明,堪称佛像的艺术博物馆。
白居塔三、四层的神佛像。以度母像和金刚像为主。
五层主供的是高僧大德像。
白居塔第六层主供几尊三世佛,佛像高大精美,仪态庄重。
措勤大殿,高三层,殿堂内殿内左墙供奉着高8米的释迦摩尼铜像,据说是用1.4万公斤黄铜铸造;觉康正殿供奉三世佛铜像,殿堂两侧十数尊高大佛像耸立,融合了三派艺术风格。措勤大殿二层为拉基大殿,白居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便在这里召开;拉基大殿四周回廊墙壁上全部装饰着精美壁画;三层为夏耶拉康,殿内有坛城壁画,边上的小殿为600年前的能言度母殿,里面放置着度母、十八罗汉等金身塑像。
白居寺寺院内最初扎仓有16个,其中格鲁派8个扎仓,萨迦派4个,夏鲁派4个,但目前仅剩下3个扎仓,三个教派各一座扎仓。白居寺各派共处一寺,这种情况在西藏,以及青海、甘肃和川西地区的寺院中较为罕见。
天逐渐转阴,云层越来月厚,旧雨三个小时除了半山腰的扎仓和展佛台外,几乎走遍全寺院,他在大门口饶有兴致拍了一些饰品和玩偶后,离开寺院。
六百年历史的江孜加日郊老街
出白居寺左拐不远,旧雨步入加日郊老街。老街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随着白居寺建成而逐渐兴起的居民区。江孜作为拉萨、日喀则、亚东三地间的交通枢纽,也促成了老街在旧西藏成为最重要最活跃的贸易集散地,是当时印度、尼泊尔和当地商户经商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旧西藏政府也在这里设立商务总管。 老街原来环绕白居寺而建,现仅留存寺院东南的两条街,街面一幢幢白色藏式民房鳞次栉比,院落重重,宁静安逸,至今还居住着当地藏民。古朴的老街,只是几乎没有了商业店铺,少了当年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客流的繁荣景象。只有白居寺大门正对的大街(白居路)才店铺林立,不过比起内地的一些老街、古城的过度商业化来说,这里更加原生态一些,商业味道没那么浓厚。 老街连着白居寺与宗山古堡,建筑大多为两层,也有不多的三层结构。白灰涂抹的墙面,户门和窗棂用绛红色和黑色颜料涂染,华盖一样的遮阳布罩在门楣、窗楣上部,微风吹来,频频舞动,发出旌旗般“扑扑”的声响,为阴沉天气下静寂的街道添上几许生气。 安静朴素的加日郊老街,曾承载过江孜贸易繁荣的光辉岁月,孕育出当地特有的宗教文化,也曾见证了宗山保卫战无数先辈的英勇不屈和奋勇抗英惨烈的那一役。
西藏军民英勇抗英的见证---江孜宗山古堡
旧雨顺着白居路走进与英雄路交叉路口处的宗山公园,公园就在江孜宗山古堡的脚下。在此仰视宗山古堡,白墙略染微红的城堡屹立在褐黄色的石山顶上,峭壁危崖,巍峨雄壮。 据记载,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旧址上建造了江孜城堡,到了元代,元顺帝钦封“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西藏大权,将乃东藏区划分为十三个大宗,每个宗政府都在山岗上修建一座宫堡式建筑,集合寺庙与政府职能,至此也就有了宗山一说。而江孜宗堡正是十三宗其中之一。江孜宗堡影响了十三宗最后一个桑珠孜宗堡的建筑风格,但两者实际差异很大。 江孜宗堡最富盛名之处,是1904年僧众与藏族军民在十三世达赖的指令下一起抗英的事迹。英军第二次入侵西藏,攻打交通要地江孜,守山军民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5-8米,宽4米的围墙,并延伸到白居寺的后山。围墙上修造了许多炮台,在持续的战火中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终因武器落后及火药库被英军炮火击中爆炸,最终古堡被攻陷,王宫古堡也被侵略者毁为废墟。两个多月的激战,最后所有抗英勇士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谱写出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赞歌。 旧雨漫步宗堡脚下的宗山公园,仰视着绝壁之上的英雄古堡,耳边回响着当年藏族军民的抗英故事。 因为天阴要下雨,加上宗堡有些高(海拔4020米),绝对高度超过百米,他没有上去,只是踱步于公园内的宗土崖殉国纪念碑前缅怀烈士。下午16:20左右,旧雨离开江孜,沿着S204公路南下前往边境小城亚东。
南尼乡的青稞田及路上风景
沿着年楚河行进在河谷中,山谷中依旧是麦浪滚滚,等待收割的青稞将谷地染成金黄。旧雨在南尼乡附近停车,薅下两穗青绿的麦穗,拔去麦芒直接放入嘴里,瞬间清甜的麦汁让他满口留香,太好吃了!比内地的麦子要香甜,他不禁赞叹,由顺手摘下几穗解馋。
南尼乡、康马县、嘎拉乡到多庆措,百十公里的车程旧雨几乎都在阴云密布的天气中行驶,山谷没有了阿里那样的荒凉壮阔,多了青稞田和绿植的点缀。路边的年楚河已变成康如普曲,向北在热顶村与涅如藏布汇集而成年楚河,流向日喀则城区,再汇入滔滔的雅鲁藏布江。峡谷夹狭的山并不险峻,景色也没什么经典之处,但依然很漂亮。旧雨孤身在山谷中驾着车,盯着前方风景的变化,看着天空云转云舒翻腾,承接着偶尔飘下来的雨滴,直到多庆措的出现,他才驻车湖区。
女神山脚下的“爱情湖”多庆措
过嘎拉乡不远,穿过一道山口,眼前一片开阔的水面出现在车前,导航告诉旧雨多庆措到了。 多庆措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康马县与与亚东县的交界处,典型的由降雨和融雪补给的高原湖泊,湖区的堆纳沼泽湿地成型于一万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属于典型的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湖畔山峦起伏,南面是有着喜马拉雅山脉七仙女之称,海拔7350米的卓木拉日峰。 抵达多庆措时,天多少有些放晴,但浓云依然压顶,只是湖东阿部章、若岗、甲登等山峰前的天空一片蔚蓝,山顶白云缭绕,偶尔有一束阳光透过云层在山坡上撒上金黄。多庆措湖畔水草丰美,野花星星点点,偶然会飞过几只水鸟,徘徊浅浅的湖面寻找湖中的美食。颜色多变的湖水或蓝或绿或黄,就像是一位身着彩衣的仙女,静静安坐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宽谷之地,多情且令人眷恋。所以人们更愿意把湖称为“多情错”,把她标榜为藏地爱情湖。 旧雨在堆纳乡湖畔观景台停留很久,看着云彩在湖上空翻滚,盯着山边的彩虹时隐时现,一个小时后他离开湖区,期盼在返回的时候能赶上一个阳光灿烂的好天气,仔细欣赏美丽多情的多情错。
傍晚时分的古鲁塘湿地草原
多庆措南面是大面积的古鲁塘湿地草原,阿部章、若岗、甲登山峰依旧相伴东面边缘,傍晚的阳光将草原绣成五彩缎带一般,彩虹不再闪现,长时间挂在空中,飘在湖面、草原上。成群的牛羊闲散在草原,零星的牧民帐篷在草甸深处点起炊烟,而“七仙女”卓木拉日还羞答答用白纱遮住面容,不肯轻易示人。 大美的风景让旧雨有些醉心,有些癫狂,他不停按动快门,捕捉每一次彩虹的显现,每一片云的变幻,每一缕阳光的渲染。眼前的一切在他眼里完全诗化了,直到浓云压顶他才不舍离开。 匆匆经过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旧雨直奔卓木拉日雪山。
喜马拉雅山脉七仙女之一的卓木拉日雪山
抵达卓木拉日雪山脚下,仿佛佛祖有意恩赐,雪山掀起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露出一半真容,让旧雨十分兴奋。他或在路边,或停留在观景台的白塔、经幡前,将落日中的卓木拉日摄录在相机内。 卓木拉日,是亚东民间传说与珠峰并列的七仙女之一,又名神女峰,山势险峻,积雪覆盖,海拔7350米(也有7326米记录),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能看到的第七座高峰,山峰的东面就是不丹。卓木拉日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是探险旅游和科学考察的好去处。1937年5月21日,一只5人的英国探险队完成首次登顶,最近一次登顶是2006年10月18日,由多国组成的登山队从西北线攀登完成。 卓木拉日是早生古生代地层与喜马拉雅山脉所组成的断块山系,并在此形成一个巨大的天然山口,横亘在亚东县中部,从而导致亚东县北高南低,自然将亚东划分成两个迥然不同的地貌单元,北面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地貌,南面则逐渐被亚热带暖湿气候所替代。 白雪皑皑的卓木拉日,在西藏古老神话传说中,与多庆措一起被誉为神山圣湖,湖与山浑然一体,像妩媚动人的神女和她梳洗打扮的镜子,镶嵌在绿草如茵的帕里草原上。 旧雨仰望神女峰,大气不敢出,盯住不断神女不断掀动的面纱,唯恐她又把漂亮的脸挡住。这是旧雨进藏以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海拔7000米以上的雪峰,在公路边就能看的一清二楚,只可惜神女美丽的发丝还没有显露,多少给旧雨留一些念想。
途径“西藏第一镇”帕里,过美丽富饶的帕里草原
离开卓木拉日,天越发阴沉,距离亚东还有50多公里山路,旧雨加快车速。 帕里镇有“西藏第一镇”之称,处于喜马拉山南北分界点上,也是西藏南部一座繁荣的古城,在很多藏族诗词歌赋中常常被提到。镇上的房屋多是藏式传统的石木结构,整齐划一,连贯起来也很有气势。江亚(江孜至亚东)公路就穿镇而过。帕里也是一座边贸城镇,每年都有不少不丹商人带来炒米、草药等,换回他们需要的日常用品。 帕里草原所处的平坝上,油菜花遍地,深切的河谷中河水开始南流。越往南海拔越低,扑面而至的是吹自印度洋的阵阵暖风。行到这里,路边的植被逐渐丰富,空气开始湿润,喘气也变得匀畅。路两边耸立的喜马拉雅山,并没有高耸入云的感觉,只是山巅雾气更浓,仿佛在极力遮掩着它的神秘。从这里开始往南就全是下坡路了。 过了蕃拉山口,距离亚东还有30公里左右,天已渐渐黑下来。
亚东县城夜景
晚上20:30,旧雨驶入亚东县城。 亚东,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山南,东西分别与不丹和印度接壤。县城不大,南北条状坐落在亚东沟谷内,三条南北向的主街即便步行,用不了个把小时也能全部将走完。 夜雨中的亚东,灯火辉煌,内地盛行的建筑夜景照明,也没有在这座边陲小城被遗忘。旧雨并没有急于找寻落脚的地方,他开着车在城中转悠,直到把每一条街巷走完,看遍,这才在城西路南一条断头路的商业街找寻一家清真餐馆用晚餐。在街里众多小宾馆中随便找了一家歇宿。明天让他期盼的将是“西藏四大沟”之一的亚东沟。
本篇游记到此结束,谢谢关注阅读!明天的行程除了未完成的亚东沟,重返帕里草原、卓木拉日,途径满拉水库,卡若拉冰川,最终抵达浪卡子县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